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二章 天恩民義
按理說李恪近來的表現讓李世民很滿意,應該不是喝水被嫌品相不好的時候了,但是殷元還是言語之中沒有讓李恪幹點事的意思。
李恪好奇道:“懷素,父皇問我,是不是願意跟你去扶通商之事,我沒有答應,父皇也沒有確定。懷素,我想,我應該不是個做什麽事情都有錯的人吧!”
殷元搖頭道:“當然不是,我也沒說你是。在我看來,你是個有理想的人,可是你得問問你的理想到底是什麽?”
李恪看了看殷元道:“理想,別的我現在已經不說了,可我成不了父皇那樣的人,學一學這世間的道理,做一個有用之人,也會有錯嗎?”
殷元道:“那不會有任何錯,每個人都應該有理想,你這個理想是很不錯的。”
李恪看了看殷元,如同看一個騙子一般道:“你說的不錯,可是我從來沒見過你支持我。”
殷元道:“那叫支持嘛,那分明是煽風點火。你那點淡薄根本就不是你的本性,是你盡力在克製。在這種情況下,我還支持你,支持你釋放野心,還是支持你跟太子、魏王他們開戰?”
李恪頗能懂殷元的性情,於是道:“看來在這件事上我對你有誤會,我以為是你單純的怕事而已。”
殷元點了點頭道:“沒錯,我的確怕事。但是你記住,什麽時候你的心裏沉靜如水,能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而不是盡力克製,那時候想做什麽,我都能幫你。”
李恪笑道:“沉靜如水,那是很難辦到的事情。看來,我認識了你真是一件幸運的事情,差一點,我就要再回去了。”
殷元搖頭道:“不會,至少你已經知道表現得積極向上卻不爭了,你的父皇的眼睛也能看得到。就像今天,你沒有把事情攬下來,這就很了不起了。”
李恪道:“可是我真的對你做的事情很感興趣,隻是好像沒什麽機會。”
殷元看了看李恪道:“不要怕,隻要陛下想讓一個兒子去曆練曆練,那一定是你。”
李恪皺眉道:“哦,這是為什麽?”
殷元笑道:“太子羽翼挺豐滿的,沒必要非得插手通商的事情,而且這件事隨時都有可能功敗垂成,陛下根本就舍不得。至於魏王,他自己都不想去,那麽喜歡名聲,喜歡儒家的人,難道要毀了自己的修行不成?所以呀,最後你是很有希望的。”
李恪臉色有點不好道:“懷素,你確定你說的是好話?”
殷元道:“是不是好話都是實話,你成不了君王,就要學著做一個好臣子,這點機會陛下必須給。而且,閣下那點名聲,也快沒什麽可在乎的了。”
李恪無奈的點著頭,向外麵叫道:“唉!外麵有人嗎,給孤準備十斤酒,有什麽點心冷盤都拿一份,孤要帶走。”
殷元道:“喂,不至於吧,你一個王爺,被我說幾句怎麽了,還幹上打劫的營生了?”
李恪冷笑道:“你都說到這個地步了,難道本王的心就不能受點傷。這一旦受了傷,不得慰藉一下麽!”
殷元道:“你有那嬌俏可人的小晨初,害怕沒有人給你安慰麽!”
李恪很嚴肅的瞪了一眼殷元道:“瞎說,她可還是個孩子。”
他越是狡辯殷元越是覺得他是個禽獸,那麽小的一個姑娘,如何忍心啊!
工部的生意做的熱火朝天,在此之前似乎沒有人想到有人會把工部變成一個生意場,而且是異常火爆的生意場。
這件事,敬佩的人有,冷嘲熱諷的人也有,還有一些看熱鬧不嫌事大的等著看殷元倒黴呢!
殷元每天奔波忙碌,最後在長安找了一座破橋給拆了,然後立了一塊石碑,上麵寫著“貞觀十年春,大唐工部承天恩民義,建橋以利萬民。”下麵附著義商的名單。
朝野內外一片嘩然,均沒有想到殷元立信於民居然會如此之快,而且還讓一種商人恨不得再多捐點。殷元所謂的義商是捐款的商人,卻不是仁義的商人,但是商人為了那點名,誰在乎那個呢!
春初土地剛解凍,殷元和閻立德兩個人就開始謀劃建橋的事情,工部匠人已經在河邊開始忙碌。
閻立德看了看石碑道:“這一手玩的漂亮,取信於民,往後工部的事情,也就不會有那麽多人推三阻四了。”
殷元笑道:“推三阻四那是要繼續推三阻四的,眾口難調,我們還能讓所有人都滿意不成?”
閻立德道:“很不錯了,鄖國公。”
殷元道:“這座石橋是今年工部的第一個工程,往後還有很多工程要做。可是這錢雖然有一部分是我們自己弄來的,可是每年那點工程的錢,可不能少了。”
閻立德笑道:“這件事的難度就是,民部聽不聽,左仆射大人放不放手。”
殷元道:“不能指望總是去省錢,錢是要掙的。我看普通的百姓挖水渠實在是不容易,我們工部就應該做點事,至少讓水渠離他們近一些,他們也就可以自己想辦法了。到時候,這糧食越變越多,天下百姓也能越來越富啊!”
閻立德點了點頭道:“這話說的有道理,不過你是工部郎中,不是水部郎中啊!何況我看你在工部,呆不長了。所以要盡快將自己要做的事情做出計劃,後來者按圖索驥,也差不到哪裏去。”
殷元道:“閻侍郎,這種事可不能亂說,我離開工部或者不離開,這種事是陛下定的,你可不要做楊修。”
閻立德一本正經道:“什麽,我怎麽不知道,我說什麽了?”
殷元笑道:“行,您老還真是什麽都沒說。我們快去看看吧,您要是不看看,這橋修出來我都不放心。”
閻立德被拍馬屁,十分的舒服,帶著殷元立刻就去指點了。
承天恩民義,天恩在前麵,也算是殷元給足了封建王朝統治者的麵子。這事情的關鍵是,李世民要是覺得舒服了,做出什麽事情之後,對了有人嘉獎,錯了有人背書。
長安百姓對殷元的所作所為充滿了好奇,商人們尤其如此。所以,工部將不利於存放的一切物料,能賣的都沒賣了,最後收到的錢,比當時買的時候多出來數倍。這裏麵要不是有那些官員,恐怕會掙的更多。但就算是這樣,李世民該滿足了,畢竟能夠拿到手裏的錢,比躺在庫房裏麵的木頭之類有用的多。
工部其他幾個部,在殷元弄出這麽大動靜之後也不甘人後,總是要想盡辦法證明一下自己的作用。可惜,他們要是開始辦事,也就意味著要掏錢了,他們可沒有第二次機會做這樣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