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七章 朝堂的震動
殷元隻是餓了,所以來食舍找點吃的。但是沒想到居然碰到了魏征在門口發呆,於是便將魏征叫了進來。
魏征歎了一口氣道:“你血氣方剛自然是不肯吃虧的,但是利劍易折的道理你應該是懂的。你何妨退一步,再圖洗清自己。”
殷元好奇道:“您居然是相信我的人,我以為您嫉惡如仇,一定會暴跳如雷的去彈劾我,誅我九族什麽的。”
魏征冷冷道:“我還沒有到老糊塗的時候,你看我哪次彈劾錯了,哪次的事情是為了私心?”
殷元隻能道歉道:“是在下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您還請不要見怪。”
魏征道:“聽我的,趕緊走吧!長安,已經容不下你了。”
殷元沒有正麵回答,反而反問道:“當年,您為什麽沒有逃走?”
魏征道:“因為像我這樣的人,一身的本事隻有一根脊梁夠硬,隻有挺著脊梁活著才是個有用的人。可是你不一樣,你是個對天下有用的人,你離開之後一定會有回來的一天。你需要時間來洗清自己,而我沒有辦法,隻有跪地求饒個挺直脊梁兩種辦法。”
殷元點了點頭道:“受教了,但是我這個人很著急,不願意多等。”
魏征無奈的歎了一口氣道:“有什麽我能夠幫得上你的嗎?”
殷元道:“彈劾我,就說我殷元勾結朝中武將,結黨營私。這之下,你要將我和朝中那些關係比較好的武將都帶上,一個不要留。”
魏征聽完之後道:“你什麽意思,你自己的事情沒解決,也不能往別人身上潑髒水呀!”
殷元道:“您稍安勿躁,我又沒有結黨營私大家都很清楚,如果吃吃喝喝算是結黨營私,那我的確幹了這件事了。這次您彈劾我,就不要和陛下據理力爭了,隻要將奏折按照正常路子往陛下那裏送,然後把事情在官員中鬧大一些,這就可以了。至於陛下那裏,自有公斷。”
魏征一愣,隨即歎了一口氣道:“明白了,你是想看看有多少人會來推一把你這將要倒下的牆。這個時候誰最急切,誰就最可能是那個害你的人。”
殷元歎了一口氣道:“也許什麽都查不出來,因為我還沒有真的到了死路一條的時候。所以,我到了合適的時候會去把自己送進牢籠之中去,讓自己看起來無路可走,那時候也許反而就有了活路。”
魏征道:“置之死地而後生,我明白了。既然你有這樣的謀劃,我會去多幫你一個忙,去替你遊說一個還對你抱有幻想的人。”
殷元眉頭一皺道:“陛下麽?”
魏征點頭道:“他的態度,才是你是不是真正死路一條的關鍵。”
殷元拜謝魏征,他也沒想到這個時候,居然是魏征幫了自己這麽大的一個忙。
大理寺中,孫伏伽有點無可奈何的看著李姝道:“本官充個大,也算是你的長輩。孩子,你自己的名節不重要麽,這種事情也能拿來亂說。”
李姝一邊流淚一邊道:“人都要死了還管什麽名節,他深夜來了,我雖然知道不能留,可是怎麽忍心推開他呢!所以,我們二人一直在一起,雖然沒有什麽越矩的事情,可是早就生死與共了。孫叔叔,我的名節不重要,一定要救下懷素啊!”
孫伏伽有點受不了她哭哭啼啼的樣子,無奈道:“本官知道了,這件事我一定上報陛下,你也請先回去吧!”
孫伏伽立刻趕往皇宮,路上卻碰見了魏征。兩個人被李世民同時召見,結果有點尷尬。
孫伏伽先是吧李姝說的事情說了一遍,就在李世民鬆了一口氣的時候,魏征卻說讓李世民趕緊定罪,而且是不容更改那種。
李世民臉黑了,自己想保下殷元,這事明擺著,可是魏征怎麽就這麽固執呢!
孫伏伽道:“玄成,此事乃是李姝親口所言,絕不會有假。”
魏征看著孫伏伽道:“你懂什麽,紅口白牙的事情,能當成證據麽!殷元必須盡快定案,而且我還準備彈劾他結黨營私,和朝中很多武將都有勾結。這裏麵有李藥師、李世勣、秦叔寶、程知節、尉遲敬德、牛進達、李大亮、蘇定方、李君羨,至於任城王,世人皆知。”
孫伏伽脾氣也好不到哪去,聽完了之後道:“姓魏的,你想害死我大唐的所有大將,然後讓文臣當道,讓文臣帶著兵馬去守護邊野嗎?”
魏征道:“你胡說八道,我說的都是事實。他們這些人經常私下裏吃喝玩樂,交情很不一般。我還聽說殷元在將作監喝酒,連閻立德、閻立本兩位都替他撒謊,柴令武更是曲意回護。你看看,一個殷元,這是結了多大的私黨啊!”
孫伏伽指著魏征道:“你才胡說八道,殷懷素是個開酒樓的,大家都認識,去了酒樓裏就等於半個家了,一起吃喝怎麽了。說起來,聽說你都去過,你也是嗎?”
魏征點頭道:“需要的話,我就是。”
李世民覺得魏征應該還沒糊塗到一次性把朝中這麽多武將全部給得罪了,更不覺得魏征會不知道大唐需要武將戍邊這樣的道理。可是魏征,真的要做這件事嗎,又有什麽好處呢!
孫伏伽氣的打哆嗦道:“好,那你就連自己也彈劾了吧!”
魏征道:“不需要,我要是需要的時候一定這麽做。不瞞你說,我今天就是剛才食舍來的。”
李世民有一次敏銳的抓住了關鍵信息,食舍代表什麽,應該是殷元吧!李世民將魏征的話仔細一琢磨才發現,這可能是最替殷元辦事的一個人了。
李世民道:“那就彈劾,朕想看看,到底有多少人是殷元結交的朋黨。”
說完看著孫伏伽道:“定罪吧,一人做事一人當,殷家畢竟是朕的故友家,就讓他們貶為庶民,流放嶺南。至於殷懷素,抓回來臨遲處死。”
朝廷上自來最多的就是暗流湧動,很少見到刀光的。可是這一次,李世民覺得自己能夠看到針鋒相對的場麵,也許那些藏起來的人,恐怕是要露出來了。
彈劾殷元的浪潮在李恪入宮開始達到了**,因為李恪都彈劾殷元了,這就說明殷元死定了,沒救了。
其實,這件事是李世民授意的,李世民喜歡將事情做的絕一些,不留餘地。
隨著殷元被宣判,朝廷中一片嘩然,每天有很多人去替殷元求情,請求讓李世民再仔細查查。但是此時已經有很多人牽扯進了這個案子裏麵了,有些難以自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