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教育思想通史(第四卷)導言
本書是十卷本《外國教育思想通史》的第四卷,講述的是14世紀到16世紀文藝複興時代歐洲的教育思想。
文藝複興運動是在意識形態領域裏向封建主義和天主教神學體係發動的一場偉大的文化革命運動。人們往往將“文藝複興”與“人文主義”視為一個東西,認為二者具有同一性,“這是每一本大學和中學教科書以及導遊書中不斷重複的陳詞濫調,但是卻被20世紀一大部分專攻這一時期的史學家所否認”。原因在於文藝複興作為歐洲現代史的初期階段,是一個具有多樣化內容的曆史時期,無法賦予它一個單一的特征,西方學者阿倫·布洛克指出,“以前把文藝複興時期的特征概括為人文主義,這已不再能為大家所接受”,文藝複興時期,“歐洲發生了許多事情,不能把它們都稱為人文主義。作為一類例子,我可以舉出宗教改革、反宗教改革和宗教戰爭”[1]。因此,不能簡單地理解文藝複興,也不能簡單地理解文藝複興時代的教育,尤其不能將文藝複興時代的教育等同於人文主義教育。
文藝複興運動具有階段性和地域性,它最先發生於14世紀的意大利,15世紀末傳播擴展到北歐[2],並引發了北歐的建立在人文主義與宗教理想雙重基礎之上的宗教改革運動,而宗教改革運動又導致了天主教會的反宗教改革運動。人文主義和宗教改革是文藝複興運動的兩大重要成就,具有鮮明的曆史進步意義,而反宗教改革則是天主教會對曆史進步的一種反動。盡管宗教改革運動是由人文主義運動所引發的,反宗教改革是宗教改革所引發的,但在時間上,三種運動具有一定的重合和交叉,加上三者的價值取向不盡相同,三者之間因而產生了錯綜複雜的關係。這三種運動所代表的社會勢力都非常重視教育,都將教育視為實現其價值目標的重要手段,人文主義者希望通過教育傳播人文主義新文化,宗教改革者和反宗教改革者希望通過教育推進和實現其宗教理想。因此,文藝複興時期的教育大致可以分為人文主義教育、新教教育、天主教教育(包括從中世紀沿襲下來的以及在反宗教改革運動中由耶穌會創辦的)三種類型。這三種教育勢力既存在著衝突也存在著融合,相互間產生了錯綜複雜的關係,對當時及其後教育與社會的發展在本質上產生了程度不同的影響。
曆史過程從哪裏開始,思想進程也從哪裏開始,教育思想的發展總與教育發展的曆程相伴。盡管教育思想的發展曆程和教育的發展曆程並非亦步亦趨、一一對應的關係,教育思想也並非教育實踐的簡單的、直接的主觀反映,但教育思想總是特定時空條件下即特定曆史時期、特定地域條件下思想主體對教育現象、教育活動的認識成果,對教育問題的思考源於教育問題對思想者的刺激,而教育問題的產生又具有其社會背景,因此,一定曆史時期的社會條件、教育狀況給這一時期的教育思想狀況劃定了基本的框架。文藝複興時期教育思想發展的基本框架也是由該時期的獨特的社會條件和教育狀況所決定的,這個框架由三個部分構成,即人文主義教育思想、新教教育思想和反宗教改革的教育思想。這三種教育思想在文藝複興時代各自都有其發生發展的曆史過程,在此過程中,相互之間也存在著衝突和融合現象,也產生了錯綜複雜的關係。
本卷的一個重要目的就在於客觀、全麵地描述三類教育思想的演變曆程及其相互之間的複雜關係。同時,本卷還著力描述教育思想產生的社會條件和個體條件,這是本卷的特色之一。僅從教育思想的角度去把握教育思想的演進曆程是不可能對教育思想發展的內在邏輯予以深刻揭示的,教育思想產生的動因以及教育思想的最後歸宿都不是教育和教育思想本身。教育思想的主體在思考教育問題時往往都有一個鮮明的社會取向,教育思想所論及的是教育問題,在表現形態上似乎是內向於教育的,但在本質上卻是外向於社會的,這種外向性在文藝複興時期特別鮮明。本卷對教育思想產生的社會條件以及教育思想對社會政治、宗教、道德、文化等問題的關注給予了充分的重視。
教育思想產生的個體條件也不容忽視,教育思想是思想者對教育問題進行思想所產生的個體成果,它帶有強烈的個性色彩,反映著思想者個人的人生經曆。離開了對思想者生存狀態的認識,很難把握其教育思想的獨特和深刻之處。不可否認,每一類教育思想群體,如人文主義教育思想家們都有著基本相同的理論框架,但具體到每個個人,則其教育思想又都有著獨特的個性,而每位思想者存在的價值和魅力就在於其獨特的個性。因此,本卷不僅想揭示文藝複興時期相對於整個人類曆史時期教育思想發展的時代個性,不僅想揭示文藝複興時期不同的教育思想流派(如人文主義教育思想、新教教育思想等)的個性,不僅想揭示每種教育思想在不同發展階段、在不同地域的個性,而且尤其想揭示每位思想者的教育思想的個性表現。這就需要把教育思想與教育思想者的生活史二者結合起來予以考察,對思想者的生平予以充分的關注。本卷對幾位重要教育思想人物的生平進行了細致的分析,深感這樣做對理解他們的教育思想大有裨益。當然,在敘述他們的生平時,並非事無巨細,而是從教育思想的角度做了取舍,並未將那些與教育思想無關或對理解其教育思想無多大助益的生平材料羅列於思想者的生平之中。
在文藝複興時代,誰是教育問題的思想者,即教育思想的主體是誰;這些思想主體關注哪些教育問題,他們為什麽關注這些問題,為什麽提出這樣而非那樣的教育主張;這個時代的教育思想是否隻是“複興”過去而無創新,教育思想的生成方式和存在形態與過去的遺產、與當時的社會曆史條件、與思想者個人的性格特征有何聯係,不同時期、不同內容的教育思想之間有無傳承、融合和衝突;總體上看,這個時代教育思想的成熟度如何,它在人類整個教育思想發展史上的地位如何,這些問題都是本卷所力求回答的也是不容回避的問題。
由於種種原因,過去對文藝複興時代教育思想史的研究存在平麵化、簡單化的傾向,隨著中外學術界對文藝複興研究的深入和大量研究資料譯介到國內,對文藝複興時期教育思想史予以細致、深刻研究的時機已基本成熟。本卷在寫作過程中運用了一些新的史料,也運用了一些新的方法對史料進行了甄別和選擇,根本目的在於還曆史以本來麵目,即充分描繪出教育思想發展的豐富性和複雜性,對教育思想的發展曆程予以立體的刻畫,並在此基礎上對之做出曆史主義的客觀評價。
除導言、結語、人名索引和參考文獻外,本卷內容共有十一章。第一章從宏觀上描述文藝複興時期教育思想發展的社會條件;第二章至第八章講述人文主義教育思想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發展狀況;第九章和第十章講述新教教育思想;第十一章講述反宗教改革的教育思想。
本卷由褚宏啟、吳國珍主編,各章節的執筆人是:導言、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一節和第二節、第八章第一節和第二節、結語、人名索引、參考文獻——褚宏啟;第七章第三節和第四節、第八章第三節——章林;第七章第五節——李為人、王曉華;第八章第四節——石中英;第九章——吳國珍;第十章——劉林海;第十一章——鄭鬆。全書由褚宏啟統稿並修改定稿。
本卷的寫作因為資料和研究基礎等方麵的原因而具有較大的難度,盡管作者付出了較大的努力,盡管與以往的國內研究成果相比有了較大的進步,但由於作者水平所限,書中難免有許多不足乃至錯謬之處,敬祈學者專家和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1] 阿倫·布洛克著:《西方人文主義傳統》,董樂山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年版,第7頁。
[2] 本書中的北歐是指阿爾卑斯山以北地區,德國、法國、英國等皆屬此地域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