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一章 真假難辨
“黃錦,不知朝天觀修的怎麽樣了?”嘉靖皇帝擦了擦眼角,問道。
“回主子萬歲爺的話,奴婢聽說進展還不錯,雖然如今天寒地凍,可那材料都是之前秋天的時候備好的,如今銀子到了,糧食有了,工匠們也都開始幹活了!若是運氣好的話,明年過年前,應該可以完工!”
黃錦一邊回話,一邊暗中觀察嘉靖皇帝。
皇上好像有些變了!
黃錦是跟著嘉靖從湖北一路來到京師的,黃錦曾經看到過這位少年天子意氣風發,準備以一己之力振興整個大明朝。
黃錦也曾看到過眼前的這位皇帝為了團結諸位大臣,不惜說軟話,希望能得到大臣的支持。
後來,皇上乾綱獨斷,打死了十多個不聽話的大臣。
從此之後,這位少年天子變了,他從此不愛說話,不愛上朝,隻一個人靜坐在宮殿中呆呆發愣。
從此,嘉靖皇帝話少了,眼神陰沉了,也再不會向那些大臣們低頭了。
雖然皇上不怎麽說話,可是每次他的眼神望向那些大臣的時候,黃錦都會從中感覺到一絲陰冷。
可如今,皇上的聲音裏居然有了溫度。
“走吧,咱們去看看吧!”嘉靖皇帝站起身來,瞧著遠處那一條燈籠組成的長龍,歎了口氣。
他如今畢竟已經不是十幾二十歲的少年了,不是幾聲深情呼喚就可以打動之人了,雖然這寒冷的深宮給了他分外的孤獨感,雖然他剛才內心真的很感動,可是嘉靖皇帝知道,那些大臣,無論是誰,隻要得到機會,就會騎在自己的頭上!
與其如此,不如自己騎在他們的頭上,這是三十年前他就懂得的道理。
布滿大雪的宮牆之上,兩行兩行腳印向著朝天觀的方向延伸過去。
…………
修築朝天觀的工地上,幾個巨大的火盆燒得正旺,將一個偌大場地照的亮如白晝。
堆積如山的石材木料整齊地碼放在西北角,數千壯漢來回奔忙,此刻雖然是天寒地凍,可這幾千米漢子居然**著上身。
汗水揮發,在火光的照耀下冒出淡淡白霧。數十個小太監手揮皮鞭,在旁監工,但凡誰慢了一點,就要挨上一鞭子。
領頭的監工老遠見了黃錦,眼睛一瞟,見了黃錦身後的嘉靖皇帝,連忙小跑過來,跪倒磕頭。
“這麽冷的天兒,為什麽這些人都不穿衣衫?”嘉靖皇帝緊了緊身上的披風,問道。
“回主子萬歲爺的話!”那監工宦官道:“這些人聽說是給當今萬歲爺修建朝天觀,個個心裏都萬分的高興,幹起活來熱火朝天,跑的快了,身上出汗,因此穿不住衣衫!”
嘉靖皇帝放眼望去,隻見那幾千漢子,果然一個個都是跑的飛快,果然沒有半個人偷懶,忍不住心中高興。
“來,帶朕隨便走走看看!”嘉靖皇帝微笑道。
“是,請皇上雖奴婢來!”那監工太監引著嘉靖皇帝一行,來到一座工棚之中。
人還沒到,那工棚之中傳來的肉香已經飄了出來。
“幹這麽重的活,是要有肉吃才行!”嘉靖皇帝很滿意。
他對這朝天觀的工程自來極是上心,那是要錢給錢,要糧給糧,從來不曾短少了。
“有肉吃,有肉吃!”監工太監殷勤笑道,拿起一隻大勺,伸到鍋中,一勺子撈起,果然有很多肉。
“這兩人是這裏的民夫!”監工太監指著工棚裏兩個人道。
“你們建造朝天觀,吃的好嗎?”嘉靖皇帝有點好奇,畢竟即便在嘉靖皇帝看來,這修建宮觀也是件辛苦的事情,雖然這些民夫都是花錢雇來的,嘉靖皇帝曾經看過賬本,這每人每天的工錢還不少,不過嘉靖皇帝十分重視這工程,不管是石料錢,木料錢還是夥食錢,從來不曾短少了。
那兩個民夫一個個肚滿腸肥,臉上油光鋥亮,身上衣服也很是齊整,連忙道:“吃的好著呢,頓頓有魚有肉,本來小人在家鄉時有個綽號叫做猴三,如今卻改做了豬三!”說完撩起衣襟,露出個碩大肚皮,摸著嗬嗬傻笑起來。
“好,不錯,不錯!”嘉靖皇帝很滿意地點了點頭。
監工太監使了個眼色,那二人會意點頭道:“這位官人有所不知,當今聖上那是天上降下來的神仙,給咱們當皇上,那可不是咱們萬民之福嗎?咱們有幸給皇上修朝天觀,那就是幫助皇上早日回到天庭啊,你想想咱們這心裏可有多快活?人家說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到時候皇上若是做了神仙,咱們豈不是跟著發達了?每次想到這裏,咱們幹起活來就分外有力氣,咱們大夥都說,就是不吃飯不睡覺不要錢,也要抓緊工夫好好幹活,按時建好這朝天觀!隻有這樣,才能上報君父大恩於萬一啊!”
“哦,原來如此!”嘉靖皇帝點了點頭,心裏很是愉快。
那些朝堂上的文官們,動不動就上奏折批評自己大建宮室,浪費民脂民膏,早知道,就應該帶著他們一起來好好聽一聽百姓的心聲啊!
嘉靖皇帝很滿意,這幾天,他第一次感覺到,原來做皇帝是一件這麽幸福的事情,居然被世界上這麽多不致名姓的百姓愛戴著,擁護著。
眼前的這些百姓居然肯為了自己修仙的願望不吃飯不睡覺,早知如此,就應該滿足他們的願望,多征兩年的稅來。
一轉眼的工夫,嘉靖皇帝又想起了海瑞來。
這廝真是可恨,天下的百姓明明這麽擁戴熱愛朕,怎麽到了你這廝的嘴裏,就是“天下人不值陛下久矣”了呢?
若不是今日朕到這朝天觀上來走上一走,才真就信了你的鬼話呢!
嘉靖皇帝在心裏歎了口氣,這不管曆朝曆代,能夠手創萬世基業的開國皇帝,比如太祖爺爺朱元璋,那都是其自微末,心裏眼裏見的,那都是天下的百姓,那些百姓想什麽,要什麽,他們比誰都清楚,可是到了後世的皇帝們,就總是深居皇宮之中,少有機會了解民情民意。
嘉靖皇帝心裏歎了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