第一百二十章:看你誠心
“說什麽?沒見北岸是京城方向嗎?萬一衝撞了皇上,你我擔待的起?
總要有人吃這個苦的,怪隻怪他們命不好!快些記下,我們還要往上遊察看!”徐有貞看也沒看胡高韻一眼的說道。
胡高韻不敢多言,放眼望去,兩岸種苗皆是鬱鬱蔥蔥。
一晃一年過去,今年的正旦朝會照例在奉天殿內舉行。
隻是按朱祁鎮的要求,將日本的使臣放在了使臣最後。
大家也都知道這事的原因,三島有玉自然也不例外。
早就在廣州事出之後,被冊封的日本國主就已經上了請罪折子,詳明情況。
言說了日本戰國分立南北又合二為一的經過,言之鑿鑿的說這所謂的倭寇,就是南朝所為,跟自己是一點關係也沒有。
隻是朱祁鎮根本看也不看,就命內閣給退了回來。
這次恰逢正旦大朝,三島是帶著君命來的,現在大明已經徹底斷了跟他們的通商。
所有試圖靠岸的倭船都會被大明的水師緝拿,以至於現在大明的茶葉瓷器,他們隻能高價在海上采買。
眼見終於輪到自己上去恭賀,三島有玉趕緊正了正衣冠,甚至捏著嗓子小聲輕咳幾聲,這才拿出一副自信(奴才)的笑容走上前來。
“大明皇帝陛下,下臣三島有玉奉日本國主之命,前來恭賀新年正旦,祝……”
十二旒冕掩映的天子麵龐微微一動,然後傳出了朱祁鎮疑問的聲音:“你們倭國不是已經向我大明宣戰了嗎?
哦,倒是和我中原學去了不少的禮儀,還記得自己藩國的身份。
既然如此就趕快告訴你們倭國國主,盡快自裁以謝天下,否則我大明的兵鋒終有一天會落在他的脖子上。”
三島有玉心頭一顫,趕忙解釋道:“皇帝陛下,那倭賊實乃南朝之人假借我國國主之名行事,請陛下明鑒啊!”
“假借?那你們如今為何遲遲不將反賊剿滅?怎麽要留著過下一個正旦嗎?”朱祁鎮譏諷道。
“這、實在是反賊勢大,若是皇帝陛下肯將火器貨於日本,我主定能盡快剿滅賊人,以平陛下怒火。”三島有玉眼睛一轉說道。
“哼!還想買我大明的火器?
難道朕還要讓你們用著大明的火器來攻打大明的土地,殺害我大明的臣民嗎?”
端坐在龍椅上的皇帝身子肉眼可見的抖動著,像是在努力壓抑著心中的怒火。
數九寒天,奉天殿中的火爐也無法完全壓製的寒冷,竟在三島麵前失去了威力,他額頭冒汗,不住地用手擦拭。
三島有玉終於扛不住這巨大的壓力,“皇帝陛下,您千萬不能被南朝的反賊蒙蔽啊!
他們就是想讓天朝對我們不滿,以此來削弱我們日本正統皇室的實力,借此達到篡權的陰謀!您一定要明鑒啊!”
朱祁鎮終於收起了身上的威壓,身子向後輕靠,“你們的一言一行在朕看來,都不過是自說自話。
看在倭國畢竟是太祖定下的十五不征之國,朕也終究不願違背祖製。
但是你們倭國如此挑釁大明,殺害大明的臣民,單單這些說辭,是無法彌補百姓收到的傷害。”
三島有玉一聽想要補償,當即一抹頭頂汗水說:“陛下聖明!陛下仁德!我主準備了些許禮物,補償大明,請皇帝陛下過目!”
說著早就準備好的禮部官員便奉命帶著一口口大箱子來到奉天殿上,原本這些俗物皇帝都是不惜的看的,今天也是為了大明百姓索要補償,破例如此了。
箱子打開,一片驚呼聲在奉天殿內響起。
“成色這麽純的銀子?比起來那些坑坑窪窪的銀錠,簡直不能算錢了!”
“可不是,這倭國看樣子盛產銀礦啊。”
“沒想到一個島國竟有如此多的寶貝,簡直是暴殄天物。”
……
朱祁鎮看得明白,一眼看出這些銀子成色的除了戶部的人之外,就是勳貴們了。
他們的父輩多是開國功臣,傳到他們手裏的珍寶自然也不少,眼界也比清流們高一些。
等大臣們盡情討論之後,朱祁鎮才再一次開口,“怎麽,你們倭國就準備拿這些東西來搪塞朕?”
嘈雜消失,眾臣恭敬等待,三島有玉似乎早有準備,“皇帝陛下,我們日本國主對此次事件十分抱歉。
可他也實在不知道該如何彌補,隻是先讓下臣帶了這許多的財寶。
請皇帝陛下明示,我們日本就算傾盡全國之力,也要滿足您的要求。”
朱祁鎮猛然站起怒斥道:“朕的要求?哼,你們殘害的大明百姓至今還沒有得到你們的一句道歉,不必跟朕在這談什麽要求不要求了,終有一日我大明的水師揮兵東瀛,到時候你們就知道朕的要求了。”
三島有玉一愣,這不是該坐地起價立地還錢的時候了,怎麽還沒還價就談崩了?
“皇帝陛下!陛下!是下臣言語不當,請皇帝陛下再給藩屬一次機會,我們誠心願意賠償大明百姓!”三島有玉跪下來說道。
曹鼐這位禮部尚書也不失時機的站出來勸道:“皇上,我天朝上國自古以來都講究以和為貴,既然日本使臣如此有誠意,請您念在邦交千年的份上,就且再聽一聽吧!”
倒不是曹鼐願意稱呼倭國為日本,實在是他這個禮部尚書的身份在那放著,總要代表大明注意一下言辭,不然倭寇鬼子什麽之類的他也能說得很熟練。
“請皇帝陛下給下臣一次機會!”三島有玉趕緊開口。
朱祁鎮看著曹鼐,猶豫片刻後這才讓衝上來的錦衣衛退走坐回了龍椅。
“既然如此,那朕就再姑且聽聽,若是再敢有什麽小心思,那朕就要大軍送你回家了。”朱祁鎮冷臉道。
三島有玉再擦擦額頭的冷汗,慶幸昨天去曹府走了一趟,也暗恨那於謙不通人情世故,自己去拜訪竟然閉門不見,真是不如曹大人會做官。
“皇帝陛下……”
正旦大宴結束之後,各國使臣退去,一個個皆是酒香環繞,都沒少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