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踏三國

第五百零四章 漢中爭奪戰 二

漢中邊境線上的廝殺,激烈而殘酷,持續了整整一日一夜!

當戰火徐徐停息,慘烈的喊殺聲重歸沉靜,戰場上已是血流成河。活著的人,每走出一步,都會在地麵上留下一個深陷進泥土裏的血紅腳印。

嘚嘚嘚——

騎在小的盧馬上,劉備踏著血泊而來,踩著層層屍骨,來到了閻圃的麵前。

此刻的閻圃,已經成為了階下之囚,被五花大綁著摁倒在了地上的血泊,站在他兩側的數名白毦精兵,壓製的他動彈不得。

“螢火之光,也敢與皓月爭輝?”劉備不屑的看著閻圃,語氣裏滿是輕視之意。

激戰過後,閻圃率領的十五萬漢中軍,被擊潰了大半,死傷者不計其數,剩餘的一部分人,做了鳥獸散,遠遠地逃走了。除了閻圃之外,還有至少五萬漢中軍,丟掉了武器,跪在血泊之中,等待著劉備判決他們的生死。

久疏戰陣的漢中軍,哪怕是在閻圃的帶領下,亦未能抵住劉備的二十萬大軍,而劉備大軍,隻損失了三萬餘人,這個戰損比列,簡直是天差地遠。

閻圃環顧了一圈,眼中悲涼的神色更濃了,轉頭直視馬背上的劉備,舔了舔幹涸的嘴唇,緩緩說道:“大丈夫生於世間,但求問心無愧。”

“你就那麽想死?”劉備微微有些動容,他已經聽出了閻圃話中的深意了。

“隻求速死!”閻圃斬釘截鐵的答道。

劉備歎了口氣,道:“汝帶兵還算尚可,秉性忠直,若是願降,本王必不會虧待與你。”對待閻圃,劉備覺的他還是有些可取之處的,如今劉備地盤成倍的增長,最缺的便是人才了,故而出言勸降。

“隻求……速死!”閻圃堅定地語氣沒有半點改變。

劉備不死心,繼續勸說道:“張魯無道,聽信奸佞之言,汝如何還如此冥頑不靈?本王乃漢室宗親,中山靖王之後,孝敬帝閣下玄孫,當今天子親稱‘皇叔’,本王代表的,便是大漢的意誌,便是天子的意誌,汝不思留待有用之身,報效朝廷,一心尋思,豈非糊塗?”

閻圃沉默了片刻,口中的話終於有了改變:“劉玄德,汝不過是織席販屢之輩,靠著侵奪宗族兄弟之基業,才有了今日的景象,如何敢大言不慚說是代表朝廷、代表天子?吾觀汝,連張魯都不如!”

這一番犀利的言辭,令劉備臉上火辣辣的,顯得十分難堪。

“哼!冥頑不靈!就地處決!”

掛不住顏麵的劉備招攬之心盡去,露出了陰狠的本來麵目。

刀落,人頭落。

漢中首屈一指的大將閻圃,倒在了血泊之中。

殺死閻圃之後,劉備猶然未解心頭之恨,握著馬鞭的手,向跪地的五萬餘漢中軍一指,喝道:“遵從本王號令者,可活;不遵本王號令者,殺無赦!”

五百白毦精兵聞言,握刀邁步上前,也不給漢中軍們開口說話的機會,一刀一個,瞬間便斬殺了跪在地上的五百餘人。

有了這個下馬威,五萬多漢中軍嚇的肝膽欲裂,連連磕頭不已,口中紛紛喊道:“俺們願降,願聽從大王號令。”

可是他們的請求,並未能獲得劉備停止殺戮的指令。五百白毦精兵,繼續揮刀縱情的殺戮著,一顆接一顆的人頭滾滾落地,血腥的場麵,再配合著地上未幹的血泊,不由得令人作嘔。

在剛才的大戰中,白毦精兵展現出了超人的戰鬥力,別看他們隻有五百人,卻足以抵擋五千漢中軍的猛攻了!故此,失去了武器,跪倒在地上的五萬餘漢中軍,竟是在白毦精兵的強大氣勢壓迫下,無人敢站起身來反抗,隻能戰戰兢兢的匍匐在地,祈禱著白毦精兵的屠刀,不要落到自己的頭上來。

一步一殺,五百白毦精兵行出十步遠,足足斬殺了五千漢中軍降兵之後,劉備才緩緩舉起手來,口中喝道:“停!”

讓白毦精兵挾大勝之姿,威懾漢中軍降兵,劉備的本意便是要震伏這些降兵,讓他們日後甘心為自己所驅弛。接連斬殺了五千人,這個下馬威,已經足夠了,沒必要在繼續殺戮了。在後續的戰鬥中,劉備還指望著剩餘的四萬多漢中軍來充當炮灰呢。

“日後對本王忠心不二者,本王將與舊部一視同仁。若心存二意者,唯死而已!汝等明白了嗎?”劉備冰冷的聲音,在戰場上傳來,宛如魔鬼。

劫後餘生的四萬多漢中軍降兵,紛紛磕頭如搗蒜,口中連連說道:“誓死效忠大王!誓死效忠大王!!”

震懾住了他們的心,劉備這才微微點頭,讓張飛等人把這四萬多降兵收攏到一起,然後打散他們的編製,分別編入自己麾下的大軍中,把他們分散開來。

劉備這次遠征,帶來了二十萬大軍,經過此戰之後,便損失了三萬餘人,隻剩下了十七萬大軍左右。可是把漢中降兵收納了之後,起兵力的總數,非但把戰損全部彌補了回來,反而還躍升到了二十二萬之眾,聲勢比之前還要壯大了不少。

劉備要的就是這個效果,他深知臨時招降的降兵不可靠,所以才暗示白毦精兵以殺戮的手段震懾人心,讓降兵們在畏懼下,被迫的接受劉備的號令。畢竟劉備現在最需要的就是時間,他必須趕在馬超的主力軍抵達之前,把漢中城搶到自己的手裏,沒有太多的時間,去慢慢的引導眼前的降兵,讓他們心悅誠服。

這個手段,異常的殘酷,但也異常的有效。

大戰之後,劉備讓麾下將士們選了一處幹燥之所,安營紮寨,休息了一夜。

一夜過後,隨著翌日朝陽的初升,劉備便催促著二十二萬將士,再次踏上了征程,聲勢浩大的向著漢中城進發。

沿途之上,劉備大軍所到之處,漢中各地官員望風而降,把地方上的兵馬錢糧,悉數雙手奉上。

比及三日後,劉備抵達漢中城外三十裏時,他的大軍已經滾雪球一樣增長到了二十八萬,在城外紮下了一片連營,一眼望不到邊。

這還不算,劉備還給留守在成都的管亥、李嚴等人發去了告令,讓他們在益州各地抽調兵員,盡快再聚集出一支三十萬人的大軍來,等大軍集結完畢後,便由李嚴率領,前來漢中與劉備匯合。

劉備是這樣打算的,他要趕在馬超到來之前,擊敗諸葛亮所部,拿下漢中城,然後據城而守,抵抗馬超的反攻,等李嚴率三十萬大軍到來後,他便與李嚴裏應外合,徹底擊潰馬超的主力軍,說不定,還能就此奪了馬超的性命,一解這麽多年來的心頭之恨呢。

漢中城內,早已收到了劉備大軍到來的消息,諸葛亮和龐統並肩走上城頭,與張遼、徐晃一起,在城頭上隔空相望,觀察著蜀兵的情況。

良久之後,諸葛亮麵帶些許輕鬆之色,轉頭看向身邊的龐統。問道:“若何?”

龐統微微一笑,指著諸葛亮臉上的輕鬆神色,笑道:“孔明啊孔明,汝心中早已有數,又何必問我?”

諸葛亮回以一笑,忽而再次調轉了頭,看向張遼、徐晃兩員大將,問道:“二位將軍可觀察出些許端倪來?”

在曆史上,諸葛亮事必親躬,無論事情的大小,他都要親力親為,最後因積勞過度,活活累死在了北伐曹魏的路上。因此,後世的一些學者認為,諸葛亮不擅於培養後備力量,不擅於挖掘人才,更不擅於“放權”二字。

可是,馬超卻並不這樣認為。在曆史上的魏蜀吳三國中,劉備在占據荊州、繼而奪去了益州、漢中之後,實力是相當強勁的,彼時,連曹操都不敢輕易觸怒劉備。

可小農意識就是小農意識,縱然劉備成了蜀帝,依然改不了他織席販屢的草根劣性。那個時候,東吳的第三任大都督呂蒙白衣渡江,偷襲荊州得手,讓劉備憤怒異常,不顧眾人的勸阻,一意孤行的舉全國之兵征討東吳,結果東吳派出第四任大都督陸遜率兵抵抗,陸遜在夷陵出其不意的擊敗了劉備的大軍,令其八十萬大軍十不存一,狼狽逃回了白帝城。

夷陵之戰,導致蜀國的實力驟然下降,成為了三國之中最弱的一個國家。劉備羞憤交加,死於白帝城中,把身後事全部交給了諸葛亮來處理。

那個時候的諸葛亮,不得不謹小慎微,因為他稍有不注意,便會被魏、吳聯手,把蜀國從曆史的舞台上給抹去啊!所以馬超認為,曆史上的諸葛亮,正是清晰、敏銳的看到了蜀國的短板,所以才會事必親躬,成為了後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典範。

可現在不一樣了,大梁國力強盛,兵精糧足,實力雄厚,諸葛亮再也不必像曆史上那樣的謹小慎微,事事求穩了。再加上馬超不止一次的暗示諸葛亮,要諸葛亮學會“放手”,把事情分給相關的官員去做,不必事事過問,隻需把握好大方向就可以了。

在馬超一年多的潛移默化之中,諸葛亮的做事風格也有所改變,不再像曆史上一樣的“獨斷專行”了,每逢遇到問題,諸葛亮也會像馬超那樣,習慣性的先征求一下他人的意見,然後再做決斷。

當然了,諸葛亮的這個變化,也是可觀存在造成的。馬超如今的大梁,比曆史上的蜀漢要人才濟濟的多了,大梁核心圈子近二十位文武將官,每一個都有獨當一麵的能力,可比曆史上諸葛亮在蜀漢時的“鶴立雞群”,顯得更加“百花爭鳴”。

這就讓諸葛亮無法再像曆史上那樣凡是一言而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