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三世

第二十八章 戰爭利益

分布在中蒙邊境的各國聯軍前後算起來應該有二十多支。 但,真正算得上有實力的當屬Y國,M國,E國,YDL國,以及R國。

Y國這次從遠征軍中抽調了所有人馬,共組成了一支三萬人的軍隊。

這支軍隊在剛剛開戰從Y國本土調過來的時候有五萬人。 但是廊坊阻擊戰,首都保衛戰,小樹林一戰,再加上中華動若雷霆的“紅色計劃”戰役,Y國損失慘重。 更是損失了包括亨利親王在內的三名主帥。 僅僅剩下的三萬人一直待在R國的長崎港。 E國羅文思德曼家族的未來繼承人,現任E國遠東軍團的羅文思德曼提出集結重兵於蒙古,然後通過重兵突進的方式進攻秦軍首府鹹陽,活捉秦朝皇帝的作戰計劃時,Y國內閣在第一時間提出方案可議的聲音。

此時M國已經將黑金戰甲的秘密公之於眾---事實上,自從各國從菟裘軍身上得到戰甲之後,M國公布與否已經不重要了---各國開始大規模的生產黑金戰甲裝備部隊。 並以此為契機創建一支支冷兵器為主導的軍隊。 Y國這三萬人組成的軍隊被Y國國王親自命名為“查理大帝軍團”。 由一萬人的騎兵,一萬人的槍兵,以及一萬人的刀盾兵組成。

這支軍隊還是如Y國的一貫風格那般,攻守兼備,不像F國和YDL國。 F國組建的軍隊隻有兩萬人,一色地騎兵。 稱為“條頓騎士團”,取自歐洲中世紀那支威名遠播的軍團。 YDL國組建的軍隊由四萬人組成,之前的戰役YDL國參加甚少,所以損失不大,由三萬騎兵和一萬步兵組成,稱為“聖騎士團”。 據說這個名字是羅馬教皇親自命名的。

作為這次戰役的發起國,E國也調派出了最豪華陣容。 一支人數在九萬人的軍隊。 名字還是“欽察聯軍”。 由一支五萬人地騎兵,兩萬槍兵。 兩萬刀盾兵組成。 兵力非常強大。 也將是這次戰役的主力。

而這次參戰人數最多地卻是R國。 在得到可以E國和M國雙方麵答應可以組建四支陸軍的回複後,R國的戰爭機器頓時瘋狂的開始運作,在原有自衛隊的基礎上迅速整編出三支陸軍。 人數居然達到了十二萬。 不過即使有這麽多人,但是在李平的故意安排下,R國隻組建出一支兩萬人的騎兵。 其餘地都訓練成刀盾兵。 沒有槍兵。

這三十萬軍隊裏居然沒有一個國家有組建弓箭兵或者重弩兵。 秦軍箭陣威力巨大,注重遠程轟炸能力,這點早在兩千年前就已經得到體現。 而今重新參戰後秦軍依然展現了箭陣的巨大威力。 鋪天蓋地的箭雨絕對是任何集群的惡夢。 但為何如此。 各國聯軍同時都會忽略這一強大兵種呢?

其實,並不是他們忽略這一強大兵種。 其中Y國和E國就曾強烈建議組建重弩兵方陣。 雖然秦軍的重弩構造複雜,但對於現代社會的科技水平來說絕對不是難以複製。 最關鍵的原因是,李平以強有力的理由拒絕了。

“E國在中華東北擁有三支裝甲師。 坦克過千輛,如此強大地移動炮台絕對強過重弩兵方陣!”

這就是李平的理由。 強大而有力。

是的,黑金戰甲再強,終究無法抵禦大口徑火炮的威力,坦克集群的衝鋒能力雖然在遭遇大規模騎兵時會受到限製。 但是如果隻是將坦克作為移動的炮台來使用呢?這就不會受到影響了。 而且坦克地機動能力絕對不會比騎兵差,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一開始,的確有許多西方的戰略家曾經幻想過用坦克集群來破解秦軍冷兵器軍團,但是卻在現實麵前被徹底粉碎了。

首先,大規模的坦克集群調動,對於燃料的消耗是一個天大的考驗。 在現在中東局勢混亂的情況下,各國本國的燃料供給已經捉襟見肘,時刻進行坦克集群調動進攻其所要承擔的燃料供給將是可怕的。

沒有燃料地坦克就是一堆廢鐵,但沒有草料地馬兒最起碼還能補充騎兵的口糧。

其次,坦克集群威力地確是有了,但是大規模調動坦克集群動靜太大。 秦軍不是那種打死戰的軍隊,他們在受到威脅的時候不會如二十世紀的R國人,動不動就玉碎。 他們會選擇躲避,然後以騎兵的機動性來迂回穿cha,尋找戰機。

最後。 這次行動。 坦克集群的調動必須能夠掩蓋所有動靜,但是大規模的調動顯然是不可能掩蓋的過去的。 就算是東北那三支裝甲師也是需要一個契機才能秘密調往蒙古。 哦,不,應該是內蒙古。

李平的設想是,內蒙古草原上都是一片荒漠和草原,高大城市幾乎沒有,即使有一些零散的城鎮也不可能對擁有三十萬軍隊的聯軍產生威脅。 隻有到了長城以南地區之後才會需要大規模的裝甲集群。 而李平就是希望在他們到達陝西的榆林地區之後,裝甲師如約而止,然後順利和大部隊會師,再一舉攻進陝西!

當然,計劃說起來簡單,但要做到那種天衣無縫的配合著實不容易。 特別是東北的三支裝甲師怎麽逃過中華衛星的監督,以及如何避過廖國忠的眼睛,還有達到以上兩條之後如何進行長途奔襲,三支裝甲師雖說不是很多,但是要從東北北部進入蒙古境內,再從蒙古境內開進內蒙古,再穿cha到陝西。 這一路的艱險恐怕不是一份紙麵上的計劃所能說明白的。

李平是人,不是神。 他所能做的,也就是給出計劃,然後讓別人去完善整個計劃。 而朝鮮事變則給了李平最好的契機。 三支裝甲師向西移動。 消失在茫茫地大興安嶺,然後由大興安嶺轉入蒙古,在蒙古補給燃料,再開赴內蒙。 中華現在最擔心的就是盤踞東北的E軍會幹涉朝鮮半島,所以當三支裝甲師向西開赴的時候會減少中華的疑心,以為隻是正常的軍隊換防。

如此一來,所有軍事力量的集結已經成熟。 現在李平唯一要操心地就是如何讓秦軍內部亂起來。

李固的消息讓李平最懸掛地心也放了下來,菟裘勉終於忍不住了。 要動手了。 秦旭派往首都的談判目的已經不重要,他現在等的就是菟裘勉的行動。

但M軍代表斯科特的到來又讓李平的心登時懸掛地了起來。

在他看來,M軍這次參與與否已經不再重要。 而E軍羅文思德曼顯然更不希望M軍加入。 雖然M軍不加入會讓整個計劃顯得力量單薄,但M軍的加入卻會讓E軍感覺自己始終沒有擺拖M國的勢力籠罩。

MS曾經是世界的兩個唯一超級大國,但是一瞬間SL變成了一個發達國家,這讓E國人始終很戒懼M國人。 這次行動是E國一手策劃,還邀集了這麽多國的軍隊。 可以說已經顯示了E國如今無與倫比的號召力和影響力,E國政府也顯然很喜歡這個感覺,但M國的加入顯然會削弱E國的這個感覺。

所以,斯科特地到來,讓所有人都蒙上了一層不安的心理。

斯科特到來之後,沒有說別的,隻是想召集各國代表,說是有幾個問題想當眾詢問羅文思德曼。 或者說這個戰役計劃的全權策劃者李平!並且表示,如果羅文思德曼或者李平的回答讓他感到滿意,他會給大家一份意外的驚喜。

當大家都到齊之後,斯科特將問題拋出,引起李平地一陣困惑和苦惱。

“中華已經與各國開始談判,各國的利益完全可以從談判桌上得到。 即使無法得到。 也遠遠沒有需要利用這次戰役來達成的地步,而且秦軍並不代表整個中華,擊敗它除了幫助中華政府掃除一個內在隱患外,各國還能得到什麽實質的利益嗎?”

是的,利益!

在這個時代,雖然不管是科技還是文明都在告訴發展。 人權,自由等假大空的口號滿世界亂飛,但無論如何,其內在追求利益的本質不會改變。

在二戰之後的各個戰爭中,雖然M國發動的每場戰爭都有冠冕堂皇的理由。 但明眼人都看地出來。 每場戰爭地背後都是為了利益!

西方各國之所以會對華宣戰,所圖的也是利益。 隻是。 他們這次對華宣戰不是為了奪取利益,或者不完全是為了奪取利益,而是為了能保護自己地利益。

中華的擴張實在太聳人聽聞,任由中華發展,不出五十年,整個世界都要為中華讓道。 發動對中華的戰爭,讓中華的擴展步伐就停留在太平洋島鏈內部,維護各國最根本的利益,這才是這次發動戰爭的根本目的。

而最後的戰爭結果似乎也已經達到了這個目的,中華已經開始和各國談判,隻要中華肯停留在太平洋島鏈之內,即使在戰爭賠款數額上多支付一些也無所謂。 這就是各國的看法。

通過這場戰爭,世界各國看到了中華那近乎恐怖的實力,能夠將這個怪獸圈在太平洋島鏈內哪怕隻有一段時間也是好的。 而且通過這場戰爭,各國政府的首腦都是賺的缽滿盆滿,特別是這次戰爭被R國國民看成再次爭取亞洲霸權之戰,傾盡身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所有經濟實力來供應各國軍隊作戰,不管這次戰後R國的經濟會衰弱成什麽模樣,但最起碼各國政府已經達到了削弱亞洲兩大強國的目的。

可,這次對秦朝那個小皇帝的戰爭又是為什麽呢?它的利益又在什麽地方?沒有利益,各國又何必浪費軍費和士兵的生命來發動這場戰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