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踏三國

第四百四十三章 鷹視狼顧

司馬懿少有才名,與他的八個兄弟,號稱“司馬八達”,司馬懿排行第二,故小字為仲達。司馬八達的父親司馬防,官居京兆尹之位,在曹操的麾下效力多年,如今便是司馬防代替曹操,鎮守在許都。

對司馬懿的名聲,曹操早就有所耳聞,曾數次征召司馬懿到鄴城任職,均被司馬懿以年紀尚輕,難當大任為由委婉的拒絕了。直到司馬懿年滿二十歲,曹操第三次征召他,司馬懿無法再推辭,隻好前往鄴城,在曹操的麾下擔任文學掾之職,成為了曹操魏公府下的一名屬官。

這次遠征馬超,曹操有心要考察一下司馬懿,於是便將他也帶在了軍中,看看司馬懿是否像坊間所傳的那樣,兼具隱忍與智謀。

“仲達,汝似是有話要說?”

曹操直視司馬懿,開口垂詢道。

司馬懿向前邁出一步,對著曹操恭恭敬敬的稽首行禮,口中說道:“回魏公,在下適才確實心有所想,能在短時間內擊破常山,為我軍西征搶到寶貴的時間。隻是,此法有違天合,故而沉吟。”

“汝且細細說來。”曹操的好奇心被勾了起來,他想不出,以荀攸、程昱的智慧,都束手無策,年紀輕輕的司馬懿能有什麽辦法。

司馬懿眨了眨眼睛,緩緩說道:“常山郡附近,有兩條河水。沮水自西向東,匯入大河之中;衛水自東北而來,流入虖池。沮水與衛水,在常山西北十餘裏處交匯。在下以前曾遊曆過此處,兩水交匯處,河域寬闊,足以用計。眾所周知,地勢西高東低,因此若以水流在計算,常山位於上遊,而我軍位於下遊。但若是以地勢來論,常山位於低窪之地,而我軍位於高處。魏公何不命軍士,到兩水交匯處,晝伏夜出,挖掘水提,蓄水截流,待水勢積蓄足夠之後,倒灌常山,則一戰可定矣。”

聽完司馬懿的講述,程昱和荀攸雙雙醒悟了過來。司馬懿這是要引動沮水與衛水,借著地勢的優勢,將常山淹沒啊!此計,就像是一把雙刃劍,優劣之處,都十分明顯。有力的一麵,是能夠在短時間擊破常山,為曹軍西征,搶到寶貴的時間;劣勢,則是兩水倒灌之後,常山城內怕是要有無數人被溺死,大水消退後,常山就會成為一座空城了。

究竟該如何取舍?程昱和荀攸做不出決定,同時把目光轉向了曹操,等待著曹操來裁決。

低頭思考了許久,曹操再三權衡利弊後,終於最初了決斷:“此計,誠如仲達所言,確實有違天合。但是大戰在即,死傷在所難免,戰場上,不是心慈手軟的地方,就按照仲達的計策去辦吧。”

曹操心中很清楚,數年前郭嘉埋下的伏筆,已經開始發揮出作用了,馬超治下的威、伏、蘭三州,疫情全麵爆發,瘟疫橫行,在這種情況下,即便馬超有所準備,短時間內勢必也會手忙腳亂。這個好機會,決不能就此放過。

所以,曹操必須在馬超反應過來之前,狠狠地打幾場打勝仗,盡可能的多消耗一些義勇軍的有生力量,為最終的勝利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時間就顯得是如此的寶貴了,曹操和馬超現在都在爭分奪秒的搶時間,誰能在時間上占據先手,誰就能在後續的戰鬥中,占據先機。

為了能擊敗心目中最強的勁敵馬超,哪怕要犧牲掉一整個常山郡老百姓的性命,又能如何?

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史書,都是由勝利者來書寫的。曹操根本不在乎後人會如何評價於他。

“仲達,汝熟悉地形,此時便交由汝去做吧。”

曹操抽出一支足以調動一萬曹兵的令箭,向前一遞,司馬懿連忙大踏步上前,雙手接過令箭,高舉過頂,恭敬地說道:“喏!”

接過令箭,司馬懿不再耽擱,轉身離去。

看著司馬懿離去的背影,曹操忽然心生戒備之意,暗自尋思道:此子,鷹視狼顧,心思狠辣,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久後必為禍根!吾雖要重用於他,卻也要防備於他,以免他日後禍亂吾之子孫、毀吾之基業也。

曹操對司馬懿生出戒備之心,司馬懿又何嚐不是暗呼僥幸?

剛剛踏出曹操的中軍大帳,司馬懿便暗中鬆了一口氣,心中懸著的一塊大石頭,終於落了下來,直到這個時候,他才發現,自己後背處的衣服,都要被冷汗濕透了。

司馬懿為什麽屢次拒絕曹操的征召?概因,司馬氏在潁川,也是一個大家族,族中分支龐雜,光是司馬懿的親生兄弟,就有七人,他們八人被人合稱為“司馬八達”。由此可見,司馬家的勢力是何其的龐大,人數是如何的眾多了。

出身在司馬家的司馬懿,從小便耳濡目染,深知豪門存亡之道,並不完全是看家族自身實力的,學會站隊,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司馬懿的心目中,曹操乃是宦官之後,曹氏家族的權勢,都是通過花錢買來的,根本就是空中樓閣,沒有半點的根基,便麵上看著瑰麗,實則卻經不起風雨。

再者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終究並非正途,可見他的梟雄本色。與這樣的人為伍,當真是伴君如伴虎,一個不小心,就有可能讓偌大的司馬家,頃刻之間便煙消雲散。

急於以上兩點原因,司馬懿才一直不願意到曹操麾下效力,將出仕的時間一推再推,一直推到了今日。

但是司馬懿更明白,既然已經出仕了,就必須要做點事情,讓曹操知道他的重要,在曹操的心目中,占據一席之地,日後不會輕易為難與他,甚至在很多事情上,還要依仗他才行。可這份重要性,又不能太過,太過了,必然會引起曹操的戒備之心,沒有哪個君主,喜歡功高震主的臣子。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司馬懿很明白這個道理。剛才在獻策的時候,曹操看到司馬懿欲言又止,其實是司馬懿在心中完善自己的計劃,如何才能不引起曹操戒備,同時又能得到曹操的一定信賴。

這是一場博弈,司馬懿認為,自己的第一手落子,險勝半籌,有驚無險的度過了這次難關,向著日後司馬家的安穩的目標,邁出了第一步。殊不知,這是一場沒有贏家的博弈,他還是引起了曹操的警覺,隻是曹操並沒有表露出來罷了。

剛滿二十歲的司馬懿,縱然才華驚豔,可是與老謀深算的曹操相比,還是顯得太稚嫩了一些。

為了配合司馬懿挖掘蓄水池,掘開河道,曹操特意命曹仁,率領一萬虎賁軍,每日到常山城下叫陣龐德,吸引龐德的注意力,避免他發現司馬懿在暗中的動作。

這還不止,曹操性格多疑,唯恐將挖掘河道之事,被龐德部下的探馬知悉,還令行派出夏侯惇,帶著萬餘名虎豹騎,每日都要在常山城十裏範圍內,不斷地巡視,一旦發現有義勇軍的探哨,立即格殺勿論,嚴密的保守著司馬懿那邊的消息。

曹軍不合常理的舉動,在三日後,引起了龐德的警覺。

龐德身為西涼名將,大小數十戰,戰鬥經驗極為豐富。他敏銳的判斷出,曹操來勢洶洶,絕不可能滯留在常山太久的時間,讓馬超可以從容的控製疫情、整頓兵馬,理應狂攻不止,以最短的時間拿下常山才對,怎麽卻隻是每日隻有曹仁前來叫陣,且並無強攻的跡象?

心中疑惑,龐德卻想不出,曹操的葫蘆裏賣的到底是什麽藥。畢竟,他隻是精通兵法韜略,在運籌帷幄這個層麵,和司馬懿、荀攸、程昱等人,還是有不小差距的。而且,龐德從來未曾想到,曹操根本就沒有顧惜常山老百姓們性命的意思,歸根結底,龐德不夠狠辣,自然無法推斷出曹操和司馬懿的意圖了。

盡管龐德並不知道,曹操要做什麽,可心中強烈的不安之感,最終還是促使他,不能繼續在等待下去了。

把常山的城防,全部交到副將的手中,在夜幕的掩護下,龐德帶著八千騎兵,趁夜出城,來到了常山城外五裏處的一座山上,悄悄紮下了營寨,並在山體上構築軍事防禦,與常山形成掎角之勢,以防曹操有什麽陰謀詭計。一旦常山遇到危險,這一支義勇軍騎兵,還可以在龐德的帶領下,成為一支遊弋在外圍的部隊,與常山遙相呼應。

反正,騎兵在攻堅戰中的作用並不大,龐德將這八千騎兵帶走,也不會影響到常山的城防。

在山上構築好了防禦工事之後,龐德就下令,讓八千騎兵,分做三批休息,始終保持著三分之一的兵力,時刻注意著四周的一切動靜。

黑夜將盡,黎明將至。

跟隨龐德出城的八千騎兵中,第一批休息的人,已經主動醒來,走出營帳,欲要將正在值守中的同袍換下來。

剛剛跨出營寨,安靜的夜色中,忽然傳來一陣轟隆隆的聲響,引起了義勇軍將士們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