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踏三國

第五百六十三章 七擒孟獲 三

放任孟獲連夜率部離去之後,諸葛亮看著身邊的董荼那和阿會喃兩人,笑著說道:“二位洞主辛苦了,本相會將兩位洞主的功勞上報朝廷,奏與吾王知曉,親自為二位洞主請功。”

董荼那和阿會喃受寵若驚,連忙向諸葛亮拜倒在地,口中稱謝不止。諸葛亮從四輪車上站起身來,走到二人身邊,將二人親手扶起,道:“等到天明,本相會把二位洞主所部的武器、軍備原封奉還,屆時,本相還會讓太史慈、王平二位將軍率領一支人馬,喬裝成蠻兵,與二位一同回轉南中,一舉平定孟獲部落的留守兵力,還望二位洞主鼎力相助才是。”

董荼那和阿會喃拍著胸脯保證:“相國大恩,我二人永生不敢或忘,必定全力協助二位將軍,將自祝融夫人以下的大小首領一並擒獲!”他們口中的祝融夫人,就是孟獲的妻子,是南蠻人中出名的美人,武藝不俗,尤其擅長飛刀,五十步之內百發百中,是孟獲生平唯一懼怕的人。

因為南蠻人的習慣中,沒有女人不能涉政這一項,所以平時孟獲不在部落的時候,便是這位祝融夫人代為主持日常事務。

“好,既然如此,本相便恭候諸位大勝的消息。”諸葛亮長笑著說道。

讓太史慈、王平率領兩萬義勇軍喬裝成蠻兵,隨同董荼那和阿會喃一起回轉南中,這是諸葛亮定下的釜底抽薪之計,等到他們將孟獲部落的人員一舉成擒的時候,諸葛亮這邊也該差不多能收服孟獲的心了,到時候再把俘獲的祝融夫人等帶到孟獲麵前,讓孟獲看到他已經失去了根基,而且義勇軍並沒有真正的傷害到祝融夫人他們,相信到時候孟獲一定會真心歸降大梁,再也不會反叛了。

這樣雙管齊下的方式,可以更快的收服孟獲。

畢竟,如今局勢危急,北方、荊州各處的大戰一觸即發,諸葛亮必須要速戰速決,盡快收服孟獲的心,而後帶領部下義勇軍趕到馬超的身邊去,幫助他一起度過這個難關。這也是諸葛亮要以攻心之策,收服蠻王孟獲以及南中諸多蠻人的初衷。

天亮之後,看著太史慈他們率部離去的背影,諸葛亮笑著對身邊的馬岱說道:“伯瞻,下一步,你說孟獲會怎麽做呢?”

經過馬超潛移默化的改造,諸葛亮現在已經不再是曆史上那個事必親恭的實幹家了,對接班人和後備人才的培養,已被諸葛亮在心中提上了日程,他始終沒有忘記,數年前當自己最初正式投效到馬超麾下的時候,賈詡從第一謀臣的位置上逐漸隱退的事情。

所以,諸葛亮才會時常向身邊的人征詢意見,並調配給手下人極大的臨時權限,讓他們來代替自己去完成一些具體的事務。此刻,諸葛亮開口詢問馬岱的意見,其中就有培養馬岱的意思,這也是馬超離開成都前,特意交代諸葛亮要去完成的任務。

馬岱可是馬家的老四,是馬超的家族兄弟啊!

馬岱再過三個月,也就是過了這個冬天,到明年的二月,就要年滿十八歲了。在這個年齡上,馬岱有著超脫年齡的穩重和成熟,一身武藝也盡得馬超的真傳,雖然他不用槍而是用刀,可刀法上的造詣已經有馬超三、四分左右的火候了,是個難得的文武雙全的帥才。

假以時日,馬岱成為向像曆史上那樣的名將,甚至超過他在曆史上原本的能力,都不是什麽問題。諸葛亮也願意和馬超一起,悉心培養馬岱,讓他成為大梁新生代的領軍人物之一。

馬岱稍作思考,便朗聲說道:“相國,孟獲不是傻子,咱們接連兩次發動夜襲,孟獲一定會對此有所準備,而且一定會將防守做得更加嚴密,凡事可一可二不可再三,夜襲基本已經不太可能了。孟獲應該會針對我軍兵力不足的短板,改為晝伏夜出,白天的時候按兵不動,晚上加速行軍,爭取早日和祝融合兵一處。”

諸葛亮聞言,眼中大有讚賞之意,以馬岱現在年紀,能看到這一步,已經算是相當了不起了。孟獲在兩次被擒之後,經過痛定思痛,一定會想到,義勇軍不大可能會在白天出現,因為這樣會提前引起當地守軍的注意,隻會將祝融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對義勇軍沒有任何好處。

義勇軍想要大舉進攻孟獲所部,隻能是在日落之後,隱蔽的發起攻勢,才能達到瞞天過海的效果,所以,孟獲將行軍方式改為晝伏夜出,白天利用漢軍不能發起大舉進攻的機會進行修整,晚上精神飽滿的急行軍,讓義勇軍摸不到他們的蹤跡,是目前形勢下應對義勇軍最有效的辦法。隻要熬過一天一夜的時間,那便算是諸葛亮輸了這場賭約。

“那我們該怎麽辦呢?”諸葛亮眼含笑意,再次問向了馬岱。馬岱在回答出孟獲可能采取的行動之後,便已經想清楚了應對之策,現在回答起來沒有半分的猶豫:“按照蠻兵的腳程,今日午後他們便會到達囚龍穀附近,孟獲應該會讓蠻兵在囚龍穀內休整,此穀地理位置偏僻,四麵環山,就算裏麵發生大規模的戰鬥,打鬥之聲也不會傳出穀外太遠,而且此穀十分適合設伏,我軍可以先行趕到囚龍穀中,預先埋下引火之物,再在四周的山上布置好伏兵,以西風烈酒和火油助漲火勢,到時,某隻需五千人馬堵在穀口,便可將孟獲所部一網打盡。”

在馬岱講完了他的想法之後,諸葛亮哈哈笑道:“吾王經常說,自古英雄出少年,今日看來,此言果然不虛啊,伯瞻之才,久後必將為我大梁再添一擎天巨柱!就按你說的辦吧,隻是,我們和孟獲開戰,不為殺人,隻為收心,在預伏引火之物的時候,盡量選通道之處和蠻兵不會紮營的所在,不要讓南蠻人死傷太多。”

馬岱拱手答道:“諾!”

午後,一場看似聲勢浩大,實則並沒有太大殺傷力的火海,自囚龍穀中升騰而起,將駐紮在穀內的兩萬蠻兵,燒的哭爹喊娘,紛紛驚慌失措的私下奔走,試圖盡快找到出穀的通道,以便脫離這場聲勢駭人的大火。

可惜的是,在煙霧和火焰的影響下,很多蠻兵非但沒有找到出穀的道路,反而誤入了絕路,以致引火燒身,在痛苦的哀嚎中丟掉了性命。更有不在少數的蠻兵,被火焰燃燒起來的煙霧,給熏得頭暈腦脹,一頭栽倒進火焰之中,便再也沒能掙紮出來。

還有一些蠻兵在找到正確的道路之後,卻絕望的發現,小將馬岱早已率領一部無當飛軍軍堵在了穀口,想要在馬岱身後五千張引而不發的諸葛連弩前逃生,無疑難如登天,不得已之下,隻好向義勇軍投降。

這一場火,盡管是在諸葛亮有意的控製之下,但依然奪走了近萬蠻兵的性命,正所謂水火無情,火勢一起,就是諸葛亮也不能將火海控製的隨心所願,畢竟他隻是人而不是神。

戰後,諸葛亮站在山穀正麵的山頂上,看著穀中尚未完全熄滅的戰火,低聲自責道:“吾雖有功於社稷,然致使萬餘蠻人葬身火海,實乃吾之過也,此並非吾之本願啊。”

當馬岱押著第三次被五花大綁的孟獲來到山頂的時候,剛好聽到了諸葛亮這句自責的話,馬岱在心中微微歎息了一聲,開口勸慰道:“相國仁慈之心,天地可鑒。此戰本可避免,卻因孟獲執迷不悟而出現,要怪也隻能責怪孟獲,與相國何幹?”

聽著馬岱的話,孟獲羞愧的低下了頭。此前兩戰,義勇軍在諸葛亮的特意叮囑下,在和蠻兵交戰的時候,盡量不取蠻兵的性命,讓孟獲誤以為義勇軍的戰鬥力雖高,卻隻是未經真正的戰場淬煉過的菜鳥,可是現在看來,根本不是那麽一回事,而是諸葛亮想讓南蠻人真心歸附,這才一直沒有痛下殺手,反而是孟獲自己這個南中的蠻王,卻因指揮不力,讓部下眾多勇士埋骨他鄉,這份罪責,正如馬岱所言,孟獲難辭其咎。

長長的歎息了一聲,諸葛亮說道:“罷了,誰對誰錯,都已經不重要了。伯瞻,稍後你去穀中清理戰場,將死於穀內的蠻兵們,都掩埋了吧,讓他們入土為安。”

馬岱拱手答道:“諾。”

諸葛亮把目光轉向了孟獲,問道:“這一次,你可心服口服了吧?”

孟獲猶豫了片刻,緩緩搖了搖頭,說道:“今日一戰,相國是利用了火勢,才將我等逼迫的毫無還手之力,因此,本王依舊不服。”孟獲嘴上說著不服,其實在他的心中,對諸葛亮的才智多少還是有些佩服的,因此,在不知不覺間,孟獲的語氣,已經不再像前兩次那樣的堅定了。

聽著孟獲的話,馬岱拔劍怒道:“孟獲!你當真以為我等大梁精兵的刀劍不鋒利嗎?殺你不過是探囊取物一般簡單,休得再執迷不悟!否則,吾認得你,吾手中寶劍可不認得你!”

諸葛亮緩緩伸出一隻手,將馬岱握劍的手按了下去,繼而對孟獲說道:“本相是真心想引導你們南蠻人投入我大梁的懷抱,而不是為了製造殺戮而來。若不能讓你心服,本相便是愧對吾王的信賴,你,走吧。”

孟獲一怔,沒想到諸葛亮依然肯放自己離開,一時心中頗有感概,良久之後,孟獲站起身來,向著諸葛亮抱拳行了一禮,轉身走下了山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