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忽悠

第四百六十二章 擊鼓點將

從包悟來處回來,胡宗憲立刻發布命令,擊鼓點將!

胡宗憲坐在中軍大帳之中,看著各路將領陸續到來。

大家是摩拳擦掌,個個躍躍欲試!

浙江苦倭寇久已!

如今人心大激憤啊!

所有人心裏都憋著一股火。

就在十幾天之前,全浙江還給倭寇攪得不得安寧,整個浙江的抗倭形勢簡直到了崩盤的邊緣。

幾支抗倭的主力軍都被圍困在大山之中,而胡宗憲和俞大猷兩支隊伍更是差點就被倭寇全殲。

來的都是和倭寇打了多年交道的老將,那幾天的形勢危急到了什麽地步,旁人不知道,他們這些人卻是一想起來就要打寒戰的。

可是,才不過十幾天過去,整個形勢就大變樣了。

如今是天時地利人和,全都有了。

天時,不用說了,有包天師在背後運籌帷幄,決勝千裏之外,絕沒有任何問題。

地利,如今倭寇已經放棄了一些重要的據點,而且經過上一次的打擊,倭寇紛紛遁逃,如今十幾天過去了,整個浙江一片安詳。

人和!

這是最重要的,往常一旦出動大兵剿滅倭寇,總是有些人會跳出來,一會說朝廷勞民傷財,一會說敗兵四處劫掠,一會有人彈劾抗倭將領克扣軍餉,中飽私囊。

這其中不能說都是捕風捉影,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是那些與倭寇有聯係的沿海世家大族放出來的風聲,目的就是為了阻礙剿滅倭寇。

可是如今,在強大的民意之下,所有這些不和諧的聲音全都消失不見了。

據說前幾天剛剛有個致仕還鄉的老臣想要上書朝廷,想要指責胡宗憲俞大猷指揮不力,要求朝廷派員追查,不過一晚上的時間,那老臣的家門口就被甩滿了大便,嚇得那老臣第二天就捐獻出來一萬兩銀子,在大庭廣眾之下聲淚俱下地痛斥倭寇,表明了自己堅決支持剿滅倭寇的立場。

風正一帆懸啊!

請戰的血書如同雪片一般飛來,落在了各位將領的麵前。有鄉村老嫗賣了自己的棺材,將銀子鄭重其事地投入了十八口井之中。

有剛剛新婚的少婦含淚送夫君上前線,鼓勵丈夫奮勇殺敵。

還有那些讀書人,個個義憤填膺,表示要投筆從戎,馬革裹屍,效命疆場的。

此情此景之下,所有抗倭將領也都受到了莫大的鼓舞,本來,統兵將領虛報人數,冒領軍餉在大明朝的軍隊中是司空見慣之事,大家都已經見怪不怪,吃的賊香。

可是,就在這十天之內,各路將領紛紛良心發現,將虛報的員額一一裁剪。

士氣如虹!

民心可用!

隨著諸多將領的到齊,中軍大帳之中一片肅然。

所有將領的眼睛都充滿盼望地看著胡宗憲。

“諸位!如今形勢大好,我們隻要勠力同心,齊心協力,定可以一戰而平倭寇!”胡宗憲將大手一揮,氣勢盡顯!

胡宗憲攤開麵前的地圖,指著其中一處地方,大聲道:“諸位都和倭寇交手多年,不用我說,大家都知道,咱們浙江省,倭寇最重要的巢穴有三處,都在台州,分別是……”

胡宗憲伸手指著地圖上的三個地點,道:“分別是柵浦、桃渚以及海遊!咱們要想消滅倭寇,必須將這三處倭寇的老巢一掃而光!所以,我製定的作戰計劃,以台州為中心。咱們兵分四路,分進合擊,三路從陸上包圍,一隻水軍,從海上堵截,務必將倭寇全殲於此!”

胡宗憲長長出了一口氣。

直搗黃龍與諸君痛飲!

這是他多年以來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標。多少年來,在夢中,在計劃中,他都是豪邁無比地喊出了這句話,可是一旦回到冰冷的現實,便隻能將這句話咽回肚子裏。

如今,這目標總算是清楚的擺在了麵前。

胡宗憲的目光掃過之處,所有統兵大將都是連連點頭。

胡宗憲的計劃十分完美。

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這道理誰都懂。

如今倭寇正縫大敗,士氣低落,而反觀自己這一方,正是士氣如虹。

而且胡宗憲安排的十分妥當,陸海協同,分進合擊,宛如一隻鐵桶將倭寇包圍在中心。

倭寇最厲害的並不是戰鬥力強悍,而是戰法靈活,能戰則戰,不能戰則走,每次倭寇在兩軍交戰中失利,都是轉身就跑,讓明軍很難抓住戰機對倭寇進行殲滅。

而這一次,倭寇將麵對最強大的攻勢以及無處可逃的窘境!

“諸位,倭寇凶猛,你我都是知道的,但是這一次我做了完全的準備!”

胡宗憲十分肯定地望著諸位將軍,繼續說道:“如今浙江百姓踴躍參軍,我特意命人在各地礦工中組織了一隻隊伍,隻要咱們將倭寇圍住,甚至不必強攻,咱們隻要挖壕塹,建堡壘,步步緊逼,便可以將倭寇困死。”

“不錯不錯!總督大人果然考慮周全!”

諸位將領紛紛點頭。

突然,有一個聲音低聲問道:“總督大人,不知包天師有什麽開示?”

“呃!”

大家都很尷尬!

居然有人問這種問題?

這是胡總督大會諸將,部署作戰事宜,居然有人問包天師有什麽開示?

雖然大家都知道,如果不是包天師突然出現在覆卮山下,如果不是包天師率領的那一支奇兵,現在在場諸位的頭顱,有可能已經成了倭寇的戰利品了。

而且如今浙江的抗倭形勢如此好,一大半的功勞都要歸結為包天師。

而且從內心來說,大家都想聽包天師說一句:“這次諸君遠征,必然大獲全勝,馬到成功!”

如此一來,隻怕睡覺也要多打幾聲呼嚕。

可是也不過僅此而已!

舟山普陀山那是觀音菩薩的道場,可是又怎麽樣?

還不是一樣成了倭寇聚散的巢穴之一?

那可是正兒八經的菩薩,也抵敵不住大刀長槍的倭寇,一個隻會念經的道士,在這剿滅倭寇的大計上,能有什麽發言權?

大家夥都把目光聚集到了說話那人的身上。

是俞大猷。

俞大猷滿臉尷尬。

他是浙江抗倭的名將,可是自從上次被倭寇包圍在覆卮山下,差那麽一點就全軍覆沒以來,俞大猷就受到了來自於各方麵的非議。

如果不是他違抗軍令,為了救包悟來而改變了目的地,衝到了上虞城外,胡宗憲也不至於親率大軍救援而慘遭包圍。

不是胡宗憲被包圍在覆卮山下,各位將領也不至於在半路被倭寇設伏渡劫,搞的灰頭土臉。

如今,你這廝居然問這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