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教育思想通史(全十卷)(全新修訂版)

第一節 科學技術與經濟

一、科學技術

19世紀,自然科學取得了重大成果。

數學方麵,19世紀20年代,俄國數學家洛巴切夫斯基(Hиколаи Иванович Лобачевскй)提出了非歐幾何體係,從而改變了古希臘數學家歐幾裏得(Euclid)創立的幾何概念,在數學界引起了一場革命。物理學方麵,法拉第(Michael Faraday)發現電磁感應現象,為電的實際應用提供了理論基礎。赫爾姆霍茨(Hermann Ludwig Ferdinand von Helmholtz)提出了能量守恒和轉換定律。另外,還有熱力學的三大定律、電話、留聲機的發現和發明等。化學方麵,門捷列夫(Дмитрий Иванович менделеев)發現了化學元素周期律。生物學方麵,19世紀的最大成就之一是細胞學的建立,為生物學的分類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提出的進化論認為有機體是千百萬年發展過程的結果,提出了“適者生存”的理論,從而“推翻了那種把動植物種看作彼此毫無聯係的、偶然的、‘神造的’、不變的東西的觀點,探明了物種的變異性和承續性,第一次把生物學放在完全科學的基礎之上。”[1]天文學方麵,光譜分析取得了重大進展。隨著天王星、海王星的被發現,人們對宇宙的認識發生了變化。神學家們鼓吹的宇宙的轉動得力於神的推動的假說受到強烈的打擊。

19世紀的許多科學成果在生產中得以應用,並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

二、資本主義經濟從自由到壟斷

19世紀20年代,英國工業革命開始進入機器製造機器時期。40年代,蒸汽機的廣泛使用,機器製造業的建立,以及主要鐵路幹線的建成,標誌著英國從工場手工業向工廠機器階段過渡的基本完成。

工業的飛躍發展和海上運輸業的優勢,保證了英國在世界市場上的壟斷地位。英國實行了自由貿易政策。19世紀50—60年代,英國及其殖民地在世界貿易中所占的比例超過法、德、美三國的總和。

工業革命的完成,殖民擴張和自由貿易政策的推行,促使英國經濟獲得蓬勃發展。19世紀70年代以前,英國的工業生產占世界第一位,有“世界工廠”之稱。

19世紀70年代以後,由於國內資本的大量輸出、傳統行業技術陳舊、經濟危機及美、德的激烈競爭,工業發展趨於緩慢。特別是1825—1866年,英國共發生了5次經濟危機,使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80年代,英國工業總產量被美國超過,1900—1910年又被德國超過,淪為世界第三位。

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英國農業經濟也日益發展起來。資本主義農場的發展,為農業技術的改進和產量的提高創造了條件。

英國人口增長的速度很快。1800年到1900年增加了2倍多,城市人口增長的速度最快。農業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例不斷下降。人口和工業生產的發展,使得英國的糧食和農業原料越來越依賴國外進口。這種情況表明,英國的“世界工廠”一方麵向國外傾銷工業品,另一方麵進口大量的農產品和工業原料。

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進一步促進了個人主義的盛行,為功利主義教育思想提供了滋長的土壤。工業的發展迫使資本家逐步考慮解除工人的後顧之憂,穩定社會秩序,同時為自己提供合格的勞動力,因此,貧民教育和兒童教育的思想得以發展起來。經濟的發展日益依賴科技的應用,科學教育思想也應運而生了。

法國在拿破侖第一帝國時期(1804—1814)開始工業革命。拿破侖政府大力推行工商業和擴大國外市場的經濟政策,實行保護關稅、國家訂貨、獎勵競爭、保護專利等政策,為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推動了工業生產的發展。

19世紀20年代到1848年歐洲革命前,工廠製度在紡織業普遍推廣開來,紡織工業成為法國最重要的工業部門。冶金、采煤、金屬加工、造紙、化工、玻璃製造等部門的技術革新和生產發展也很快。到19世紀中期,法國工業生產發展水平在世界上僅次於英國。60年代末,機器大生產成為工業生產的主要形式,法國工業革命基本完成。但發展速度趕不上新興的美國和德國,退居世界第四位。

法國大革命使農村經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封建領主土地所有製被自由農民的小土地所有製取代。

19世紀初,德意誌聯邦是由34個封建君主國和4個自由市組成。農奴對地主的人身依附關係和關稅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兩個重大障礙。拿破侖戰爭使德國封建農奴製受到沉重打擊,為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條件。隨著工商業的發展,新興資產階級要求廢除各邦國之間的關稅壁壘。1818年,普魯士首先實行同一稅則。1838年,成立了以普魯士為首的德意誌關稅同盟。

19世紀30年代以後,德意誌工業發展速度加快,生產機械化逐年增加。50年代以後,紡織工業、重工業、采礦業及鐵路建設迅速發展,並開始建立機器製造業。雖然德國工業革命起步較遲,但是,由於德國廣泛地利用了新技術、注重重工業、培植國家資本主義、掠奪了大量戰爭賠款等原因,工業發展速度很快。在70—80年代,工業革命基本完成。1870年,德國在世界工業總產量中的比重已達到13.2%,超過法國。到90年代,德國主要工業生產部門的生產開始趕上英國。

美國的工業革命是從棉紡織業開始的。19世紀初,工廠製度首先在棉紡織業確立。美國的機器製造業始於19世紀初,以前,各種機器主要從英國進口。到19世紀中期,製造農業機械、縫紉機、製鞋機的工廠已有很大的發展。麵粉業、食品加工業、木材加工業、服裝業等部門普遍建立了使用機器的工廠。

到19世紀50年代,工廠製度在美國已廣泛建立。1810—1860年,工業總產值增長了近9倍。美國工業生產在世界的工業總產值中所占的比重占世界第二位。

南北戰爭後,隨著南部種植園奴隸製和南北部經濟分裂的消除,西部土地的開發,自由勞動力和國內市場的擴大,先進科學技術的應用,歐洲資本的輸入,外國移民的遷入等,美國資本主義經濟迅猛發展起來。1850—1900年,工業生產增長了15倍。1894年,美國工業生產躍居世界第一位。19世紀末,興起了一係列新興工業部門。

18世紀初,俄國沙皇彼得一世(Адексеевич пётр Ⅰ)進行了一係列政治、經濟改革,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19世紀30年代中期,處於農奴製下的俄國開始工業革命,由手工勞動向機器生產過渡。工業革命首先在棉紡織業開始。在開始階段,俄國大量引進外國的機器設備。19世紀50年代,俄國開始發展自己的機器製造業。到19世紀中期,封建經濟日趨瓦解。

1861年,亞曆山大二世(АлександрⅡ)正式簽署廢除農奴製的宣言,使2 000多萬農民獲得了人身自由,為他們成為自由雇傭者創造了條件。這是俄國曆史上從封建生產方式過渡到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轉折點。

到19世紀80年代,俄國基本上完成了工業革命。在主要工業部門中,機器生產代替了手工勞動。1880年,在紡織業中,機器生產已占三分之二。冶煉業、製糖業、呢絨業已普遍采用機器生產。

工業革命促進了工業快速發展。1860—1900年,俄國工業產量增加了6倍,增長的速度超過德、法、英。然而,在工業生產的絕對量和技術水平上,俄國仍落後於西歐和美國。

19世紀初,日本已經出現了許多手工業發達地區,並形成了全國性的市場。50年代,日本與美、英、荷、俄等列強簽訂了一些開放國內市場的條約。殖民性的貿易加速了封建經濟的解體。

1868年,明治政府開始推行維新改革,其中,統一全國政權、統一貨幣、廢除等級製度和行會製度、土地和地稅改革以及一係列扶植私人資本主義的政策,為日本資本主義發展開辟了道路。

日本的工業革命也是始於紡織業。1866年,日本出現了第一家機器棉紡織廠。之後,紡織業開始迅速發展。1984年,機器繅絲占生絲產量的41%。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馬關條約》使日本獲得了2億兩白銀的巨額賠款和中國市場,促進了日本工業和貿易的增長。19世紀末,日本的工業、交通運輸業、貿易、金融等都有巨大的發展,工業革命已經基本完成。

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教育對象的擴大和教育內容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