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塔(可略過,知識性的東西)】
很抱歉,沒有查到關於魔法塔的經典設定,找了些關於塔的隻是來給大家看看,本書中能用到的有限。
塔是一種在亞洲常見的,有著特定的形式和風格的東方傳統建築。塔起源於佛教(浮屠),通常很高。
在漢語中,塔也指高聳的塔形建築(即英語中的to..|com|e),這一概念與本條目所描述的東方的塔(即英語中的pagoda)並沒有太多的關聯,如埃菲爾鐵塔、比薩斜塔、電視塔等,請參見塔(西式)。除此以外,在翻譯中塔還被不同於以上概念的詞匯,如金字塔、燈塔。
塔這種建築形式緣起於古代印度,稱作?堵坡(梵文stû;pa),是佛教高僧的埋骨建築。隨著佛教在東方的傳播,?堵坡這種建築形式也在東方廣泛擴散,發展出了塔這種極具東方特『色』的傳統建築形式。
隨著佛教傳入中國的?堵坡與中土的重樓結合後,經曆了唐宋元明清各朝的發展,並與臨近區域的建築體係相互交流融合,逐步形成了樓閣式塔、密簷式塔、亭閣式塔、覆缽式塔、金剛寶座式塔、寶篋印式塔、五輪塔、多寶塔、無縫式塔等多種形態結構各異的塔係,建築平麵從早期的正方形逐漸演變成了六邊形、八邊形乃至圓形,其間塔的建築技術也不斷進步結構日趨合理,所使用的材質也從傳統的夯土、木材擴展到了磚石、陶瓷、琉璃、金屬等材料。14世紀以後,塔逐漸從宗教世界走向世俗世界,因此按照經律係統,塔可以分為佛塔和文峰塔。
在建築學層麵,塔是一種非常獨特的東方建築,其體量高大用料多樣,在不同的地區地質條件不同,建塔技術也不同,對塔的建築學研究涉及了材料力學、結構力學、土壤學、地質學等諸多方麵。
在東方文化中,塔的意義不僅僅局限於建築學層麵。塔承載了東方的曆史、宗教、美學、哲學等諸多文化元素,是探索和了解東方文明的重要媒介。
目錄[隱藏]
1塔的曆史與發展
1.1塔的起源
1.2塔的出現
1.3南北朝的塔
1.4隋唐的塔
1.5遼宋的塔
1.6元代的塔
1.7明清的塔
2塔的建築學
2.1塔的材質
2.2塔的結構
2.3塔的樣式
2.4塔的裝飾
2.5塔的保護
3塔的用途
4塔與文化
4.1塔與佛教
4.2塔與勘輿學
4.3塔的傳說
5其他相關形式的塔
5.1南亞的塔
5.2東南亞的塔
5.3東亞的塔
6參見
7參考文獻
8外部鏈接
[編輯]塔的曆史與發展
[編輯]塔的起源
寶塔
?堵坡印度佛教建築?堵坡和中國的傳統建築樓閣是塔的兩大源頭。
?堵坡:印度的?堵坡原是埋葬佛祖釋迦牟尼火化後留下的舍利的一種佛教建築,梵文稱“?堵坡”(stupa),就是墳塚的意思。開始為紀念佛祖釋迦牟尼,在佛出生、涅盤的地方都要建塔,隨著佛教在各地的發展,在佛教盛行的地方也建起很多塔,爭相供奉佛舍利。後來塔也成為高僧圓寂後埋藏舍利的建築。
樓閣:閣樓一名重樓,重樓是一種中國傳統的建築形式,早在先秦時代就已經出現,但由於年代久遠,至今已經沒有兩漢以前的樓閣建築實物存在。了解中土重樓的具體情況,除了通過曆史文獻的分析之外,兩漢時期墓葬中殉葬的冥器和墓室壁畫是很好的資料。冥器中的重樓多為陶土燒製的2-3層的木結構建築模型,多有鬥拱作為支撐結構,各層分布平坐和簷,建築有門窗等精細結構,建築平麵大多為正方形。漢代冥器重樓模型的結構特征與魏晉之後木塔的建築結構有著明顯的源流關係。
[編輯]塔的出現
古代印度的佛教建築塔在東漢時期隨佛教傳入中國,之後迅速與中國本土的樓閣相結合,形成中國的樓閣式塔。後由於木結構易腐爛,易燃燒,又按照樓閣式塔的形式,演化出了密簷式塔。在漫長的曆史中曾被人們譯為“?堵坡(stupa,梵文)”“浮圖(buddha,梵文)”“塔婆(thupo,巴利文)”等,亦被意譯為“方墳”“圓塚”。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廣泛傳播,直到隋唐時,翻譯家才創造出了“塔”字,作為統一的譯名,沿用至今。後世的塔在中國化的過程中,也為道家所用。另一方麵,逐漸脫離了宗教而走向世俗,衍生出了觀景塔、水風塔、文昌塔等等不同作用和目的塔。
在東漢時期中國各地就開始建造寺塔,這時木製的樓閣式塔已開始興建。三國時代的吳國於建業(今江蘇南京)開始造塔,開創了江南造塔之先。這兩個時期沒有塔的建築物保存至今,有跡可循的是一些漢代畫像石上塔的形象,有“?堵坡”的形製。此外,在新疆喀什附近的漢諾依城有座土塔,現已風化嚴重,但可能是漢末的遺物。
[編輯]南北朝的塔
南北朝時期佛教有了很大的發展,這一時期建造了很多的石窟和寺塔,在雲岡、敦煌石窟中都可見到那個時期塔的造型。現存塔最早的實物是北魏天安元年(466年)的小石塔,原來在山西朔縣崇福寺內,後在抗日戰爭中被日軍盜去日本。此外雲崗石窟中也有很多樓閣式塔的造型。河南嵩山嵩嶽寺塔是保存至今的最早的一座磚塔。這一時期主要發展了樓閣式和密簷式塔,建材則是磚、木、石並重。
[編輯]隋唐的塔
隋代雖然很短,但佛教盛行,隋文帝楊堅為其母祝壽分三年在全國各州建塔約100多座。專家研究表明,所建都是木塔,已全部毀於兵火。現存的隋塔僅有山東曆城四門塔。
唐朝的國力昌盛,也廣泛的吸收外來文化,塔在此時有了很大的發展,保存下來的唐塔約有百餘座之多,集中於中原、關中、山西、北京等地。唐塔由於早期建塔的仿木結構,平麵多是方形,內部多是空筒式結構,形式多為樓閣式和密簷式,與後來的塔不同的是,唐塔多不設基座,它身上也不做大片的雕刻與彩繪。南詔國統領西南屬地時大興佛教,建寺造塔風行一時,此後一千多年寺院盡毀,僅剩昆明、大理的一些塔。南詔時代的塔與中原文化結合緊密,與唐塔的形製很接近。同期渤海國的塔也都具有中原、關中地區地區唐塔的特點。
唐朝以後的五代時期戰『亂』不斷,寺塔建造的數量都不多。這一時期塔的形狀從方形過渡到了六角形至八角形,塔的內部也由空筒式逐步過渡到回廊式、壁內折上式。
[編輯]遼宋的塔
兩宋遼金時期中國南北分治,南北建築各具特『色』,塔亦不例外。
兩宋期間中國南方經濟發達,宗教繁盛,建築了很多塔。宋塔多為樓閣式塔,或為外密簷內樓閣式塔;此外還有約兩成的塔為造像式塔、寶篋印式塔、無縫塔、多寶塔等其他形製的塔。宋塔平麵多為八角形或六角形偶見有四邊形者,這與唐塔千篇一律端莊穩重的四邊形產生了鮮明的對比。
宋塔每層都建築有外挑的遊廊、有腰簷、平座、欄杆、挑角飛簷等建築部件;因而即便是如杭州**塔這樣高大雄偉者亦不失輕巧靈動之感。
在塔院的平麵布局上,宋塔相比於唐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唐代,塔是寺院的核心部分,大多建築在寺院的前院;而宋代寺院的核心地位為正殿所取代,塔大多位於後院或正殿兩側。
遼塔多為實心的密簷式塔,建築材料亦多選擇堅固耐久的磚石材料,而在建築上則以磚石仿木結構,惟門窗不用唐塔宋塔的方形結構設計,而采用在力學上更加合理的拱券設計,這也是遼塔在建築學上的一個重大突破;除密簷塔外,遼塔中尚有少部分仿唐塔形製的樓閣式塔。遼塔平麵多為八角形,繁複的基座是遼塔獨有的特『色』,基座各個立麵均做仿木處理,模仿木結構宮殿建築裏麵,門窗齊全,表麵或篆刻經典或雕鑿佛教造像,常見的造像題材有佛像、金剛、力士、菩薩、寶器、塔、城、樓閣等等,非常精美。一些比較著名的遼塔,如北京天寧寺塔,不僅塔身基座遍布精美造像,而且塔簷、仿木鬥拱均做工細致精巧惟妙惟肖。但在遼塔中更多的是一些做法比較簡單的塔,僅第一層或一二層簷施用鬥拱而以上其他各層均以疊澀出簷,造型簡捷古樸。相比於同時代的宋塔,遼塔大多輪廓簡介造型端莊,亦有極高的藝術價值。遼代是中國造塔曆史上一個重要的時期,期間不僅造塔數量甚眾,而且結構合理造型優美,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後世造塔的風格。
金代是繼遼代之後入主中國北方的,金的曆代皇帝與遼一樣篤信佛教大興造塔之風,但金塔大多仿造唐塔如河南洛陽白馬寺齊雲塔或仿遼塔建造,並沒有突破唐、遼以來建塔的規製而形成自己獨有的風格,期間雖然出現了一些外形比較怪異的塔,但大多不能形成體係,亦非優美製作,值得炫耀者不多。其中惟河北正定大廣惠寺塔值得專門提及,這是中國曆史上最早出現的金剛寶座式塔。
[編輯]元代的塔
元代統治中原的時間比較短,元朝皇帝大多信仰佛教,在元朝期間流行於印度的?堵坡式的塔被再次引入中國,稱為覆缽式塔,另外隨著密宗在元上流社會中的流行,金剛寶座塔又被從印度引入並較大規模地建造。由於元代立國時間較短,上層社會沒有機會充分地接受漢地文化,也很難做到不同文化的融合,因而除了一些覆缽式塔,元代興建的名塔不多,元塔對後世的影響也比較小。
[編輯]明清的塔
自明清兩代開始,逐漸產生了文峰塔這一獨特的類型,所謂文峰塔即各州城府縣為改善本地風水而在特定位置修建的塔,其修建目的或為震懾妖孽或為了補全風水或作為該地的標誌『性』建築,文峰塔的出現使得明清兩代出現了一個築塔高『潮』,許多塔都是以文峰塔的形態出現的。
明清兩代的佛塔基本沿襲了遼宋塔的形製,由於築塔數量較多因而種類非常齊全,從樓閣式、密簷式、覆缽式、金剛寶座式等較為常見的形式到無縫式、寶篋印式等奇異的形式不一而足,尤以樓閣式塔為主流。明清塔大多為高大的磚仿木結構,石塔木塔均很少見,明清兩代仿木結構磚塔對木構的模仿都非常精致細膩,不僅鬥拱、椽、枋、額具全而且還出現了雁翅板、垂蓮柱等結構;塔的建築平麵多為八角形、六角形和四方形;明清塔承襲了遼塔構築基座的做法,隨著塔在明清從宗教世界走向世俗社會,基座上浮雕的題材出現了相應的變化,不僅包括佛像、金剛、力士、護法天王等宗教題材,也出現了八仙過海、喜鵲登梅、二十四孝、魁星點鬥等民間傳統祈福題材。明清兩代的佛塔或仿宋或仿遼,雖然建築數量甚眾但在建築藝術和技術上並無大的突破,其成就遠遜於遼宋兩朝。
如上文所述,除了中規中矩的佛塔,明清兩代還建造了大量文峰塔,文峰塔建築形製多樣,或如筆、或如樓、或矮胖如墩台,這些異形塔的出現極大地豐富了塔的建築類型。
[編輯]塔的建築學
佛塔一般建在寺院裏,個別的塔在寺院的外側。凡是曆史悠久的古老寺院都建有塔,所以有“有塔必有寺”之說。但因為年代悠久,曆史的變遷使許多寺院遭受了毀壞,有些塔有幸保留,這在當前也是常見的事情。
[編輯]塔的材質
土塔:
夯土建築是建築史早期常見的一種建築形式,夯土建築取材方便建造簡單所需成本少,曾經是非常經濟和流行的一種建築方式,塔亦有少部分為夯土建築。但是由於塔一般都高大而纖細,夯土本身的力學『性』質並不適合建築高塔,此外夯土塔的建築和保存還受到氣候的影響,土質鬆軟降水豐沛的地區很難建築和保存高大的夯土塔。因而保留下來的夯土塔數量很少並主要集中在降水量較少黃土資源豐富的中國西北地區,且夯土塔的主要形製多為體形較為矮胖的覆缽式塔。
在現存為數不多的夯土塔中,最為著名的當屬西夏王陵中的夯土高塔,西夏王陵中所建的塔原本以夯土為基礎,表麵覆蓋精美的琉璃裝飾,蒙古鐵騎破西夏後,拆毀精美的王陵塔,但麵對高大的夯土塔心卻無能為力,因而這些土塔赤『裸』『裸』地保留至今。
木塔:
善用木構是中國傳統建築的一大特點,木塔也是在中土起源最早的塔,三國時期史料記載“上累金盤下為重樓”的塔就是在重樓的頂端加築?堵坡的建築形式,不過這種下木上石的結構違背了材料本身的力學形製,加之年代久遠沒有保存至今者。曆代所築木塔均借鑒了很多宮殿建築的元素和技術,從鬥拱、椽、枋、梁、柱等承重結構到門窗欄杆等非承重結構都與同時代的宮殿建築非常相似。
早期木塔因為建築技術的限製,常常在塔內用磚石或夯土築起高台,作為木塔屹立的依托,各層的木構均直接或間接地與塔心地高台相連接。後期隨著建築技術的提高,塔中的高台被木質的中柱所取代,這極大地擴充了塔內地活動空間,是建築技術的一大突破。但中柱的出現也限製了木塔高度的進一步提升,因為要想找到一根高大筆直的木材作為塔的中柱是非常困難的,而塔高也就被限製在中柱的高度上了。遼代建築的山西應縣木塔則是木塔建築的又一個技術突破,應縣木塔沒有中柱,而是由每一層塔身周圍的兩圈木柱將塔的荷載層層向下傳遞,這種獨特的力學設計比中柱式結構更合理、更堅固,也使得應縣木塔曆經近千年風雨而始終屹立不倒,成為現存最古老的木塔。
磚塔:
磚結構仿木構塔的鬥拱磚塔是各類塔中數量最多者,曆經風雨保留下來的磚塔數量也比其他材質的塔多得多,這一點是由磚本身的材料『性』質所決定的,磚由粘土燒製,其在結構上的耐久『性』和穩定『性』與石材接近,遠遠勝於夯土和木料,確又具有有易於施工的特點,並且可以相對輕易地修築出各種各樣的造型和進行各式各樣的雕刻加工,非常適合塔的建造,明清兩代隨著製磚工業的迅速發展,各類磚塔大量湧現,以至於難以見到由其他材料建築的高塔了。
雖然磚的『性』質非常適合建築塔,但是中國傳統建築中的磚塔在結構上大多模仿木構,鬥拱梁柱枋椽額一應俱全,這樣的結構美則美矣卻不能充分發揮磚材本身『性』質上的優勢,實際上已經成為築塔技術的一種限製。磚塔的砌築在塔內部多采用『亂』砌法,即塔磚在塔內隨意緊密堆積,並無一定之規,這是由於塔身直徑常常隨著塔高變化而發生變化,隻有『亂』砌法才能保證塔身曲線的變化,但是為了保證美觀,塔身表麵的磚塊則須規則堆積,一般采用長身砌或長身丁頭砌兩種技法。
除了塔磚本身的堆積方式,塔磚之間的粘合也是對磚塔穩定『性』產生很大影響的因素,唐代磚塔多以黃泥為漿粘『性』稍差,自宋遼以後在黃泥漿中加入一定的石灰和稻殼,增加了黃泥漿的粘合力,從明代開始,砌塔則全部使用石灰漿,幾乎見不到黃泥漿了,石灰漿的廣泛使用使得明塔和清塔的穩定『性』有了一個極大的飛躍。以磚砌成的塔也有一些弊端,由於磚塔縫隙非常多,因而塔身上極容易生長植物,從小體形的雜草到樹木,他們的根係深入塔身會極大地破壞塔的結構,造成塔的坍塌;另外構成磚塔的建築材料體形很小,容易被人取下,著名的杭州雷峰塔就是被人們這樣的竊磚活動擊倒的。
石塔:
使用石料並非中國傳統建築所長,但由於石材本身的『性』質非常適合建造高塔,因而在塔中以石材為主要材料者也不算少數。石塔在體量上以小型塔居多,在用途上以木塔居多,常見的石塔有經幢式塔、寶篋印塔、多寶塔、覆缽式塔以及小型的密簷塔和樓閣式塔。隻有很少的石塔體量高大,建築這樣的石塔需要比較高的建築技術和技巧。這些石塔有的使用大石塊有的使用大石條或大石板,更多的則是使用體積較小的石磚,依照磚塔的建築方式構築,在承重結構上則多仿照木構,由於石材和木材在材料『性』質上有著很大的差異,前者耐壓而彈『性』較差,後者彈『性』好但承重能力不強,因而仿木構的石塔大多不能發揮石材『性』質上的優勢,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限製了石塔的發展。
琉璃塔:
香山公園中的琉璃塔從本質上講,琉璃塔也是磚塔的一種,因為琉璃塔的琉璃僅僅貼附在塔的表麵,塔的內部仍然是用磚砌築的。琉璃是中國古代嚴格控製的一種建築材料,僅有獲得官方特許者才能夠用琉璃來裝飾建築物,因此琉璃塔的數量非常少,現存的琉璃塔大多是經過皇家特許的敕建寶塔。
琉璃材料美觀『色』彩多樣,表麵覆蓋著一層光亮致密的釉層,因而可以很好地抵抗日曬風吹雨淋等風化作用,因而對保護建築物起著非常重要地作用。不同的琉璃塔因為地位和經濟狀況不同使用琉璃的情況也各自不同,有的塔通體均被琉璃貼麵包裹,有的僅僅在塔身的特定部位如轉角、塔簷等處貼附琉璃,有的則用琉璃燒製出浮雕造像貼附在塔麵。
金屬材質的塔
安放在北京萬壽寺的銅合金多寶塔金屬材質的塔很少,體量也很小,大多是作為工藝品而存在的,常見的製塔的金屬有:鐵、銅、銀、金等,金屬塔大多整體鑄造成型,由於金屬鑄造工藝本身的限製,高聳入雲的金屬塔非常少,有數的幾個也是用鑄造部件組裝而成的,由於金屬材料熱膨脹係數普遍較木磚石等傳統材質高而且多存在鏽蝕的問題,因而金屬材料並非砌築高塔的良好材料。
作為建築物的金屬塔興起於五代十國時期,由於鑄造技術和成本的限製始終沒有興盛過,僅宋明兩朝鑄造過一定數量的鐵質塔;作為工藝品的金屬塔就相對常見得多了,它們大多以金銀等貴重金屬製成,造型精美建築細部的描摹非常細膩,是中國古代金屬鑄造藝術的代表。
香泥小塔:
香泥小塔香泥小塔是以寺院中供奉的香為材料蘸濕打成泥雕塑的小型佛塔,是一種宗教法器而非建築物。香泥小塔是喇嘛教常用的一種法器,塔多做覆缽式造型,下部築有基座,基座上為一覆缽式塔肚,有些香泥小塔在塔肚上方還有塔脖子構成一個完整的覆缽式塔造型,有的則沒有塔脖子,形成類似無縫式塔的造型。僧侶們一次製作一定數量的香泥小塔,供奉在佛前或者藏於大塔的地宮或寶頂中,在北京真覺寺金剛寶座塔、甘肅山丹縣大喇嘛塔均有大量香泥小塔出土
其他材質的塔:
除了上麵提到的材質,還有使用其他材質砌築的塔,如以象牙雕刻成的塔、玉雕塔、骨雕塔、陶瓷塔等,這些材質的塔大多不是作為建築物存在,而是作為宗教法器或者工藝品存世。
塔的材質多種多樣,除了上麵提到的單一材質的塔,還有混合材質的塔,常見的有磚木混合、磚石混合、石木混合等等。
[編輯]塔的結構塔,原指為安置佛陀舍利等物,而以磚石等建造成的建築物,後來又泛指於佛陀生處、成道處、轉法輪處、般涅盤處,乃至安置諸佛菩薩像、佛陀足跡、祖師高僧遺骨等,而以土、石、磚、木等築成的建築物。
有關造塔的起源,可遠溯至佛陀時代。根據記載,須達長者曾求取佛陀的頭發等,以之起塔供養。佛陀圓寂之後,則有波婆國等八國,八分佛陀舍利,各自奉歸起塔供養。
我國曆代所建的舍利塔極多。據記載,三國時,有僧人感得舍利,孫權令人以鐵槌擊打而舍利不碎,因此建塔供養,這可能是中國建造舍利塔的開始。隋文帝之時,全國各地建舍利塔的風氣極盛。公元601年~602年,隋文帝並詔敕天下八十二寺立塔。其後,曆代皆有造立、修治舍利塔的活動。
塔的種類
塔的種類非常多,以樣式來區別,有覆缽式塔、龕塔、柱塔、雁塔、『露』塔、屋塔、無壁塔、喇嘛塔、三十七重塔、十七重塔、十五重塔、十三重塔、九重塔、七重塔、五重塔、三重塔、方塔、圓塔、六角形塔、八角形塔、大塔、多寶塔、瑜隻塔、寶篋印塔、五輪塔、卵塔、無縫塔、樓閣式塔、密簷塔、金剛寶座塔、墓塔、板塔、角塔等。
以所納藏的物品來區別,有舍利塔、發塔、爪塔、牙塔、衣塔、缽塔、真身塔、灰身塔、碎身塔、瓶塔、海會塔、三界萬靈塔、一字一石塔。
以建築材料來區別,則有磚塔、木塔、石塔、玉塔、沙塔、泥塔、土塔、糞塔、鐵塔、銅塔、金塔、銀塔、水晶塔、玻璃塔、琉璃塔、寶塔、香塔。
就塔排列位置的樣態來區別,有孤立式塔、對立式塔、排立式塔、方立式塔等。
各種式樣的塔中,造形最古老者為覆缽式塔。覆缽式塔由欄?、基壇、塔身、覆缽、平頭、輪竿、相輪、寶瓶等各部分組成。
後來塔身逐漸變為多層造型,於公元三至四世紀,即有三層塔身出現,其後更有五層、七層、九層、十三層、十五層、十七層,乃至三十七層等重層結構。
覆缽是向下的半球體,狀如倒覆之缽。我國與其他東方諸國的墳墓,自古即呈小丘之狀。後來,覆缽的半球形漸次增高,如鹿野苑的達密克塔,它的覆缽明顯高聳起來。泰國緬甸等地的覆缽形狀卻逐漸變高如炮彈的形狀。而西藏等地的佛塔則與之相反,上方開擴,下端縮小,猶如球形。
造塔、禮塔、繞塔的功德
佛塔雖然是一種建築物,但是人們卻可藉此積累功德。在佛教的經論中對此多有論述,現簡要介紹如下。
造塔的功德:
《僧隻律》中說:“真金百千擔,持用行布施,不如一泥團,散心治佛塔。”又《百緣經》中說:“佛告阿難,昔迦葉佛入涅盤後,有迦翅王收其舍利,造四寶塔。時有長者,見豎塔棖,心生隨喜,持一金錢,安著塔下,發願而去。緣是功德,不墮惡道,天上人中,常有金錢,受福快樂,乃至今者,遭值於我,出家得道。”
另外譬喻經舉出十種造塔之殊勝果報:(一)不生於邊國,(二)不受貧困,(三)不得愚癡邪見之身,(四)可得**國之王位,(五)壽命長遠,(六)可得金剛那羅延力,(七)可得無比廣大之福德,(八)得蒙諸佛菩薩之慈悲,(九)具足三明、六通、八解脫,(十)得往生十方淨土。在佛教中,著名的護法天王帝釋天就是因造塔的功德而生。在過去的世界,迦葉佛滅時,有一女人發心修塔,另有三十二人幫助她修塔,由此功德,這個女人轉生為忉利天王,幫助她修塔的其他眾人也都轉生為天王和大臣,合稱為三十三天。
在《佛說造塔功德經》中,釋迦牟尼佛應觀世音菩薩的請求,講述了建造佛塔的功德。釋迦牟尼佛說:“如果在此法會中的諸天眾等,及未來世的一切眾生,隨著他們所在的地方,在沒有塔之處,能在其中建立佛塔者,無論這些塔的形狀是高妙無比,超過三界中的一切,乃至極為微小如同庵羅果;或者塔的所有表刹高大到上至梵天,乃至至小猶如針等;或者所有輪蓋大到能覆蓋大千世界,乃至至小猶如棗葉。若能於這些塔內收藏如來所有舍利發牙髭爪下至一分。或放置如來所有法藏十二部經。下至於一段四句偈等。其人功德如彼梵天一般。命終之後轉生於梵世。在梵天的天界中壽盡後,又往生五於五淨居天。於這些諸天等無有異。
禮塔的功德:
《僧隻律》中說:“若人於百千黃金布什別人,所獲得的功德,不如一善心,恭敬禮佛塔的功德。”在《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托羅尼經》中釋迦牟尼佛說:如果眾生能於此塔、以一香、一花禮拜供養。即使是八十億世劫中積累的生死重罪都能一時消滅,而且生時能避免災殃,死時可投生到佛家。
《緇門崇行錄》雲∶‘唐;子鄰,範氏子,母王氏,不信三寶,鄰逃東都依廣受寺慶修律師出家,忽思親歸寧,父失明,母已故三載。因詣嶽廟敷坐具,誦法華,誓見嶽帝,求母生處。其夜嶽帝召謂曰∶汝母禁獄現受諸苦,鄰悲泣請免!帝曰∶可往?山禮育王塔,庶可救也!鄰即詣塔,哀泣禮拜,至於四萬,俄聞有呼鄰聲,望空中見母謝曰∶承汝之力,得生忉利天矣。倏然不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