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教育思想通史(全十卷)(全新修訂版)

第四節 關於青年軍事教育的思想

古代波斯對青年的軍事教育是在實踐中進行的,他們在實踐中鍛煉意誌,積累經驗,學會本領,以期成為優秀的軍人。

從兒童團體進入青年團體後,除已結婚者外,青年人要攜帶輕武器,每晚在公廨周圍輪值守夜,這既是為了城市的安全防衛,也是為了鍛煉青年人自我約束的能力。他們在公廨中隨時待命,如有公務要他們去完成,便應命立即行動。

跟隨國王出獵,是鍛煉軍事技能的機會。國王出獵時,攜帶一半守衛人員跟隨,另一半留守原地執行任務。隨國王出獵的青年人,必須攜帶弓箭、箭袋,一把鉤子或裝在鞘中的小劍,一具輕量級盾牌,兩支標槍,其中一支用於投擲,另一支在必要時用於手擊。他們把參與狩獵看作公益事業,而國王則儼如戰場的指揮官,他自己行獵,也監督別人行獵。他們認為這是對作戰的最好的練習。打獵還使他們養成早起的習慣,鍛煉忍耐寒熱的能力,使他們練習長途行軍,練習奔跑。他們遇到野獸時,就必須用箭射殺,如在中途突然碰到野獸,就要投擲標槍。如果出現在麵前的野獸是強壯的,會激發他們狩獵的勇氣。如果與動物接近,就以箭矢射殺。經過這些實際鍛煉以後,凡是在戰爭中所要經曆的一切,就沒有一件事情不在狩獵中受到鍛煉。

青年們也要鍛煉節製飲食。他們的食物分量是有規定的。不出獵時,青年的食物和男孩一樣多。出獵時,青年的食物比男孩多一點。為了練習節食,他們在狩獵時,有時兩天隻吃一天的食物,以便養成在戰爭時期能忍受饑餓的習慣。佐膳食品是捕獲到的動物。如果沒有捕獲獵物,就隻能啃水芹菜。

留在家裏沒有跟隨國王出獵的那一半人,就練習他們在童年時代所學的東西以及射箭,投擲標槍。他們在練習時互相競賽,就各人所長進行公開比試,優勝者獲得獎品。如果某個部落在技術、勇敢、服從等方麵特別優異的人最多,公民們就喝彩歡呼。不僅在場的指揮者,而且在童年時代教育過他們的人,都會受到獎勵。官員們往往利用留守的青年執行公務,例如,擔任保衛,搜查罪犯,追捕搶劫犯,或任何其他需要體力和智力的任務。青年們在從事這類活動時受到鍛煉和教育。

青年人在青年團體中受過10年教育後,轉入成年團體。在成年團體中經過25年後轉入老年團體。

從兒童團體轉入青年團體,並不是沒有限製的。據色諾芬的記述,所有的公民都有權將自己的兒子送入公立學校學習,但不是所有公民的兒子實際上都能進入公立學校。隻有那些有能力負擔兒子的生活費的家長,才能將兒子送入公立學校。無力負擔兒子生活費的家長,就不送孩子上這種公立學校,他們要讓兒子做事維持生計。沒有進過公立學校的兒童,即使達到規定的年齡,也不能進入青年團體。沒有完成青年團體學程的人,不能進入成年團體。由此可見,在古代波斯,即使教育很簡陋,它也並不是普及的,教育機關隻對有錢人開放。在古代波斯階級社會初出現端倪時,教育權就產生了不平等,財產是學校的入場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