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哲學經典·倫理學卷

總序

在這個信息化的時代,人們的閱讀策略正在發生重大變化。我們發現,“平麵化的閱讀方式”愈來愈占據主導性的地位,即人們把愈來愈多的閱讀時間和空間投放到互聯網、手機短信或快餐式的紙質讀物上,這些閱讀對象使他們快速地了解各種當下發生的事件、現象和問題,而當他們的思想滿足於在這類淺顯的、平麵化的信息中穿梭往來時,另外一種閱讀方式,即通過對紙質經典文本的深入解讀,努力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觀察、分析問題能力的“縱深的閱讀方式”卻被邊緣化了。

借用中國宋代思想家張載的概念來表達,如果人們想把自己的認識從平麵化的閱讀方式所達成的“聞見之知”提升到縱深的閱讀方式所達成的“德性之知”,就有必要重新調整自己的閱讀策略,給經典閱讀留下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在某種意義上,任何一個活生生的文化傳統都是由一連串的經典構成的,就像珍珠項鏈是由一連串熠熠生輝的珍珠所構成的一樣。與普通的著作比較起來,經典的不同凡響之處在於,它們是一個個睿智的大腦獨立探索事物真相的結晶,它們蘊含著深邃的智慧和啟迪人的思緒的偉大精神力量。一個人的思想要變得高尚,思維要變得敏銳,就必須通過對經典的眷顧與閱讀,去朝拜那些隱藏在經典背後的永垂不朽的哲學大師。

編纂一套《當代哲學經典》,是我們由來已久的想法,因為這個膚淺的、吵吵嚷嚷的時代需要某種深邃的、寧靜的思維來均衡,就像輕浮的船體需要用壓艙石來均衡一樣。毋庸置疑,《當代哲學經典》收錄的都是當代哲學大師們對自己置身於其中的這個時代的重大現實問題和理論問題的思索。一方麵,這些經典性的選文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穿透性的批判力,它們能讓當代人的注意力從瑣碎無聊的東西中擺脫出來,聚焦於精神自身的實質性的嬗變;另一方麵,這些經典性的選文也為在思想上處於歧路亡羊狀態的當代人指明了未來的走勢和運思的方向。如果說,在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內我們經曆了“9·11”恐怖事件和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在第二個十年的開端處正在經曆“阿拉伯的茉莉花革命”和朝鮮半島的軍事危機,那麽,今後我們還會遭遇到什麽?毋庸諱言,我們應該從這些經典選文中汲取思索和解決問題的靈感。

從時間跨度上看,我們所理解的“當代”(contemporary)是指1945年以來直迄今天的這個時段。眾所周知,1945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年份,引入這個年份作為界定當代哲學經典的起始點,並不是意味著我們把哲學發展中的分期問題掛在政治學或軍事學的腰帶上,而是表明這是一個哲學演化新過程的起點。借用當代科學哲學家托馬斯·庫恩的概念來表達,20世紀40—60年代確實表現為從現代西方哲學到當代西方哲學的思想範式轉換期。1945年不僅是世界政治史、軍事史上的一個重要年份,也是世界哲學發展史上的一個標誌性年份。當然,哲學不同於數學,哲學思想的發展有其自身的連續性,不能簡單地用一個年份加以分割,因而《當代哲學經典》的各卷在編纂時都會程度不同地收錄一兩篇或若幹篇1945年前出版的哲學經典,以表明當代哲學經典與現代哲學經典之間的在思想上的連貫性。當然,既然稱之為《當代哲學經典》,各卷編纂的重點始終落在1945年迄今這個時段內。

從哲學經典分類的角度看,我們采用了地域分類、學科分類和內涵分類相結合的方法。如果說,《當代哲學經典》中的《西方哲學卷》和《中國哲學卷》體現的是地域分類的原則,那麽,《科學哲學卷》、《宗教哲學卷》、《邏輯學卷》、《倫理學卷》和《美學卷》體現的則是學科分類的原則,而《馬克思主義哲學卷》體現的則是內涵分類的原則。通過這種互補的、部分重疊的分類方法,使各卷的選文既保持了自己的獨立性,又獲得了相應的靈活性。總之,多種分類方法的運用既確保了選家的獨特眼光,又確保了選文的靈活性和互補性,從而比較客觀地呈現出當代哲學經典的全幅畫麵。

為了使讀者方便閱讀《當代哲學經典》,各卷的卷首處都有“本卷選編說明”,而每篇選文前都有“作者簡介”和“文本簡介”,目的是使讀者在閱讀前準確地了解這些選文的出處、內容、價值和意義,以便迅捷地進入相應的閱讀語境中。

經典之所以為經典,就是因為經典具有經久不衰的魅力。隻有經典能使我們告別浮躁和輕浮,回歸深邃和寧靜。讓我們一起來閱讀經典吧!

俞吾金

2013年9月

上一頁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