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教育思想通史(全十卷)(全新修訂版)

第一節 生平、教育活動及著述

奧古斯丁於354年11月13日生於北非的塔加斯特(Tagaste),即今阿爾及利亞的蘇克阿赫臘斯城。母親莫尼卡(Monica)出身於羅馬貴族家庭,知書識禮,溫柔善良,富有耐心,是個虔誠的基督教徒;父親巴特裏齊(Patricius)生活散漫,脾氣暴躁,是個異教徒。據奧古斯丁回憶,他的家庭並不富裕,父親隻是個普通市民,但望子成龍,甚至不顧家庭的經濟狀況,想方設法讓他上學,以求取功名,光宗耀祖。

奧古斯丁從7歲開始在本城的啟蒙小學上學,學習拉丁文和初等算術,同時學習希臘文。他自稱從小調皮搗蛋,不愛學習,喜歡玩耍,時常逃學遊**,荒廢學業。但想到老師的鞭打,又不敢不學習。後來在談到自己學習外文時,他聲稱自小就憎恨希臘文,學會拉丁文是在“不受磨折地,在乳母們哄逗下,在共同笑語之中,在共同遊戲之時,留心學會的”[1]。

奧古斯丁12歲時去附近的馬道拉(Madauras)城的文法學校學習文法,對詩歌產生了興趣,讚賞荷馬的詩篇,尤其喜愛拉丁詩人維吉爾的作品。他16歲結束文法學校學業後,由於家庭經濟拮據,無法實現去迦太基攻讀修辭學和哲學的願望,在家閑**一年。據他自己記述,在這一年裏,除出沒於花街柳巷,還經常夥同遊手好閑的青年搞惡作劇。對於自己的所作所為,奧古斯丁總結說,這並非“貪戀人家的妻子和財產”,而是貪圖**逸、尋歡作樂,並將其當作生活的“調味品”,這樣做毫無目的,完全是“為作惡而作惡”。[2]對此,父親非但不加管束,反而帶著一種醉後的狂喜津津樂道。母親則反複叮嚀,希望他能皈依基督教,得到教規的約束。

奧古斯丁17歲時父親去世,家庭生活愈加困難,但母親仍希望兒子繼續深造。在親朋好友的資助下,奧古斯丁來到迦太基攻讀修辭和哲學。雖然受當時社會風氣的影響,沾染上了任性**的惡習,但抱著一種強烈的成名成家的願望、有著強烈的自尊心和虛榮心的他,在雄辯術學校中學習常名列優等。他按照學校規定的課程,學習西塞羅的著作,研究修辭學,希望能練出出眾的口才。與此同時,他又對照基督教的《聖經》,開始探討罪惡的性質和起源問題。

學習《聖經》之後,奧古斯丁認為,基督教以上帝為善,無法解釋邪惡和苦難從何而來。因此,他違背了母親的心願,加入了當時在北非勢力大、影響廣且比較自由的摩尼教。摩尼教宣揚善惡二元論,善和惡是兩個對立的永恒法則,人的靈魂來自善,肉體來自惡,犯罪是由於惡的緣故,因此人不負道德責任;同時要求“選民”實行禁欲,對一般“聽道者”則無此要求。這些學說似乎給奧古斯丁**的行為提供了解釋。所以,奧古斯丁信奉摩尼教達9年之久。母親得知此事後,痛恨兒子“在信仰和精神方麵已經喪亡”,禁止他“在家中同桌共餐”。同時,又請一位基督教主教加以開導,期望他早日放棄摩尼教。

374年,奧古斯丁結束學業,回到故鄉任文法教師。375年他去迦太基教授雄辯術。此間,奧古斯丁為了滿足求知欲,繼續研究學問,閱讀了柏拉圖和新柏拉圖主義者的著作,發現摩尼教學說並非他原先想象的那麽理想和真實,甚至不及希臘神話,於是對摩尼教的信仰產生了懷疑和動搖。在380年前後,奧古斯丁寫出了自己的第一部著作《論美與適宜》(Beauty and Proportion),本書的中心思想針對摩尼教的罪惡起源理論,駁斥惡為原則和實體的觀點,力圖論證善的絕對性。383年,摩尼教的主教孚斯德(Faustus)來到迦太基,奧古斯丁要求他解答善惡為何要永遠爭戰,孚斯德的解釋又無法讓他滿意。至此,奧占斯丁開始拋棄摩尼教另找其他學說,以尋求關於善的真正答案。

383年,在朋友的勸說下,奧古斯丁不顧母親的反對來到羅馬,招收學生,教授雄辯術。豈料,羅馬的學生們為了賴交學費,串通一氣,在好幾個教師那裏穿來穿去聽課。對學生的這種行徑,奧古斯丁痛斥他們“錢財重於信義,以致不惜違反公道”,簡直是一群狐朋狗黨。正值困惑和煩惱之際,米蘭來人聘請雄辯術教師,奧古斯丁立即寫了一份演講稿,呈羅馬市長提出申請。384年他赴米蘭任教,在授課之餘,還去聽了米蘭大主教、當時基督教著名教父安布羅西(Ambrosius,333—397年)的講道,並與安布羅西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自此以後,他在安布羅西大主教的影響下,完全從基督教的觀點研究真善美。最後,他從柏拉圖和新柏拉圖主義者的著作中得到啟發,懂得在物質世界外尋找真理,對照《聖經》,認為找到了自己所追求的真正的真理,即上帝是絕對的存在,上帝是至善,上帝是一切善的根源。上帝是應當追求的永恒不變的真理。至於惡,無非是世界萬物並非十全十美的表現,即惡是善的缺乏,惡隻是損害善而已。由此,奧古斯丁無論在思想上還是在理論上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終於拋棄摩尼教的善惡二元論和學園派的懷疑論。伴隨著信念的轉變,奧古斯丁計劃擺脫物質世界的束縛,過內心的精神生活。他決定首先從生活上斷絕一切與異性不正當的往來,根除一切情欲;其次,辭去教書職務,表示摒棄任何榮華富貴。

386年秋,奧古斯丁帶著母親以及一些朋友,來到米蘭郊區一所別墅進行自我反省,閉門思過,並準備接受基督教的洗禮。此間,主要通過學習柏拉圖哲學和基督教《聖經》,研討善惡的問題,他最終發現,人並沒有兩個靈魂和兩種本性,人隻有一個靈魂、一種本性。它就是善,善是本體,而且淵源於唯一的善的根源。通過這樣的研討,理性的認識推動他下決心,在生活中遠離罪惡。他在《懺悔錄》中曾這樣記敘自己信奉基督教的轉變過程:某天正當他在住所的花園裏為信仰而彷徨之時,耳邊響起清脆童聲:“拿起,讀吧!拿起,讀吧!”他急忙翻開身邊的《聖經》,恰見使徒保羅的教誨赫然在目:“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不可爭競嫉妒,總要披戴主耶穌基督,不要為肉體安排,去放縱私欲。”[3]他覺得這段話當中自己的要害,“頓覺有一道恬靜的光射到心中,潰散了陰霾籠罩的疑陣”[4]。這段經曆就是基督教史上著名的“花園裏的奇跡”。387年複活節,奧古斯丁在米蘭接受安布羅西主教的洗禮,正式加入基督教,時年33歲。此後,他與過去相比判若兩人,徹底改變過去浮**和貪圖名利的生活方式,成為一個清心寡欲的虔誠的基督徒。為了克己禁欲,他不與任何異**往,甚至連自己的親妹妹也不願單獨見麵,專心致誌地過內心的精神生活,一心一意地思念上帝。

387年秋,奧古斯丁啟程赴非洲,途中母親病故。388年秋,他返回塔加斯特,從事著書立說。他遵照《聖經》上把東西分給窮人的教導,將家中所有財產施舍給窮人,自己則聚集一些誌同道合的朋友過清貧的修道生活。

391年初,奧古斯丁前往希波(Hippo)傳教,他的卓越才能和流利口才為當地主教所賞識,被晉升為神父,同時被主教破格錄用,授予講道的資格。此後,他忠心耿耿地為教會事業服務。一方麵不辭疲勞地宣講教義,一方麵夜以繼日地著書立說。他在教會的追隨者越來越多,影響越來越大。396年希波主教去世,奧古斯丁繼任希波教區的主教職位。任職期間他以極大的精力從事著述,講經布道和組織反對異端等活動,他建立的神學堂吸引了遠近各地主教,他所在的修會成為北非教會的中心,並成為以他姓名命名的修會的前身。430年,汪達爾人入侵北非,圍困希波期間,奧古斯丁於同年8月去世。鑒於他在神學思想和哲學理論上對基督教的貢獻,奧古斯丁被教會稱為“偉大的教父” “傑出的大師” “上帝的聖者”,一直受到教會的尊敬。

奧古斯丁生活在古代社會向中世紀社會過渡的轉折時期。他目睹了羅馬帝國的分裂、衰落和異族入侵,經曆了基督教取得統治地位的過程。羅馬教會在西羅馬帝國皇帝狄奧多西一世時期,取得了國教的地位,但基督教尚未取得精神的統治權,它仍然麵臨著來自古代文化傳統和新近入侵的異教信奉的原始宗教的挑戰,其內部也存在著不同教派的鬥爭。奧古斯丁皈依基督教後,著書立說,致力於神學的理論研究,開始運用柏拉圖主義哲學論證基督教教義,把哲學和神學結合,為基督教教會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宗教哲學體係。據他晚年在《訂正》(426—428年)一書中統計,為了宣揚《聖經》所從事的論著,前後曆時44年,總共寫有93種,232部。主要著作有《論上帝之城》(City of God)、《論三位一體》(On the Trinity)、《懺悔錄》(Confessions)、《論幸福生活》(On the Happy Life)、《論秩序》(On Order)、《論自由意誌》(On Free Will)、《論靈魂不朽》(On the Immortality of the Soul)等。奧古斯丁的著作字句優美,富有詩意,思想新穎,理論深邃,尤重哲理,使他成為基督教傑出的文學家、哲學家和神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