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教育思想通史(全十卷)(全新修訂版)

第三節 丹麥民眾教育思想的發展

在丹麥曆史上,19世紀40年代是一個轉折年代。從歐洲其他國家傳來的經濟上和政治上的革命運動在丹麥產生了強大的反響。它為丹麥的浪漫主義畫了一個句號,使丹麥人從夢想境界進入了現實境界。憑著幾個著名人物和特殊天才的力量來反對遍是愚昧冷酷的社會的時代結束了,開始了全民奮起創造光明前途的新時代。這就需要普遍提高全體人民的文化水平,使他們能夠擔此重任。人們逐漸明白了格龍維著書立說奔走呼號的意思,並接受他的主張,力圖實現他的理想。格龍維本人也頻繁地出入於大學講壇和民眾集會,向有誌此道的青年人宣傳自己的主張和理想。許多早期民眾高等學校的創辦者這時也與格龍維進一步建立聯係。就這樣,一場轟轟烈烈的民眾高等學校運動在丹麥開始了,使獨特的丹麥民眾教育思想進一步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和發展。

一、早期的民眾高等學校及其思想

格龍維關於民眾高等學校的理想,最先在南亞特蘭的羅定村實現,這就是羅定民眾高等學校(Rodding Folk High School)。它是丹麥最早的民眾高等學校。

亞特蘭南部是當時丹麥與德國的交界處,丹麥文化與德國文化的衝突在這裏表現得異常激烈。擁護丹麥文化的人認為,要使農民有能力保持自己的文化,唯一的辦法就是給他們一種國家本位的教育,用丹麥語作啟導工具,就如格龍維所主張的那樣。

在西斯列士韋,有幾個教士和農民傾心於格龍維的思想,又受到第一個創辦自由學校者科爾德(Christen Kold)的指導,便立誌要開辦一所民眾高等學校。他們於1842年1月開辦民眾高等學校,並公開募捐。1842年11月,西斯列士韋舉行人民大會。會上,勞倫正(H. N. Lorenzen)發表關於使用丹麥語的演講,極大地鼓舞了人們的愛國熱忱,從而使連格龍維早年的神學反對者克勞森所領導的哥本哈根自由黨人也對使用丹麥語和通過民眾高等學校來保衛邊境上的丹麥文化深表讚同。

弗洛(Christia Flor)直接領導了丹麥的第一所民眾高等學校,即羅定民眾高等學校的成立。他從1826年起,在基爾大學任丹麥文教授,深受格龍維著作的影響。1829年以後,他與格龍維相識,並成了好友。弗洛是一個機智果敢、有領袖風度的人,知道怎樣把民族運動中的各種因素有機地聯係起來,以促進民眾高等學校計劃的推行。在1843年斯康林斯班根愛國人民大會之後,他便巧妙地利用克勞森領導的扶助會的支持而成立了旨在推行丹麥國家理想的西斯列士韋人民聯合會。弗洛向該會發表他所擬訂的民眾高等學校計劃,取得一致讚同,當即委派7人組成校董事會,並推舉他為主席。在這個董事會裏,早在1842年就立誌要辦民眾高等學校的所謂“格龍維派”雖隻占有一個名額,不過,弗洛要求有關民眾高等學校的一切事務都必須按照格龍維的原則來辦理。

他們從哥本哈根的扶助會那裏得到一筆借款,在南亞特蘭的羅定村買了一處房屋,作為擬辦的民眾高等學校的校舍。1844年6月,國王克裏斯蒂安八世表示同意設校計劃,準許開辦,董事會便將由弗洛起草的民眾高等學校計劃印刷發行。這個計劃宣稱:“我們的目的,是要建立這樣一個學校:要使所有民眾都獲得有用而又有趣的知識和能力。這種教育,不是為了掌握具體操作技術,而是為了使他們作為民族之子和國家公民。我們希望,學校對他們的家庭生活與個人生活,如同對他們的公共生活與社會生活一樣,都有一種良好的影響。我們稱它為高等學校,是因為它與普通的兒童學校不同,它是收受那些過了浸信禮年齡的青年和成人的教育機構。我們稱它為民眾高等學校,是因為它收受各行各業的人,盡管它的學生大部分來自農村。青年將在此學得能夠以清新和健康的人格明智地思考,正確地說話和書寫。”[8]這個計劃還規定了學校的組織管理和教學安排。在校董事會的7名成員中,有3名必須從農民中選任。學校首先隻聘兩名教師,待財力充足後再增聘。學校所開設的科目有:丹麥文與丹麥文學、曆史、公民、算術、地理、圖畫、測量、德文、瑞典文、自然科學、唱歌和體操等。學製兩年,每半年為一學程。全部免交學費,但須繳納膳宿費,每年160克朗。

羅定民眾高等學校於1844年11月7日正式開學。當時有學生20人。首任校長為威格納(Johan Wegener)。最初隻有一個助教,後來包爾生(Poulsen)博士加入了。包爾生擔任物理、化學、地質、地理等學科的教學。包爾生還為學校創辦了一個試驗農場和菜園,一個實驗室和一個自然曆史博物館。

繼羅定民眾高等學校之後,又有多所民眾高等學校在丹麥國內建立。早期的民眾高等學校是在幾個思想激進、與格龍維有著相同觀念的先驅者直接參與組織下,衝破外界的重重阻力與內部的種種困難而創立的。因為當時的外部政治氛圍並不支持這一新鮮事物,大部分丹麥人並不了解民眾高等學校為何物,所以這些早期的民眾高等學校要想生存下去,必須克服來自各方麵的困難,必須創造自己的生存土壤和環境,必須尋找自己生存的理由。早期的民眾高等學校集中體現了以下幾個方麵的思想。

(一)教學對象以農村民眾為主

雖說按照格龍維的思想,民眾高等學校是農民、市民、商人等多種成分的平民學校。但早期的民眾高等學校都建立在相對比較偏僻的農村。這主要是因為:

第一,當時這些農村地區政治環境相對比較寬鬆,右派政治勢力相對比較薄弱,而這裏的農民的思想相對又比較空虛,易於先入為主。這種環境最適於民眾高等學校的生存,並有利於民眾高等學校思想的傳播。

第二,這些地區接受格龍維思想的人較多,也是格龍維經常演講的地方。在這些地方開設民眾高等學校易於招收學生,也容易收取費用,可以得到當地誌同道合的有誌之士的幫助。

第三,在經濟上,把學校設在農村,購買土地、建造校舍或購置校舍花費較少。

(二)教學目的是給成年人以基本的教育

早期的民眾高等學校是依據格龍維倡導的“生活啟導”“民眾啟蒙”的思想,來確定學校的辦學宗旨和教學目的。學校要教給學生的不是那種作為農民、市民從事某種職業的專門知識與技術,而是那種有利於公民更好地認識人生、更好地生活的知識。雖然這種目的是很抽象的,但它明確地規定了民眾高等學校不是職業性的,進入高等學校的學生不要期盼能學到如何種西紅柿、如何經營農場等具體的知識。根據民眾高等學校所設課程以及格龍維的思想,早期民眾高等學校的教學目的是:

掌握生活中必需的工具,例如丹麥語、丹麥文學等。

培養民族思想,即丹麥的民族感、使命感,例如學習丹麥史、世界史等。

培養一種積極向上的工作精神,例如唱歌、體操等。

民眾高等學校創辦之初就明確了它是成人性的。它遊離於傳統的教育係統之外,既不是初等教育,也不是中等教育,而是成人教育的一種獨特的教育機構。它對入學年齡有著比較明確的規定:受過洗禮的人(在宗教上,稱受過洗禮的人為成年人),一般在18歲以上。

(三)教學內容突出曆史、國語和唱歌

為了達到激活民眾的生活熱情,培養民眾的民族感和開啟民眾的創造性的理想,民眾高等學校的教學包括三大科目:(1)曆史,(2)丹麥語,(3)唱歌。曆史又包括世界史和丹麥史。通過世界史的學習了解,學生可以領悟到人類生活的真諦,知道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和曆史任務,進而激發他們從事各種不同工作的熱情。通過丹麥史的學習,可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對比今日的丹麥社會現狀,又可以激發學生的危機感和使命感,使他們能夠努力地工作,再創丹麥昔日的輝煌。丹麥語是丹麥民族的語言,隻有掌握這種語言,才能與更廣泛的民眾交流,才能更好地生活。唱歌是激**感、表達內心世界的工具,是啟發民智的一種有效的手段。

(四)爭取政府的經濟資助

第一所民眾高等學校受到了政府的資助。在1849年憲法開始生效後,《農民之友》雜誌的主編曾要求政府提高資助的數量。但是,政府以設立民眾高等學校考試為條件,這遭到早期民眾高等學校的強烈反對。他們聲稱,增加考試不符合民眾高等學校的精神本質,因為民眾高等學校的目的不在於提供一種特殊的商業性質的教育,而是激發人內心的潛質。但是,這種觀點又遭到了另一派人的反對。他們認為,提供給丹麥農民一種農業技術教育是民眾高等學校的首要目的。伴隨著這種爭論,他們要求政府停止給予民眾高等學校任何形式的資助,應該給技術學校以單獨的資助。

在兩派爭論之時,一個有影響的前丹麥民眾高等學校的領袖人物泰斯杜夫(Edwand Tesdorph)站出來說:“啟導年青一代,發展他們的精神比任何教育都重要,因為這能影響整個民族;民眾高等學校在過去和今天已經成功地發揮了它們的作用,相信在將來也會比今天做得更好,我們沒有理由不支持它,更不能停止對它的資助。”這個權威人物的言論,在政府製定資助的政策中發揮了關鍵的作用,於是丹麥政府決定繼續給予民眾高等學校以資助。

二、民眾高等學校及民眾教育思想的發展

丹麥民眾高等學校伴隨著丹麥社會的經濟和政治的發展而不斷地發展。它與丹麥社會的發展是協調一致、相互促進的。社會的發展要求民眾高等學校適應其步伐,使得民眾高等學校必須調整自身的結構,以便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從這一角度看,社會的發展促進了民眾高等學校的發展;同時,民眾高等學校的辦學根本目的就是要促進社會的發展。它通過對民眾的啟導和精神的激發,提高了民眾的思想覺悟,鼓起了民眾生活和工作的熱情,進而促進了丹麥社會經濟和政治的發展。

1864年,為了爭奪石勒蘇益格、霍爾斯泰因,普魯士聯合奧地利出兵丹麥,西歐各國旁觀不動。丹麥孤立無援地抵抗普奧聯軍的進攻,結果遭到失敗。丹麥不得不放棄了石勒蘇益格、霍爾斯泰因的一切權利,將石勒蘇益格割讓給普魯士,將霍爾斯泰因割讓給奧地利。這次戰爭給丹麥造成的損失是慘重的,但卻將丹麥逼上了自我強盛之路。這場戰爭不但沒有摧垮丹麥人民的精神,反而激發了丹麥人民奮發向上的**。丹麥民眾高等學校在此時也不失時機地抓住機遇,在激發民眾精神方麵做了很大努力;同時它自身也獲得了史無前例的發展和繁榮。此期間被稱為“丹麥高等學校的偉大時代”。

(一)合作運動中的民眾高等學校

英國是合作運動的發源地。合作運動後來傳到了丹麥,1866年索納(Sonne)在約特蘭西岸的金斯台組織了丹麥的第一個工人合作社,這便是丹麥合作運動的開始。起初工人合作社並沒有引起工人的廣泛的興趣,他們沒有積極地參與合作社。當時丹麥的社會政治狀況是:鄉村的農民大都是自由黨,城市市民大都是保守黨。兩大政黨之間的矛盾反映在農民和工商業者之間互相不信任。為了在政治、經濟上爭取到平等的地位,丹麥的自由黨鼓勵農民辦農民合作社,團結起來與城市的工商業競爭,形成了大規模的農民合作運動。由於農業合作運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農民從合作運動中獲取了實惠,改變了城市工人和商人對合作社的觀點,他們後來也紛紛組織各自行業的合作社。丹麥的合作運動實質上是一場農民為爭取自身平等權利的運動。

在農民合作運動中,丹麥的民眾高等學校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有的丹麥史學家說,農民積極參加合作運動與其說是政治和經濟方麵的原因,倒不如說是民眾高等學校的影響。丹麥民眾高等學校喚起了青年農民的好學勇為之心,他們的性格堅強了,對人生的希望變得更廣大了。他們不僅自己積極地投身合作運動,還影響他們的家人、朋友參加到這場為爭取平等的合作運動中來。合作運動的許多領袖都是民眾高等學校的學生。丹麥民眾高等學校喚起了丹麥農民的團結精神,使他們運用自己的努力和能力來改進自己的生活,使農民明白團結合作不僅對個人有益,而且對團體有利。事實也證明了民眾高等學校在合作運動中的巨大作用。例如,在丹麥最早成立合作社的地區大都是民眾高等學校影響較深的地方。又如,據1897年的統計,合作社的發起者和組織者中有47%的人受過民眾高等學校的教育。

丹麥民眾高等學校並不是通過宣傳合作運動而鼓動農民參加合作運動的,它是以曆史和詩歌為媒介,喚起農民的覺醒。民眾高等學校正是抱著精神的激發比知識的傳授更為重要的主張,以“生活啟導”“民眾啟蒙”為宗旨,為丹麥的合作運動奠定了雄厚的思想基礎,並培養了一大批思想活躍和激進的農民活動分子。

(二)民眾高等學校思想的發展

1864年戰爭結束後,丹麥民眾高等學校步入了它的發展階段。除原有各民眾高等學校相繼恢複以外,新的民眾高等學校也不斷湧現。很快,丹麥各地布滿了大大小小的民眾高等學校。其中,施洛德(Ludvig Schroder)的阿斯科夫民眾高等學校經過擴充而成了19世紀末丹麥民眾高等學校的典範。民眾高等學校的發展還體現在包括教學製度、教學內容、管理方式等方麵的改進上。

1.教學製度

在新的教學製度下,阿斯科夫民眾高等學校的學程於當年11月開始,第二年4月結束。此期的課程為全體學生所必修。學製兩年。每天兩課時,每周12課時。

2.教學內容

阿斯科夫民眾高等學校開設的課程有:教會史、斯堪的納維亞史、世界史和物理學史。除了上述必修課是公共課外,其他課都是一年級學生和二年級學生分開教學,女生和男生有時也分開教學。初級班教數學史,高級班則教斯堪的納維亞語言文學史;初級班教神話傳說和丹麥經濟生活,高級班則教世界文學和社會學。體操和衛生課,男女生是分開教的。

3.管理方式

從1898年起,阿斯科夫民眾高等學校就成了一個自屬機構。該校由4位教師組成董事會,決定安排課程、人事等重大事務。董事會須維持學校的傳統,保證學校的存在,非得國家教育部的同意,不得變賣或典押校產。

總之,阿斯科夫民眾高等學校在施洛德的領導下,與丹麥人民的生活發生了廣泛、深入而直接的聯係。在阿斯科夫民眾高等學校的影響下,丹麥民眾高等學校獲得了很大的發展,丹麥民眾教育的思想也進一步得到廣泛傳播。

(三)城市民眾高等學校的發展

為了使民眾高等學校成為真正的民眾的學校,民眾高等學校的領導者們認為,隻有把城市市民吸引到學校中來才真正體現民眾教育的思想。因此,他們把目光轉向了城市,吸引城市的市民進入民眾高等學校學習,發展城市民眾高等學校。

民眾高等學校大多成立在農村,招收的學生是農民,這是民眾高等學校給丹麥城鎮工人和市民留下的一般印象。但是,隨著民眾高等學校在社會的影響逐步深入,畢業於民眾高等學校的學生有許多人進入丹麥政府的各個部門任職,並領導了丹麥的社會民主運動。民眾高等學校成功地塑造了自己的良好形象,這樣,民眾高等學校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城市工人和市民的興趣,然而他們仍把民眾高等學校看成是農民的學校。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必須在城市建立民眾高等學校。

在1891年,有兩所民眾高等學校在哥本哈根市成立,其中有一所名為伯普民眾高等學校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由於學校的學生數有了一定的規模,而且比較穩定,從1894年開始,學校得到了政府財政上的資助。

盡管伯普民眾高等學校在哥本哈根獲得了成功,但對於大多數市民來說,他們並不熟悉民眾高等學校。為了使民眾高等學校在城市擴展,一些堅定的格龍維主義者繼伯普民眾高等學校成功後,陸續在各城市開辦了各種形式的民眾高等學校。因此,到20世紀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前,丹麥已有城市民眾高等學校20多所;此外,一些農村地區的民眾高等學校也能招收城市的學生入學。這樣,民眾高等學校已不是早期的隻能招收農村學生的農民高等學校了,它已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民眾高等學校了。民眾高等學校在城市的廣泛發展,不僅為它自身的發展開辟了一條新路,擴大了招生的範圍,而且為以後丹麥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的順利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在城市民眾高等學校發展的同時,民眾高等學校的課程也在逐漸發生變化。早期的民眾高等學校是不提倡專門技術課程的。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民眾高等學校的課程逐漸出現了專門的技術課程,例如,農業技術、手工技術、家政、體操等課程。主張技術高等學校的人們聲稱:技術民眾高等學校招收的是那些不喜歡民眾高等學校的學生,也就是說,許多20歲左右的年輕人不願意從早到晚學習那些諸如曆史、名著欣賞、文學等課程。他們強調,技術民眾高等學校是民眾高等學校的一種形式。一時間,許多民眾高等學校把課程的重點放在技術類的科目。這種情況雖然多少有違格龍維關於民眾高等學校的思想,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確實解決了丹麥的社會問題,符合社會的需要。可以說,這種做法是格龍維民眾教育思想的發展。

當代丹麥是一個高度發達的文明之邦。但丹麥人民把他們一個多世紀以來在各個方麵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首先歸功於格龍維。他們說:直到今天,格龍維所構想和倡導的“民眾高等學校一直是解決民主社會中最基本問題的最佳方式。這個最基本的問題就是:教育成年青年過一種良好公民的生活”。[9]

[1] Steven M. Borish,The Land of the Living:The Danish Folk High School and Damnark’s Nonviolent Path to Modernization,Blue Dolphin Publishing,Inc. Grass Vliey,Califonia,U. S.,1991,p.434.

[2] 新中國成立前,雷賓南、戴子欽等人在介紹有關丹麥的教育時都曾用“民眾高等學校”這一名稱。此名稱由來已久,約定俗成。1985年出版的《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丹麥教育”條裏就沿用了這一名稱。黑龍江《成人教育》1985年第1期刊載趙東方譯編《瑞典的成人教育》一文采用了“民眾高級學校”之說。此文在1986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關世雄、張念宏編著的《世界各國成人教育現狀》中被摘收,仍沿用“民眾高級學校”一說。

[3] Thomas Rordanm,The Danish Folk High School,Copenhagen:Det Danmark Selskab,1980,p.124.

[4] Christian Thodberg and Anders Pontoppidan Thyssen,N. F. S. Grundtvig:Tradition and Renewal,Copenhagen:Det Danske Selskab,1983,p.12.

[5] The Land of the Living:The Danish Folk High School and Denmark’s Nonviolent Path to Modernization,p.167.

[6] The Land of the Living:The Danish Folk High School and Denmark’s Nonviolent Path to Modernization,p.169.

[7] Education For Life: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Occasion of the Bicentenary of N. F. S. Grundtvig,Copenhagen:Det Danske Selskab,September 10~14,1983,p.1.

[8] The Land of the Living:The Danish Folk High School and Denmark’s Nonviolent Path to Modenization,p.183.

[9] Education For Life: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Occasion of the Bicentenary of N. F. S. Grundtvig,Copenhagen:Det Danske Selskab,September10~14,1983,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