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教育思想通史(全十卷)(全新修訂版)

第一節 兒童研究運動概述

一、兒童研究運動的興起和發展

在西方教育史上,強**育應遵循自然的思想早已有之。但兒童的自然或本性,即兒童身心特征和年齡特征究竟如何?兒童的行為究竟有何特點?人們則未去深入研究。直到18世紀後半期,才有一些教育家,例如,瑞士的裴斯泰洛齊和德國的提德曼(Tiedeman),對兒童的行為做了觀察,並寫下了觀察日記。提德曼1787年還根據自己的日記寫成《兒童的心理發展》一書;該書1897年譯成英文,對美國的兒童研究運動產生過重要的影響。[1]19世紀中期以後,有關兒童和兒童教育的問題逐漸為人們所關注。法國學者羅別許(Lobisch)發表《兒童心理發展史》,對兒童的生理發展做了重要的研究。英國心理學家高爾頓受其表兄達爾文進化論思想的影響,開始對人類的智力來源問題進行了研究,並於1869年出版《遺傳的天才》一書,宣稱人類智力源於遺傳。這些為19世紀80年代兒童研究運動的孕育提供了背景和營養。此後,德國心理學家普萊爾(W. T. Preyer)1882年發表《兒童心理》,英國心理學家薩利1880年和1884年發表了兩篇有關兒童想象力和語言的論文,美國心理學家霍爾1883年發表了題為《兒童心理的內容》論文和一本《兒童研究》小冊子。兒童研究運動由此拉開序幕。

19世紀90年代後,兒童研究運動得到了迅速發展。具體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麵。

第一,在兒童研究方麵出現了一批傑出的代表人物。其中,“最傑出的代表人物是霍爾。他是一個複雜的、充滿活力的和有號召力的人物”[2]。人們認為,美國的兒童研究運動正是在他的領導下轟轟烈烈展開的。霍爾創辦了第一份兒童研究運動的雜誌——《教育研究》;還在1892年創辦兒童研究暑期講習班,培養了一批兒童研究運動的骨幹。1894年,霍爾創建全國教育協會兒童研究分會,並擔任第一任主席。隨著兒童研究分會的建立,“美國兒童研究運動已經堅實地發動起來了”。[3]

第二,湧現了一批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研究成果。除了前麵已提及的一些論著外,英國心理學家薩利還在1895年出版了一本暢銷書《童年研究》;瑞典教育家愛倫·凱(Ellen Key)1899年出版《兒童的世紀》;法國心理學家比納1903年出版《智力的實驗研究》,1909年又出版《關於兒童的觀念》;美國霍爾1904年出版《青少年:他們的心理及其與生理學、人類學、社會學、性、犯罪、宗教和教育的關係》;1914年德國學者斯特恩(W. Stern)發表《幼兒心理學》。

第三,建立了一批兒童研究機構。在美國,除了全國教育協會兒童研究分會外,還有23個州成立了分會,擁有大量的會員。伊利諾伊州分會1896年召開了一次大會,與會者達3000人。在歐洲,英國於1896年、德國於1897年、法國於1899年也先後成立了兒童研究協會。1890年至1914年間,歐美國家先後成立了25個全國性的研究協會。[4]

第四,創辦了一批兒童研究刊物。在兒童研究運動中,不少歐美國家創辦了專門雜誌作為兒童研究的陣地。其中最著名的當數霍爾創辦的《教育研究》。其他雜誌還有:英國創辦於1899年的《教育學家》(1907年更名為《兒童研究》);法國創辦於1900年的《研究簡報》等。據統計,在1890年至1914年間,歐美國家大約創辦了20種兒童研究雜誌。[5]

人們對兒童和兒童教育問題的興趣之所以在19世紀後半期逐漸濃厚,並最終引發一場聲勢如此浩大的兒童研究運動,其背景原因,大致可歸納為以下三點。

其一,19世紀後半期,歐美一些國家先後頒布強迫教育法令,初等教育迅速發展。隨著初等教育的發展,人們需要對兒童深入地了解。從教師方麵來說,研究兒童和了解兒童是為了更好地進行教育和教學。正如美國學者勒基(G. W. A. Luckey)所說的,兒童研究運動的目標是“確定從古代到現代教育實踐中最好、最正確的特征,使我們的教學符合由兒童自發興趣決定的兒童成長的自然階段”[6]。從家長方麵來說,他們需要了解兒童的教育和教養方麵的知識,使家庭教育得以改進。正如美國一位學者所說的,兒童研究運動的目的在於“了解兒童的身體、智力、社會性和宗教是相對成熟的還是不成熟的,了解如何在最佳時間促進其最完善的成熟”。[7]

其二,19世紀以後,隨著歐美國家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展,兒童福利事業方麵的問題日漸突出,例如,棄兒、流浪兒、違法青少年的問題及殘疾兒童的教養問題等。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不少國家建起了相當數量的孤兒院、青少年收容所、工讀學校;有的國家還開展了為殘疾兒童提供牛奶,幫助困難家庭兒童上學等福利事業活動。從事這些福利事業活動的社會工作者們為了做好工作,積極投身於兒童研究活動。一方麵,他們想通過研究兒童和了解兒童,以便更好地為兒童服務,並且為製定兒童福利事業的政策提供依據;另一方麵,他們也想通過兒童研究活動以引起公眾對兒童福利事業的重視,從而提高兒童福利事業以及他們自身的地位。

其三,19世紀歐美國家工業化社會的迅速發展,引起了人們新舊價值觀念的劇烈碰撞,人們判斷是非善惡的標準模糊了,道德行為上出現了“失範”現象。因此,如何對青少年進行道德教育也成了人們關注的一個焦點問題。兒童的道德和道德教育問題可以說是推動兒童研究運動的重要動力之一。許多研究者所調查和研究的問題中大都有涉及兒童道德方麵的內容。例如,霍爾1915年在克拉克大學設計的問卷中就包含有兒童的思想和行為以及兒童的倫理和宗教動力的內容。[8]

二、兒童研究的主要領域和方法

關於兒童研究的主要領域,澳大利亞教育學者康內爾(W. F. Connell)做了較為準確的概括。他指出:“兒童研究運動是一種持續不斷的努力,以揭示兒童和青少年的發展規律,探索其身體的、心理的和情感的發展,解釋他們的行為,研究他們的興趣和態度……”[9]

從兒童研究的內容來看,兒童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領域。

第一個領域是兒童的身體與健康。英國兒童研究協會成立時主要是由醫生和教師中對城市貧困兒童的衛生條件和成長感興趣的人組成的。19世紀90年代,歐洲國家許多教育家和心理學家對兒童的心理疲勞問題特別感興趣,法國心理學家比納曾在1898年對心理疲勞研究做了全麵的總結。霍爾及其同事對兒童的身體健康、生理缺陷等十分關注。美國希恩(M. W. Shinn)在其著作《一個嬰兒的傳記》中,對嬰兒的視覺運動的發展做了詳細的記錄。

第二個領域是兒童的興趣、情感和態度。許多研究者對兒童的興趣做了深入研究,有的還編製出興趣量表和興趣發展常模。在這些“興趣”理論中,瑞士心理學家克拉帕雷德(édouard Claparéde)的觀點具有獨特性。在對興趣問題進行研究的基礎上,他將兒童的興趣發展劃分為三個階段六個時期。[10]

一是獲得和試驗階段:

(1)感知興趣期(0~1歲)

(2)語言興趣期(2~3歲)

(3)一般興趣和智力覺醒期(3~7歲)

(4)特殊目標的興趣期(7~12歲)

二是組織和評價階段:

(5)情感的、道德的和社會的興趣,專門的興趣和性的興趣期(12~18歲)

三是生產階段:

(6)工作和將各種興趣從屬於某種高級興趣的時期(成年)

除兒童的興趣外,兒童的情感和態度也是研究者關注的重要問題。霍爾對兒童情感、態度、行為等道德和道德教育問題也有過專門的論述。

第三個領域是兒童的智力問題。從普萊爾的《兒童心理》一書開始,兒童的智力問題便成了許多兒童研究者的研究焦點。例如,英國的高爾頓對智力問題的研究。雖然許多文獻在談到兒童研究運動時並未過多提及高爾頓的作用,但不可否認,高爾頓的《遺傳的天才》一書的出版對後來兒童智力的研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發明的心理測驗對後來智力測驗的影響更是顯而易見的。在兒童智力的研究中,法國比納的《智力的實驗研究》出版以及“比納—西蒙智力量表”的問世是兒童研究運動中有關智力研究的代表性成果。

在兒童研究的方法上,兒童研究者主要采用的是問卷調查和個別觀察法。英國高爾頓在研究兒童智力問題時,就使用過問卷法,並因此成為問卷法的創始人。問卷法的大量應用是在美國。按美國一位心理學家的說法,在“兒童事務和問卷調查表方麵已經瘋狂了”。[11]霍爾本人在1894至1915年間,至少就194個題目散發了問卷調查表。霍爾對問卷的科學性十分重視。製作問卷時,先通過預測合理選擇題目;然後將題目分類整理使之形成係統;測試前對測試人員進行培訓,使之掌握問卷調查技術;最後采用統計法對資料進行處理。

有的心理學家也曾試圖采用實驗法研究有關問題,但是,“往往由於實驗儀器粗製濫造,抽樣不適當,對於反應的分析不符合要求,結果,研究過程和結果遭到很多非難”。[12]

三、兒童研究運動的意義

曆時30多年的兒童研究運動在歐美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其影響和作用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麵來看。

首先,兒童研究運動有力地推動了兒童福利運動。它使許多人對改善兒童的學習和發展條件產生興趣。在兒童研究運動的影響下,“提供更好的健康設施、娛樂設備、兒童圖書館和學校膳食,以及改善學校教室和青少年勞動條件,是許多對兒童研究感興趣的人樂於承擔的任務”。[13]

其次,兒童研究運動對兒童學校教育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兒童研究運動改變了人們的舊的教育觀念,改進了舊的教育方法。兒童研究者反對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傳統的學習方法,要求根據兒童自身特點,即根據兒童身心特征和興趣進行教學。並且,通過問卷調查,為教師和家長提供了大量有關兒童身心特征的資料,以便教師和家長采用科學的教育教學方法。兒童研究運動還擴展了學校教育內容,使體育、音樂、美術等學科受到重視。人們認為,這是兒童研究運動重視兒童身體及各方麵才能研究的結果。此外,兒童研究運動還促進了師資培養和培訓工作,不少師範學校及大學教育係和教育學院都開設了兒童研究課程。還有,兒童研究運動促使人們對早期教育的關注。1906年至1917年,美國兒童遊戲場所在100多個城市中增加到上千個。[14]

最後,兒童研究運動促進了人們對兒童心理和行為的認識,推動了心理學在教育上的應用,為教育心理學的創立準備了條件。美國學者認為,兒童研究運動至少把三個有關兒童的觀念帶進了教育學和心理學:第一個觀念是兒童研究運動論證了兒童間的差異,使人們明白沒有兩個兒童是一樣的。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研究這種差異並因材施教。第二個觀念是兒童的特性是複雜的和難以捉摸的,兒童行為各個不同方麵是相互關聯的。例如,要研究智力的發展,就必須了解身體、社會和情感方麵的發展。從而使教育工作者意識到,教給兒童的任何東西所引起的變化不是其行為的單一機能,而在一定程度上是作為一個整體的兒童的發展。第三個觀念是兒童發展要經曆一係列階段。盡管兒童研究者對階段的劃分以及各階段特征的意見並不一致,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兒童研究者都希望教育工作者能夠了解兒童發展的階段性。美國兒童研究者賈德(C. H. Judd)曾對教師了解兒童發展階段性的重要性做了如下說明:“對於教師,真正的問題是:在心理準備好發展到一個新階段之前必須滿足的條件是什麽?……如果我們知道這些條件並能控製它們,那麽我們就能夠在我們認為適當的時候,使兒童出現這種心理現象。”[15]

兒童研究運動也存在不少缺點,特別是研究方法的科學性難以令人信服,因而招致不少批評。美國心理學家鮑德溫(J. M. Baldwin)曾批評霍爾的問卷法缺乏正確的方法論前提;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也對兒童研究運動使用的問卷法持批評態度,而主張使用客觀法。[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