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之帝王大業

作品相關 第481章 狀元樓

午時,狀元樓迎來了大量的學子,已經是午飯時間了,狀元樓的位置立刻飽滿,生意非常好。

狀元樓的掌櫃在設計狀元樓格局的時候,就劃分的非常明確,狀元樓一共三層,第一層和第二層都是普通大廳,和傳統的酒樓一樣,第二層中間一個巨大的視野,可以看到第一層,二層四周擺放桌椅。

一層則全部都是桌椅,這樣空曠的空間,可以方便一樓和二樓的客人對話,三樓和二樓的格局一樣,也可以直接看到二樓和一樓,但是三樓都是雅間,也就是消費高的地方。

在狀元樓,就是客滿了,也無所謂,老板準備很多茶水桌,沒有座位的客人,可以坐到這些茶水座這裏,然後加入討論之中。

趙昀靜靜地坐在三樓的雅間裏麵,透著打開的窗子,可以清楚地看到二樓和一樓的場景,此時在這間雅間裏麵,杜範和李思溫,還有喬行簡三人陪著趙昀一同用餐。

在外麵,幾個侍衛臨時擺下了一張桌子,上麵酒菜已經全部擺放好了,侍衛們一麵吃飯,一麵注視著周圍的動靜。

精致的蒸魚,還有煮熟的羊肉,還有入秋之後的水果青菜,紛紛端上了趙昀他們的桌子上麵。

美食似乎對這些大宋大員沒有什麽吸引力,李思溫一直都在閉目養神,繁重的軍務,讓李思溫和劉全非常忙碌,此時入秋之後,雖然西夏的戰事告一段落了,但是趙昀準備攻伐蒙古草原,所以樞密院的各種公文往來不斷,李思溫每天都要處理大量的軍務。

杜範和喬行簡是好友,兩人現在也都在為各自手上的各種政務忙碌,也很少有見麵的時間了,此時能夠坐到一起,還是因為趙昀的邀請。

很快,樓下的學子們就開始議論起來了,也開始了一天最熱鬧的時候,他們爭論的戰場就是詆報。

劉明太每天都要來到狀元樓,這裏是他來到燕京之後的第二個家了,父親是商人,劉明太也繼承了商人的傳統,在來到燕京之後,立刻和往來遼東的皮貨商取得了聯係,開始收購這些商人手中的皮貨。

劉明太隨後就和父親劉員外取得了聯係,準備在遼東建造一座工廠,就近收購皮毛,然後加工成品,之後在出售。

劉明太看重的是大宋將來對皮革的需求,宋軍大量地對外族戰,在劉明太看來,未來很長一段時日,宋軍各大軍工工廠對皮革需求都將非常高,這也就給了他們機會。

劉員外很快就恢複了兒子,同意了兒子的想法,在劉員外看來,他們家族世代經商,對於兒子要參加科舉考試,劉員外其實是不讚成的,在劉員外看來,仕途凶險,不知道什麽時候卷入一場黨爭裏麵,弄得小命不保,最後還要連累家人,索性不如從商好了,幹一些小本買賣,生活無憂,遠離仕途,興許也是不錯。

於是得到兒子想要建廠的書信之後,劉員外頓時大喜,認為兒子這是開竅了,加上現在大宋流行建廠熱,大量的商人都加入到了建廠之中,劉員外也躍躍欲試,此時兒子有了這個想法,還在遼東聯係了上了幾個皮毛商人,劉員外立刻同意了,讓後就讓管家帶著五萬元銀票去了京城,援助兒子建廠。

劉明太知道將皮革加工成半成品,是很大的商機,大宋軍隊征戰非常多,皮革是製作鎧甲和軍靴的主要原料,而且主要以羊皮和豬皮,還有遼東的鹿皮為主。

劉明太看重為了軍需的巨大空間,於是準備在遼東建造工廠,收購這些皮革,然後加工城半成品,賣給各大軍工工廠。

同時劉明太也知道,羊毛這種物資也非常受歡迎,此時已經有工廠掌握了加工羊毛的工藝,將羊毛加工成布料。

這種羊毛布料非常受歡迎,而且成本地,相比較絲綢的奢侈,樣貌更加平民化,加上原來廣闊,於是也被商人們盯上了。

北方地廣很冷,結實保溫的羊毛布就成為了非常受歡迎的商品,劉明太一開始想要從幾個工廠得到這種工藝技術,但是都被這些工廠拒絕了,就是提出支付費用,也都被這些工廠的掌櫃拒絕了。

最後劉明太隻能自己研究,通過幾個江南的商人,帶來了一些紡織技術,然後雇傭了幾個工匠,開始研製加工機器。

劉明太看到了巨大的市場需求,於是每天除了忙碌建廠的事情,就是來到狀元樓吃上一頓飯,然後在好好地看上一份詆報。

詆報現在遷移到了京城,所以在京城,基本上每天都可以看到詆報,詆報的發行也變得更加頻繁,三天發行一期。

“好好好。”

坐在座位上麵的劉明太一麵看著詆報,一麵叫好。

此時他看到了詆報上麵刊登的一側消息,那就是大宋朝廷過來商人去遼東開發,首先第一條就是在遼陽城建立工廠的商人,可以得到一塊土地免費使用三年的優惠。

大宋的土地政策是歸於個人,但是工廠用地屬於租賃,以年限租賃使用,也可以購買,但是購買是非常昂貴的,出了一些財大氣粗的商人之外,很少有人能夠購買下大量的土地。

租賃的好處就是可以讓一些小商人也加入進來,劉明太就是看到了這個消息,頓時大喜,如果他想要建設工廠,手中的這五萬銀元,估計連一塊地都不夠,現在得到消息可以免費試用三年,劉明太自然是歡喜的很。

詆報上麵還刊登了一些遼東的礦山對外承包,其中有煤炭和鐵礦,還有一座銅礦,這是當下最受歡迎的資源,如果實力不強的商人,甚至可以說是商團,根本就拿不下。

尤其是煤炭,這種可以燃燒取暖的東西,在北方非常受歡迎,還有鐵礦,更是需求旺盛,銅礦就不用活了,銅錢就是銅澆築的,所以這些資源如果能夠拿到,那麽就意味著大賺了。

但是裏麵也有很大的風險,劉明太早年就聽說過在江南一些商人承包了鐵礦,但是因為不重視管理和技術,到時工人怨言,生產低下,最後還招來官府的調查,於是將一生的積蓄都賠進去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