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王傳

第四百五十二章 蜀中四賢

周群的話無疑是一下子就揭穿了許靖的真實想法,這令陳群很是吃驚。

為什麽陳群會看錯許靖,這其實是有原因的。

許靖有幾個深交摯友,陳郡袁渙、平原華歆、東海王朗還有潁川陳紀!這陳紀便是陳群的父親。

早年時候,許靖常與陳家來往,對陳紀一直都是事之若兄。因此陳群與許靖算是故舊相識,對許靖也是以世叔稱呼。

關係一親近,往往便難免有失偏頗,這也在情理之中。而且陳群印象中的許靖還是十多年前的那個許靖,那時候許靖可還沒有經曆過流離之苦。

人是會變的,當初的盛名,到今日未必還能名實相副,而陳群對許靖的印象卻還沒有改變。

而周群則不同,其自小生長在益州,對益州的諸多事情還是更加清楚。當初許靖來到徐州,周舒也遣周群特意拜訪許靖,以表示敬意,自那之後,周群便已經看明白了許靖。

“那仲直以為我該不該用許靖的建議?”劉征緊接著問周群道。

“漢王初得益州,如今正是用人之際,而益州士人初附,人心不穩,正當安撫,許靖或非秉公之言,然此策確實可行!”周群如實說道。

周群此人性格,倒是與他的字號相符,這大概也是周舒老先生對兒子的期盼。

雖然周群在曆史記載中並不算特別有名,但是劉征發現此人著實可以任為心腹。

這世間遺才尚不知多少,個人際遇各有不同,能夠青史留名並不完全取決於才華。

劉征得到了三個人肯定的回答,於是點點頭道:“且等一等吧!”

自王府出來,陳群還不解的問道:“漢王這是何意啊?”

陳群是個循規蹈矩的人,在察言觀色這一點上還是不及荀彧、周群。

麵對漢王,荀彧從來都是畢恭畢敬,但是麵對自己這個共事十多年的至交,荀彧卻是有些無奈的笑道:“長文豈不知三請之故?”

陳群這才恍然大悟,三人不禁相視而笑。

果然!劉征暫時擱置議案,沒有表明態度之後,許靖又獨自來訪!

“是文休先生啊!此來所為何事呀?”劉征微笑著問許靖道。

許靖拱手行禮道:“老朽特來恭請漢王行漢初諸王製!”

許靖時年五十三,倒也可以自稱“老朽”了。

劉征知道許靖一定會再三敦請,隻是沒有想到竟是如此急切,不過既然來了,倒也不妨問問。

“複行故製,事多考究。漢初之製,距今已數百年之久。若要行故製,還是有據有典,此事頗有些難辦!”劉征一臉為難的說道。

在這個時代,但凡這樣的大事,那可不是草草可行的,必須要有相應的儀禮規矩。

劉征在並州被策封為漢中王時,朝廷就專門派了劉虞率專門的策封隊伍,還有諸多禮儀等等各項事情需要計較。

看見漢王臉上為難之色,許靖確實心喜的很!這正好是許靖有所準備。

“某薦四人,此事絕無難處!”許靖於是立即對劉征說道。

聽到許靖要推薦四個人,這可比被建議行故製更令劉征歡喜,人才才是第一位的!

“哦?不知先生舉薦何人哪?”劉征疑問道。

“此間有來敬達、孟孝裕、胡公興、許仁篤四位賢才,皆明舊典,通經書,識儀禮,有此四人,足可興複舊製!”許靖有些興奮的向劉征推薦道。

劉征並沒有怎麽聽說過這四個人,不過這四個人倒確實是有些名氣,隻不過主要是在治學之一塊。

於是許靖又一一為劉征詳細介紹了這四人。

這四人中,有一人不得不著重提一下。

來敏,字敬達,南陽新野人,避董卓亂而入蜀。

此人家世之顯赫深厚,絕不亞於袁、楊之流。

其十二世祖來漢事漢武帝,任光祿大夫;

其七世祖來仲,為哀帝朝諫議大夫;

六世祖來歙,被光武皇帝賜征羌侯太中大夫;

五世祖來褒,襲征羌侯;

四世祖來棱,娶漢明帝女武安公主;

曾祖父來曆,襲爵征羌侯,官至車騎將軍、大鴻臚;

祖父來定,襲爵征羌侯,娶漢安帝妹平氏長公主,官至虎賁中郎將。

父親來豔,官至三公司空!

這家世之顯赫長達十幾代人。而且來敏的姐姐還嫁給了太尉、太仆、司隸校尉黃琬!

來敏其人,通《春秋》、《倉頡篇》、《爾雅》,善校古籍。大概也是因為其善校古籍,所以其家世才這麽清楚。

劉征聽了許靖的介紹之後,大為驚歎,在這個時代,家世可是極其重要的,如果這來敏去曹操那邊,一定能夠身居高位。但是他卻甘於留居蜀中,這也足見其並非勢力之徒。

孟光孟孝裕,洛陽人,早在漢靈帝時便任講部吏,博涉多問,尤其喜歡讀三史,精通漢家舊典。是真正的飽學之士。

胡潛胡公興,魏郡人,文學之士,禮學大家。避居益州,雖然學識不是很淵博,但是聰明穎慧,記憶力很強,祖宗製度的禮儀,喪紀五服的數目,都了如指掌。

許慈許仁篤,南陽人,從師劉熙,善鄭氏學,治易、尚書、三禮、毛詩、論語。數年前與許靖等一起被劉璋從交州請入蜀地。

這幾人皆堪稱名士,雖然都得到了劉璋的禮遇,但是卻並沒有發揮什麽作用。

而現在正好派上了用場!

劉征聽許靖介紹了這四人的情況之後,當即便問道:“四賢今在何處?”

“正在成都之中!”許靖於是回話說道。

劉征知道,這四人或許對政事、軍事未必了解,但是如果得到這四人,那麽無疑是向整個益州展示了自己的愛才之意,這對於自己的名聲是大有好處的。

漢代人重名,但凡名士,一定會受到極大的尊重,而這也成為了考校人主胸懷是不是寬廣,是不是有仁德之名的重要參考因素。

同時,名士群也是社會的風向標,既昭示了整個天下士人的心意動向,而對於教化百姓也能夠起到不小的作用。

這也是兩次黨錮之禍發生的原因之一,同時也是解禁黨錮的重要原因。

雖然決定天下歸屬的是武力,但是人心的歸屬也是武力強大與否的重要因素。掌握了天下士人的心,其實某種程度上也就掌握的絕大部分百姓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