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教育思想通史(全十卷)(全新修訂版)

第四章 西歐中世紀早期的教育思想(6—8世紀)

羅馬帝國末期,西歐經曆了野蠻與文明、蒙昧與智慧的激烈對抗。這一對抗以“蠻族”的勝利而告結束。輝煌燦爛的古典文明被撕扯成一塊塊碎片。此後的西歐社會,相對於古典文明的繁榮期,既體現出一種“黑暗”與“愚昧”,也顯示出文化的轉型與多元。誠然,這一時期商業的衰退、城市的衰落、文明的喪失、思想原創性的缺乏以及現代意義上的教育缺損等,無疑都是對黑暗的最好注腳。然而,這一時期所表現出的思想文化的衝撞以及社會重構的努力卻也不乏建設性。當文明與愚昧共存、落後與進步相伴時,不同文化因素的碰撞衝突、同化順應為新型文化的興起奠定了基礎。在西方社會,這種新型文化是在兩種社會環境以及精神世界——具有英雄崇拜和好戰特點的蠻族王國的戰爭社會,和具有禁欲主義和克己理想的神學文化的基督教和平社會——之間尖銳的二元對立與融合的推動下形成的。這既是西方文化興起和發展的重要動力,同時又賦予了這一時期西方文化典型的神性特征。這一時期,無論是愛爾蘭、英格蘭文明的興起,還是大格列高利(Gregory the Great,約540—604年)教化蠻族的努力,無論是聖卜尼法斯(St. Boniface,675—753年)的文明傳播,還是歐洲大陸的社會重建,無不借助於教會的形式和影響。雖然他們的活動並不具備思想的原始性特色,但在一個充滿野蠻蒙昧的社會中,它們無疑起到了薪火相傳的巨大文化功能。正是這些活動,保留了西方文化的火種,延續了西方文化的演進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