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章 有爭議,何不問駙馬?
進了禦書房,李世民坐下仔細看戰報。
秦瓊在旁邊候著。
李世民看完,愁眉緊皺。
戰報放在桌上,說道:“你看看吧。”
秦瓊拿起戰報,上麵寫著:高句麗勾結薛延陀部、契丹大賀氏,進攻幽州城,雖然被擊退,但是很可能有更大規模的進攻,請求朝廷發兵援助。
“薛延陀部可汗夷男曾經上表臣服,為何又反了?”
“還有這個契丹大賀氏,微臣以前未曾聽說過。”
秦瓊說道。
當年李世民滅東突厥頡利時,薛延陀部懾於大唐軍威,上表臣服,接受了冊封。
他們在突厥故地東邊老老實實好多年,平時也跟都護府做生意。
兩邊相處還算和平。
怎麽突然被高句麗一挑唆,又反了?
至於契丹大賀氏,秦瓊以前沒有聽說過。
李世民冷笑道:“這個薛延陀部當時臣服不過是權宜之計,朕當時覺得他們人少,不足為患,所以懶得出兵。”
“如今看來,當初就該以得勝之兵滅了他們。”
“這個契丹大賀氏,朕也不知道什麽來頭,以前沒聽過。”
契丹此時隻是東北地區的部落聯盟,算不上大勢力,被高句麗和薛延陀挾持。
當然,日後他取代其他遊牧民族建立大遼,那是後事了。
“這個高句麗像一隻惡心的蒼蠅,飛來飛去,搞得朕心煩意亂。”
“看來是時候滅掉他們了。”
李世民說道。
去年就說征伐高句麗的事情,朝中大臣反對的很多,此事不了了之。
秦瓊說道:“出兵高句麗乃是遠征,須朝堂廷議才穩妥。”
高句麗地方偏遠,打起來費錢,須舉國之力才行。
這樣的大仗,必須大臣們都同意才行。
“明日上朝廷議此事。”
李世民說道。
高公公馬上去傳旨。
上朝是有定製的,就像上班一樣。
如果臨時有事,需要上朝,那就像加班一樣,要通知各位大臣。
第二天,太極殿。
李世民坐在龍椅上,文武兩班大臣站著。
老陳也在。
他現在既是駙馬,也是雲麾將軍。
李世民本想讓蘇玉出來做官,但是他死活不肯。
李世民退而求其次,好說歹說,把老陳拖到了朝堂上。
上官雲也想讓老陳入朝為官,不要在莊子裏跟著蘇玉鹹魚。
要知道,蘇玉有鹹魚的資本,隨便一句話就是國策奇謀,老陳可沒有這本事。
底下的大臣們都聽說了幽州城的事情。
“聽說高句麗聯合薛延陀部進攻幽州城。”
“自從滅了突厥頡利,好久沒有人敢對大唐動手了。”
“我看他們就是活膩了,竟敢主動進攻。”
“高句麗不過是邊陲小國,幽州城固若金湯,沒必要理會他們。”
還未開始廷議,大臣們已有意見分歧。
堂下大臣爭論不休,李世民靜靜聽著。
李靖出來說道:“眾位大人,廷議尚未開始,請安靜點。”
各位大臣停下來,等著李世民發話。
拿出昨天接到的八百裏加急戰報,李世民給高公公。
“李衛公,你是兵部尚書,你看吧。”
看了戰報,李靖傳給其他大臣。
大家都看過後,李世民說道:“朕去年就說了,高句麗狼子野心,定會咬人。”
“如今他不但威逼進攻新羅,阻斷新羅朝貢之路,還悍然進攻我幽州城。”
“眾位愛卿,上一個敢進攻幽州城的是突厥頡利。”
“你們說說吧,該如何處置。”
李世民說完了,該他們說了。
剛才他們說得熱火朝天,李世民讓他們說的時候,全部啞巴了。
“剛才不是很能說嗎?”
“都沒聲了?”
李世民說道。
眾位大臣麵麵相覷...
李靖走出來拜道:“啟奏皇上,臣以為高句麗蕞爾小國,不知天威,不自量力,自尋死路。”
“敢進攻我幽州城,不滅其國,不足以顯示我大唐軍威。”
“臣請發兵,滅高句麗,滅薛延陀,滅契丹大賀氏。”
李靖乃是的大唐軍神,開口連說三個滅。
李世民聽了很滿意。
他要的就是這樣的將軍。
如今的大唐國庫堆滿了錢,各地糧倉爆滿,正愁沒地方用。
這個時候高句麗送人頭,何樂而不為。
朝中大臣還是有反對的。
禦史張玄素出來拜道:“皇上,前朝楊廣好大喜功,發兵征伐高句麗,非但無功而返,還把隋文帝留下的基業敗光了。”
“臣以為征伐高句麗徒得其虛名,未能收半分實利,竊以為不可取。”
當年楊廣發兵百萬進攻高句麗,最後卻大敗而回。
還把隋文帝留下的家底敗光了。
說起攻打高句麗,都會引用楊廣的經典失敗案例。
這個時候也不例外。
李世民早知道會這樣。
虞世南出來拜道:“皇上,微臣以為禦史所言有理,高句麗雖然進犯幽州,但是被段將軍擊退,不足為患。”
“隻需加強邊防即可,無須發兵征討。”
程咬金走出來,不高興地說道:“秘書監,你怕,俺老程不怕。”
“這別人都打你了,你還不打他,你是縮頭烏龜啊。”
“再說了,你不打他,他就覺得你好欺負,時不時打你一頓,那不是沒完沒了。”
程咬金說不出那麽多大道理,但是話糙理不糙,說的很對。
句麗進攻了幽州城,你還守著不敢出去。
如此行事,隻會助長敵人的囂張氣焰。
“程知節,廷議乃是各抒己見,你如何罵人?”
虞世南嚷道。
“誰罵人了,你不要誣陷好人。”
程咬金不認賬。
兩個人在朝堂上吵起來了。
李世民問房玄齡和杜如晦:“你們房謀杜斷,說說吧,你們兩個怎麽看?”
程咬金和虞世南停下來,等著他們兩個開口說話。
房玄齡拜道:“皇上,我貞觀盛世不比大業暴政。”
“楊廣那時征伐高句麗,發天下之兵,耗盡了天下府庫,且無明主大將。”
“而我朝如今國富兵強,又有聖主明君,還有戰將無數。”
“我大唐發兵高句麗,必定是全勝而歸。”
杜如晦也說道:“我大唐國庫充盈,兵源充足,足以一戰。”
兩個智囊發話,其他人不好反駁。
河間王李孝恭走出來,拜道:“皇上,以我大唐如今的強盛,滅高句麗定然是摧枯拉朽。”
“隻是,攻滅高句麗後,遼東之地該如何處置?”
“而且,若是征伐高句麗不能得到實際的利益,也是虛耗國力。”
這話得到了很多大臣的讚同。
大唐這麽強大,滅高句麗肯定沒問題,但是之後怎麽辦?
高句麗沒有了,還會有新的勢力起來。
就像匈奴被強漢幹掉了,突厥又起了。
幹掉一波,又來一波。
大臣們又開始議論紛紛,吵個沒完。
老陳走出來,拜道:“皇上,此事何不問問駙馬。”
老陳這麽一說,其他大臣立馬讚同。
“若是駙馬同意,我等絕無二話。”
大臣們眾口一詞。
李世民點頭道:“好,朕去問駙馬的意思。”
李世民起身,高公公喊退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