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3.6 借兵北伐
梁帝蕭衍在城牆重獎楊忠和他手下梁兵,然後在城樓密室接見北海王元顥,他跪地泣涕自陳,言辭壯烈。三個月前,北魏胡太後毒殺皇帝元詡,契胡酋帥爾朱榮攻入洛陽,在河陰大肆屠殺,兩千多名北魏王公大臣喪命。北海王元顥正在汲郡抵禦葛榮,聽到這個消息,立即棄軍南逃梁國,圖謀借兵北伐,為河陰之變複仇。
蕭衍聽完,未置可否,不動聲色安置元顥休息。他回到行宮,手中拿著元顥的奏折沉默不語,拿不準主意。魏國內外大亂,是千載難逢的北伐時機,招手示意陪在身邊的陳慶之過來,手指床榻讓他坐下。
“臣不累。”陳慶之卸去鎧甲,一幅清士裝扮。
蕭衍笑著說:“子雲,你從小在朕身邊長大,不同一般武將,不需多禮。”
陳慶之隻好坐下,蕭衍將手中奏折遞給他:“元顥要借兵討伐爾朱榮,你怎麽看?”
陳慶之聽說河陰之變的消息,仔細看一遍奏折:“陛下,爾朱榮在河陰屠殺魏國兩千王公大臣,元顥與他不共戴天,南奔求兵,實屬正常。”
蕭衍相信元灝所說,點頭同意:“魏國汝南王元悅和臨淮王元彧已經投奔建康了,河陰之變到底是怎麽回事?果如元顥所言嗎?”
陳慶之一直關心魏國政局,不時派出斥候騎兵北上打探消息:“爾朱榮的女兒爾朱英娥為北魏元詡的妃子,今年二月,元詡生母胡太後毒殺親子。爾朱榮號稱為先帝複仇,率領七千鐵騎攻入洛陽,將胡氏和三歲幼帝沉於黃河,殺死兩千王公大臣。這個消息通過很多渠道證實,與元顥所訴大同小異。”
蕭衍在建康見過從魏國逃來的汝南王元悅和臨淮王元彧,確定魏國果然發生巨大的變故:“爾朱榮僅是契胡酋帥,為什麽要貿然發動河陰之變?
河陰之變給北伐創造出絕佳時機,陳慶之深入分析:“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推行漢化,得罪鮮卑貴族,胡人間矛盾越來越大,於是激出河陰之變,這是最主要的原因。”
蕭衍凝眉沉思:“可是爾朱榮僅有七千騎兵,怎麽能攻克座擁八關三川之險,數十萬羽林虎賁駐守的洛陽城?”
陳慶之誌在北伐,最終目標也是攻克洛陽,立即決定:“陛下,我打算派遣斥侯騎兵深入河洛,仔細查訪魏國軍情,尤其是爾朱榮的契胡騎兵。”
這是陳慶之份內之事,蕭衍並不幹預,手指元顥奏折:“元顥借兵北伐,能夠成功嗎?”
陳慶之剛被蕭衍以不想輕起戰端拒絕北伐提議,現在元顥借兵,北伐重新露出希望,謹慎說道:“請恕臣下多言。”
蕭衍想了解陳慶之想法,點頭說:“說吧,言無不盡。”
陳慶之被拒絕一次,不敢直接勸說,便側麵打動禮佛甚恭的蕭衍的慈悲之心,停頓沉思片刻繼續說道:“大漢當年金戈鐵馬,霍去病、衛青馬踏匈奴。漢元帝時,陳湯以少數漢軍,調動西域聯軍,獵殺北匈奴郅支單於,南匈奴呼韓邪單於歸附大漢,橫行草原數百年的的匈奴被橫掃一空。可是晉室八王之亂,成都王穎引匈奴人劉淵為外援,讓其長驅入鄴,東瀛公司馬騰引烏桓羯人襲擊司馬穎,胡人乘機入塞。幽州刺史王浚召遼西鮮卑攻鄴,鮮卑擄掠數萬名漢族少女,他們回師途中大肆**,把這些少女稱作雙腳羊,充作軍糧,宰殺烹食。他們走到易水時,吃得隻剩下八千名少女,一時吃不完,又不想放掉,於是將八千名少女全部淹死於易水,河水為之斷流。陛下能想像當時的慘象嗎?”
蕭衍的目光黯淡下來,陳慶之繼續進諫:“晉武帝司馬炎出身於豪門世家,靠父祖之庇蔭而奪得天下,奢侈成風。漢魏以降,北方胡人內遷,雜居邊地,一些大臣提出徙戎北返的主張,武帝沒有采納,反而接受更多胡人歸附,隱憂大增。他冊封皇族二十七人為王,許其自選官吏,節製軍隊。諸侯王趁機網羅黨羽,相互傾軋,圖謀奪取帝位,爆發八王之亂。胡人趁晉室內亂,紛紛入侵,中原成為胡人牧場。拓跋鮮卑起兵平城,掃平北方,遂成南北對峙的局麵,南北互伐各有勝負。宋武帝劉裕率領決勝淝水的北府精兵,趁北方大亂之際收複洛陽和長安,卻為加九錫奪晉室帝位,匆匆南歸,良將精兵盡陷黃河以北。此後,南朝將領無不視北伐為終生夢想,卻屢戰屢敗,隔江北望,扼腕歎息。如今六鎮盡叛,爾朱榮在河陰誅殺王公大臣,魏國內憂外患,此乃天賜北伐良機,讓陛下將北方漢人百姓救出水深火熱之中。如果不趁此天賜良機恢複中原,魏國平息內亂後,必然南侵,生靈塗炭就在眼前。”
蕭衍眼中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怒意:“如果輕率開戰,必然引起戰火,殃及百姓。你隻需守好邊境,不使魏軍入侵境內,使得南方百姓安居樂業。”
陳慶之聽出蕭衍語氣不好,仍然力爭:“元顥為魏國太傅,尚且投奔陛下,說明索虜人心散亂,此為千載難逢的良機,不可錯過。”
蕭衍猛然轉身,麵對陳慶之,雪白胡須和眉毛一起顫動:“一日之內,你兩次勸朕發兵北伐。此事,朕意已決,不必再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