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論教育的目的和功能
一、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問題是任何教育家所不能回避的,從中反映了一個教育家的立場、世界觀及為哪個階級服務的問題。誇美紐斯世界觀的複雜性與矛盾性異常明顯地反映在他的教育目的論中。
誇美紐斯從宗教中引出了教育的目的。他說:“現世的人生隻是來生的一種準備。”[18]教育的目的就在於協助達到這一目的。保羅·孟祿指出:這一提法是誇美紐斯時代以前的教育家都會認可的,從表麵上看和基督教會的教義和宣傳一致;但若從實質上看,二者則不可同日而語。[19]中世紀的天主教會把人看作奴隸,看作原始罪孽所汙損的存在,要準備來世的生活,就得摒棄理智,忽視現實生活,實行禁欲主義。教會提倡人們把自己關在修道院的密室中,誠心祈禱,研究聖書,並用各種苦行來折磨自己,以便死後靈魂得救。與這種因襲的見解相反,誇美紐斯卻認為,人並非帶著所謂“原罪”來到人間。他不讚同教會宣傳的所謂“肉體是靈魂的監獄”的觀點,認為“身體不獨是推理的靈魂的住所,同時也是靈魂的工具”,[20]人不過是身體與心靈方麵的一種和諧而已。[21]他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通過灌輸知識,培養道德和信仰,使人所具備的知識、德行和虔信的“種子”得到發展,從而為來世的永生做好準備。換言之,現實的人隻有使自己的德、智、體等諸方麵都得到和諧發展,才能為來世的永生做好準備。顯然,誇美紐斯所謂“為來世做準備”和中世紀天主教會所謂“為來世做準備”,其含義在實質上是根本不同的。
過去許多學者在評論誇美紐斯時指出,誇美紐斯所提出的教育目的帶有濃厚的宗教唯心主義色彩。誠然,從形式上看確實如此,而且他在論述此問題時所提到的所謂先天“種子”說,雖然也帶有一點兒我們現在通常所謂遺傳素質的含義,總的來說,也帶有唯心主義色彩。但是隻要我們進一步剖析,透過他所使用的宗教語言,就不難看到,誇美紐斯的教育目的實際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要求擺脫封建桎梏和天主教會的精神枷鎖,渴望在德、智、體各方麵都得到發展,以享受現世幸福的願望;也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在進行反封建鬥爭的初期階段就反對宗教蒙昧主義,力圖按照資產階級的利益去培養人,使教育為發展資本主義服務的要求。歸根到底,誇美紐斯的教育目的還是為現實生活服務,所謂“為來世”之說,不過是虛晃一槍,他的教育目的論,用的是“舊瓶裝新酒”的手法。
詰之者曰:誇美紐斯為什麽不直接了當地提出教育目的是為現實服務,而要使用如此隱晦曲折的宗教語言?這是特定的曆史條件決定的。由於西歐封建社會的特殊曆史條件,宗教神學在整個中世紀占有統治地位,成為社會精神生活中滲透一切、支配一切的力量。在18世紀末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以前,資產階級在政治、哲學、文化、教育等一切領域的反對封建專製的鬥爭幾乎都披上了宗教外衣,采取了神學爭論的形式。因此,誇美紐斯的世界觀具有宗教神學色彩,他每每要借用宗教和神學的外衣來發表和支持他的教育新見解,是不足為奇的。
二、教育的功能
誇美紐斯還高度重視教育的社會功能以及教育在人的發展中所發揮的功能。
(一)教育的社會功能
誇美紐斯把教育看作改良社會的手段。他說:“教會與國家的改良在於青年得到合適的教導。”[22]在《論天賦才能的培養》一文中,他從多方麵對比了所謂有教養的民族和沒有教養的民族之間的差別,以說明良好的教育所能產生的積極成果。其中特別指出:一個民族如受到良好的教養,就會善於利用自然力量和地下的寶藏,把土地耕種得“像在天堂裏”那樣好。他還認為,受到良好教養的民族,掃除了愚昧和貧困,身體健康,德行優良,富有智慧,愛好藝術,生活得富足、幸福。顯然,上述觀點反映了誇美紐斯渴望祖國複興、繁榮的願望及其世界觀中的人文主義色彩。
(二)教育在人的發展中的功能
誇美紐斯對於教育在人的發展中所發揮的功能給予了更高的評價。
誇美紐斯認為,隻要通過教育,任何人的德行和才智都能得到發展。“假如要去形成一個人,那就必須由教育去形成”“隻有受過一種合適的教育後,人才能成為一個人”。[23]誇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首次以狼孩為例,來說明教育、環境與兒童發展的關係。他指出,脫離了正常的人類環境和教育,兒童隻會成為人形的動物。但與現代人研究結論不同的是:他認為狼孩一旦回歸人類社會,通過精心教育,仍然可望恢複人性。[24]這多少帶點理想主義色彩,但也反映了他對教育的堅定信念。他還以形象的比喻來說明教育的作用與意義:“富人沒有智慧,豈不是等於吃飽了糠麩的豬仔,貧人不懂事豈不等於負重的驢子?美貌無知的人豈不是一隻具有羽毛之美的鸚鵡,或是一把藏著鈍刀的金鞘?”[25]
誇美紐斯分析了人可接受教育的原因。首先,他確信人具有接受教育的基礎。他認為人是上帝“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創造物,“學問、德行與虔信的種子自然存在我們的身上”,由此決定了 “智慧在人身上生了永恒的根基”。[26]他認為,人的智慧是無窮的,人心的能量是無限的,能夠上天入地,無所不至,因此它能夠領悟萬事萬物,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其次,誇美紐斯還著重從唯物主義感覺論的角度進行了論證。他說:人之所以可接受教育,還因為“宇宙中的事物是沒有一件不能夠被一個具有感覺與理智的人所達到的”。他引證亞裏士多德的觀點,認為可將人心“比作一張白塊。板上什麽都沒有寫,但是什麽都能寫上”。也可以把人腦比作一塊蠟,“蠟能變成各種形式,能照任何方式再三加以鑄範,人腦也是一樣,它能接受萬物的影像,能夠接納整個宇宙中的一切事物……”他還說:人具有 “記憶的深淵,它能收盡萬物,又能重新顯現,都不充溢,也不枯竭……人們的心理較之宇宙還要大”[27]。總之,誇美紐斯認為:通過感覺、記憶、歸納、組合,人可以把外界的種種事物反映到頭腦中來。這是人可接受教育的另一個原因。誇美紐斯在談到上述人可接受教育的原因或基礎時,列舉了兩項理由,前者帶有唯心主義色彩,後者則具有完全的唯物主義性質。
誇美紐斯認為人不僅有受教育的可能,也必須受教育。因為人們領悟事物的能力隻是一個“虛空的形式”,如同一塊沒有刻上文字的石碑,隻是“潛伏地存在”著,需要通過教育的手段加以發展。[28]
在《大教學論》中,誇美紐斯為了說明教育的作用,還提出了以下觀點並進行了論證。
一般人的先天素質差異不大,都具有領悟事物的能力。誇美紐斯反對曆代統治階級汙蔑勞動人民智力低下,“要他們去求知識是不可能的”之類的觀點,認為:“事實上智力極低的人是很少的,正如生來便完全沒有手腳的人一樣地少見。”還提出,
我們差不多找不出一塊模糊的鏡子模糊到了完全反映不出任何影像的田地,我們差不多找不出一塊粗糙的板子粗糙到了完全不能刻上什麽東西的地步。並且,假如鏡子是被灰塵或斑點弄汙了,便得把鏡子先弄幹淨,假如木板粗糙,便得把木板先磨光,那時它們便能實踐它們的功用了。同樣,假如教員肯充分賣力氣,人們是可以琢磨好的。[29]
教育對於所謂天資愚鈍的人不僅可能,而且“更加刻不容緩”。因為一個人的心性“愈是遲鈍孱弱,他便愈加需要幫助,使他能盡量擺脫粗曠和愚蠢”[30]。誇美紐斯還指出,有許多例子說明:勤能補拙,通過接受教育和刻苦學習後,天資愚笨的人領悟科學,甚至可勝過天資較好的人,因此對這類人不能喪失信心。他把通過刻苦求學,晚出成就的人比喻為結果遲的樹,認為同樣值得讚美,不應受到排斥。
聰明的人則更加需要接受教育。因為“一個活潑的心理如果沒有正經的事情可做”,就會被歪門邪道所困擾,“會成為自己毀滅自己的原因”。[31]
要重視女子教育。誇美紐斯駁斥了曆史上輕視女子教育或認為女子不可受教育的觀點,認為女子和男子一樣“具有同等敏銳的心理和求知的能力”,甚至常常比男子還要強。[32]
通過上述分析,誇美紐斯說明人人可以受教育,也必須受教育。
誇美紐斯深信教育具有改造社會、促進個人發展的偉大力量和廣泛的可能性,並做了詳細的分析論證,這是他對教育學理論的寶貴貢獻,也為他普及義務教育的思想提供了理論依據。在誇美紐斯之前,雖然也有不少教育家論述過教育的重要作用,但若與他相比,就論述的深刻、全麵而言,則無人可望其項背。但是我們也應看到,誇美紐斯的論述含有教育萬能論的趨向。教育固然具有偉大作用,但並非萬能,不管是教育本身或是教育的對象——人,都要受社會生產關係的製約,因而試圖僅憑教育去改造世界的理想是不可能實現的空想,這一點是誇美紐斯認識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