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引水與大水車
眾人回到五寨堡千戶宅,走進堂屋時,裏麵正熱鬧,人來人往的,往大桌上擺著酒菜,熱騰騰的冒著熱氣。
堂邊擺著幾個火爐,燒著火熱的炭火,讓整個堂屋暖融融的。
黃思豪和楊氏和顧千戶等人圍坐在火爐邊,一邊烤火,一邊在說話,幾個小孩圍在邊上玩鬧著。
見黃來福和顧雲娘等人進來,幾個正說話的姐姐都停了下來,拿取笑的眼神看著黃來福和顧雲娘。
楊氏笑道:“正說著你們,就回來了。
正好要開飯了。”
卻見顧雲娘又恢複了乖乖女的形象,依到楊氏的懷裏,“姨娘,姨娘”的叫個不停,嘴甜之極,惹得楊氏愛憐不已,將她摟在懷裏,隻是憐愛。
形象變化之快,讓黃來福大為開眼。
楊氏對懷中的顧雲娘柔聲道:“我的雲娘和來福出去,他有沒有欺負你?如有的話,隻管和姨娘說,姨娘幫你教訓他!”顧雲娘偷偷地白了黃來福一眼,眼中閃過一絲狡詐,說道:“沒有啦,來福哥哥對雲娘很好,他還唱山歌給人家聽呢?”廳中眾人立時笑了起來,大姐大叫道:“啊呀,這太陽打西邊出來了,弟弟什麽時候還會唱山歌了,是情歌吧,唱的是哪一出啊?”廳中眾人更是大笑,幾個小娃娃更是起哄:“……舅舅唱情歌了,舅舅唱情歌了……”黃思豪和顧千戶也不由撫須相對微笑。
黃來福有些尷尬,瞪了顧雲娘一眼,顧雲娘毫不示弱地回瞪了黃來福一眼,接著又有些洋洋得意的樣子,似乎先前黃來福對她的冷落都報複回來了。
江大忠和楊小驢二人站在黃來福身後,他們是明白的,見此情形,也是張嘴偷笑。
眾人又笑了一陣,黃思豪道:“好了,大家不要鬧了,人到齊了,就開飯吧!”他起身對顧千戶道:“顧世兄,請!”顧千戶微笑道:“好,黃賢弟請!”眾人坐好,顧千戶招呼黃來福坐在他身邊,顧雲娘則是坐在楊氏的身邊。
黃思豪和顧千戶對飲了一杯,黃來福也向顧千戶敬了一杯酒。
顧千戶微笑道:“好,好。”
他喝了酒,對黃來福道:“來福賢侄出去查看屯田,可有什麽發現?”眾人都看向黃來福,黃思豪也是舉箸不語。
黃來福道:“爹,世伯,孩兒和楊管家上午到田地去查看,發現屯田各地,處處缺水嚴重,就是河中的水,也是幹枯了不少,引水極為不易。
沒有水,這些田地就不要想有好收成。”
黃思豪點了點頭,歎道:“奈何近年年景不佳,缺少雨水,為父也是沒有辦法。”
顧千戶道:“如今天下都是一樣,我在鎮西衛的那些田地,也同樣是如此。
唉,和往年相比,如年這各處田地,收成是十不如一啊。”
黃來福道:“爹,世伯,孩子此次遊曆大江南北,對於田地缺水,倒是想到了一些解決法子。”
顧千戶不由大感興趣,坐直了身子道:“哦,賢侄有什麽好法子,不妨說來聽聽。”
眾人也都是看著黃來福,顧雲娘也是俏目斜斜地看向黃來福,想聽聽他有什麽好的解決辦法。
黃來福道:“爹,世伯,孩兒觀各處田地缺水,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田地靠近河邊,因河水幹枯,河岸過高,水車無法引水上岸,或是引上的水量極少,以至守著河水無法灌溉田地。
二種是那些不靠近河邊的田地,則是大部分都拋荒了。
看這年景,以後同樣是雨量稀少,不能指望老天爺的恩賜了,隻能靠取地下水與想辦法引水上岸。”
見眾人不明白的樣子,他仔細解說道:“對於引取河水,現今堡內的龍骨水車引水太淺,已不足為用,不過孩兒在江南一帶,看到一種大水車,可引水達六、七丈之高(約20米),足以滿足河邊田地所需,還不需人力或畜力,以水流帶動即可。”
顧千戶吸了口氣:“可引水達六、七丈之高?”他喃喃道:“如此一來,不管水位多高,隻要河中還有流水,就可引水使用了。”
黃思豪急迫地道:“我兒,那水車製作法子,你可知道?”黃來福微笑道:“爹爹放心,孩兒當時見到此物時,便已仔細詢問相幹匠人,並已牢記水車製作方法!”黃來福說的那大水車,就是筒車的一種了,特別是以黃河大水車為參考,他昨晚謀劃時,知道此後大明朝幾十年都會嚴重缺水,就查看了相關的電腦資料,這水車筒車之類的引水工具,自然也在他的思考之中。
當然,那水車的具體製作細節,等閑下來時,他還要再去找電腦看看。
其實這筒車,早在唐代就已出現,並從人力畜力提水發展為水力提水。
這黃河大水車,更是筒車應用的精華表現。
據記載,最早黃河大水車是明嘉靖年間蘭州人段續創造的。
段續在遊覽西南各地時,發現那裏多用筒車汲水灌田,利用水力將低處的河流溪水提往高處灌田,很感興趣,想起自己家鄉人民雖然倚水而居,但因黃河河岸太高,水麵與農田的垂直距離較高,守著黃河喝不上水,便命人繪圖帶回蘭州,並兩次赴西南考察,終於創造成功。
段續是蘭州人,所以又叫蘭州大水車。
蘭州大水車氣魄古樸宏大,在世界中,與荷蘭的大風車並列雙絕,榮登國家名片。
其實中國古代科技發達,各種發明不絕,不說筒車,單說以人力或畜生為動力的龍骨水車,不但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水車。
西方遲至1500年後才能製造這種以鏈輪傳動、翻板提升為工作原理的水車。
隻是在古代農業社會,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時代,交通封閉,科技推廣一向緩慢,再加上很多科技,往往需要高投入,這是自然小農戶所不能承受的。
所以雖然古代發明眾多,但很多科技往往隻是地方性的,區域性的使用,很難推廣到全國,為其它地方所用。
再加上戰亂等原因,古代很多技術往往失傳。
筒車在唐時就出現,但一直到明朝段續出現,才使用於黃河沿岸。
在沒製成水車前的家鄉,幾百年中,一直守著黃河水奔流東去,而岸上大片的農田卻無法澆灌。
不要說古代,就是在21世紀機械科技非常發達的時候,在中國一些地區還是堅持著幾千年來一人一牛一犁的耕作方式,可見自然經濟的頑強。
此時的五寨堡也是麵臨同樣的情況,堡中沒人知道關於筒車,黃河蘭州大水車的知識,和段續以前的家鄉一樣,同樣是守著清漣河水奔流西去,而岸上大片的農田卻無法澆灌。
不過黃來福來了,事情將會很快得到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