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教育思想通史(全十卷)(全新修訂版)

第三節 哲學思潮

哲學思想是教育思想的重要理論基礎。19世紀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唯意誌論、實證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等哲學思潮是教育思想產生的直接或間接來源。由於空想社會主義、科學社會主義思想將在有關章節中詳細論述,因此,下麵僅簡述對教育思想有直接影響的古典唯心主義、唯意誌論、實證主義思潮。

一、德國古典唯心主義

18世紀末19世紀初,德國資產階級在經濟和政治上都很軟弱。在法國革命的觸動下,他們對封建製度不滿。但是,他們既害怕封建統治勢力,也害怕人民群眾。因此,他們不主張用革命的手段來解決與封建主義之間的矛盾,以德國資產階級特有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願望。德國古典哲學正是這一曆史時期德國資產階級成長過程的理論表現。他們專注於抽象原則的探索,在思想上把革命的願望隱藏在迂腐晦澀的純粹思辨之中,“用抽象的思維活動伴隨了現代各國的發展,而沒有積極參加這種發展的實際鬥爭”。[3]他們在思想中、在哲學中經曆自己未來的曆史,而在實際中忍受德國現實的痛苦。但是,不可否認,它反映了資產階級要求改變現實的願望,是德國政治變革的先導。

德國古典唯心主義的代表人物是康德(Immanuel Kant)、費希特、謝林(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von Schelling)、黑格爾(G. W. F. Hegel)。對此,恩格斯曾經指出:“在法國發生政治革命的同時,德國發生了哲學革命。這個革命是由康德開始的。他推翻了前世紀末歐洲各大學所采用的陳舊的萊布尼茨(G. W. Leibniz)的形而上學體係。費希特和謝林開始了哲學的改造工作,黑格爾完成了新的體係。”[4]

以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為代表的德國唯心主義,既有保守、反動的一麵,又有進步、革命的一麵。例如,他們的唯心主義哲學體係反映了德國資產階級對封建製度的妥協,而他們哲學中的辯證法思想又反映出變革現實的要求。比較激進的德國資產階級民主派思想代表費爾巴哈勇敢地對唯心主義進行了批判。

康德、費希特、黑格爾等古典唯心主義思想家也論述了教育問題,他們的哲學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來源。

二、唯意誌論

唯意誌論是一種反理性主義的唯心論,它的特點是公開反對科學,宣揚神秘主義。其代表人物是德國的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和尼采(Friderich Wilhelm Nietzsche)。

叔本華認為,意誌是宇宙萬物的本質和基礎,一切事物都是意誌的表現。他甚至認為,意誌先於肉體而生,意誌根據自己的需要構成身體的各種器官。例如,為了要看,意誌構造視網膜;為了繁殖,意誌構成**。他還認為,思想、理性也應當服從神秘的、不可知的意誌,從而否定了人們認識世界的可能性,否定了知識。

叔本華的哲學理論完全否認了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獨立性、客觀規律以及人們認識的可能性。否認人接受教育的可能性。這種唯意誌論是德國貴族地主和走向反動的資產階級的利益的思想表現。

尼采繼承和發揚了叔本華的神秘主義的唯意誌論。他的特點是宣傳“權力意誌”。他認為,追求權力,要求統治和奴役的意誌是決定一切的力量。他試圖以“權力意誌”代替道德概念,認為以前的道德是用來反對強者、限製強者的,應該拋棄。

三、實證主義

實證主義哲學產生於19世紀30—60年代。這時,資產階級開始從革命的階級逐步轉變為保守的階級,實證主義的產生及其發展是這種轉變的反映。

從實證主義演變過程來說,它大致經曆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以孔德、約翰·穆勒、斯賓塞(H. Spencer)為代表的早期實證主義。第二階段是以馬赫(Ernst Mach)和阿芬那留斯(Richard Avenarius)為代表的經驗批判主義。第三階段是以羅素(Bertrand Russell)、維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等為代表的邏輯實證主義和語義哲學。19世紀的實證主義主要是前兩個發展階段。

哲學家、社會學家孔德(Auguste Comte)是實證主義哲學的創始人。他認為,一切關於事物的本質和原因的學說都是“形而上學”,這種研究是毫無意義的。他否認自然界和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試圖用所謂“現象的實際規律”代替客觀規律。然而,他所說的現象並不是客觀現象,而是人的主觀感覺。“科學”的任務就是描述、記錄、整理主觀感覺,並找出它們的關係。他否認了科學的真正含義是探索客觀事物的本質和內在規律,並且把個人的感覺作為第一性的東西。可見,他是一個主觀唯心主義和不可知論者。

孔德在《實證哲學教程》中提出,人類智力的發展永遠遵守一條偉大的根本規律:“我們的每一種主要觀點,每一個知識部門,都先後經過3個不同的理論階段:神學階段,又名虛構階段;哲學階段,又名抽象階段;科學階段,又名實證階段。”[5]他把這條規律應用於社會,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也要經曆神學階段、形而上學階段和實證階段。個人的智力發展也是如此,在童年時期是神學家,在青年時期是形而上學家,在壯年時期是物理學家。

孔德以實證主義哲學觀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生活,建立了社會學理論。他認為,社會起源於人的本能,即人類的情感。在社會動力學中,他指出,人類的進步實質上就是人類固有的道德和理智品質的進化。因此,他宣揚“普遍的愛”並建立了“人道教”。

英國實證主義哲學家斯賓塞(Herbert Spencer)在認識論上與前兩個哲學家相似。他還用力學和生物學思想解釋社會學問題。

經驗批判主義試圖取消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建立一種超越這兩條路線之上的哲學理論。他們認為經驗是中性的,它既包括物質,又包括精神,經驗批判主義者雖否認自己是唯心主義者,但是,其理論實質是把主體的感覺看成是第一性的,認為沒有主體的感覺就沒有經驗。這樣,就不可避免地倒向了唯心主義。

在教育思想上,許多實證主義者重視感覺在認識中的作用,對人們認識教學規律具有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