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教育思想通史(全十卷)(全新修訂版)

第六章 空想社會主義教育思想

空想社會主義產生於16—17世紀。早期空想社會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國的莫爾(Thomas More)、意大利的康帕內拉(Tommaso Campanella)和德國的安德裏亞(Joharm Valentin An-dreae)。18世紀是空想社會主義學說進一步發展的時期。這時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國的摩萊裏(Morelly)和馬布利(Gabriel Bonnot de Mably)等。進入19世紀後,在英、法兩國,隨著資本主義製度的確立,資本主義製度所固有的缺陷開始顯露出來。但這時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還未充分發展,無產階級解放的物質條件還未充分具備,以致無產階級的鬥爭還處於初期的不成熟階段。反映這種不成熟的生產狀況和階級鬥爭狀況的理論,也就隻能是不成熟的、空想的社會主義理論。其中,聖西門(C. H. de R. de Saint-Simon)、傅立葉(C. Fourier)和歐文(R. Owen)是空想社會主義學說的三位主要代表人物。空想社會主義者尖銳批評資本主義製度,提出了建立一個公正的社會製度的理想;同時非常重視教育,提出了許多重要的教育觀點,形成了空想社會主義教育思想。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空想社會主義中的優秀成果,使它成為馬克思主義的來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