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二十一章 四中郎將
曹丕說出這話,堂下眾人中不少都發出了歎息之聲。曹丕心想自己說錯話了,於是將頭埋的更低,準備著領受父親的責罵。
然而曹操接下來的態度卻是令曹丕大感意外!
“我兒何事變得如此處變不驚?”
曹操說出這話的時候,故意的看向司馬懿,他知道這段時間來司馬懿一直在輔佐曹丕。因此,曹操勢必要將曹丕的轉變歸因到司馬懿身上。
曹丕趕緊答話道:“兒淺薄之言,若有不當,請父親責罰!”
曹操聞言卻是大笑道:“為何要罰你?你說的沒錯!眼下我軍就應該以不變應萬變!”
聞聽此語,曹丕不禁一愣,繼而心中暗喜,沒想到自己胡言亂語竟然說中了!這可是瞎貓撞上了死耗子啊!曹丕畢竟還是太年輕,還沒有經過太多曆練,如何能夠看清楚目前的局勢,他隻是記得此前無論發生了什麽事情,司馬懿總是教導他要以靜製動,以不變應萬變!這才對以此答複曹操,結果沒想到還真討
得了曹操歡心!
收到曹操的讚許,曹丕微微抬起頭來,以感激的目光看向司馬懿。司馬懿安然坐定,目不斜視,亦不敢回應曹丕。
曹操揮揮手示意曹丕起身,隨後才對荀攸問道:“公達以為丕兒此語對否?”
荀攸是曹操的謀主,隻要荀攸在身邊,曹操每事必過問!
曹丕也不知道自己的話對在哪裏,於是趕緊看向荀攸,期待荀攸為自己的話做注解。荀攸微微笑了笑,而後言道:“丕公子言之有理!眼下於魏公而言,無論主動或被動,以不變應萬變皆是唯一選擇!漢王既出雄兵來犯!那孫權定然不會無動於衷!是以孫權必將趁機謀取兗州、青州!當此之時,更不宜調動兵馬,此其一也!其二,漢王東出武關,無論得洛陽與否,其殺入中原之勢已成!孫權已得中原徐、豫二州之地,雖一時能與漢王共處,然無論二者任何一方順利進軍,勢必將招致另一
方猜忌!若漢王的河南之地,則孫權必將疑心漢王有東進之圖!同理,若孫權先得青、兗二州之地,則坐大中原,漢王必以其為大患!是以,二者雖來勢洶洶,其同心之勢不能久,久必有變!”站在曹操的角度來說,荀攸看的很遠,荀攸預料的最壞的情況是曹操失去黃河以南,但絕不會有傾覆的危險!當然,若是曹仁、夏侯惇、夏侯淵三將得力的話,或許還不至於喪失黃河以南的土地!洛陽與
兗州、青州三地,僅失去一地,或許會是最好的結果。
眾人聽罷荀攸的分析,紛紛都歎服稱是!曹操亦是頷首道:“公達之言十分透徹!局勢無論如何變化,我河北之地終無憂也!諸位盡可放下心來!程昱!”
“在!”程昱聞聲出列。
“將方才公達之論抄錄十分,送與各營領將、長吏!”曹操隨即囑咐道。
“司馬懿、楊修、蔣濟、田豫聽令!”曹操又是一聲令道。
四人一同出列,齊拜與曹操麵前,聽候曹操指令。曹操當即令道:“眼下多事之秋,該是你等為國分憂之時!傳我軍令,以司馬懿為西中郎將,即刻前往洛陽,聽候鎮軍將軍曹仁調遣!以蔣濟為東中郎將,前往青州,聽候後將軍夏侯淵調遣!以楊修為南中
郎將,即刻前往兗州,充任前將軍夏侯惇部署,帳下聽用!曹彰改任行驍騎將軍,以田豫為北中郎將,即刻赴幽州,輔佐行驍騎將軍曹彰!”此四人都是曹操手下年輕一輩才俊,最年輕的蔣濟才二十歲,最年長的田豫也不過三十出頭。相比於荀攸、程昱、董昭等一眾五六十歲的謀士,曹操點出來的這四個,無疑是曹操眼中未來的棟梁之材!眼
下情勢十分紛亂,曹操也是有意要鍛煉這幾個人,以便將來更好的為曹氏所用,不至於青黃不接。
四人都是極聰明的人,一見曹操單單點出四人,四人立刻都明白了曹操的用意,當即叩首領命,隨後便各自往派駐之地而去!
“好了!就這樣吧!河北軍務,就勞煩公達多費心了!丕兒就跟著你多曆練曆練!”
曹操在分派眾人完畢之後,略微顯出了些許疲態。畢竟在洛陽大病一場,幾乎喪命。以曹操現在的年紀,想要短時間內恢複,怕是也不容易。
眾人各安其事,曹丕是既失落又興奮。失落的是司馬懿不能留在鄴城,要被派去洛陽。興奮的是曹操讓他跟著荀攸曆練,這曆練二字是什麽意思?恐怕不須多說,誰都明白!
於是鄴城就此議定,曹操選擇了以靜製動,等待時變!
曹丕一直將司馬懿送出鄴城十裏之外,方才依依惜別道:“仲達此去凶險之地!萬事小心!”
司馬懿見曹丕對自己如此關懷,不禁笑道:“公子顧念在下,實乃在下福分。有公子一語,司馬懿足矣!公子保重!”
“仲達保重!”
曹丕一直看著司馬懿遠去,直到再也看不見司馬懿的背影,兀自歎息道:“仲達如此聰明,我竟萬不及一,福兮?禍兮?”
這話沒有人聽見,曹丕也隻是在問自己,答案卻還需要尋找。
眾人散去之後,程昱問曹操道:“魏公是擔心遼東公孫來犯嗎?”
問這話是因為曹操改任曹彰為行驍騎將軍,又派去了北中郎將田豫,田豫原本就出自幽州,很明顯曹操是有的放矢的,不是突然的心血**,也不隻是要曆練田豫而已。曹操麵目嚴肅,輕輕歎了一口氣道:“此前孫權早已命人聯絡了遼東,公孫康之所以按兵不發,無非是在觀望局勢,如今漢王大軍來犯,孫權亦將有所動作,那公孫康還能坐的住?其必犯境也!就看彰兒能
不能夠擋的住了!”
“那是否該為幽州增兵?”這才是程昱想要問的話。
曹操想了想道:“先調兩萬兵馬去渤海吧!至於幽州,暫時不必盛兵太多!一旦膠著其中,勢必不能脫身,於我軍將有不利!”曹仁五萬在洛陽,夏侯惇、夏侯淵各四萬在兗州、青州,夏侯尚三萬在河東,曹操至少還要十萬兵拱衛鄴城,這種時候如果不多留一點備用兵馬,一旦發生任何變化,曹操將難以支應,因此必須“省”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