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唐朝當國公

第二百六十三章 弊病顯現

長樂公主心亂如麻,本來已經塵封的往事再一次浮現在心頭,那些少年時代的情義,永遠都彌足珍貴。至於說長樂公主到底愛不愛房遺直,這其實是一個模棱兩可的事情。

長樂公主長與深宮,見過很多的宮婦為了爭寵可以不擇手段。但是她被長孫皇後教育的極好,從來沒有覺得取悅一個男人應該是可以不擇手段的事情,也不覺得一個女人一生唯一的事情就是取悅一個男人。幾十年前她這輩子最大的價值不是她的才華,而是她這個身份本身帶來的政治價值。

如果這世上沒有殷懷素這個人,長樂公主以後還是會和以前一樣的活著,大概沒有什麽太多的樂趣,也算是過了一生。就算是往後的日子並不好過,也不會有太多的奢望。

可是現在的長樂公主覺得自己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婚嫁的事情已經無法挽回,那以後自己要做的事情,就要和自己的身份無關。僅僅因為她是一個來這個世界上走一遭的人,所以才去做一些事情,實現一激動價值。

長樂公主因為房遺直的事情心裏鬱悶了很久,可是一想到以後的事情,她依然充滿了想象和一樣。於是拿起那殷元送自己的東西,卻是一個大概兩斤左右的包。這包是用絲綢做的,很是精巧漂亮。

長樂公主打開這個包裹,裏麵躺著的是一堆小紙包。殷府慣於用紙包包裹點心之類的東西,這一點長樂公主是知道的。

回到公主府,長樂公主就手將點心送給了府裏的貼身婢女。點心這東西自己不缺,倒是府裏的人,有的是饞嘴的。

送了人之後,她就在府裏靜坐了一會。心情漸漸平複,站起來,饒有興趣的去擺弄兩個琉璃瓶子。她在琉璃瓶子裏麵裝了清水,在裏麵養了兩條小魚,她覺得透明的瓶子裏觀賞小魚的遊動,實在是很有趣。

過了不久,婢女走了進來道:“公主可要進膳?”

長樂公主沒什麽食欲,看了看那婢女道:“都有些什麽吃的,家裏可有什麽點心?”

長樂公主待人並不刻薄,送出去的東西自然不可能收回來,但是她想吃點心,大概是因為她在食舍的時候雖然沒有吃飯,但也吃了一些點心。

那婢女道:“點心是有的,這就給公主拿來。”

長樂公主聽她說話含混不清,嘴裏像是含著什麽東西一樣。於是道:“你等等,嘴怎麽像是腫了一樣?”

那婢女搖頭道:“沒有,公主,是吃的。”

長樂公主有些不悅道:“平時我跟你們說什麽來著,要懂禮數。你們都是我從宮裏帶出來的,到時候要是被人說成不不懂禮數,我的臉上也不好看。”

那婢女一著急,咕嚕一下子,嘴裏的東西咽下去,嗆了一口,咳嗽幾聲道:“奴婢該死,是奴婢貪吃。”

長樂公主道:“你下次,吃完咽下去再進來不遲。說來也怪,你含在嘴裏圖個什麽滋味?”

那婢女道:“可是您剛剛賞給我們的點心硬的很,根本咬不動,而且甜得很。我含了很久,也沒化掉。”

長樂公主一愣道:“我剛才賞你們的不是殷府的點心呢,怎麽這麽怪?”

那婢女道:“就是這麽怪,您看。”

那婢女從身上拿出一塊糖來,撕開紙包遞到了長樂公主麵前。

長樂公主看著眼前這個形似琥珀、蜜色的東西道:“這個應該是糖,說是點心也可以。這殷懷素,怎麽還送起糖來了,可是這個樣子的糖,還真是不多見呀!”

說完,將糖帶紙拿了過來,看了看之後拖在掌心舔了一口,然後道:“好甜,而且好像有一股果香。”

那婢女點頭道:“大家都說,味道是不一樣的。您看那紙上麵,還寫著水果的名字。”

長樂公主看了一眼,紙上居然真的寫著一個“桃”字,這糖帶有的果香就是桃子的味道。

長樂公主將糖果放裏嘴裏,用舌頭在嘴裏翻轉了一會道:“好香的糖果,看來這又是殷懷素的手筆。”

送出去的東西再收回來就太不對了,長樂公主不會這麽幹,但是她心裏卻又覺得無比的可惜。因為她是不好意思開口再去找殷元要的,而殷元的糖果店好像還沒有開張。

那婢女看出了長樂公主的心事,於是道:“公主,那一包糖還有很多,要不要奴婢去要回來?”

長樂公主搖頭道:“不要了,送出去就是送出去了,本宮不能要回來。況且,總有一天這種糖會到處都是,那時候本宮自然就可以隨便買一些回來了。”

長樂公主接下來的幾天陷入了對糖果的深深思念之中,但是她剛去過食舍,不好意思立刻再去一次,再者就算是自己去了,也不見得殷元還會送自己,難道要豁出去臉要麽!

長樂公主府的人每天都會去東西兩市看看殷元的店鋪什麽時候開張,但是殷元好像根本就沒有著急的意思。

殷元之所以不著急,是因為他需要提前備下一些貨物,以免剛一開始就沒有了貨源。屆時如果粗糖的價格被自己弄得飛漲起來,不僅僅是自己的利潤會被人搶,而且於國於民都不是一件好事。

糖果店的事,殷元幾乎沒有參與,因為他現在麵臨的事情好像才是最大的麻煩。要說李大亮,還真是一片熱誠,偏偏做了一件不太好的事情。在他失去主意之後,立刻去請殷元來,弄得殷元立刻把工作的重心由將作監移動到了工部。

李大亮知道殷元給工部帶來了很大的一筆錢,因為是殷元收拾了大明宮的殘局,還順勢掙了很多工程款。現在很多籌集而來的工程款還沒有用掉,而且還有另外一筆封起來的錢,不讓任何人動,除了殷元。

可是經過李大亮以工代賑這件事,工部已經到了要挪用殷元籌集來的善款的地步。李大亮很清楚民心不可辜負,答應了的事情一定要盡快去做,民心才能更加可用。

以工代賑的代價從一開始就超過了李大亮的想象,雇傭那些需要被賑濟的人,代價不僅僅是付出工錢那麽簡單,因為往往他們需要賑濟的是一家人,甚至包括老弱病殘,沒有勞動力的人。

殷元之前主張用壯勞力,重金雇傭,賞罰有度,在工程的地方往往都是熱火朝天,爭前恐後。可是現在,那些被賑濟的人,很多都是混一天的日子領一天的糧,恨不得工程永遠都修不完。

到了這個時候他才知道,殷元所說並不是危言聳聽,以工代賑的代價,工部無力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