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教育思想通史(全十卷)(全新修訂版)

第四節 裴斯泰洛齊的要素教育思想

一、論自然教育

裴斯泰洛齊繼承誇美紐斯、盧梭的自然主義思想,認為人的教育要遵循自然教育的規律。“自然”一詞,在裴斯泰洛齊的著作中首先指的是大自然本身的活動及其規律,更多的是指人的自然本性及其發展規律。自然教育的思想是貫穿裴斯泰洛齊教育活動的指導思想。在他看來,自然教育有兩方麵的含義,其一是教育應遵循大自然的發展規律。裴斯泰洛齊認為大自然有它自身發展的規律和法則。他以樹的生長為例:樹的種子在大自然的作用下發芽,長了枝葉,不斷成長,同時樹根也在生長發育。而後樹結出果實,果實成熟後從樹上掉到地上……裴斯泰洛齊要求人們“觀察大自然在一棵樹上發揮的崇高的作用,要人們用心思考察大自然這種活動的規律”,認為“作為一個整體的大自然的機製是既偉大又簡單”。在此,裴斯泰洛齊繼承了誇美紐斯的思想,指出:“從本質上說,人的本性也遵循同樣的發展規律。”[26]進而要求人的教育應該模仿並遵循大自然的發展規律,“必須時刻保持與大自然的樸實過程相統一”[27]。

裴斯泰洛齊論述教育與自然的關係時,強調了教育要遵循自然,與此同時,他指出教育不能機械模仿和消極遵循自然。這是對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的發展和深化。首先,裴斯泰洛齊指出大自然的發展具有永恒的規律,但在它的變化中,它的規律在應用於每一個個體和每一種情況時,則帶有偶然性。“偶然性就其存在的結果看,它同永恒性和不變性是同樣必要的。”大自然的偶然性表現在“似乎僅關注總體,而忽略它正從外部影響著個體”,從這方麵來說,自然是盲目的。它會使人的個體在自然力的作用下的發展變得偶然,不能協調大自然與人的本性,因而不能完全盲目地模仿大自然。如果要讓它滿意地適用於人類的話,必須通過人類的意誌和人類的本性使自己與物質世界相和諧,“擺脫自然對每個人所持有的偶然的態度,將其置於知識、力量和方法的掌握之中”[28]。其次,消極地遵循自然也是不適合於人的教育的。他在此引證了大自然中的現象進行類比。他說:“在你漫不經心地將土地丟給自然的地方,土地就會生出雜草和薊。隻要你把人類的教育丟給自然,它就會停留在感官的混亂印象上,如此而已,這種混亂的印象不適合人的理解能力。”這不適合於孩子的教育。這裏他已意識到教育既要遵循自然,但也不能消極地服從自然,任其自然發展。遵循自然的另一含義是教育應遵循人的自然天性的發展規律,即教育應符合人的心理發展的客觀規律。裴斯泰洛齊認為人的自然本性有低級動物的本性,也有高級的人特有的天性。在嬰兒出生的一段時間,“兒童的動物性能力得到極大的發揮”,身體的力量和靈敏性迅速發展,這時“人類天性中的這一部分與其他動物的本能是完全並行發展的”。[29]但人身上的高級天性會在適當的時候通過一係列事件顯示出來。“一旦他的精神方麵的天性開始顯露,人就必然不再允許他的動物天性來支配他了。”[30]人注定要遵循更高級的天性的發展。在裴斯泰洛齊的著作中,人的高級天性即人的天性、人類的本性是指人的精神意識、心智和有待發展的各種潛能。“實際他理解的人類的本性就是人的心理。”[31]在論述教育與人的本性的關係時,裴斯泰洛齊認為,在兒童身上具有一種渴望發展的傾向,正如人的眼要看、耳要聽、腳要走、手要握,而心要信任和愛、腦要思索一樣,人需要教育才能發展和完善,能力經教育才能呈現,而自然天性的發展有它固有的規律、程序和步驟,人的教育必須與之相協調。裴斯泰洛齊把教育稱為人為的影響。他指出:“施加人為影響的規律是從研究本性發展過程中推演出來的。”本性永遠是施加人為影響最重要的基礎。[32]人為影響和本性之間的關係猶如一座房子和岩石地基之間的關係,房子和地基不能有裂縫,必須結合成一體,否則房子終有一天會倒塌。同樣,教育“違反了本性發展的規律,人就會重新回到野蠻狀態”,因此,在施加人為影響時包括“各種教學形式也應服從本性中一些永恒的規律”“與人的本性發展過程相適應”。[33]裴斯泰洛齊很重視教育的作用,認為教育可以改變人性中惡的方麵,而使人的自然本性得以完善和發展。因此,裴斯泰洛齊強調:“人隻有通過藝術,才能成其為人。”[34]這裏的藝術是指人的教育教學藝術。在強**育作用的同時,裴斯泰洛齊也指出了教育不能代替本性的發展。他認為教育不是往人身上塞東西,而是就人本身這塊料進行塑造。也就是說,根據每個人的不同特點,盡可能實現人生下來時蘊藏在人身上的才能和天賦。教育所追求的理想存在於人本身的天性中,如同園丁種植樹木,是幫助和促進樹木的生長。所以人的全部教育就是促進自然天性遵循它固有的方式發展的藝術。

二、論要素教育

裴斯泰洛齊致力於教學方法的改進,使之能符合“教育心理學化的原則和兒童心智發展的原則”。經過苦心研究,他發現了人類通過感覺印象獲得清晰概念都有它的起點——即基本的、簡單的要素。“當你把簡單的要素完全搞清楚了,最複雜的感覺印象也會變得簡單。”[35]這個思想在他的腦中盤旋了很長時間,並花費了他後半生來進行研究,提出了要素教育的思想。要素教育論是裴斯泰洛齊教育理論體係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要素教育的基本含義是指教育教學要掌握一些最簡單的、被兒童理解和接受的“要素”,以此為出發點,逐步過渡到更複雜的“要素”。其目的在於使教育簡明化,簡化教學方法,以便能“遵循大自然的秩序,使人的頭腦、心靈和手這些方麵特有的能力得以展開和發展”[36]。裴斯泰洛齊認為在一切知識中都存在著一些最簡單的“要素”,如果兒童掌握了這些最簡單的要素,就能夠認識它所處的周圍世界。學生掌握了它,其能力就可以在此基礎上獲得迅速發展;教師掌握了它,就可以提高教學效果;每一個家庭的母親掌握了它,就可以“不需要其他幫助就能夠教育自己的孩子”[37]。最終能達到增加受教育的人數,實現普及教育和改善貧窮生活的目的。

裴斯泰洛齊提出了體育、勞動教育、德育、智育和教學的基本要素。體育的基本要素是關節的運動,以此開始逐步擴展到全身複雜的體力活動。為此,學校要通過遊戲和各種運動去鍛煉他們的各種關節。勞動是體力活動的一個方麵,所以關節的運動,也是勞動教育的基本要素。道德教育的最基本要素是兒童對母親的愛。這種愛是在母親對嬰兒的愛以及滿足其身體的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這種愛反映和表現得最早。隨著這種愛的進一步發展,一個人便形成了道德力量。

裴氏著重對智育的要素進行了詳細的闡述,他指出:智育最簡單的要素是數目、形狀和語言。裴斯泰洛齊認為,每一條線、每一個量、每一個詞,都是我們的概念一步步走向清晰的手段。既然智育的任務在於使混亂模糊的感覺印象發展為清晰的概念,那麽,教學的手段就應從形成清晰概念的手段中去尋找。經長期的探索,他明確指出:“使一切通過感覺印象而獲得的認識得以清晰的手段來自數、形、詞。”[38]為了使兒童獲得清晰的概念,在這一過程中,他要求兒童在觀察中必須注意三件事:①在他麵前的對象有多少?有哪幾種?②它們的外貌、形式或輪廓是怎樣的?③它們的名稱是什麽?如何用一個聲音或一個詞來稱呼它們?裴斯泰洛齊認為,數、形、詞是一切事物所共有的三個基本特征。兒童若要獲得清晰的概念,必然把這三個基本特征作為手段去認識事物。為了使兒童抓住事物的基本特征,必須使他們具有與數、形、詞三種手段相對應的三方麵能力:①按照外貌而認識出不同的對象的能力以及能講出外貌所包含的內容的能力;②說出這些對象的數目並對自己說出它們的多或少的能力;③用語言稱呼出這些對象的數目和形狀,而且不會遺忘的能力。

因此,智育必須從這三種能力入手,培養兒童基本的計算能力、測量能力和說話能力。裴斯泰洛齊強調指出:“教學首先應該致力於一切從感覺得到的事物的確切知識為目的計算、測量和說話的基本能力。”[39]在他看來,智育正是借助數目、形狀和語言這三個最簡單要素來實現的。在教學過程中,兒童是通過測量來掌握形狀,通過計算來掌握數字,通過發展語言來掌握詞的。因此,知識(學科)的教學要素,歸納為測量、計算和說話能力的培養和訓練,以此為出發點,進而激發兒童的思維能力。裴斯泰洛齊確認這些基本要素是各種教育不可缺少的基礎,是教育和教學的出發點。他以此為依據研究了初等教育的各科教學法。

三、論語言教學

語言教學是培養學生說話能力的重要科目。裴斯泰洛齊認為,語言的發展劃分為三個階段,因而語言教學也劃分為三個階段,即語音教學、單字教學和語言教學。“學習說話不能從學語法開始,相反,學語法要以學會說話為起點。”[40]而學說話首先要掌握發音能力,教學的第一個基本手段就是發音(SOUND)。兒童應該在開始看到文字形狀以前,或開始閱讀以前,就應該具備重複地發出各種聲音的能力,應該熟悉一些簡單的發音,如:ba,da,ma,la等。從這些簡單的發音開始,可以獲得一般的學習能力。裴斯泰洛齊認為:這是學習單詞的基礎,也是學習語言的基礎。語音教學和語言教學都應從語言的最簡單要素——語音開始。在語音教學時,首先使兒童學習發音和聽音,熟悉全部說話的發音,裴斯泰洛齊為此專門準備了一本為早期兒童寫的《拚音課本》,即拚、寫、讀教學的提示,出版於1801年。這本書配以圖畫,為兒童描繪圖畫所代表的物體的每一個詞,母親們可以不需要教師,不斷地讓兒童聆聽拚音課本中的各種語音。語音教學應遵循一個基本原則,“它的教學形式普遍從元音開始”[41],由簡單到複雜,循序漸進。裴斯泰洛齊采用活動字母進行教學,在畫板上出示書寫成紅色的元音字母,在音節的前邊和後邊,一個一個地加上輔音,構成最基本、最容易的音節,元音字母與其他輔音相組合的不斷練習,使兒童掌握最基本的語音技巧。裴斯泰洛齊指出拚讀的基本規則是:所有音節由元音和輔音組成,元音是音節的基礎。按照這種規則和教法,兒童可以毫不費力地學會讀和發音。語言教學的第二個階段是單詞教學。在音節的前後添加新的字母或音節,便可構成其他單詞,學習單詞時應先讓兒童學習與周圍環境有關的單詞,然後通過直觀圖畫學習與自然、曆史、地理以及人們的職業和社會關係等方麵有關的事物的名稱和單詞,這好像是建造房子之前,對各種必需建築材料的收集,為今後兒童的閱讀和語言學習做準備。第三個特殊的教學手段是語言教學。語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引導我們人類從紊亂的感覺印象達到清晰的概念。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教學應有一定的順序,首先應該把名稱和事物聯係起來,然後認識所指事物的各種特性,並通過語言,改變字詞本身和它們的排列方式而獲得使用動詞和副詞同定義事物質量的能力。在教學時,先把名詞挑出來,如在教“晚上”一詞時,把表示它們的形容詞放到緊跟其後的位置,如“晚上”:安靜的、明亮的、寒冷的、下雨的。然後,反過來把形容詞置於前,把體現其顯著特征的名詞放在其後。如,“圓的”:球、帽子、月亮、太陽。這樣為教學句子做好了準備。學習造句需反複練習,由簡至繁,循序漸進,逐漸加深。在教學簡單句子時,從兒童身邊熟悉的事物進行提問,如:“父親怎麽樣?”“父親是和藹的。”“蝴蝶有什麽?”“蝴蝶有鮮豔的翅膀。”接著練習動詞和賓語之間的簡單的聯係。以學習“粉筆”為例:老師拿粉筆向學生問是什麽顏色,那麽老師就讓兒童對這些事物的名稱加上形容詞以表示它的特征:白粉筆。兒童再用動詞、副詞和這些事物的名稱結合,表示它們的易變關係。例如:“我用這支白粉筆寫字。”“我用這支白粉筆在黑板上寫大字。”“我用這支白粉筆在黑板上寫大字給老師看。”用逐漸增加詞匯的方法使句子逐漸複雜,由此反複練習,學生就懂得了造句。這就是裴斯泰洛齊的語言教學的方法。

在語言教學中,裴斯泰洛齊很重視教學與認識的自然進程,即直觀—印象—認識這一進程的協調。如在母親教孩子說話時,首先必須讓兒童感覺到各種刺激(聽、看及感覺到的刺激)。這種感官的刺激和兒童對事物的觀察,同時加上母親對事物繪聲繪色的描繪以及不斷變換聲調的語氣的、聲音的刺激,使孩子產生了對所說事物的印象,一旦孩子意識到在吃什麽、聽什麽、感覺什麽、嗅什麽和嚐什麽時,一種要表達這些印象的願望就會變得強烈。此時,是教師教給兒童表達這些印象的相應方式的最好時機。這樣,兒童的表達能力、認識能力就逐步獲得提高。在這一過程中,裴斯泰洛齊指出了教師的任務是:“采用各種刺激的方法鼓勵孩子”,並“用語言中的各種聲調刺激孩子”,使孩子產生興趣。裴斯泰洛齊指出了語言與內容即直觀事物的印象與兒童周圍生活相聯係的重要性。裴斯泰洛齊認為:“如果語言的外表形式(語音)與詞義的基礎(印象),沒有聯係,語言隻是空洞的、沒有內容的聲音而已。隻有意識到語音同直觀印象的關係之後,語音才會成為真正的人類詞匯。”[42]他還強調兒童獲得這些直觀印象的事物必須是兒童周圍生活所接觸的。這樣的事物對兒童來說,更容易接受,而且能使兒童產生興趣。裴斯泰洛齊特別強調,在語言教學中抓住基本要素,循序漸進的教學,是引導我們獲得清晰概念的一種手段,也是一切教學的基本原則。

四、論寫字教學

寫字被看作形狀訓練,以測量、繪畫為基礎。繪畫的練習鍛煉兒童手腕的靈活性和力量。學習書寫,應該從繪畫的最簡單要素“直線”開始,因為書寫是一種特殊的線性繪畫。寫字,不僅有繪畫的線做基礎,而且要求字形不能有任何偏差。

學習書寫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熟悉字母形狀及其組合,教學時重點講解字母基本形狀並逐步把組成字母形狀的各部分連在一起,按照從簡單到複雜的原則,從正確模仿一個字母開始到把幾個字母組合到一起,逐步發展到組合成單詞,這個階段還不能用鋼筆來寫字,用石筆在石板上練習,待到能較準確地書寫字母為止。第二個階段應該引導兒童使用鋼筆。書寫內容及書寫字母的大小應與前一階段的教學相銜接,然後逐步複雜化。開始時,書寫字母的大小和用石筆書寫字母一樣大,再過渡到正常書寫的大小。

在書寫教學中,裴斯泰洛齊強調了教學方法應進行心理學的分析。即針對不同年齡的兒童采用不同的方法,同時還指出了寫字能力是在與其他學科,如測量、繪畫、說話訓練、語言教學等各方麵能力的培養的過程中相互聯係、相互促進而獲得的。

裴斯泰洛齊為寫字教學編寫了特殊的習字帖和課本,認為按照書中指示的方法進行教學,對那些未受過訓練的母親,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教兒童寫一手準確、漂亮的字,使更多的兒童有可能接受一定的家庭教育。

五、論算術教學

裴斯泰洛齊很詳盡地研究了算術的教學及方法。算術教學應該從數目的最簡單要素“1”開始。因為算術是“把若幹個單位集合起來和拆分開來的產物”。它的本質和基礎是加減運算,以直觀的感覺印象為基礎,進而抽象為用點和畫(表格)代替實物,兒童對數目的真實關係的認識就能鞏固,而不會混亂。

為了加強直觀,裴斯泰洛齊在算術教學中引進了“ABC”。關於“直觀ABC”,裴斯泰洛齊是這樣定義的:“這個形狀ABC(直觀ABC)就是把正方形等分成確定的量格,因此,需要準確地認識這種開頭的垂直線和水平線。用直線對正方形進行這些切分,便得到某些形狀,用這些形狀便能測量所有的角、所有的圓和弧了。我把這整個體係稱為‘直觀ABC’。”[43]通過“直觀ABC”,使兒童認識直線(水平線、垂直線和傾斜線)、由直線構成的角(直角、銳角和鈍角),然後教兒童認識正方形、圓形和它的變扁—拉長的圓形(即橢圓形)。兒童最後通過畫這些形狀而形成關於每個形狀的清晰的概念。裴斯泰洛齊認為,測量教學應該與算術教學緊密聯係起來。他指出:“我們已經把形和數的要素達到這樣和諧的程度,使我們能夠把形狀測量作為數的關係的重要基礎,而數的關係的基礎可以用作形狀測量。”[44]在進行分數教學時,裴斯泰洛齊采用了“直觀ABC”中的正方形。他用一個正方形代替整數“1”,用不同的方法對這個正方形進行無窮的分割。然後,再把這些被分割的部分匯合起來。利用這種圖形,讓兒童看到整體和部分的關係及其分解比例。他還設計了“單位表”“簡分數表”和“繁分數表”,這些都是以正方形為單位的,他的這種教學減輕了兒童學習和理解抽象的數的概念和算術教學的困難。

裴斯泰洛齊分析了讀、寫、算的教學和經驗及心理過程之後,總結了“一個最高的教學原則,即感覺印象是一切知識的絕對基礎”。因此,直觀是一切概念得以清晰起來的基本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