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教育思想通史(全十卷)(全新修訂版)

第二節 宗教觀及其教育思想的意義

在651年阿拉伯人征服波斯以前,波斯人的宗教是瑣羅亞斯德教。瑣羅亞斯德教在提高波斯人的文明水準、增強民族內聚力、進行廣泛深入的道德教育方麵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瑣羅亞斯德教教義的主旨是勸善棄惡。善惡對立、爭鬥,最後善必然戰勝惡,這是瑣羅亞斯德教的中心思想,也是他們對群眾進行倫理教育的指導思想。瑣羅亞斯德教的經典《阿維斯塔》中寫道:

思想和言行皆有善惡之分,

隻因原始太初兩大本源並存,

真誠者求善,從惡乃虛偽之人。

生命寶殿善端起,死亡魔窟惡端立,

善者來日清晨天國分享阿胡拉的恩惠,

惡者將跌落阿赫裏曼陰暗的地獄受罪。[3]

按照瑣羅亞斯德的教義,世界上有善、惡兩大勢力進行鬥爭,人間的吉凶、禍福都是這兩大勢力鬥爭的結果。善界的最高神是阿胡拉·瑪茲達,是善的本源。一切光明、潔淨、理智以及有益於人世的事,皆出自阿胡拉·瑪茲達。惡界的最高神是阿赫裏曼(Ahriman,又譯阿裏曼),一切邪惡、不潔以及危及世人者,皆出自阿赫裏曼。瑪茲達是真理、智慧之神,阿赫裏曼是誑惑、道德腐敗之神,它造成貧瘠荒漠、凶禽猛獸、毒蛇害蟲。善、惡總是針鋒相對。例如,善神創造了16個善國,惡神便創造16個惡國。兩方的鬥爭是長期的、反複的,在鬥爭9000年以後,善神終於戰勝惡神,所以,世界的前途是光明的、樂觀的。瑣羅亞斯德教勸喻世人要皈依善神阿胡拉·瑪茲達。棄惡從善,阿胡拉·瑪茲達就會福佑有加,萬事亨通。如果皈依惡神阿赫裏曼,就會大難臨頭。

有些研究者認為強調善、惡兩端的對立、鬥爭以及善必然戰勝惡,是古代波斯文化思想的特色。誠然,這一特色既反映在3世紀以後的摩尼(Mani)教中,也貫穿於更後的《列王紀》(《王書》)中。[4]人們曾試圖從古代波斯與鄰國的民族矛盾或部族之間的爭端來解釋善惡鬥爭的思潮。這種解釋不能說沒有道理,但是,如果我們能以更開闊的視野和更深邃的洞察力來觀察古代波斯的善惡思想,我們也許能找到一點更根本的東西。

首先,善惡鬥爭的思想不是古代波斯獨有的思想,而是古代世界各人種、各民族、各地區、各時代共同關注、探討、論辯的問題。這一思想在古代世界乃至近現代都具有共同性、普遍性。本卷第一章中曾論述在初民社會,美洲、太平洋諸島以及其他地區的原始居民中,廣泛流傳著“文化英雄”的傳說。“文化英雄”一般是一對孿生兄弟(說明他們天生就是不可分的),一善一惡,互相鬥爭。古印度的神話中也貫穿著善惡的鬥爭。這種鬥爭體現為提婆和阿修羅之間的鬥爭,前者代表善,後者代表惡。可見這種關於善惡鬥爭的思想自古以來就存在。各地區、各人種的這種共同的神話傳說,反映了人類共同的體驗,共同的感受和認識。

其次,各種宗教中也貫穿著善與惡的鬥爭和勸善棄惡的思想。

在基督教中,上帝與魔鬼的對立;在佛教中,天堂與地獄、畜生、餓鬼的對立,也都是善與惡的對立和鬥爭。基督教、佛教的真正目的也無非是勸善棄惡,這和瑣羅亞斯德教、摩尼教的目的是完全一致的。

善惡觀也體現在伊斯蘭教中。按照伊斯蘭教義,應篤信的隻有安拉一神,虔誠信奉安拉為一神並做善事者,將永居天國。不信奉安拉並做惡事者,則墮入火獄,受烤炙之苦。人們必須棄惡從善,皈依安拉。

由此可見,善惡共存,善惡對立,善終將戰勝惡,人們應當棄惡從善,這是世界各民族、各人種的共同話題,不獨古代波斯如此。

問題在於:世界上為什麽會有善惡?善惡的最終根源來自何處?如前所述,有人從古代波斯的民族矛盾和部族衝突說明古代波斯善惡觀的根源。這種解釋實際上並未說明問題的實質。因為,如果民族矛盾或部族衝突是古代波斯善惡觀的根源,那麽,民族矛盾和部族衝突的最終根源又是什麽?那些廣泛流傳“文化英雄”傳說的古代各人種並沒有古代波斯所有的那種民族矛盾或部族衝突,他們也篤信善惡對立的觀念。

社會上存在的善和惡,其始初的本源來自人本身,來自人的內部,來自人性,來自人性中的善與惡。

人性中何以又有善、惡呢?

人是從動物發展而來,人身上永遠都會有與生俱來的與動物共有的本能、欲望——求生、求偶、求自保、求安逸。動物在滿足這些欲望時,是沒有任何倫理、道德約束的。

人告別猿後,人區別於動物,是因為人具有了意識,開始認識自己的行為的後果;認識到隻有結合成社會,才能增強與自然抗爭的力量;認識到個體的生存與群體的生存是息息相關的。為了群體的生存,必須限製、約束個體的行為,必須將追求個人欲望的滿足限製在不妨礙他人同樣的權利的範圍之內。“自己活,也讓別人活”,這就是倫理、道德,這就是善。而不顧及群體的生存權利,為滿足個人的欲望而損害群體的權利,這就是惡。荀子將“生之所以然”的饑而欲食、寒而欲衣、勞而欲息、生而好利、聲色之好稱為“性惡”,柏拉圖將人的欲望稱為“多頭怪獸”,也是認定欲望無限製地發展就是“惡”。荀子主張以“禮義”化性起偽,禮義就是善。柏拉圖主張以理性領導欲望,理性就是善。上帝和魔鬼,天堂和地獄,阿胡拉·瑪茲達和阿赫裏曼,都在人的心中。

因此,瑣羅亞斯德教的善惡觀,就其實質而言,是人性問題。所謂善惡兩大勢力的鬥爭,就是人性中的善與惡的鬥爭。所謂皈依善神,就是聽從理性的指導;所謂善戰勝惡,就是理性主宰欲望,就是人戰勝自我,成為自己的主人。阿赫裏曼、阿修羅、魔鬼、地獄、餓鬼……就是無節製的欲望;阿胡拉·瑪茲達、提婆、上帝、天堂、佛、孿生兄弟中的善者,就是理性。善和惡的鬥爭,也就是人性、理性、人的社會性、道德心和單純動物性之間的鬥爭。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瑣羅亞斯德教的教義實質上是一種深刻的教育原理。瑣羅亞斯德欲以宗教的形式達到的目的,也是世俗教育中的根本問題。瑣羅亞斯德教、摩尼教、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以及初民社會中關於“文化英雄”的傳說,與古今的教育是“一致而百慮,殊途而同歸”。瑣羅亞斯德在波斯從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轉變的時期就提出了如此深刻的教育思想,這是很了不起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