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天可汗
“謝過陛下!”
二人平禮之後,麴文泰奉上貢表。
“啟稟陛下!這是我高昌送給您的見麵禮,含牛羊九百九十九頭,金器九十九件,按中原說法九五乃至尊,陛下乃是千年聖賢真龍!”
“絲綢一千零一匹,寓意我高昌願與大唐建交,定然一心一意尊奉!”
“除此還有琉璃珍寶十件,寓意我們的關係長長久久十全十美!”
“……”
“這是作為我高昌今年歲貢,我邦不及大唐壯闊,此次已是竭盡全力,望唐皇陛下滿意!”
這一次高昌可謂是拿出了最大的能力,那些東西不用說那些懂的。
連李平這種半瓶子的水平都能聽出來這些東西全都是價值不菲。
高昌為了這次建交可以說是下足了血本。
李世民也不著急,而是反問。
“麴文泰,你高昌曆來不願同我大唐交好,封堵絲周之路數年,此次為何主動來附啊?”
麴文泰歎了口氣。
“唐皇恕罪,之前是因為家父駕崩,高昌內亂,為了國內穩定不得已暫停了幾年貿易,絕對不是針對大唐,其實西域諸國也都是不滿!”
“現在好了,天下太平,唐皇陛下更是掃平北方,我高昌就作為首率,前來依附,豈不為一樁美談?”
“這次我隻代表高昌而來,其實在西方諸邦中,唐皇陛下的聲名早已傳遍大漠之西。”
李世民也是有些驚訝。
“哦?此話當真?”
麴文泰也是不急不慌的說。
“當然當真,我們西域諸國與那些番邦多有來往,這次唐皇陛下擊敗殘暴的突厥,他們都想要來朝拜,隻是我是第一個來的而已!我們私下裏全都非常崇拜您,全都稱您為‘登利可汗’!”
“登利……可……汗?”
李世民一字一字的將這四個字念了出來。
麴文泰連忙附和。
“正是!可汗是首領,登利在西方諸國是天的意思,所以陛下的汗號就是‘天可汗’。”
李世民點點頭,這個稱號他很喜歡。
“嗯!朕明白了,麴文泰,不知你與我大唐建交的目的是什麽?”
麴文泰連忙解釋了起來。
“天可汗果然直爽!那在下也就直說了!”
“我高昌願意年年納貢依附大唐,也是有個大靠山,但此次前來目的有三!”
“第一是希望天可汗能把我高昌作為西域第一個附屬國看待,親封我為高昌國王,以後的子孫也要世襲罔替,我回去後也會多傳天可汗胸懷博愛,仁慈大度!”
“第二是想重新開通絲綢之路,讓我高昌成為西域到大唐的中心國家,發展商業,讓人人有事可做,解決我高昌人多事少的問題!”
“當然,這其中商稅還希望天可汗多多擔待!”
“第三則是為了我敬愛的王後宇文氏!”
“她本是前隋封賜的華容公主,現今前朝早已被可汗消滅,可她的身份卻已是名不正言不順,想請可汗賜新封號!”
說完之後麴文泰就看著李世民等待他的回答。
李世民心中訝異麴文泰的要求竟然如此簡單?
“沒了?”
“沒了,如此要求,已然可以,不敢多求!”
不僅是李世民,就是滿朝大臣都有些懵了。
他們這裏麵很多人可是準備了整整一夜,想著怎麽對付這個麴文泰,怎麽靠這三寸肉舌為大唐謀取更大的利益。
可是現在發生了什麽?麴文泰的每一個要求都很簡單,甚至可以說是求之不得。
如此既可以讓高昌成為大唐附屬國,又可以拿到歲貢,還可以開通絲綢之路。
就連李平都是皺起了眉頭。
難道這麴文泰是大唐派過去的臥底,臥著臥著就臥成了國王?
如果不是那也太奇葩了。
李平開始感覺這家夥似乎有些不對,哪裏不對說不清楚。
但是經過九年義務教育的李平明白。
曆史上不管是哪個國家,都不會心甘情願靠著別人保護。
當然,也有可能是別人太強大,他們需要發展。
就想當初的華夏,曾經為了發展也是韜光養晦,悶聲幹事。
但後來誰敢小瞧?
甚至翻身直接成為了別人的靠山。
連某超級大國都把漢語納入了必修課,把英語給取消了。
李世民思考了一下。
“好!那朕就答應你的要求,具體商稅之事,我會讓戶部官員與你對接!”
“另外作為你識大局,顧天下的表現,這次的歲貢我大唐隻取半數,你高昌遇事時,我大唐依然會不遺餘力的提供幫助,如何?”
麴文泰一聽也是立馬施禮。
“天可汗仁慈,麴文泰謝過!”
李世民又繼續說。
“傳旨,賜麴文泰為大唐高昌國主,封高昌王,受世襲罔替,沐浴唐露!”
“前隋建親宇文氏,廢除其號,賜大唐國姓,改名李玉波,封大唐常樂公主,賜高昌王麴文泰為妻,永建邦好!”
其實是個人都知道這麴文泰就是想名正言順的擁有宇文玉波,不管怎麽樣這宇文玉波都曾經是他的後娘。
現在李世民廢除她的姓氏改姓李,重新封為常樂公主,至少於理來說是說得通的,這就夠了。
李世民兩道賞賜下來,開啟了大唐盛世的第一個正式的篇章。
對於麴文泰口口聲聲稱呼的天可汗他並沒有太在意,隻當麴文泰為了讓他歡喜隨口胡說,心中歡喜一些而已。
此時的李世民根本想象不到,麴文泰不說句句屬實也算大差不差。
他更想不到之後的幾年會有越來越多的番邦如此稱呼自己,紛紛來朝。
而他也會成為真正的天可汗,大唐也會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一。
麴文泰被安排在鴻臚寺休息,李世民讓他多休息些時日,在長安多多領略大唐的風姿。
麴文泰走後,李平是仔細想著麴文泰曆史上的事情。
想來想去想不起來,隻記得資料上李世民是640年滅的高昌,細節沒有。
但是由於自己的介入,資料跟曆史上的差距已經開始發生了偏差跟改變,越往後偏差會越大。
特別是他發現自己有可能是皇子之後,也不知道這後麵的資料還有沒有用。
會不會大部分都偏離軌跡。
突然李平好像有了點印象,是在電視中看到的講座。
好像高昌國的滅亡是李世民做的不太地道,但是具體的還是想不起來,李平也不敢確認。
麴文泰走後,朝堂即將進入一場父子間的精彩對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