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教育思想通史(全十卷)(全新修訂版)

第三節 法拉比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著作

法拉比(Farabi,870—950年),全名為艾布·納賽爾·穆罕默德·法拉比。870年出生在中亞法拉卜州的瓦西吉鎮。據說,他的名字便是源於他的故鄉法拉卜(Farab)。法拉比的父親是波斯人,曾在土耳其宮廷軍隊中任過軍醫,母親是土耳其人。有關法拉比的少年時代情況,文獻記載不多,人們隻是知道他在故鄉專心致誌地學習了不少知識特別是語言類。他學習了土耳其語、波斯語和希臘語,後來又掌握了阿拉伯語。他認真地閱讀了大量的古希臘哲學書籍,這些為他以後的成就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法拉比40歲左右遷居到巴格達,在這裏他師從大翻譯家尤努斯(Yunus)。尤努斯是基督教徒,是當時以擅長古希臘著作翻譯而著名的學者,也是一位很有名氣的邏輯學家。法拉比在他那裏學習了哲學和邏輯學。在巴格達,法拉比還學習了阿拉伯語、音樂、數學、醫學等眾多知識。據記載,這期間他還到過哈蘭,曾成為那裏亞曆山大裏亞哲學學院的一員。

941年,由於政治騷亂,法拉比離開巴格達到了大馬士革。943年,法拉比又來到敘利亞北部的哈馬丹王國首都阿勒頗(Aleppo)。國王賽福·道萊十分熱心讚助學術,他的宮廷裏吸引了不少哲學家、詩人和文史學家。首都阿勒頗一度成為與巴格達匹敵的文化學術中心。賽福·道萊很賞識法拉比的才華,熱情地挽留了他。法拉比在此定居下來,埋頭於教學和著書工作。

法拉比的晚年成為蘇非派(Sufism)的一員,過著節儉、修行的生活。他終生未婚,一生過著清貧的生活。在阿勒頗時,國王賽福·道萊對學者、名人十分慷慨,但法拉比卻無意於豪華奢侈,每天隻肯從國王處領四個迪爾汗小錢以滿足最低的生活需要。為了便於思考,他很喜歡清靜。他的大部分時間是帶著學生和助手在郊區的花園和清溪畔度過的。伊本·罕理康在《名人死亡錄》中說,隻有在潺潺清水匯流處或茵茵綠草叢生地才會見到法拉比的身影。他盤坐在那裏靜心撰寫論文,學生和助手們則圍坐在他身邊。法拉比於950年逝世,享年80歲,葬於大馬士革郊區。

法拉比生活的時代,正是阿拔斯王朝開始從興盛走向衰落之際。原處於阿拉伯人統治下的土耳其人(突厥人)、波斯人和塞爾柱人的社會地位逐漸上升,不少人官居高位,並掌有實權。帝國的疆域被總督和小國王們一一瓜分,使得伊斯蘭帝國四分五裂。更嚴重的是,在北非的突尼斯,伊斯瑪儀派(Ismailis)的歐貝杜拉於909年建立法提瑪王朝,自稱哈裏發。後倭馬亞王朝的艾米爾阿布杜·拉赫曼三世也於928年自稱哈裏發,這樣加上巴格達的阿拔斯王朝的哈裏發,伊斯蘭世界便出現了三位哈裏發,形成三足鼎立的政治局麵。巴格達的哈裏發也大權旁落,宮廷政變頻繁,哈裏發更迭不已,造成了阿拉伯帝國政局的極端不穩。但由於阿拔斯王朝前期近百年的發展,這時期阿拉伯的經濟仍處於繁榮時期,商業貿易、農業灌溉和手工業都有重要發展。同時,各個地方王朝積極弘揚本民族傳統文化,為顯示各自的開明,爭先恐後地延聘文人名士,集海內外學子於一堂。他們還積極發展城市經濟,繁榮文化。伴隨著科學文化的發展,在意識形態領域中,各種思想流派十分活躍,出現了不少與伊斯蘭權威思想相悖的新觀點,傳統的道德觀也受到了挑戰。這種政局的動**、思想的活躍,對法拉比的思想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法拉比認為伊斯蘭世界應保持統一的思想,它不同於以往單純的宗教信仰。他試圖從哲學的角度,運用理性建立一個新的伊斯蘭思想體係。為此,他努力調和柏拉圖與亞裏士多德的觀點,調和新柏拉圖學派和蘇非派的思想,甚至努力調和信仰與理性、宗教與科學的關係,希望從這些思想中產生出一個新的體係,成為伊斯蘭世界的統一思想。法拉比終身為這一工作不懈努力,隻是到了晚年,由於處處碰壁,他對改造社會已心灰意懶,便逐漸走向神秘主義的泛神論。

法拉比知識豐富,博學多才。據說他很善寫詩,他寫的詩多具有哲學家和數學家的風格。他也有淵博的醫學知識,有的史學家說他曾從事過醫生職業。法拉比一生寫了100餘卷著作,涉及哲學、邏輯學、政治學、倫理學、音樂諸多方麵。他詳細地研究過柏拉圖的《理想國》。柏拉圖在這本書裏闡述的教育思想對法拉比的影響很大,促使他成為阿拉伯第一個提出利用教育改造社會的思想家。這一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美德城邦居民意見書》(The Opinions of the People of the Virtuous City)中。此外,他還有《科學分類》(Catalogue of Sciences)等論著。

法拉比在中世紀就享有很高的聲譽,許多猶太學者都熱心學習、研究他的著作,並將之翻譯成拉丁文和希伯來文。歐洲現在許多國家的圖書館裏,都收藏有法拉比哲學著作的上述兩種文字的手抄本。法拉比對亞裏士多德著作所做的注釋也很多,這些從不同角度、運用不同方法所做的注解和評述,對阿拉伯哲學以及以後的歐洲影響深遠。中世紀歐洲不少大學研究亞裏士多德所采用的教材都是經法拉比評注後的“注釋集”。因此,阿拉伯世界認為法拉比是繼亞裏士多德之後又一傑出的哲學家,稱之為“第二導師”,與“第一導師”亞裏士多德齊名。

二、對哲學的認識

法拉比是阿拉伯亞裏士多德學派東方支派的代表人物。這一學派是阿拉伯哲學的主體。這一學派十分重視對自然科學和邏輯學理論的研究,對自然哲學興趣濃厚。這一學派在研究中很強調理性的作用,具有較強的世俗性。但他們絕大多數都是穆斯林,生活在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國家中。因此,他們的思想又受到宗教信仰的深刻影響,在哲學與宗教、理性與信仰的問題上,大多采取調和立場,折中主義,由此而導致了“兩重真理”學說的產生和發展。

法拉比的哲學思想是在綜合吸收柏拉圖的道德哲學和政治哲學,亞裏士多德的邏輯學和物理學、普羅提諾的“流溢說”等思想學說的基礎之上,形成他的“統一哲學”學說的。

法拉比認為哲學是包羅萬象的智慧,是各門學科之母,是人類學問的最高形式,認為哲學是探索真理的學問。法拉比對他認可的真理懷有熱忱之愛,認為無論是誰都應服從於真理。他為哲學下的定義是,哲學是從萬物是“存在”這一事實來了解萬物的。但是宗教與哲學終究會產生衝突,對此,法拉比既不動搖他視之為真理的哲學觀,也不蔑視作為宗教的伊斯蘭,而是靈活地運用新柏拉圖主義的觀點去改造伊斯蘭文化。他在承認宗教的重要作用後,又主張哲學處於更高的位置。他提出哲學是直接地把握“真理”、揭示“真理”的,而宗教則是以形象化的或象征性的形式去提示同一個真理的。例如,法拉比堅信世界是無始的,但這一觀點與《古蘭經》中的“天地被造”說發生了衝突。法拉比首先肯定世界不是在“某個時刻”由安拉所創造出的,世界到任何時候也絕對不能歸結為無(這點與《古蘭經》的末日說恰恰相反),而且認為哲學上的這一真理不能隨意更改。但他又提出,若以直接的形式表述真理,隻有哲學家才能夠理解和把握,大多數人由於自然本性和天資稟賦所限,沒有能力來理解。於是,隻有將這一真理用形象化的方式來表示,即世界是存在著始點和終點的某個時間過程,這樣民眾才便於理解,由此也就派生出“天地被造”之說了。法拉比認為《古蘭經》正是采用這種象征性的說教來揭示真理的,這樣才能使真理進入普通民眾之中。所以,法拉比認為哲學和宗教是同一真理的兩種不同的表示方法,之間並沒很大的矛盾,而且兩者中哲學還高於宗教。例如,他在論述哲學家和先知時,認為先知通過個人的幻覺得到真主的“啟示”,而哲學家通過理性思維而領悟到真主的“啟示”。由此看來,先知便遜居哲學家之下了。因此,法拉比將哲學列為人類學問的最高形式,並指出隻有通過哲學,才能使人的心靈升華到永恒的理性水平,認為哲學是通向永恒幸福的道路。

法拉比之所以重視哲學,將哲學擺在突出的地位,是與他的政治觀相聯係的。當時阿拉伯世界政局動**,各種思想紛紜多變,傳統的伊斯蘭思想在被衝擊後失去了權威地位。法拉比希望通過哲學和理性重建一個新的伊斯蘭思想體係,由思想的統一進而達到政治的統一,使國家和社會得以穩定。但在伊斯蘭世界中,先知與《古蘭經》占據絕對權威,加之伊斯蘭教本身具有濃厚的世俗性,所以法拉比沒有也不可能拋開宗教來談社會的改革,反而要依靠宗教,於是他便努力使哲學和宗教統一起來,而又特別強調理性,重視感覺的認識。法拉比給哲學家的任務是通過宗教的形式,教給人們真正的哲學內容,使人們能依據正確的認識,在人的能力限度範圍內更好地接近安拉。

三、教育的本質與目的

(一)教育的本質

法拉比重視對教育本質的研究。他曾從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的角度論證什麽是教育。法拉比認為教育是在一個特定的時期和特定的文化範圍內,個人對價值觀、知識和實際技能的獲取。他認為每個人都具有某種天生的習性,“這種力量是人一生下來就具有的,不是後天獲得的”。教育就建立在這種天生的習性基礎之上。因此,他主張社會應為所有的人提供學習的機會,提出伊斯蘭建立的應是大眾化的教育體製。但是由於每個人的習性不同,教育應對不同天性不同稟賦的人授以不同內容的教育,以便使他們將來承擔不同的社會使命。在法拉比設計的美德城邦中有少數具有超人智慧的天才,他們有能力理解或思辨概念,法拉比稱之為“選民”。另外大部分是理解力一般的普通民眾,法拉比稱之為“公眾”。教育對“選民”來說應是通過學習理論科學培養理性美德,從而擔負起政治領袖的職責,而教育對“公眾”來說則是通過學習實踐科學培養倫理美德,在“選民”的率領下走向精神幸福的道路。

法拉比在論述學習的本質時,十分重視感覺的作用。他說“人的認識的取得來自感覺”[71],他稱感覺是“途徑,通過它,人的心靈獲得了知識”,他指出知識從感覺開始,然後通過想象,成為一種理性的觀念。想象的一種功能就是保留感覺的形象,這種形象最後會變成智力的財產。他以醫學為例指出醫學是通過解剖從感覺經驗中獲得的,在這一點上他與柏拉圖有所不同。柏拉圖認為知識是靈魂從理念世界帶來的殘留的固有的記憶,學習則是對理念的“回憶”。法拉比在婉轉的解釋中,否定了柏拉圖的觀點,強調感覺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在論述中還涉及今天教育心理學中的某些問題。

關於學習本質的論述,法拉比接受了柏拉圖的某些觀點,認為學習建立在“記憶”的基礎之上,但又不同於柏拉圖所講的學習隻是觀念的再現。他引入了“相同”這個概念,提出學習是把通過感覺獲得的觀念與頭腦中已有的觀念進行的比較。這一論述不僅把柏拉圖的“理念”與外界具體事物聯係了起來,還由此得出教學應以感覺為基礎的結論。法拉比分析人的認識過程是這樣的:人具有接受知識的能力;由人的感官把被感受的具體事物、形象傳遞給人的心靈;被感受事物的具體形象經過加工後成為抽象的形式,這些抽象形式成為“潛在可識事物”,被人的心靈所接受;依靠一種外界的力量,法拉比稱之為“能動理智”,通過它的溢出使“潛在可識事物”上升為“真實可識事物”,從而成為人的知識。法拉比的認識論,肯定了知識的取得是依靠感覺和實踐的,但他不了解事物的變化和發展是在事物的內部,卻借助一個外在“能動理智”完成知識的最終獲取。對“能動理智”,法拉比並沒有更詳細的說明,隻說它是超人類的、外在的,但並不是“神”。他認為哲學家可以從邏輯和哲學的沉思中了解到“能動理智”的形式。

通過以上介紹,我們可以了解到法拉比在論述教育這一問題時,首先肯定了人具有學習的能力,他稱之為“本性”,正是有了這個前提,教育才具有了它的價值。其次,他正確地指出知識的獲取離不開感覺和實踐,教育應建立在感知的基礎之上。但同時,他又強調人類的理性僅是一種可能態,要上升到現實態,必須有超人的外力推動,從而又得出了唯心主義的結論,認為知識的最終獲取還要依靠“能動理智”。他認為哲學家在認識普遍本質的“第一存在”時更是如此。這些思想中既有他接受的亞裏士多德關於感性認識的內容,又增添了伊斯蘭教的色彩,從而形成帶有法拉比特色的理論。

(二)教育的目的

法拉比認為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人具有美好品德,達到每個人可能達到的完美,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引導人走向完美。顯然,法拉比確定教育要培養的這個“完美”既包含善的知識,又包含善的行為,當兩者緊密結合,幸福和美好就同時存在了,這就達到了教育的最終目的。在具體的實施中,他提出教育的重要目的是培養政治領袖。在他看來,猶如輪船需要船長一樣,民眾需要一個優秀的政治領袖,在他的帶領下使人們都走向完美。優秀的政治領袖是依靠教育而形成的,在《美德城邦居民意見書》中他指出,城邦領袖是教育者,但首先他應是受教育者,這猶如先知是教育者,但他先受過主的**一樣,因為“統治者的無知比普通人的無知更為有害”。通過教育,政治領袖具備了美德,成為有理性、智能和具有實踐精神的典範。城邦領袖需要具有12種特性,其中包括“誨人不倦,善於引導他人,以教育他人為快樂”[72]。法拉比清楚地指出政治領袖應是哲學家。哲學家通過自己的言教和身教去教育影響民眾,對他而言最重要的工作是培養人們的美德。因為“市民道德的良好平衡”,是決定城市的穩定、持久的原因。當道德行為淪喪,市民對行為和意見產生懷疑,缺乏管理人民行為的共同的價值準則時,城市就會受到困擾,最終會被消滅。道德的良好平衡是依靠教育完成的。因此,法拉比主張教育應受到重視並由國家統一管理,國家對教育做出預算,從救濟金稅和土地稅中拿出一部分用於教育。他說“有兩種稅,一種用來互相幫助,另一種用於對青年人進行教育”[73]。法拉比在談教育目的時特別重視理論學習和實踐的結合,他認為,掌握知識的目的就是應用,除非科學能夠應用於現實,否則科學就毫無意義,是空的,沒有用的,真正的科學“是那些隨時可以付諸實踐的科學”,而絕對的完美應是“人通過共同應用知識和行動所獲得的”。

法拉比的教育目的說深受柏拉圖的影響,隻是在柏拉圖那裏,哲學家是以“理念”為指南來治理“理想國”的,而法拉比則主張通過教育,用理性來改造社會形成完美的人。所以,法拉比是阿拉伯第一個提出利用教育改造社會學說的人。

四、道德教育

法拉比十分重視道德教育,他將培養美德作為教育的一個根本目的。法拉比把人的行為分為三類:善行,應該褒揚的;惡行,應該貶抑的;非善非惡,不褒不貶的。他認為人的善良行為來自於正確的道德認識,正確的道德認識得益於合理的教育。所以在法拉比的著作中,很多地方都包含著他的道德教育思想。

(一)論美德

法拉比給美德的定義為美德是“心靈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人做出美好和善良的行為”[74]。他認為美德是心靈固有的,這樣人隨時按照美德去行動,受美德的吸引永遠追求真正美好的東西。對美德的標準,法拉比主張“萬事中為上”,他認為過度或不及對身體和精神都有害。如何確定“適中”的度呢?他提出要根據具體的時間、地點、目的和途徑來確定。例如,勇敢介於懦怯和魯莽之間,貞節介於縱欲和禁欲之間,慷慨介於慳吝和揮霍之間。這些都是美德。他說當一種品質行為表現適度,既不過分又無疏漏時,這種品質就值得讚揚。很顯然,他關於美德的標準受亞裏士多德思想的影響,也與中國儒家的“中庸之道”頗有相似之處。

法拉比將美德分為兩類:一類為理性的,是聰明人理性成分的美德,如智慧、知識創造性和靈巧;另一類為倫理的,如節製、勇敢、慷慨、正義等。理性的美德大多屬於哲學家、政治領袖,倫理的美德屬於一般民眾。

(二)論道德教育

法拉比提出人的品德不是先天的一成不變的,它取決於個人後天的行為,也就是說人的品行是可以改變的。一個缺乏優良品行的人,可以通過教育在後天的磨煉和實踐中形成好的品德。法拉比就如何培養美德進行了一係列闡述。

首先,法拉比十分重視道德認識在人品德形成中的作用。他從理性主義出發,認為知識比實踐更為重要。他說:有兩個人,一個人完全精通亞裏士多德的著作,但在實際生活中卻一點也不能按其知識去行動;另一個人沒有讀過亞裏士多德的書,因而不知其教導,但在實際生活中他的行動卻與亞裏士多德的教導完全合轍。這兩個人中哪個更偉大呢?當然,前者更偉大,因為知識是比之實踐更為高位的東西。[75]原因是,正確的道德認識產生出的道德價值觀,可以驅使人們從善,從而形成美德。然而,僅是盲目行為並不知其所以然的人,不能說是具備了美德。對真理和謬誤有思考和識別力的人,掌握了理論上的美德,雖一時還不能付諸實踐,但美德已成為他心靈所固有的一部分,他終會按照美德去行動。這種人相比那種在渾渾然盲目行為下符合美德標準的人來說是更高一位的,所以知識比之實踐更為重要。法拉比重視道德認識在品德形成中的作用,強調道德行為應受理性知識的支配。

但是,法拉比同樣重視道德實踐,若對上段話進行全麵係統的分析,我們就會發現,法拉比提出知識比實踐更重要,他所指的知識是與培養理性美德有關的知識,如數學、物理學、形而上學等。這些多屬幫助人認知存在物的理論哲學,顯然對普通民眾來說是難以掌握的。他認為民眾是依靠政治領袖或哲學家的形象去理解理性美德的。他們對觀察到的行為進行模仿或運用,在反複的實踐中獲得美德。民眾所具有的是倫理美德,其實踐性很強,例如節製、勇敢、慷慨。法拉比認為這些倫理美德是通過習慣和反複進行而獲得的,他說習慣就是在長時期內頻繁地不斷重複某種特定的行為,經過反複地實踐和磨煉,直至這些美德在腦子裏形成根深蒂固的模式,由此就會產生良好的道德行為。因此,法拉比認為,人的品德無論是優良的還是惡劣的,都是經過實踐得來的。一個缺乏優良品德的人,可以通過習慣養成好的品德,因而法拉比也十分重視道德教育中的實踐環節。綜上所述,法拉比認為在培養理性美德中應重視道德認識,在培養倫理美德時則應重視道德實踐。

五、課程理論

法拉比是第一個對諸多知識進行分類的阿拉伯教育家。在《科學分類》一書中,他將知識列成五章八類加以研究。在分類列舉的基礎之上,他對每一種知識在教學中的作用進行了闡述。

法拉比提出學習首先應從語言開始,因為人們表達自己的思想或接受別人的思想都離不開語言,掌握語言是掌握其他一切知識的基礎,所以學習應從語言開始。法拉比所說的語言包括了語詞學、語法學、書法、讀法及詩律學。法拉比本人嫻熟地掌握多種語言,他深深體會到語言的作用和價值,所以很重視語言的學習。

其次是邏輯學。他指出邏輯學是科學和方法學的工具,“它給人提供了一整套規律,這些規律能夠矯正人們的思維並將其引向正確道路。這樣,當人們專心致誌於研究某一科學時,便可保證不會出偏差”[76]。在阿拉伯語中,邏輯一詞的意思既包括口頭表述,也包括理性思維的程序。法拉比認為形成思維時語言先於規律,所以邏輯學的學習應排在語言學之後。法拉比重視邏輯學與他視之為最高學問的哲學有關,他認為邏輯學與哲學關係密切,邏輯學是掌握哲學的初階和準備。

再次是數學(穆斯林學者習慣把數學稱為“教義學”),它包括算術、幾何、天文、音樂以及動力學。算術排在最前。法拉比認為算術是學習理論科學的基礎,因為數字和量值是不允許有絲毫的馬虎的。正確的計算既是學習一切理論知識的前提,同時又可以有效地訓練學生的智力。學生必須依照程度深淺的不同,分階段順次進行學習。算術之後是幾何。法拉比指出幾何可以依據論證“給我們確鑿的知識並排除一切不確定性”。幾何是一切論證中最有力的論證,在這點認識上他與柏拉圖很相似。法拉比還提出學習幾何學有兩種方法:分析的方法和結構的方法。幾何學之後是天文學。法拉比講的天文學是屬科學的天文學,與當時社會上的占星術不同。最後是音樂和動力學。

學生在掌握了數學之後就可以學自然科學了。法拉比認為自然科學研究的對象是物質,如動物、植物、礦物等。在數學和自然科學的排列順序上,法拉比提出先學自然科學也是可以的,因為自然科學比起數學來與人的感覺關係更密切,而感覺是學習知識的開始。學習完以上以精確為標誌的科學知識後,再學習玄學(形而上學),即法拉比所說的所有現存生物的“第一要義”。接著又回到人文科學,有支配社會的政治學和支配貿易的法律學。最後是神學,包括倫理學、伊斯蘭教法學、伊斯蘭教義學和一神論。法拉比稱之為“保護社會借以建立和存在信念的科學”,是一門實用的科學,它可以改造人們的道德價值觀,使人們努力去獲得美德。

在所有學科之上還有一門最高形式的學問——哲學。法拉比對哲學的態度,前麵已做過介紹。他提出為了學好哲學還必須學習哲學史,它能使人更好地了解哲學的真諦。歸納一下,法拉比所列的課程有語言學、邏輯學、數學、自然科學、玄學(形而上學)、政治學、法學、神學。在這一係列課程中以玄學為界,前部分是哲學上所說的關於存在客體的知識,學習它們的目的是認識真理;後部分是關於人行為的知識,學習它們的目的是獲得幸福。在學習哲學之前,學生通過這兩類知識的學習增強了理性的思維,改造了自己的道德價值觀,這就為學習最高形式的哲學奠定了基礎。

在《科學分類》一書中,法拉比沒有將醫學列入學科之中,但他有一篇論文專門論述醫學,在論及醫學時,他有時將之稱為科學,有時將之稱為藝術。《科學分類》中也沒有提到體育,但他在《法律篇摘要》中提到了體育,並指出體育有益於身體和頭腦,“如果身體健康,頭腦也就健康”。

法拉比的課程理論很有特色。其一,它包含當時盡可能有的學科知識,並在介紹每門學科內容和價值時指出了各門學科之間內在的關係,由此將一個體係化的知識結構列為了課程的內容。其二,法拉比強調數學和自然科學的重要性,並十分注重其實用價值。例如對數學,柏拉圖注重的是各種觀念,而法拉比注重的則是數學的實踐內容。其三,法拉比指出了某些課程在人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例如,學習數學可促進人智力的發展,學習邏輯學可增強人的理性思維。法拉比的課程理論以及對知識的分類法,對後人影響很大,成為人們效法的樣板,如伊本·西那在他的《治療篇》中就是依照法拉比的排列法來安排書中各門學科的。

六、論教學方法

法拉比和其他阿拉伯教育家一樣,十分重視對教學方法的研究。他提出教學方法必須適合學習者的水平,針對不同的人法拉比確定了兩種教學方法。第一種為勸導式的方法。這種教學方法主要適合於普通人學習一般的知識或是學習應用藝術、工藝類的知識。它主要通過演講和活動相結合而進行。法拉比提出勸導式演講一定要考慮聽眾的理解力,要使他們能夠掌握所要認識的事物。這種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說服聽眾,使之做他深信是正確的事情,並知道如何去行動就可以了,並不需去深究事物的原因和規律。這種教學配合的是行動,要實踐。第二種為論證式的方法,主要適合於天才般的學者學習理論性很強的知識,如哲學、邏輯學、理性美德等。這種方法主要用於“教師使用演講的方式進行的教學”。它不同於勸導式的教學,它要通過可靠的證據,用確切的知識,對真理做出解釋,最終應使學生認識規律,掌握真理。法拉比又稱第一種為宗教的方法,第二種為哲學的方法。顯然這是他關於哲學高於宗教思想的又一反映。他認為直接揭示真理的知識,需要確鑿的證據進行論證,而宗教和文藝、實用類的知識隻需人們相信並能付諸行動就可以了。

法拉比還提到其他一些教學方法,如辯論的方法。它是從矛盾的思想開始,通過激烈的辯論,以強大的聲勢使對方接受自己的思想,從而達到統一。他認為這種方法一般用來對付較頑固的人。還有一種他稱之為“科學的談話”的方法,即教師對某一事物進行提問,從問題入手,最後通過問題的解決,使學生獲得知識,這種方法和我們今天的“問題教學法”似乎有一定的相似之處。有意思的是,法拉比還從我們今天稱為心理學的領域去探討教學方法。他提出一種教學方法為“習慣”。他給“習慣”下的定義是:“人借以獲得一種自然的氣質或脫離某種不穩定氣質的狀況,我指的是在一個長時期內頻繁地不斷重複某種特定的動作。”[77]這種教學方法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前麵已經提及。法拉比很看重這種教學方法,他以現實中政治領袖們使市民習慣於好的行為從而使他們成為好市民的事實來說明通過習慣可以獲得美德。習慣可使人從不自覺的行為過渡到自覺的行為,也是我們經常說的“習慣成自然”。法拉比還指出習慣不僅可以培養人們的美德,還適合於書寫等技藝的培養。

法拉比對記憶和理解進行了比較,最後得出理解高於記憶的結論。他說:“理解比記憶更好,因為記憶的活動主要涉及詞語,換言之,涉及細節……記憶能夠永遠繼續下去,無論對個人或是對班級幾乎都沒有用……而理解過程涉及事物的意義、普遍的概念和規律——界定事物,限定事物,適用於一切事物。在這些事情上下功夫不會沒有好處。它也可以應用於尤其是掌握下列的概念,如類推、組織、製定政策和考慮後果。如果一個人隻學一些瑣碎的事情,他就難免走入歧途……然而,如果他依靠原則和普遍的概念,在遇到新事物時,他就可以參照他對原則的理解,並將該事物與另一事物作出比較。所以理解顯然比記憶更好。”[78]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法拉比提出了一些具有科學原理的教學方法。首先,他建議教學中對凡是能夠被實際看到的東西使用觀察法,“把實物放在眼前”。在對一些複雜的難以掌握的概念教學時,采用“分解和分析”的方法。教師可借用學生熟悉的詞語描述,從具體的特點入手,通過分析得出一般的特點。法拉比認為教學中運用代名詞來表達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而且這種方法還能鼓勵學生對學習有自信心。

在論述諸多教學方法時,法拉比還談及教學儀器在教學中的作用。他認為天文學的教學一定要依靠通過儀器觀察獲得的重要數據來完成。學習音樂也離不開樂器,對音樂的教學他有很詳細的論述。

法拉比在音樂上的造詣很高,他有一部名著《音樂大全》。據說,他還發明了一種樂器,形如豎琴。《伊斯蘭百科全書》中記載,蘇非派毛勒威亞修道士仍然保存有法拉比譜寫的古典歌曲。法拉比以他嫻熟的音樂理論和技能論述了音樂教學。他認為學習音樂重要的方法是聽樂器演奏。因為音樂的大部分原理是通過感官獲得的,聽樂器演奏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理論。為此他還親自設計了一種樂器,改進了其他幾種樂器,如巴格達鼓和拉巴,以滿足音樂教學的需要。運用這些樂器使書本上的內容能夠被學生直接感知,其結果是“用言詞和類推解釋的內容與所聽到的音樂完全一致”。設計為教學服務的樂器是法拉比在音樂教育上的一大創舉。

法拉比還看到遊戲在教學中的作用。他提出玩耍本身不是目的,但組織好的玩耍可以有嚴肅的目的。他認為玩耍可以戰勝疲勞,可以恢複學習中所需要的力量。娛樂猶如食物中的鹽可起調節作用,它使人休養身心,恢複力量,以便承受更重要的勞動。他很欣賞古埃及人利用蘋果、花束以及一些物體,在遊戲中教兒童算術的做法。他提出創造性的遊戲具有更大的教育作用,為此他還推薦了幾種能激發兒童創造力的遊戲。

對阿拉伯社會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懲罰現象,法拉比的觀點是教師對學生的態度應寬嚴適中,要依兒童不同的特點來確定寬嚴程度。對那些為了一時的樂趣而淘氣的孩子就滿足他的一些樂趣,這樣孩子則會抑製自己或改變淘氣的做法。對過於淘氣的孩子應給一些臉色看,使他感到有壓力和不愉快。對一些不規矩的行為則要給一定的處罰,使兒童放棄這種行為。關於體罰,他認為,當肉體的懲罰比心理的懲罰更能使學生產生畏懼的話.也不失為一種教育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