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萬歲

第642章 夢工廠的新變化 第643章 黑馬出現!(泣求月票!)

十二月二號,我們的輪船抵達洛杉磯碼頭。

經曆了幾個月的辛苦之後,我們的雙腳,終於踏上了這片土地。

回到公司,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公司的所有領導層召集起來,了解我不在的這段時間,發生了什麽大事情。

結果不了解不知道,聽這幫家夥七嘴八舌之後,我才發現我不在的這段日子裏,事情倒還真不少。

第一件事情,就是洛克特克醫藥公司。 這幾個月裏,在古利特和漢尼拔.柯立芝的主持之下,醫藥公司大換血,不僅換掉了絕大多數的領導人員,而且對公司旗下的銷售網絡、產品生產等等進行全方位的整合。

“老板,上個月,我們醫藥公司的財務報表就已經表明,我們把原先的虧損局麵扭轉過來了,收支基本持平,我們有信心下一個月就能盈利。 ”古利特說這句話的時候,那份自信,那份得意,讓我連連點頭。

除了洛克特克醫藥公司之外,洛克特克運輸公司也在這幾個月的時間中完成了擴充和整合,運輸公司聯合利頓工業公司大批量地把美國的軍火、貨物運往亞洲和歐洲傾銷,利潤極為優厚。

洛克希德飛機公司又獲得了一批國防部的訂單,開始研究一種大功率的載人遠程飛機,如果這種飛機研究成功的話,跨洋長途客機的出現,將使得航空業有根本性地發展。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 搶占這一機遇,洛克希德飛機公司投資一億五千萬建立了研究小組並且擴大公司規模而國防部也提供的盡可能的物質、資金和技術支持,這種載人飛機研究成功出來之後,將首先配置給美國軍方。

十一月中旬,滾石唱片公司吞並了舊金山的一家大的唱片公司,一躍成為西部唱片公司中的龍頭老大,實力比華納兄弟電影公司旗下的華納唱片公司還要雄厚。 公司不僅擁有覆蓋全國地密集發行網。 更擁有著當今美國樂壇的一流當紅歌星。

而讓我興奮地事情是,十月。 滾石唱片公司正式向外界宣布,公司的錄音磁帶技術成功,並且在洛杉磯投資建廠,這個名為滾石音樂設備公司的新公司,融資4000萬美元,算是把滾石唱片公司手頭大部分的流動資金都耗上了,主要的任務是生產新的放映設備和磁帶。

滾石公司的磁帶技術。 在美國音樂界引起軒然大*。 音樂人和民眾對這種新型地放映技術十分的感興趣,而且當不少人在滾石唱片公司旗下的發行店裏麵試聽完之後,當即被這種比唱片清晰、層次豐富的磁帶震撼住了。

“滾石公司將帶來音樂界的根本性變革!”這樣的話,在報紙雜誌上隨處可見。 而滾石唱片公司也因此,稱為了美國樂壇越來月舉足輕重的音樂公司。

為了適應新形勢,滾石唱片公司在十一月底改名為“滾石音樂公司”,這標誌著我們的這家音樂公司開始走上了一條新地輝煌之路。

十月底,夢工廠出版公司的《電影手冊》和一係列的時尚雜誌開始登錄歐洲各國。 法國、德國、意大利等國都設立了發行處,這些雜誌湧入歐洲,不僅使得夢工廠出版公司的聲望大幅度的提高,也受到了歐洲電影界、時尚界和普通民眾的歡迎,提高了夢工廠地聲望。 而且,雜誌的發行量極高。 利潤豐厚。

傑克的“洛杉磯快餐公司”在我的提議下,停止了擴張,開始進行大幅度的內部整頓,儲備了足夠的流動資金以應付任何突然到來的變化,2000家快餐店,每天還是那麽的紅紅火火。

在幾個分廠方麵,就更出彩了。

首先是尼可.鮑爾斯的東京熱電影公司和銀河電影公司,尼可.鮑爾斯這家夥做了一次大手筆,銀河電影公司在他的組織之下,招募了一幫漂亮性感金發碧眼地美國年輕女孩。 拍攝了一批名為‘美國女郎’地**電影。 這批電影在美國放映之後,大受歡迎。 不僅使得音和電影公司賺了個盆滿缽溢,更是捧出了一幫當紅的美國**女星,使得**女星這個職業,成為了很多美國女人地夢想職業。

在美國嚐到了甜頭,尼可.鮑爾斯又將這批電影投放到了日本,結果立刻在這個本來就好這一口的國家引起了瘋狂的觀影熱,尼可.鮑爾斯馬不停蹄,馬上組織東京熱電影公司,招募了一批日本**新人,又搗鼓了一批“日本女郎”的電影緊跟其後投放於日本市場,結果在日本引起了火爆場麵超乎想象,聽說連日本天皇都買票進電影院欣賞,而東京熱電影公司在放映了這兩批電影之後,公司招聘處的門前排起了日本女人的應招長隊。

尼可.鮑爾斯心花怒放之餘,並沒有停止他的勝利腳步,在雅塞爾的建議之下,他把“美國女郎”和“日本女郎”兩個係列投放到了歐洲市場,歐洲人原本就保守、壓力的心理防線在這批電影的衝撞之下轟然倒塌,德國、法國、意大利……每個國家的電影院,一到午夜就成了一個瘋狂之地。

電影上狂賺了一筆,尼可.鮑爾斯又開始和比采爾狼狽為奸起來,兩個人合計著要辦一種全新的**雜誌,這種雜誌的主打就是性。

因為兩個人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多大的把握,所以決定等我回來由我拍板。

對於他們倆的這個策劃,我自然是舉雙手讚同,於是在我的提議之下,一本名為《花花公子》的雜誌,誕生了。

這一係列地成功。 加上很長一段時間來的運作,使得尼可.鮑爾斯手下的兩個**公司的資產,一舉達到了7000萬美元。 如此豐厚的利潤,讓好萊塢其他的電影公司分外眼紅。 華納兄弟電影公司在十月份到好萊塢市政府登記,正式成立華納**電影公司,這是好萊塢繼銀河電影公司成立之後,正式成立的第二家**電影公司。

華納兄弟電影公司地舉措。 引起了多米諾骨牌效應,使得好萊塢的其他電影公司紛紛效仿。

福克斯、二十世紀電影公司、哥倫比亞、米高梅、雷電華、派拉蒙在短短地一個月之內都相繼成立了**電影公司。 使得好萊塢形成了一條**電影產業鏈。

如此形勢之下,法典執行局不得不出台一係列的法規和措施對這條新興的電影產業鏈進行規範。

而尼可.鮑爾斯這家夥更是沒有閑著,在他的奔走和組織之下,好萊塢的這一些**電影公司的頭頭們湊到了一起,成立了一個**電影協會,尼可.鮑爾斯任會長。 這就使得好萊塢繼五大協會之後,又多了一個雖然談起來有些尷尬。 但是實力不容小覷的新協會組織。

**電影協會成立之後,隨即進行了聲勢浩大地宣傳,這幫家夥沒有一個人認為**電影比起其他的電影有什麽不好意思說出口的,相反,他們為**電影搖旗呐喊,為自己爭取公正和權益。 他們的這種態勢,雖然遭到了一些保守主義人士的批評,但是卻獲得了絕大多數民眾的支持。

尼可.鮑爾斯這下算是大大露了一回臉。 讓夢工廠人以及所有好萊塢電影界的人大呼驚訝。 以往,在大家的印象裏,這家夥隻不過是個過時地電影導演,誰料想他竟然有如此的組織、領導能力。

“尼可.鮑爾斯除了在**電影上幹得漂亮之外,其他地方就沒有出彩的了?”我笑著問道。

“有!而且這彩算是大了去了。 ”雅塞爾忍俊不禁。

原來,尼可.鮑爾斯算是牢記我曾經告訴他的一句話“兩手都要抓。 兩手都要硬”,在搗鼓**電影的同時,這家夥也沒有忘記鬆竹映畫。

名義上,他是鬆竹映畫的董事長,是鬆竹映畫名副其實地太上皇。 在他的特意觀照之下,小津安二郎把日本一些優秀的進步電影人士招了進來,伊藤大輔、溝口健二等一批電影導演的加入,使得鬆竹映畫的導演陣容異常強大。

從十月到十一月,兩個月的時間裏,鬆竹映畫的一批被成為“物語係列”的電影橫空出事。

小津安二郎的《幽靈物語》。 以質樸、真實的視角。 把攝影機對準了日本地下層民眾。 電影訴說了一個日本平民家庭地故事,這個兒女眾多原本幸福美滿的家庭。 在日本當局地號召之下,響應日本軍部宣揚的“為天皇獻身”的決策,五個兒子相繼走上戰場,卻全都戰死,成為了流落在外的孤魂野鬼,父親被軍方強行拉去做苦工,活活累死,母親則一病不起嗚呼哀哉,兩個女兒,一個淪落到ji院成為了男人身下的玩物,另外一個跳河自殺。 整部電影,充滿了異常悲憤的情緒,電影的最後,在破落的房屋之中,一家人以幽靈的方式顯現,抱頭痛哭,麵對觀眾控訴日本政府的愚民政策,控訴日本軍國主義的罪行。

溝口健二的《殘姬物語》,把攝影機對準了ji院裏麵的ji女群體,溝口用深切同情的視角,拍攝了這些被男人玩弄的被犧牲、奴役的可憐女人們的世界,並以此為側麵,反應了日本軍國主義給人民帶來的苦難。 特別是在影片的最後,溝口借一個ji女之口,向民眾發出了震耳欲聾的悲呼:“不要嘲笑我們,你們並不我們強多少!有人不也是搶走了你們的兒子把他們送上死亡的戰場,他們霸占、糟蹋你們的女兒,侵吞你們的財產,家破人亡的不是你們嗎?妻離子散的不是你們嗎!?你們並不比我們強多少!快點醒醒吧!快點醒醒吧!”

和小津安二郎、溝口健二不同,伊藤大輔沒有直接把攝影機對準日本的現實生活。 而是拍攝了一部名為《武士物語》地古裝電影,但是在這部電影中,伊藤大輔卻更為直接地把批判之刀對準了日本軍國主義的心髒:武士道精神。

電影的主角,是一個幕府時期下層的武士,生活潦倒,靠著從領主那裏領來的微薄的酬勞養育著一兒一女。 這個武士,是典型的遵守武士道精神和內地人。 對於領主,懷有無比的忠誠。 作威作福地領主讓他屠殺民眾。 他幹,讓他強取豪奪,他幹。 武士的兒子和領主的小妾真心相愛,準備私奔,被武士發現,武士並沒有幫助這對苦命鴛鴦,而是牢牢遵守武士道的愚忠精神。 把自己的兒子親自綁到了領主麵前,在領主的要求之下,他親手殺死了自己的愛子。 後來,為了巴結上司,領主看中了武士地美麗女兒,讓武士把女兒貢獻出來。 武士含淚把自己的女兒雙手奉上,得到的卻是自己的女兒被玩弄之後上吊自殺的死訊。 電影的最後,年老無用的武士被領主趕出領地。 在大雪之中落寞死去,死前,他將那把看得比生命還要重要的武士刀扔進了河裏,對著上天控訴人間地黑暗。

鬆竹映畫出品的這三部電影,一經首映,就在日本國內引起了軒然大*。 很多民眾看完這些電影之後。 痛哭流涕,因為銀幕之上的那些人,就是他們自己。 很多進步電影人對這樣的電影紛紛稱讚,熱烈支持,整個社會開始引發對當局者的懷疑和憤怒的抨擊。

這個“物語係列”讓日本軍部火冒三丈,鬆竹映畫公司地總經理大穀竹次郎更是被軍部招去訓話。 麵對著日本軍部咄咄逼人的要求,大穀竹次郎的回複是電影人怎麽拍電影是自己的自由,軍部無權過問。 這使得軍部的人相當的惱火,卻又無可奈何。

鬆竹映畫的“物語係列”不僅在日本影響巨大,在日本殖民地的朝鮮影響同樣深遠。 同時。 經過張石川、鄭中秋等人的努力,“物語係列”被引入到中國。 受到了國人的熱烈歡迎,電影展現地問題,也引起了中國人對自身處境地深刻思考。

鬆竹映畫的這批電影,一炮打響,不僅取得了良好地社會效果,票房同樣可觀,這也證明了當初我的設想基本可行。

尼可.鮑爾斯的這兩把刷子,贏得了夢工廠高層的一致讚歎,在我的提議之下,夢工廠以董事會的名義向遠在日本的尼可.鮑爾斯發去了正式的嘉獎電,鼓勵這個一鳴驚人的家夥,期待他帶給我們眾多的驚喜。

除了尼可.鮑爾斯掌控的兩個**公司和鬆竹映畫大放異彩之外,同樣光彩奪目的,是沃爾特.迪斯尼的四廠。

經過了全廠幾個月的艱苦奮鬥,四廠的新片《白雪公主》在十一月十六號首映。

這是世界電影史上第一部彩色動畫電影。

四廠的聲譽,在美國民眾中一向很好,在動畫界也是一家獨大。 自從四廠的第一部動畫電影出現之後,好萊塢湧現了一批動畫工作室,這些工作室規模都很小,有點像手工作坊,大部分的工作室,也就那麽幾個人,製作的都是幾分鍾長的短片。 這些短片大部分都是廣告,一般都在一部電影的開頭放映活躍活躍氣氛。 資本稀少,機會不是很多,又沒有多少人投資,所以這些動畫工作室來得快去的也快,好萊塢每個月都有新的動畫工作室建立,但是每個月也有很多動畫工作室倒閉。 在米高梅、派拉蒙等等這些電影公司的眼裏,動畫電影始終都是一塊雞肋,不會給公司帶來多到的名聲,更不會帶來多大的利潤,所以能像夢工廠這樣投入巨資對動畫電影強烈支持的電影公司,在好萊塢僅此一家,而沃爾特.迪斯尼負責的四廠,也坐穩了美國動畫電影界老大的位置。

由於四廠的聲譽好,加上之前做的大規模的宣傳,使得民眾對這部動畫電影萬分的期待。

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夢工廠四廠投資最大製作最為精美的電影,尤其是“世界上第一部彩色動畫電影”這個招牌,讓全美民眾翹首而望。

人們不能想象。 彩色動畫電影到底會是個什麽模樣。 更不能想象,夢工廠在聖誕檔期即將上映的彩色電影到底會是什麽模樣!

於是乎,美國地媒體上,“彩色電影”成為了一個討論的焦點。

“彩色電影”這個名詞,對於很多觀眾來說,尤其是電影人來說,並不是個陌生的名詞。 因為在電影被發明不久。 在早期的歐洲,就曾經出現過彩色電影。 而且一直延續到現在。 當然,這種彩色電影並不是真正的彩色電影,隻不過是用黑白膠片拍攝,然後在上麵收工著色罷了,放映的時候,畫麵上也有色彩,但是極為的呆板、不自然。 因為製作這種電影成本、人工十分地巨大。 加上觀眾並不是很喜歡,所以到了後來便逐漸別人放棄了。

再後來,出現了雙色膠片拍攝的彩色電影,同樣也不能成為真正地彩色電影。

所以對於夢工廠提出的彩色電影,社會上出現了兩種論調。

這兩種論調,讓我哭笑不得。

一部分電影人對夢工廠在宣傳中提出的彩色電影持懷疑態度。

“夢工廠的彩色電影,其實隻是一種宣傳策略罷了,這種為了吸引觀眾而煞費苦心搞出各種噱頭的做法。 從好萊塢一開始就有了。 全新的彩色電影,膠片技術新突破,其實有可能和手工上色並沒有什麽本質的不同。 我想這可能不是什麽**性地技術,隻不過是一種花樣而已。 ”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在一次酒會上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的話,可以代辯這部分人的態度。

而另外一部分人,那些支持夢工廠的人。 則對這種夢工廠宣稱的新技術十分的期待,因為在他們的心目中,夢工廠帶來的新技術往往都會在某種程度上改變電影本身地進程。

這兩種論調,在《白雪公主》首映之前,爭論得異常灼熱,等《白雪公主》首映之後,美國人在絢爛的銀幕麵前,徹底癱了。

那種色彩,那種飽和度,和之前的那種手工著色的電影之間有著巨大的差別。

“夢工廠為世界電影開辟了一條輝煌之路。 如同有聲電影一樣。 他們推出的彩色電影,明顯和曆史上曾經出現地那些手工作色的彩色電影有著本質的不同。 我敢肯定,這種技術畢竟成為未來電影的新潮流,彩色電影,畢竟大有前景!”——《洛杉磯時報》。

“動人心魄!夢工廠的這部動畫電影,開創了一個新時代!彩色電影的時代!這樣的電影,我們之前從未欣賞到,在它麵前,眼花繚亂的同時,你會盯著銀幕不敢眨巴一下眼睛,因為你會擔心哪怕是眨巴一下,就漏掉了很多精彩的東西!”——《洛杉磯論壇報》。

洛杉磯乃至全美的報紙,都對沃爾特.迪斯尼地這部彩色電影給予了巨大地關注和熱烈的讚揚,稱這部電影無論是在藝術成就上,還是在電影技術地革新上,都創造了曆史。

這部彩色動畫電影放映的時候,全美萬人空巷。 不管是老人、青年還是孩子,都紛紛到電影院一睹為快,在短短的一周之內,這部電影的票房就突破了800萬美元的大關,提前點燃了好萊塢電影聖誕檔期的戰火。

盡管如此,先前的一部分認為夢工廠的彩色膠片沒有什麽新創意的人,還有一些堅持他們原先的觀點。 以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為代表的一幫人認為,動畫電影不能反映出這種彩色膠片的最大的優點,因為動畫電影說到底還是用顏料手工製作的,和現實世界存在著巨大的差距,如果夢工廠想證明自己的彩色膠片是多麽的創新,那必須要等到夢工廠第一部彩色電影出來之後,才能蓋棺定論。

他的這種說法,還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受到了一幫人的支持。

除了沃爾特.迪斯尼的這部《白雪公主》一炮打響之外,夢工廠電影公司的其他攝製組也傳來的好消息。

茂瑙和弗拉哈迪聯合製導的電影《禁忌》,十一月二十五日殺青。 十一月二十八號以G級通過電影法典執行局的審查,十二月一號,也就是我們回來地前一天首映。

弗拉哈迪是連續兩屆哈維獎最佳最佳紀錄片獎的得主,在美國以及世界紀錄片界享有崇高的地位,而茂瑙的電影更是因為其身後藝術性和對世界的深刻思考,在好萊塢乃至全美觀眾心目中,有著極高的聲譽。 所以觀眾對他們倆合導的這部電影。 期待甚高。

而這部《禁忌》沒有讓觀眾失望,茂瑙和弗拉哈迪。 用他們地卓越的電影才華,向美國觀眾和夢工廠人奉上了一份滿意地答卷。

“一對毛利族的男女相愛,厄運降臨,族中的巫師宣布女人為‘禁忌者’要將她運到遠方處死,男人曆盡千辛萬苦想盡各種辦法營救自己的愛人,但是始終不能如願。 他們在痛苦中訣別,女人被巫師們壓上了船。 男人則絕望地跳下了水希望自己能永遠和愛人在一起。 他奮勇地泅水前行,抓住船的繩索,如同抓住希望,而殘忍的巫師卻割斷繩索,讓男人消失在浩渺的波濤之中……這樣地一個故事,是茂瑙給我們講述的有一個寓言!”

“從他的第一部電影一來,這位來自德國的被成為好萊塢‘最具思考性的導演’,就一直在給我們講述一個個深刻的寓言。 不管是《日出》還是《四魔鬼》。 他的電影對世界、對命運的思考,永遠都是那麽地真實,那麽的迷人!”

“而除此之外,我們看到的,還有明顯的帶有弗拉哈迪風格的真實、迷人散發著太平洋原始風情的鏡頭!那麽地野性十足,粗糙但是帶有蓬勃的生命力。 弗拉哈迪把他那老練的紀錄片風格延伸到了這部電影之中。 和茂瑙的獨特思考相互結合,產生了巨大的讓人深深癡迷的觀影效果!《禁忌》,無疑是一部少有的傑作!”——《好萊塢時報》。

“茂瑙和弗拉哈迪的這對結合,從一開始就決定了《禁忌》這部電影絕對是一部非凡的電影!我們才能從中不僅能看到茂瑙先生的那種對世界地深刻關懷,還能看到弗拉哈迪冷靜地鏡頭之下,對於原始風情的飽滿地描繪。 而讓我們更為激動的,是看到了這兩位電影大師在合作的過程中,思想碰撞產生的**四色的火花!禁忌這部影片,是好萊塢有史以來大量吸取紀錄片經驗的電影,長久以來。 我們很多電影人雖然對紀錄片十分的尊重。 但是認為劇情片和紀錄片完全是兩碼事,他們沒有繼承、吸取紀錄片人長期摸索得來的寶貴經驗。 反而認為這有礙於故事片的發展。 但是《禁忌》向這些人證明了紀錄片的偉大之處,證明了我們應該吸取一些紀錄片的風格到故事中,這是對電影風格的一個有益的嚐試和開創。 茂瑙先生和弗拉哈迪先生,走出了第一步!”——《郵報》。

“《禁忌》的深刻性、藝術性,自不必說。 我們要說的是表演!作為夢工廠電影公司元老級的演員,作為好萊塢久負盛名的兩位影星,茱麗和詹姆斯在這部電影中的表演,比他們以往的任何一部電影都要出彩!經過眾多影片的拍攝洗禮之後,這兩位演員身上早就褪掉了青澀和不足,在《禁忌》中,茱麗和詹姆斯的表演,如同太平原上麵的海風,清新、純淨,沒有一絲矯揉造作。 《禁忌》的特殊的紀錄片式的拍片風格,讓這兩位演員卸去了一切偽裝,在鏡頭前用心靈去表演,演技之精湛,表演之真誠,絕無僅有!”——《市民報》。

《禁忌》收到了觀眾的熱烈歡迎,這部先前在票房上並不被看好的電影,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僅僅上映的前兩天不僅收回了成本而且還大賺特賺。

弗拉哈迪和茂瑙之間的合作,受到了好萊塢電影人的注意,原本對紀錄片不太感興趣的導演們,也都在思考著自己能不能從紀錄片的拍攝手法中吸取一些有益的經驗過來,這部電影由此也刺激了紀錄片的發展。 這,也是事先誰都沒有想到的。

《禁忌》首映了,和它一起被排在夢工廠聖誕電影檔期第一梯隊的由都納爾執導地《奪寶奇兵之聖戰騎兵》也已經殺青並且剪輯完畢,計劃絲毫送審。 五號首映。

與此同時,好萊塢各大電影公司也都紛紛推出了聖誕電影檔期各自的力作。

在這些電影中,有影響力的,主要有以下幾部。

首先是由明星電影公司出品的基頓導演的電影《攝影師》。 自從上一部電影《小比爾號汽船》上映獲得好萊塢電影人以及美國觀眾的熱烈歡迎之後,基頓就一發不可收拾,馬不停蹄地拍攝了這部電影。 1928年,被一些人稱為“喜劇電影回歸年”。 因為在這一年中,卓別林和基頓分別以《馬戲團》和《小比爾號汽船》使得日漸衰落的喜劇重新散發出耀眼地光芒。 這兩個電影,稱之為喜劇片的傑作,一點都不為過。

在這種大好地形勢之下,基頓要趁熱打鐵,他的這一部《攝影師》就是他在下半年的心血之作。

但是這部電影的命運和他的《小比爾號汽船》就截然相反了。

如果說《小比爾號汽船》是基頓潛心苦修得來的力作的話,那麽這部《攝影師》就明顯有些急功近利了。

在情節上,它顯然在模仿卓別林地《馬戲團》。 雖然基頓在其中的表演也還說得過去,但是空洞的內涵讓這部電影變得異常蒼白。 所以這部電影也不可避免地讓好萊塢電影人和觀眾感到了一絲希望。

“半年前,基頓先生為我們奉獻上了一部經典的不朽電影,但是這部《攝影師》,我們不得不感到深深的遺憾和失落。 電影中,基頓先生先前的那份深厚的底蘊、對於生活的思考已經當然全無,銀幕上不是一個電影大師,而是一個隻會逗人發笑地小醜!”——《電影手冊》》。

“《攝影師》是部結結實實的失敗之作。 基頓先生讓我們覺得有些失望。 他的這種做法,讓我們想到了不久之前的希區柯克先生。 ”——《好萊塢時報》。

基頓的這部《攝影師》算是給他迎頭潑了一盆涼水,在這方麵,他比不上卓別林,因為現在的卓別林,在沒有萬分地把握的情況之下。 不會輕易出手。

除了基頓之外,1928年的好萊塢電影聖誕的前期,一部電影橫空出世,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震驚了整個美國。

這部電影,名字叫《風》,而它的導演,也是一個瑞典人,名字叫斯約史特洛姆!

當我從報紙上看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我當場就癱在那裏。

這個斯約史特洛姆,在後世可是極負盛名的著名導演和表演大師!

也許很多人不知道他的名字。 但是如果那些看過伯格曼的《野草莓》地人。 可能都會被裏麵地那個老頭的精煉自然地表演所傾倒,而這個老頭。 就是老年的斯約史特洛姆!

他的這部《風》,在電影史上,被人稱為20世紀以來最佳影片之一!

而曆史上,瑞典的第一部有聲電影,也是出自這個人之手。

我怎麽會把他給忘記了呢!?

我馬上讓人打電話給斯蒂勒,向他了解這個斯約史特洛姆的一些情況,得到的消息卻讓我哭笑不得。

斯約史特洛姆年紀比斯蒂勒大,當初在瑞典的時候,兩個人就有交往,後來斯約史特洛姆在1924年來到了美國,斯蒂勒之所以能來美國,一方麵是因為米高梅的邀請,另外一方麵也收到了斯約史特洛姆的影響。

到了美國之後,斯約史特洛姆開始並不是很順利,先是在米高梅電影公司那裏找到了一份演員的活幹,但是參與演出的電影都是一些爛片,根本沒有什麽影響力,後來斯約史特洛姆又加入了華納兄弟電影公司,當過一些電影的演員,也在山姆.華納的指示之下執導了幾部電影,但是這些電影都因為格調低下而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 可以說,他的才華,完全被好萊塢的電影製度給湮滅了。

後來,在一次酒會上,斯約史特洛姆結識了派拉蒙電影公司的翹楚約翰.休斯頓,兩個人談得很投機。 約翰.休斯頓便把斯約史特洛姆推薦給了阿道夫.楚克。 阿道夫.楚克對瑞典電影人的印象一直都不錯,和斯約史特洛姆聊完之後很是欣賞,二話沒說就把他簽了下來。

這個時候,馬爾斯科洛夫和阿道夫.楚克因為受我地影響,開始改變米高梅和派拉蒙的電影機製,改變了原有的那種由公司上層指派劇本給導演拍攝的做法,而是允許導演自報劇本。 這樣以來,就大大激發了斯約史特洛姆的**。 他提交的劇本。 得到了約翰.休斯頓、茂裏安.古柏等派拉蒙眾多導演的一直讚賞,然後由阿道夫.楚克投資作為帕拉蒙1928年聖誕電影檔期地前期主打電影的身份進行拍攝。

這部電影,就是《風》。

我想不光光是派拉蒙人沒有想到這部電影首映之後會產生如此轟動地效果,就連斯約史特洛姆本人都沒有料想到他的這部電影會受到好萊塢電影界和美國觀眾如此瘋狂的喜愛和讚揚。

“奇跡!簡直就是奇跡!斯約史特洛姆的這部電影,隻能用這麽一個詞語來形容!從來沒有一個人能把電影拍攝得如此詩意盎然,如此的酣暢淋漓!斯約史特洛姆用他的獨特的瑞典式地電影風格,給我們呈現了一部天才之作!好萊塢又一位電影大師誕生!”——《洛杉磯論壇報》。

“在觀看這部電影之前。 我不知道誰叫斯約史特洛姆,但是看完這部電影之後,我瘋狂地給別人打電話。 我告訴我的朋友,我要找到這個人,因為這個人在電影情緒和節奏的處理上,可以做我的老師!這是一個電影天才!《風》這部電影中,那份滲透人心的自然、詩意的氣氛,讓人窒息!”——約翰.福特。

“我必須這樣說。 如果要評選這幾十年來最優秀的電影的話,我想在無數好萊塢電影人當中,隻有三個人能夠入選,一個是格裏菲斯,另一個是安德烈.柯裏昂,而剩下地一個。 則是斯約史特洛姆!這個瑞典人一個星期前還沒有多少人知道他,但是現在,在《風》這部電影之前,所有電影人都位置傾倒!大氣的鏡頭布局、深刻的哲學思考、人與自然之間那種詩意盎然的關係的展現、光線的處理、人物內心地刻畫、場麵調度、音樂……幾乎所有方麵他都做到了極致!麵對這樣的一部電影,我們除了深深的折服,隻有深深的敬佩!”——西席.地密爾。

“如果要評出一部在1928年的哈維獎中能對安德烈.柯裏昂的《與狼共舞》形成致命威脅的一部電影的話,我想不是卓別林的《馬戲團》,不是基頓的《小比爾號汽船》,不是拉烏爾.沃爾什地《軍中紅fen》,不是希區柯克地《水性楊花》。 而是斯約史特洛姆的這部《風》!斯約史特洛姆這個瑞典導演。 在好萊塢呆地時間並不長,但是卻用他近50年的人生經曆。 給我們展現了他對這個世界的思考,而且是用一種美國人能夠理解的博大、詩意的瑞典式電影風格!”

“曆史會記住這部電影,記住這個瑞典人在整部電影中填充的濃濃的異國風情,濃濃的藝術氣息,這種氣息是全新的,是好萊塢所缺乏的。 他不像是一個初到好萊塢的人,而像是好萊塢的開創者們那樣,老練、精簡、浪漫而真誠!”——埃德溫.波特。

“《風》這部電影,成了麗蓮.吉許一生演藝事業的高峰。 這個已經稱為了好萊塢一線明星的女人,在《風》中的表演,讓任何一個演員都會覺得汗顏。 一瞬間,她仿佛回到了她的青年時代,那份單純,那份忐忑,那份青澀,那份對人情冷暖的洞察,令人難忘!《風》這部電影,不僅成就了斯約史特洛姆,成就了派拉蒙電影公司,也成就了麗蓮.吉許。 對於這個優秀的電影演員來說,這部電影將成為她一生演藝事業的高峰!”——卓別林。

斯約史特洛姆的《風》,如同一匹橫空出世的黑馬,一夜之間為全美民眾津津樂道。 《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這樣的媒體都對《風》進行了報導,並且對斯約史特洛姆進行了專訪。

這個原本好萊塢不起眼的小人物。 飛上枝頭變成了鳳凰。

派拉蒙電影公司樂壞了,阿道夫.楚克樂壞了,在電影首映地第二天,他們就迫不及待地召開了慶功酒會。

“我們的目標,是在第三屆哈維獎的頒獎典禮上讓夢工廠知道我們的厲害!這一年,夢工廠有《與狼共舞》,我們有《風》!”阿道夫.楚克對記者說的這句話。 很能代表派拉蒙電影公司所有人的心聲,在他們看來。 有了斯約史特洛姆的這部電影,在第三屆哈維獎地頒獎典禮上,派拉蒙終於可以風光一把了。

我也親自觀看了斯約史特洛姆的這部電影。 看完之後,我做在電影院地椅子上呆了近十分鍾。 這部電影的美,讓我無法用語言表達。 斯約史特洛姆用他天才般的才華征服了我。

“這部電影,會在第三屆哈維獎的頒獎典禮上,成為我們最大的對手。 ”我說的第一句話。 讓格裏菲斯等人麵色沉重。

而在法國的時候還叫囂著要橫掃好萊塢地維斯康蒂,則目瞪口呆,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斯約史特洛姆火了,這讓很多人都感到了壓力。

在1928年好萊塢電影聖誕檔期的前期,除了這幾部電影之外,還有一部電影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這部電影,由雷電華電影公司出品,名字叫《流星》。 導演它的人。 是一個對於我來說,很陌生的人:邁爾斯東。

這是雷電華電影公司今年才簽的一個導演,據說是希區柯克在一幫助理導演中發現的。

被希區柯克發現之後,邁爾斯東在簽約的兩個月後,就開始獨立執導這部電影,經過了八個月地辛勤拍攝。 這部電影最後才殺青完成。

《流星》的故事很簡單,說的就是一個小鎮的事情。 沒有什麽大場麵,有的是鎮子中各種各樣的人地生活,生活中的雞毛蒜皮,生活中的辛酸,在電影中都得到了細致的展現,最後電影用了一個溫馨的結尾:為生活困擾為生活忙碌的小鎮人,最後集體聚集在一起,夜空之下,他們觀看一場流星雨。 麵對夜空。 這些人終於認識到了人世的美好,認識到了他們的生活。 雖然艱辛,但是幸福非常。

邁爾斯東的這部電影,以極小的成本,受到了觀眾地熱烈歡迎,觀眾在這部電影中看到了自己地影子,看到了自己的生活,也被電影中地那份樂觀、溫馨所感動。

1928年的好萊塢電影檔期,一開始好電影就層出不窮,讓觀眾興奮,讓電影研究者興奮,讓好萊塢電影人興奮,更讓所有電影從業者感到了巨大的壓力。

誰能保證,之後的一個月,沒有更多的黑馬衝出來呢?

這個聖誕檔期,注定要是一場慘烈的鬥爭!

###############################################################

今天一萬兩千字。

看了一下評論區,對於一些意見,隻有哭笑不得。

關於主角為什麽幫助波蘭人和小胡子,為什麽不幫助中國人,什麽二戰中中國同胞們蒙受苦難,主角為什麽不幫組中國,如此等等。

我想凡是本書中幫助中國的事情,做得不算少吧。 扶持中國電影、向中國運輸武器、利用日本電影打擊日本軍國主義……主角隻是個拍電影的,不是有些書中王八之氣一陣撒豆成兵的超級BOSS。 對於小胡子,那不叫幫助,互惠互利而已。 至於波蘭,我就更無語了,主角的身份再那裏。 至於二戰中怎麽怎麽樣,小張要說的是,現在才1928年,離二戰還有十幾年,你想讓小張怎麽寫?!再來一次穿越?

不說了不說了,碼字。 嗬嗬。

有月票的大大,別忘了投一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