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教育思想通史(全十卷)(全新修訂版)

第二節 貝爾和蘭喀斯特的貧民教育思想

一、時代背景和教育實踐活動

英國於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30年代末進行了產業革命。教育家安德魯·貝爾(Andrew Bell,1753—1832)和約瑟夫·蘭喀斯特(Joseph Lancaster,1778—1838)正是生活在這一時期。

當時,隨著產業革命的進行,生產的發展需要對成年工人和童工進行一定的教育和訓練,以使他們既掌握一定的文化技術知識,又養成遵守社會秩序的習慣。然而這時英國的初等教育仍和以前一樣,是由教會以及私人辦理的,屬於一種所謂“慈善事業”,國家並不幹預。據統計,這一時期英國各教派所建立的各種形式的小學共有10595所[19],而貝爾和蘭喀斯特所倡導的導生製學校(Monitorial System of School),就是其中著名的一種類型的學校。

貝爾1753年3月27日出生於蘇格蘭的聖安德魯斯市。父親是一位理發師。貝爾的學校生活並不快樂,因為當時的學習方法主要是背誦,但他的記憶力較弱,故經常遭老師的鞭打。這可能是他後來在自己的學校裏堅持采用一種較人道、較仁慈的紀律的原因之一。1769年,貝爾進聖安德魯斯大學學習。畢業後,他於1774年前往美國的弗吉尼亞州。1779年,貝爾進入富有的種植園主布拉克斯頓(Braxton)家,當了一名家庭教師。1781年,貝爾帶著布拉克斯的兩個兒子回到聖安德魯斯。他一邊用心照看這兩個孩子,一邊繼續自己的學業(後獲聖安德魯斯大學的醫學碩士學位),這樣直到1784年7月。在兩個孩子回國後,貝爾於1784年12月被任命為國教會的一名牧師。

1787年6月2日,貝爾到達印度的馬德拉斯,後被任命為英國衛戍部隊牧師,並擔任馬德拉斯軍事男孤兒學校的監督。該學校是一所半官方的慈善學校,為士兵中的孤兒開設。由於貝爾喜愛管理和教學工作,他在工作中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因該校的教師能力很低,教學質量差,所以大約從1791年或1792年起,貝爾選擇年長且成績好的學生幫助教師做教學工作(導生,monitor)。采用導生製(又稱馬德拉斯製)以後,學校的紀律與教學發生了許多變化。貝爾在馬德拉斯生活了9年,過得十分愉快,但由於健康原因,於1796年8月離開印度回國。在回國前,他向孤兒學校的董事們遞交了一份工作報告,題為《一個教育實驗》(An Experiment in Education),後於1797年10月出版。

回國後,貝爾曾先後擔任過牧師、教區長等職。1811年10月,英國“全國貧民教育促進會”(National Society for Promoting the Education of the Poor)成立,貝爾被任命為首任會長。該促進會是英國國教會為推行貝爾的教學方法而建立的機構,它在英格蘭和威爾士各地建有分會,至1833年,計有100多萬兒童在該會辦的學校學習。[20]1816年夏(一說1814年),貝爾赴歐洲大陸旅行,曾親訪裴斯泰洛齊及其學校,對裴斯泰洛齊的教育實踐極感興趣。此後,貝爾曆任醫院院長、大教堂牧師等職。期間,他修訂舊書,編寫新著,參觀與視察學校。1832年1月27日,貝爾病逝,被葬於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他身後留下的大批財產,捐給了蘇格蘭的教育機構。貝爾的主要著作還有《教育指南》(1827)等。

蘭喀斯特1778年11月25日出生於英國索斯沃克的肯特街,小時候受過一定的學校教育。14歲時去牙買加,希望從事對黑人的教育工作。回國後,成為一名貴格會教徒和貴格會的牧師,同時在學校以教書為生。1798年元旦,他在其父親的住所開辦了他的第一所學校。後因場地太小,學校於1801年6月遷入倫敦巴勒路的校舍,它能容納350名貧困家庭的男孩入學。

因學生人數太多,蘭喀斯特又雇不起助手,大概在1800年,他想到了采用由懂得較多的學生教懂得較少的學生的辦法。1803年,蘭喀斯特出版了《教育的改良》(Improvements in Education)一書,闡述了自己的計劃。1805年8月,他在韋默思受到英王喬治三世(George Ⅲ)的接見,蘭喀斯特向英王遞交了《教育的改良》一書,介紹了他的教學製度,並提出了要求。英王對他加以讚賞,並給他每年100英鎊的捐助。英王當時說:“我高度讚成你的製度。我的願望是我所管轄下的每一個貧兒都能學會閱讀《聖經》。”[21]

英王的讚助堅定了蘭喀斯特的信念,他開始不顧一切地推廣他的教學製度。他用僅有的600英鎊的捐款建造了兩所學校。為了將最好的導生培養成教師,蘭喀斯特讓他們免費與自己生活在一起,同時他本人也過著豪華的生活。這樣做的結果是,他陷入負債困境。1807年5月,蘭喀斯特因“濫用他人的錢財”而被捕入獄。出獄後,為避免再次被捕,他花了6個月的時間在農村發表演講,介紹他的製度和建立學校。1808年1月,蘭喀斯特回到倫敦,這時他遇到了對窮人的教育感興趣的兩個人:帽商科斯頓(W. Corston)和醫生福克斯(J. Fox),他們組成了一個委員會,旨在為窮人的孩子提供教育、衣物和醫療保健。在接下去的3年中,蘭喀斯特主要從事講學和建校工作,而委員會則盡力增加收入、縮減開支。由於需要更多的教師,並且蘭喀斯特原來的債務還未償清,因此委員會決定,要與更多的慈善者建立合作關係。這樣,到1810年12月,又有44位“慈善者”加入了委員會。擴大了的委員會所維持的學校在形式上是公共的,但在實際上是蘭喀斯特個人的。後來,蘭喀斯特和委員會之間就財務問題發生了糾紛。1814年4月,他從巴勒路學校辭職。由於他的人際關係越來越糟,他逐漸脫離公眾與社會。帶著在新的世界開始新生活的希望,蘭喀斯特於1818年移居美國。他四處講演、建校,後因浪費再度負債。1825年遷居委內瑞拉。1827年後在加拿大和美國生活,繼續實驗他的教學製度。蘭喀斯特1838年10月23日在紐約逝世。

貝爾和蘭喀斯特兩人曾保持著友好的關係。貝爾的《一個教育實驗》於1800年傳到了蘭喀斯特手中,此書給蘭喀斯特很大的啟示。後來,他在《教育的改良》中表示十分感激貝爾的幫助。1804年11月,蘭喀斯特寫信給貝爾,詳細說明了自己所遇到的困難,希望得到具體的指點。貝爾遂邀請他去會麵。蘭喀斯特於1804年聖誕節前會見了貝爾。蘭喀斯特曾讚揚貝爾創造了導生製,貝爾則讚揚蘭喀斯特對導生製的完善做出了貢獻。

二、導生製

導生製,又稱“貝爾—蘭喀斯特製”,即教師挑選一些年長且成績較好的學生充當助手(導生),先給他們講授教材內容,再讓他們轉教別的學生。導生製的具體做法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麵。

(一)年級與班級的劃分以及管理

貝爾和蘭喀斯特兩人在總的分級原則上是相同的,即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程度來劃分年級(class)。

在蘭喀斯特的學校裏,學生的閱讀課共分成8個級:不識字母的學生編為第一級,學習A、B、C等單字母;識字母表但不識或不會拚綴雙字母(例如,ab、cd等)的學生編為第二級;以此類推,第三、四、五級的學生分別學習3個字母、4個字母和5個字母以上組成的單詞。第六、七、八級分別讀聖約書、《聖經》和精選文本。算術課共分為12個級,包括加法(第二級)、混合加法(第三級)、減法(第四級)、混合減法(第五級)、乘法(第六級)、混合乘法(第七級)、除法(第八級)、混合除法(第九級)等。學生在分級之前都要接受考試。一位閱讀能力強但算術成績差的學生,可以在學習閱讀時上高年級班,而在學習算術時上低年級班;反之亦然。據蘭喀斯特說,在他的學校裏,四分之三的學生在閱讀和算術兩課方麵不在同一年級上課。[22]如果從上閱讀課改為上算術課,班級重組的時間不會超過5分鍾。

至於班級的規模,蘭喀斯特的學校每班有10~20名學生,貝爾的學校每班有24~36名學生。

在蘭喀斯特的學校裏,設有管理整個學校教學的導生。新生入學時,由專門負責這方麵事務的導生檢查其學習情況,然後根據其程度編入相應的班級。全校任命一位導生為閱讀學習的總督察員(inspector-general of reading),其主要職責是根據全校所有閱讀班級的學生名單,檢查每個學生是否已達到升級的標準,經檢查合格的學生便可升級。此外,各班設導生1人。

在貝爾的學校裏設有三種導生:導生、助理導生和互助導生。導生和助理導生由教師從高年級優秀學生中選擇,也可由各班學生選舉。各班學生分為互助導生和普通學生,前者成績較好,後者成績較差,兩者實行“一幫一”式的互助。教室排座時,成績最好的互助導生和成績最差的普通學生坐在一起,第二位優秀的互助導生和成績倒數第二的普通學生坐在一起,以此類推。互助導生和普通學生的位置並非固定不變,它可根據學生成績的變化而變動。經過努力,學習成績超過同座互助導生的普通學生可以成為新的互助導生,而原來同座的互助導生則成為普通學生。貝爾認為,這種排座方法能促使學生互相競爭。班級導生(每班1人)的主要任務是指導助理導生(每班1人),檢查互助導生和普通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班級秩序。此外,還要查聽全班學生背誦課文。助理導生的任務是擔任班級的教學工作,監督和幫助互助導生與普通學生學習。能勝任工作的助理導生也可以升為導生,同時擔任導生和助理導生的雙重任務。教師的職責則是管理和檢查學校工作的各個方麵,以保證學校工作的正常運轉。

(二)教學方法

在貝爾和蘭喀斯特的學校裏,主要采用沙盤教學法、綴字教學法和紙板教學法。

1.沙盤教學法

該方法主要在閱讀課的低年級使用。上課時,學生坐在長凳上,麵前擺張1英尺[23]高的桌子,桌沿釘著鬆木框架圍成盤形模樣(約36×10平方英寸[24]),盤中散有幹沙(1/2英寸[25]深),鋪平。每張桌子坐幾名學生,其中1名導生,另有2名或2名以上的普通學生,以便互幫互學。導生先用右手食指在沙盤上寫一個字母,然後讓其他學生模仿著寫,直到不指導也能寫為止,再換教另一個字母。貝爾認為,這種方法簡便易行,深得兒童的喜愛。但他又認為,中高年級學生還應掌握使用鉛筆和石板的技能。

2.綴字教學法

這是一種通過拆字學習字詞的拚讀方法。例如,學習單音節詞“blunt”時,就讓學生先按組成該詞的字母順序一個個地念字母“b-l-u-n-t”,然後再讀該詞的完整發音“blunt”,學生學會該詞的拚讀後,合上課本,先讀整個詞的發音“blunt”,然後再拆字分讀“b-l-u-n-t”。雙音節和多音節詞的讀法一樣。這種方法的原理還適用於課文閱讀和算術教學。

3.紙板教學法

這種方法主要在蘭喀斯特的學校使用。它不僅適用於閱讀班,也適用於算術班,並且低班和高班均適用。上課時,導生將所教課文寫在紙板上,再將紙板掛在牆上,學生集隊麵牆而立。最優秀的學生站一號位,最差的學生站末號位。提問時,一號位的學生先答,如答不出,就往下輪,誰先答出,一號位即讓給誰。導生隻在所有學生都答不出時才予以講解。蘭喀斯特指出,這種方法的最大優點是能促使學生相互競爭,努力學習。

(三)獎勵與懲罰

蘭喀斯特把獎勵和競爭相聯係。在他的學校中,教學過程同時也是競爭過程,例如,紙板教學法中學生站隊的號位就是學習成績好壞的標誌。此外,優秀生還可獲得“閱讀優秀”“綴字優秀”“寫字優秀”等各種獎章,或者獲得小車、陀螺、風箏、圖畫、小球、書籍、筆甚至銀表等獎品。當學生從一個班升到另一個班時,也都可獲得獎勵,導生也有權獲得同樣的獎勵,以獎勵他幫助同學取得進步。有的學生還能得到在校園內帶著獎品遊行的榮譽。另一方麵,蘭喀斯特的學校還製定了嚴厲的懲罰措施。各班導生都備有小卡片,用以記錄學生的犯錯誤情況。一旦學生有錯,教師和導生即對他們進行懲罰。懲罰的手段有戴木枷、戴紙高帽遊行示眾,裝在袋子或籃子裏吊在教室裏讓同學嘲笑、奚落等。但據蘭喀斯特說,學校實際上很少使用這些懲罰手段。在貝爾的學校中,獎懲權由一個“小評判團”來行使。“小評判團”由導生和優秀生約10多人組成,它對表現好的學生進行獎勵,獎品有日常使用的衣物食品等,也有名譽上的表揚,銀質徽章則由校長在年度考查中頒發。“小評判團”也對犯錯誤的學生實施有節製的懲罰,如關禁閉和鞭打等。

三、導生製的影響

導生製的主要優點是:(1)省錢。導生製學校的教學設施很簡陋。例如,蘭喀斯特曾計算過用石板代替練習本的費用節約情況:60個孩子一年隻需3英鎊;而用練習本做同樣的練習,則需99英鎊。因此,蘭喀斯特的學校每個學生每年隻花費7先令即可入學;而貝爾的學校每個學生每年隻花費4先令2便士即可受教育。(2)省師資。蘭喀斯特曾聲稱一個教師可以管理一所有1000名小學生的學校,而貝爾則更認為,一個教師可以管理鄰近的10所千人學校。[26]這就在某種程度上解決了當時學生多、教師少的矛盾。(3)學生的學習積極主動。導生製學校由於在教學中引入了競爭機製,不僅學生個人之間有競爭,班級之間也有競爭,這就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4)有助於學生能力的培養。導生起初隻負責教導其他學生的學業,後來又有負責簿本的導生、報告到缺課情況的導生、調查缺課原因的導生等。大家分工合作,使許多學生受到鍛煉,提高了管理能力。(5)擴大了受教育者的範圍,能使廣大貧民子弟受到最低要求的掃盲教育。

上述優點正是導生製受到歡迎和得以推廣的主要原因。1808年,英國成立了“皇家蘭喀斯特協會”(Royal Lancasterian Society)[27],它和1811年成立的全國貧民教育促進會的目的都是為了推行導生製。到19世紀30年代,導生製學校已遍及英國各地,導生製“被用於初等教育,有時也用於中等教育”[28]。1833年,英國國會表決通過了當時的財政大臣阿爾索普(Althorp)所提出的教育補助金方案,即“批準撥一筆不超過2萬英鎊的款項,以補充私人捐款的不足,把這項撥款和私人捐款一起用於建造校舍和對大不列顛的貧民階級子女進行教育”[29]。這筆錢後來每年專門撥給了上述兩個團體所屬的學校。此外,導生製還流傳到美國、法國、意大利、瑞士、比利時、加拿大、俄羅斯等國家。大約在1809年,導生製被介紹到美國,蘭喀斯特還親自到美國宣傳和推廣導生製。法國到1828年已成立了約600所導生製學校。

導生製在當時促進了英國及其他國家初等教育的發展,同時它也是英國師範教育的雛形。1847年,在導生製的基礎上,英國建立了“教生製”(Pupil-Teacher System),即在初等學校中挑選出優秀的13歲少年充當現任教師的助手,以藝徒製方式邊學邊教,5年期滿可任正式教師。另外,導生製對於當今世界的全民教育,也仍有可供借鑒和啟發的地方,例如,實行勤儉辦學,爭取社會捐款,提倡學生之間互幫互學、自我管理,等等。

當然,導生製也有其缺陷和曆史局限性。第一,貝爾和蘭喀斯特的辦學都是為英國的教會教育服務的。在當時的英國,普通學校教育幾乎就是“宗教教育”的同義語,正如恩格斯(F. Engels)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書中所指出的:

國教教會成立了自己的National Schools(國民學校)[30],每一個教派也都成立了自己的學校,而它們這樣做的唯一目的就是要把本教教徒的孩子保留在自己的懷抱裏,可能的話,還要從別的教派那裏把某些不幸的孩子的靈魂搶奪過來。結果是,宗教,而且恰好是宗教的最無聊的一麵(即對異教教義的辯駁)成了最主要的課程,孩子們的腦子裏塞滿了不能理解的教條和各種神學上的奧妙東西,從童年時期起就培養起教派的仇恨和狂熱的偏執,而一切智力的、精神的和道德的發展卻被可恥地忽視了。工人曾不止一次地要求議會建立純世俗的國民教育製度,而把宗教教育交給每一個教派的牧師,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屆內閣同意采取這樣的措施。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為內閣大臣是資產階級的馴順的奴才,資產階級又分成無數的教派;每個教派都隻有在他們能夠使工人同時接受這個教派所特有的教條作為抗毒素的時候,才同意工人受教育,因為不這樣的話,讓工人受教育是危險的。[31]

第二,兒童的互教互學在家中鄰裏是很平常的事,而家長和兒童所期望的是在學校中能直接接受成人教師的教導。如果教學工作都委托給了導生,那就幾乎談不上正規的教育了。因為無論導生的學習成績相對於其他普通學生來說多麽優秀,但都比不上正式的教師。

第三,導生製學校難以教給學生係統的、充分的知識,教育質量較差。所以,隨著國家逐漸參與普通教育事業,以及師範教育的發展和辦學條件的改善,到1840年以後,導生製就逐漸消亡了,因為它所賴以存在的基礎已逐漸消失了。

[1] 滕大春主編:《外國近代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68頁。

[2] S.J.Curtis and M.E.A.Boultwood,A Short History of Educational Ideas,University Tutorial Press Ltd.,London,1963,p.384.

[3] A Short History of Educational Ideas,p.384.

[4] 伊麗莎白·勞倫斯著:《現代教育的起源和發展》,紀曉林譯,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170~171頁。

[5] 引自《現代教育的起源和發展》,第177頁。

[6] 引自《現代教育的起源和發展》,第172頁。

[7] 引自《現代教育的起源和發展》,第173頁。

[8] 引自《現代教育的起源和發展》,第174頁。

[9] 引自《現代教育的起源和發展》,第171頁。

[10] 引自《現代教育的起源和發展》,第176頁。

[11] 轉引自《外國近代教育史》,第268~269頁。

[12] 轉引自《現代教育的起源和發展》,第178頁。

[13] 轉引自徐輝、鄭繼偉編著:《英國教育史》,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1~202頁。

[14] 轉引自《現代教育的起源和發展》,第174頁。

[15] 轉引自《現代教育的起源和發展》,第175頁。

[16] 轉引自《現代教育的起源和發展》,第175頁。

[17] 轉引自《現代教育的起源和發展》,第175頁。

[18] 轉引自《現代教育的起源和發展》,第177頁。

[19] 滕大春主編:《外國教育通史》第3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3頁。

[20] 顧明遠主編:《教育大辭典》第11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52頁。

[21] David Salmon,(ed.)The Practical Parts of Lancaster’s Improvements and Bell’s Experiment,Cambridge:At the University Press,1932,p.ix.

[22] The Practical Parts of Lancaster’s Improvements and Bell’s Experiment,p.19.

[23] 1英尺=0.3048米。

[24] 1平方英寸=6.4516平方厘米。

[25] 1英寸=2.54厘米。

[26] 奧爾德裏奇著:《簡明英國教育史》,諸惠芳等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76頁。

[27] 1814年改名為“不列顛及海外學校協會”(British and Foreign School Society)。

[28] 《簡明英國教育史》,第75頁。

[29] 《簡明英國教育史》,第78頁。

[30] 即貝爾派的學校。

[31] 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狀況》,選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9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