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之帝王大業

作品相關 第454章 新的年號

伴隨著清冷的北風刮來,整個北方大地迎來了入冬之後的第一場大雪,大雪的到來,也宣告冬天來了,也預示忙碌的北方大地暫時可以平靜一下了。

趙昀一直都在燕京城坐鎮,燕京城在入冬之後,依然沒有平靜,城外堆積如山的物資需要處理,大量的軍隊和百姓忙碌著。

趙昀在燕京和遼東一帶部署了大軍,同時一直都在擴建軍隊,安撫百姓,加上準備將都城審定在燕京城,為了將來的城長遠作戰,趙昀需要大量的物資供養軍隊。

燕京城城內經過兩年多的治理,此時已經初步穩定了,趙昀住的地方是當年金帝的皇城,當年的燕京城被蒙古人攻破之後,雖然蒙古人大肆屠殺了一番,但是鐵木真還是下令不許放火。

於是燕京城大部分建築得以保存了下來,此時趙昀就住在當年的女真人的皇城裏麵,趙昀對於都城的要求很高,但是在住的地方不是很講究。

和曆朝曆代的統治者不同,趙昀對於雄偉的宮殿不是很在意,最重要的原因是現在還在打仗,大宋耗費巨大,承受著巨大的戰爭消耗,也根本不可能騰出手給趙昀修建宮殿。

但是呼籲趙昀登基的呼聲已經越來越高了,百官也說明天下不可以沒有皇帝,於是趙昀也就不再堅持,決定在燕京城登基,隻是需要等到秋天。

真德秀此時來到了趙昀的宮殿,一個侍衛帶著真德秀進入了宮殿,他很快就見到了趙昀,趙昀正一個人站在大殿門口看著外麵的大雪。

“大學士冷不冷。”

趙昀看著裹著一身免疫的真德秀,然後大笑著說道。

真德秀還是有些不適用北方的寒冷,但是他也感受到了趙昀說道的北方都城的主要性,燕京城無論是戰略位置上,還是在將來對宋朝的統治上,都是非常重要的。

現在宋朝疆域已經非常大了,不僅恢複了當年的故土,還將燕京和遼東,關外的很大一部分納入了統治,按照趙昀的雄心,估計還要開疆擴土。

此時宋朝的百官已經適應趙昀的戰爭方式了,之前文人百官最擔心的就是曆史上常說的好戰必亡的思想,於是一旦遇到戰場,都想躲著。

後來出來了一個趙昀,整天打仗,結果大宋軍隊天天都在打勝仗,於是百官們發現,其實打勝仗真的不需要太高的成本,加上擴土之後的資源和人口,其實碩大的一個國家,還是需要戰爭的。

真德秀朝著趙昀微微行了一下禮,然後說道:“王爺,燕京真是好地方,難怪那麽多的人占據了燕京城,就不想離開了。”

真德秀也感受到了燕京的重要了,用那句古話就是虎踞龍盤,在陣勢和氣勢上都超越了臨安城和汴京城。

“王爺,這是擬定好的年號號,請過目。”

真德秀這幾天一直都在燕京城和一種文人們商討年號,趙昀登基之後準備頒布新年號,於是真德秀就開始著手準備。

趙昀看了看真德秀手中拿著的宣紙上麵的幾個年號,“永樂”,“昌興”,“乾元”。

這幾個年號都是傳統的寓意,也沒有什麽特別的,曆朝曆代也是如此,年號一直都在變,也是讓文人們頭疼不已,實在是沒有什麽新意。

趙昀看了看,然後說道:“就用‘乾元’吧,聽著很大氣。”

“乾元”是論語裏麵的詞語,也是盛世的意思,趙昀知道,於是就選用乾元了。

真德秀微微頷首,年號已經確定了,趙昀準備在春天登基,此時一切準備都已經開始,但是考慮到北方寒冷,於是趙昀登基的日子暫時需要等到真正暖和起來,但是年號需要在春節過後就開始使用了。

“北方文人士子裏麵才學如何?”

趙昀隨後朝著真德秀說道,他讓真德秀來到燕京,主要是提趙昀出麵安撫這些北方的文人士子。

真德秀是一位非常聰明的人,他不是傳統理學那種倔強的學子,他懂得變通和接受,能夠加納各種人。

真德秀隨後一臉歡喜地說道:“北方大地人才濟濟,絕非我們之前想象的那樣,現在眼睛城已經聚集了大量的才學之士,等到明年之後,各地還將到來更多的士子,下官正在甄選。”

趙昀點了點頭,他已經令杜範也趕緊來到臨安,趙昀令臨安朝堂在春節之前全部來到燕京,主要的部門可以留下一些官員駐守,但是在登基之前,全部都要搬到燕京。

杜範也是趙昀得意的文人,趙昀準備使用杜範和真德秀兩人對北方的大量官員和文人進行甄選。

首先就是大量投降的官員,其中海域很多是女真官員,一部分是漢人官員,這些人既然投降了,就是有功之人,趙昀自然是會留用的,一些功勞大的人,則是會得到升遷。

還有一部分就是北方之前就非常有名的文人,這些人在金國有的人是有官職的,有的人則是沒有,這些人也要被甄選出來,然後拜官重用。

這些人需要甄選出來,身下的就是大量的學子和普通文人,這些人則是準備科舉考試,然後進入仕途。

趙昀需要提拔一部分北方的官員,這樣可以平衡一下北方文人的內心,但是也不能濫竽充數,才能不足的人,都要淘汰下去。

讓拜官的人都是才學名士,也就是讓人心悅誠服,同時也讓南方的官員們心腹。

真德秀隨後臉上露出了一絲猶豫,看了看趙昀,還是說了出來:“王爺,明年的科舉對於北方士子來說非常重要,還望王爺先行在準備。”

真德秀說的非常含蓄,但是趙昀已經明白真德秀的意思了,那就是想要收複北方學子和文人的心,趙昀需要平衡南北方學業的差距,不然一旦科舉開考,南方士子本來就占據優勢。

趙昀也知道這個問題,他也在思考這個問題,傳統的科舉考試已經固定了,趙昀不可能進行更大的修改,所以北方士子在戰亂之中根本無法安心學業,趙昀需要考慮到這一點。

思來想去,趙昀最後決定南北分榜,這是目前唯一可行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