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教育思想通史(全十卷)(全新修訂版)

外國教育思想通史(第五卷)導言

17世紀是西歐社會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的時期。在文藝複興時期之後,率先進入近代社會的西歐國家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在17世紀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當時在歐洲盛行的重商主義極大地推動了西歐國家工商業特別是海外貿易的發展,不僅為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掃除了障礙,而且也為思想的解放和科學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條件。

與此同時,17世紀是西歐社會自然科學勃興的時期。意大利天文學家哥白尼(N. Copernicus)的《天體運行論》(De Revolutionibus Orbium Coelestium)是自然科學從神學中解放出來的“獨立宣言”。新的科學發明、新的科學研究方法以及新的科學研究社團的出現,無疑推動了自然科學的發展。

17世紀自然科學的發展必然會推動哲學和社會科學的發展。哲學上的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的爭論無疑是17世紀思想領域的中心課題。自然現象的規律和秩序的發現推動著人們去探索社會現象的規律,促進了社會科學的發展。當然,17世紀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發展並不敵視宗教和神學,相反地,當時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先驅們實際上都篤信宗教。然而,對現世生活的追求逐步代替了對來世生活的向往,中世紀基督教教會的絕對權威永遠也不能恢複了。

正是在這樣的社會曆史背景下,新的教育思想在17世紀西歐社會中得到了發展。那些教育家、哲學家、思想家、自然科學家、經濟學家以及關心教育的社會人士從各個方麵對教育問題進行了思考和探討。

英國出現了培根的教育思想、教育革新思潮以及洛克的教育思想。

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提倡自然科學,主張“知識就是力量”,提出實驗的歸納法,製訂科學教育理想的方案,從而在知識論和方法論上為改革經院主義教育和近代科學教育的興起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培根的教育思想的出現,無疑為近代教育的發展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

英國教育革新思潮以詩人和政治家彌爾頓、經濟學家配第和思想家貝勒斯為主要代表人物。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對教育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例如,彌爾頓要求創辦“學園”這一新型學校,並對學園的教育內容和方法提出了新的見解。配第提出教育應該與科技和手工勞動相結合,探討了理想的教育模式,並主張由國家辦學。貝勒斯闡述了勞動教育的思想,建議創辦勞動學院。應該說,17世紀英國教育革新思潮反映了英國近代教育發展的趨勢。

英國哲學家和教育思想家洛克在繼承前人的紳士文化和教育思想的基礎上,係統地闡述了紳士教育理論。盡管洛克反對學校教育而極力主張家庭教育,但是他的教育思想在教育的作用以及教育內容和方法等方麵提出了許多新的見解,不僅反映了17世紀的時代精神,而且更影響了18世紀的教育思想尤其是啟蒙教育思想。他的教育代表作《教育漫話》一書也充分體現了近代社會的一種新的教育精神。

法國出現了理性主義教育思潮。這一教育思潮是以法國哲學家和數學家笛卡兒以及教育家芬乃龍為主要代表人物的。在處於理性主義時代的法國,理性主義教育思潮強調理性的培養和思維的發展,主張理性至上的倫理原則,反對一切傳統觀念,從而對17~18世紀法國教育的發展產生了影響。

意大利和德國出現了早期空想社會主義教育思想。意大利思想家和早期空想社會主義者康帕內拉的《太陽城》以及德國教育思想家和早期空想社會主義者安德裏亞(J. V. Andreae)的《基督城》是17世紀早期空想社會主義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它們為人們描繪了理想社會的教育藍圖,並闡述了理想社會的教育理論,顯然具有超越時代的特征。

捷克出現了誇美紐斯的教育思想。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的教育思想在17世紀的教育思想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從17世紀社會對教育的要求出發,在長期的教育實踐活動和總結前人教育經驗的基礎上,他全麵闡述了新生一代的教育理論和實際,對泛智論、教育的主導原則、學製係統、教學理論、學校管理等問題進行了前所未有的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例如,他第一次提出了一個完整的學製係統;他第一次係統探討和闡述了教學原則;他第一次提出並從理論上論證了班級授課製,等等。誇美紐斯的主要教育代表作《大教學論》一書是他的教育思想的係統闡述,不僅在17世紀已具有超前性的特征,而且為以後人類社會教育科學的發展奠定了初步的理論基礎。無論從哪個方麵來看,在17世紀的教育思想中,誇美紐斯的教育思想的光彩是最為奪目的,也是對後世影響最大的一種教育思想。因此,一位名叫斯皮爾曼(C. C. Spielman)的西方學者這樣指出:“倘若各時代的關於教育學的著作全丟失了,隻要留得《大教學論》在,後代人便仍可以把它作個基礎,重新建立教育的科學。”[1]

在17世紀北美殖民地,隨著歐洲移民的到來,也帶去了歐洲傳統的教育思想和革新的教育思想。當然,這些教育思想在北美殖民地這塊新的土地上也有所革新和變化,其代表人物就是賓夕法尼亞的威廉·賓和巴德。此外,北美殖民地的教育思想也表現在當時的教育法規和民眾興辦教育的行動上。就北美殖民地教育思想的總體來說,歐洲革新的教育思想更受廣大民眾的歡迎。美國教育曆史表明,正是在這些教育思想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具有美國特色的教育思想。

與17世紀西歐社會的情況不同,17世紀的日本正處於封建製度走向成熟和繁榮的時期。這一時期出現的日本重要教育思想包括日本朱子學派的教育思想、日本陽明學派的教育思想以及日本古學派的教育思想等。盡管其中陽明學派和古學派的代表人物也提出了一些新的教育觀念,如開始注重以人或兒童為主體,也開始關注教育的社會功能和實際效用等,但總的來說,這些教育思想與17世紀日本的教育實際情況並不完全相符,並受到幕藩體製和官方意識形態的約束。就其性質而言,17世紀的日本教育思想基本上是封建主義的。

本卷共9章。其中,第1、9章由任鍾印執筆,第2、7章由周采執筆,第3章第1節及第6章由楊漢麟執筆,第3章第2節及第4章由田景正執筆,第3章第3、4節及第5章第3節由範麗萍執筆,第5章第1、2節由熊焰執筆,第8章由楊孔熾執筆;導言由任鍾印執筆,結語由楊漢麟執筆。全書最後由楊漢麟、周采統稿。

限於著者水平,書中如有疏漏和不妥之處,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1] 參見誇美紐斯:《大教學論》,傅任敢譯,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版,扉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