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 短暫別離
第347章 短暫別離
楚天千裏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
中秋一事,楚翹的女兒身份算是徹底暴露,眾目睽睽之下,想瞞都瞞不了。萬幸在場之人當中並沒有鄭紫棠,否則,她便算是渾身是嘴也說不清了。
而身份暴露,既有壞也並非全然無有好:好處是府中關於永安世子喜歡男人的謠言不攻自破,人家不過是金屋藏嬌罷。壞處是楚翹段青舟的關係是大白於天下,如今名不正言不順,不清不楚該她鬱悶了。
她鬱悶,很鬱悶——緋聞雖說不攻自破,傳言確實冒了出來,北靜王府的下人們向來是看人下菜,見鬼說鬼話,反倒不如之前當小廝那般來得自在。
楚翹托著腮幫子,坐在院子中,麵前鋪著宣紙,豎著筆墨,幾株胭脂點雪開得正鮮妍,段青舟教她練起了字。
初來乍到之時,雲闕國的文書在她眼中有如天書,一個個字眼歪七扭八的瞧不懂,日子久了,讀讀寫寫不成問題,字寫的卻跟狗爪子蘸了墨水撓出來似得,實在見不得人。如今她新官上任,總得練上一練,免得叫人恥笑。
楚翹握著毛筆,眥牙咧嘴的用功至際,段青舟在旁拎著條弓弦,正在上弦蠟。君子六藝——詩書禮樂騎射,他出身王府,自然得樣樣學得精通。
楚翹練字練的煩了,稍稍停了筆,歪著腦袋去看他:“段青舟,平日裏鮮見你搬弄這些殺器,你這是要做何?”
段青舟側臉迎向妻子,一眼望去對方並不是標準意義上的美人,長相不夠端莊,麵孔也不夠婉約,但生得很清秀,笑語嫣嫣的模樣足夠動人:“秋日狩獵乃是皇族傳統,過幾日我免不得要進宮一趟,你且護好自己。”
楚翹略略一點頭,蘸滿了墨的狼毫在紙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秋狩,可有危險?”
段青舟笑笑:“獵大野獸又非單打獨鬥,你無需擔心。”他將弓弦縛在一張反曲弓上,勾著弦試了試,弦繃得發緊,清清楚楚的發出嗡鳴。
“嗯,那你這一去,何時回來?”
楚翹抬發問,一不留神,蘸滿了的筆尖在紙上滴下一大滴墨。她趕忙提起紙來去抖,卻是越抖越墨,最後歪歪斜斜的留下一條:“誒呀,擦不掉了。”
段青舟低著頭去看楚翹寫的字。紙是上好的紙,新白如雪,字卻是不大能見人,橫撇粗,豎勾歪,當真像狗爪子蘸了墨水撓出來似的。
他頓時啞然失笑:“你這字不像正經寫的,像畫的。”
楚翹斜他一眼,沒言語,因為犯不著與最親的丈夫置氣。
“最近張羅了幾部柳體楷書地字帖,用來練字十分不錯,你待會去取來。我此去短則三五日便回,長則十天半月。閑來無所事事,不妨照著帖子習字。”
段青舟無奈的笑笑,他是一貫的寵妻入骨,見對方字寫的是不堪入目,於是以字帖,聊表心意。然而楚翹把臉一扭,自顧自的用筆撇著墨,並不領情,有點賭氣的做了回答:“消受不起。”
因為有人寵所以任性,妻子在他麵前是十分的有小心眼,段青舟無奈的把頭一搖,楚翹不去理會,沉下心來自顧自的練字。
段青舟是身形高挑的體格,他站在後頭俯身圈住人,去握了楚翹的手,握得非常之緊,並一板一眼地在煞白的紙上寫下個然字,然後對著楚翹說道:“習字,最忌的便是心浮氣躁,心中若是不能沉穩,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好的。你若是有所想,在我麵前無需遮掩,盡管說便是。”
楚翹縮回了手,因為被丈夫猜中了心思:“我也說不好,你去了,我一人獨守院中,總覺得心中不甚安穩。”
段宜沉吟片刻,作了回答:“王府守衛森嚴,你無需多慮。”然後他拎起了墨塊:“翹翹,若實在不安心,不妨搬去與小寧同住,小寧是你哥哥,又待你極好,有他照看你我放心?”
楚翹看著丈夫,心中思緒重重糾纏,是確實無法寫好字,便幹脆不習字了,抱著裝胭脂點雪的花盆坐到一邊:“嗯,段青舟,我會照料好自個與孩子。”
段青舟點頭,對於妻子,四分安心,七分憂慮,他即是放心,也是不放心。翹翹滿肚子的主意,行事又沉穩,讓她一人,他能放心。但就怕有人存心使鬼,例如王妃一黨,千防萬防,他不在總歸有可乘之機,所以不放心。
“若是王妃尋上門來…”
“不怕,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我總會有辦法應付。”
打斷丈夫的言語,楚翹心裏明白這北靜王府當中並不太平,總是有人虎視眈眈的盯著永安世子。複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她是段栩的枕邊人,自然也會被人盯上。
段青舟緊鎖了眉頭:“話雖如此,可明槍易躲暗箭難防,明日我一走,還是到外頭住著的好。”
丈夫是為他好,說的也有理,楚翹同意了段青舟的建議,一屁股坐在對方的腿上,她點點頭:“好,我聽你的就是。隻不過,我敬你一尺,你也得還我一尺!段青舟,你聽好了,皇家秋狩這般大的陣仗,到了夜裏定是酒甜歌美,美女如雲,你不許飲酒,不許晚睡,更不許看漂亮女孩子!”
敬自己一尺,倒得還她一丈,哪裏公平?段青舟笑笑,是真覺得無奈,但將楚翹懷著孕,身上不舒服,沒事還要找事,霸道的緊,哪裏由著他說半個不字?
況且,女人這輩子有楚翹一個便夠他受的了,躲還來不及,哪會緊著眼睛去看去瞧?段青舟鄭重其事的保證:“好,我一切聽你的。你說是便是,絕不為逆。”
得了保障,楚翹這才露出笑模樣,段青舟是信得過的,在丈夫臉上吧唧親了一大口,又響又亮的,稚氣十足:“這才乖嘛。將自己照顧好,我與孩子會安心等你歸來。”
結發為夫妻,生當複來歸,死當長相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