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之帝王大業

作品相關 第494章 科舉正考

隨著初試的結束,整個京城也進入了歡樂之中,對於通過初試的八千學子來說,他們已經擁有了一份非常體麵的差事,那就是進入了文吏集團,雖然不是官員,但是對於那些家境貧寒的學子來說,已經是非常不錯的事情了,他們的命運從此改變了。

隨著初試的成績公布之後,正考也隨之開始了,通過初試的考生很快就領到了他們正考的準考證,三天之後,正考就要開始了。

趙昀此時最關係的是初試中南北方學子人數,從禮部給趙昀的統計結果可以得出,初試中北方學子有三千多人,南方學子四千人。

這個人數比例讓趙昀非常滿意,北方學子的人數比較多,這也是對北方學子的支持,而且這次科舉初試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當初南北分榜之後,很多南方學子對次不滿,但是隨著文吏製度的改革,八千人的文吏入仕,讓最後的正考也黯然失色了,之前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對最終入仕官員身上,現在所有人都議論的是文吏集團。

趙昀需要一支龐大的文吏集團來治理地方,官員的角色雖然重要,但是所有人都清楚,最終和百姓接觸的,其實是文吏和各色衙役們,他們才是基層的骨幹力量。

詆報也對文吏的改革進行了全篇的報道,同時讓大宋百姓也興奮不已,尤其是讀書人,他們的夢想自然是入仕為官,但是這些人也非常清楚,入仕的畢竟是少數幾個人,三年才一二百人,對於成千上萬的讀書人來說,能夠入仕的屈指可數。

但是現在不同了,就是當不了官,也可以進入文吏集團,畢竟在大宋吏部公布的薪資裏麵,文吏是僅次於九品官員薪資的,每個月可以領十銀元,這對於一個普通農戶出身的讀書人來說,是巨大的優惠,十銀元,完全可以讓他養活一家人衣食無憂。

在對文吏熱議之中,科舉正考開始了,但是和之前的影響力相比,科舉正考確實被之前的初試掩蓋了,八千多人擁有資格,但是當日真正進入考場的隻有五千人不到,剩下的兩千多人都放棄了。

這兩千多人都清楚他們的水平,初試都是勉強通過的,正考根本就沒有希望,此時能夠進入文吏集團,拿上一份不錯的薪資,已經是非常滿足了,對於正考,這些人也沒有抱希望,索性就直接放棄了。

正考考試依然在京城外麵的考場,考場這次安靜了不少,隻有五千多人進入,考試依然是之前的流程,在一番檢查之後,考生進入考場了,考試過程都一樣,就是考題不一樣,而且正考是分為兩天進行的。

第一天主要是填經,正考的填經要比初試難上很多,而且還有詞語解釋,加上自作詩詞,這對於很多考生來說,完全是一個綜合考察了。

但是能夠進入正考的考生,對於這些考試內容,也是非常清楚的,雖然難度很大,但是都完成的很好。

考卷一共分三頁,第一頁是填經,第二頁為經義,各印有二十個考題,最後一頁是詩詞。

填經最簡單,和初試試題一樣,都是在典籍名言警句裏麵選擇地去掉幾個詞語,然後讓考生填寫,這個考試對於很多考生來說沒有任何難度,很多人都是滿分的。

經義就類似於名詞解釋,每個題目下麵都留出了足夠的空白處答題,出題的都是是飽學之士,所以出題非常講究,把握的也非常好,不會出那些眾人耳聞目睹的“名句名言”,但也很少出那種偏冷生僻的字句,出得都是每部書裏的要害和有關聯的字句。

詩詞部分則是分為詩和詞,詩以“入秋”,“北伐”,“求學”,為中心思想分別各寫五律、七絕、七古各一首,題目不限,寫景、寫人、述誌都算涉及到了。

詞部分以《臨江仙》,《醉花陰》兩個詞牌令分別寫一首有關大宋山河和北方中原場景的詞。

放眼望去,考生們都在埋頭書寫,這五千人都是各州府的才俊,而且這是大宋北遷之後的第一次科舉考試,很多舞弊的現象還沒有發生。

像經義這種考試,對於這些考生來說都不會有太大的問題,詩詞也是這個時代讀書人的主流,這個時代讀書人寫詩就像後世學生解數學題一樣,大多數人的詩詞都是妙筆生花,做得錦團花簇。

其實眾人都清楚,真正能夠取得好成績的,是在最後的策論上麵,如果能夠寫出一篇好文章,甚至可以直接入仕了,這就是這個時代的特色,所以很多人都將重心放在了策論上麵。

策論的試題是由趙昀出的,可見策論的重要性,隻有等到策論快要開始的時候,禦林軍才會帶著試題果然,然後朝著考生公式,考生就可以根據試題進行答題了。

正考第一天非常順利,全部的重頭戲都在第二天。

當策論快要開考的時候,眾人都在等待著趙昀的試題,畢竟策論的試題將直接決定考試的成績的。

很快,趙昀的試題就送到了,一隊禦林軍士兵帶著帶著一份火漆文件來到了主考官喬行簡身邊,隨後將趙昀是試題交到了喬行簡跟前。

喬行簡接過試題,立刻和身邊的幾位學士們檢查了一番上麵的火漆,查看完好無損之後,立刻打開了文件袋,隨後將裏麵的試題拿了出來。

眾人全部都將目光集中到了喬行簡身上,喬行簡立刻打開試題,看上一眼,頓時眼神一凝,趙昀出的試題讓喬行簡有些詫異。

紙上寫著兩句話,第一句是“格物致知”,第二句是“君依於國,國依於民”。

第一句出自儒家經典《禮記》,這是最傳統不過的考題了,而且這個“格物致知”已經不止一次出現在科舉試題中了。

但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涵,已是儒學思想史上的千古之謎了,從最早為《大學》作注的東漢鄭玄首次提出“格物致知”的含義,一直到現代的儒學學者,已經爭論了一千餘年,至今仍無定論。

所以自隋朝開始科舉之後,一直到現在,這句話多次出現在科舉考試中,尤其是現在儒家理學盛行,當世流行的程朱理學,陸氏理學還有浙東學派對這句話的理解都不同。

第二句話“君依於國,國依於民”出自史書《貞觀政要》,《貞觀政要》是唐代吳兢撰寫,成書於唐開元八、九年,是一部政論性的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