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凱洛夫《教育學》中的教育思想
凱洛夫(И. А. Кайров,1893—1978)為蘇聯著名教育家,曾先後出任俄羅斯聯邦教育科學院院長、俄羅斯聯邦教育部部長職務,對20世紀四五十年代蘇聯教育實踐的發展發揮了較大的影響。在教育理論領域,凱洛夫也以其主編並由葉希波夫(Б. П. Есипов)、裏韋斯(С. М. Ривес)等多人合作編著的《教育學》對20世紀30年代蘇聯政府在一係列教育改革決定中所反映的教育指導思想進行了較係統的總結。
凱洛夫主編的《教育學》第一版出版於1939年,被選用為師範學院教育學課程的教學參考書。後於1947年加以修訂,並經俄羅斯聯邦教育部批準成為師範學院教育學課程的教材於1948年再版。1956年,經過再次修訂的《教育學》又出了第三版。
應該說,凱洛夫《教育學》中的教育思想體係與當時蘇聯的社會政治、經濟生活有著內在的聯係,並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戰後初期聯共(布)中央及蘇聯政府所頒行的一係列教育改革政策及法規的影響。在論及《教育學》的思想淵源時,該書作者明確指出:《教育學》的教育思想建立在這樣三個方麵的基礎上:“①作為科學一般方法論基礎的馬克思列寧主義哲學,以及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關於文化和教育的學說;②經過批判地改造過的教育學曆史遺產,學校及其他教育機關的工作與發展的曆史經驗,特別是我國進步的教育學對於科學的貢獻;③蘇聯學校及其他教育機關的現代工作經驗以及家庭教育的經驗。”[56]
就凱洛夫《教育學》所體現的教育思想的主要內容來看,這本著作著重體現了20世紀30年代聯共(布)中央為整頓蘇聯教育工作而頒布的一係列決定中的教育觀點。也就是說,該《教育學》是《關於普及初等義務教育的決定》《關於小學和中學的決定》《關於中小學教學大綱和教學製度的決定》《關於中小學教科書的決定》《關於蘇聯中小學結構的決定》以及《關於教育人民委員部係統中的兒童學曲解的決定》中所反映、貫穿的教育觀點的集中係統表述。
一、教育的性質
凱洛夫《教育學》1948年版全書共3編21章。第一編“教育學總論”論述了教育學的產生、發展,論證了教育的階級性和曆史性,並談到了蘇聯共產主義教育的目的和任務。《教育學》一書的作者認為,真正的教育科學隻有以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為基礎才有可能建立起來;要以共產主義教育的思想和政治方向來確立蘇聯共產主義教育的目的和任務;並要求完整全麵地理解共產主義教育的全部內容,即把智育、綜合技術教育、德育、體育與美育結合起來統一實施。在教育的階級性與曆史性問題上,《教育學》認為,當社會尚處於無階級狀態時,教育不具備階級性。當人類社會步入階級社會之後,教育則表現出鮮明的階級性,表現出具體的階級傾向。此外,不同曆史時期的社會教育也表現出不同的特征,這就是教育曆史性的表現。在有關教育作用問題上,這部《教育學》集中接受並論述了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同時批駁了“教育萬能論”和“教育決定論”的片麵認識。在此基礎上,它明確提出“教育不能不承認人們天性的差異,他們氣質表現的特征和他們感覺器官的特征等”,並得出結論:“就是人的遺傳素質的發展,不論是在肯定的趨向上或是在否定的趨向上,都不是自然完成的,而主要是由於教育的結果完成的。”[57]
二、教學論思想
第二編“教學理論”則主要論及學校教學過程所涉及的主要內容,如教學過程的本質、教學原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在教學過程本質問題上,凱洛夫《教育學》認為,教學首先是指教師在學生自覺與自動參與下以知識、技能和熟練技巧的體係武裝學生的過程,同時教師還擔負著以科學原理和共產主義世界觀充實學生頭腦、培養學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並訓練發展學生的智力的責任。
在認識教學過程的本質時,凱洛夫《教育學》提出要以列寧的有關論述為指導,即把列寧所強調的“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並從抽象的思維到實踐”這一原理作為組織教學過程的指南。但同時還應認識到教學與科學的認識並不完全一致,而表現出教學過程的特殊性。在教學實踐中,這些特殊性表現為:借助於教學過程向學生傳授的是前人已經獲得的真理(知識);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在有經驗的教師指導下獲得對現實事物的認識的;在教學過程中需強調鞏固知識的工作;教學過程中還應有計劃地實現發展兒童智力、道德和體力的任務。基於對教學過程的如此認識,凱洛夫等人又在《教育學》中提出六個有著內在關聯的教學環節:①使學生感知具體的事物並在此基礎上形成學生的表象;②分清事物的異同、主次,認清它們之間的各種關係;③形成概念,認識定律、定理、規則、主導思想、規範等;④使學生牢固地掌握事實和概括性的工作;⑤技能和熟練技巧的養成和加強;⑥在實踐中檢驗知識,並把知識應用於包括創造性作業在內的各種學習活動中。
有關教學的基本原則,凱洛夫等人在《教育學》中共提出直觀性原則、自覺性與積極性原則、鞏固性原則、係統性與連貫性原則及通俗性與可接受性原則。直觀性原則的運用,其目的在於確保學生在感覺具體事物的基礎上形成觀念和概念,確保學生尤其是低年齡兒童的學習活動的安排能夠體現其年齡特征的要求。自覺性與積極性原則的主旨則在於保證兒童通過積極的思維活動.對已感知到的外部具體事物及其特征進行對比、甄別、分析、歸納,並最終得出概念性及規律性的認識。至於鞏固性教學原則,《教育學》給出了這樣的定義:鞏固地把知識保持在記憶中,當有必要時,要能想起這些知識並以它作為憑借。而係統性與連貫性教學原則的運用,主要基於三個方麵的考慮:按照嚴格的邏輯編寫係統的教學大綱與教材;教師係統講述其任教學科;學生進行係統的學習。對於教學的通俗性與可接受性原則的運用和體現,凱洛夫等人指出教材所涵蓋的知識範圍、複雜程度及深度應切實符合特定年齡段兒童的年齡特征,要照顧到學生的知識水平、領會科學問題所達到的程度及智力水平等。
顯而易見,凱洛夫等人在《教育學》中所提出的直觀性原則等五條教學原則,其目的在於讓學生通過教師係統的講授及對教材的掌握,牢固掌握係統的知識、技能與技巧。而這一目的正是聯共(布)中央在20世紀30年代初開始實施的一係列教育改革所追求的。
對於蘇聯學校的教養與教學內容,凱洛夫《教育學》也進行了具體的界定。凱洛夫等人強**學計劃的製訂應遵循這樣一個基本要求,即確保學生依據教學計劃所學習的知識應該是從整個科學知識中選取出來的基本知識。他們還對包括在教學計劃之中的21門學科的教育及教養意義進行了詳細論述。除了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及教科書在教學過程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教學大綱包括所有構成教學科目內容的問題和題目的綱要,是教師從事教學活動所必須依托的基本指導文件。教科書包容了學生所要學習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源泉之一。
在教學工作的組織形式上,凱洛夫《教育學》在詳細回顧班級授課製產生與發展的基礎上,從曆史經驗出發視其為教學工作的基本組織形式,從而在事實上為聯共(布)中央《關於中小學教學大綱和教學製度的決定》的精神進行了論證與維護。在對班級授課製產生與發展的曆史進行回顧的基礎上,凱洛夫等人充分肯定了這一教學組織形式對提高蘇聯普通學校教育質量的意義。不僅如此,《教育學》一書的作者還對班級授課製做出如下估價:“上課所以成為教導工作的基本組織形式,是因為主要在這裏實現著共產主義的教育、教養、教學的目的及任務。”[58]借助於對班級授課製的重視,凱洛夫等在《教育學》中所講述的教學方法主要集中於教師教的方法,詳細討論了教師的口頭講授方法(敘述和講演)。所有這一切與20世紀30年代蘇聯政府為係統糾正由於綜合教學的實施而影響學生對係統知識的掌握而推行的一係列教育教學改革密不可分。
三、道德教育思想
凱洛夫《教育學》認為,除承擔把新一代培養成為有學問的人這一任務外,蘇聯學校還擔負著這樣一種職責:把新一代造就成為全心全意忠實於社會主義事業並善於了解蘇維埃國家政策的有學識的新人。為實現此目的,蘇聯學校必須在道德教育方麵注重培養兒童具有共產主義道德信念,即具有蘇維埃愛國主義精神、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精神、集體主義精神、熱愛勞動、珍惜公共財物、誠實正直、意誌堅強、樂觀向上等方麵的道德品質。
愛國主義精神的教育,就是要在學生心目中樹立熱愛蘇維埃共和國的信念,確立把自己掌握的全部知識與才能貢獻給祖國的決心,以及在祖國處於危難時奮勇保衛祖國的大無畏革命氣概。
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精神的教育,就是培養學生對於每個勞動者的人格、對於勞動群眾的巨大作用與意義以及他們的創造能力表現出崇敬、尊敬以及無限信任的態度。
集體主義精神教育就是教導青少年團結友愛,彼此互助,正確對待並處理個人與集體的關係,充分認識到個人隻有在集體中、在社會中才有可能充分發揮多方麵的才能,從而最終教導青少年樹立為共產主義理想而奮鬥的信念。
熱愛勞動的教育,就是教導青少年學生認識到勞動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人類一切能力和美德的源泉,是共產主義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此外,勞動教育還要致力於培養兒童對勞動者具有深沉的愛與感激的情感,並引導他們在參與實際勞動的過程中養成堅忍、刻苦、不畏艱難的精神與品格。
珍惜公共財物的教育則與集體主義精神教育的關係密切,即對國家、集體的財物要珍惜,要愛惜,對公共財物的使用與保管時時刻刻表現出強烈的主人翁責任感,力爭使公共財物發揮最大限度的作用。
在培養兒童具有誠實正直、意誌堅強、樂觀向上的道德品質方麵,凱洛夫等人明確主張“培養共產主義道德品德,也就是培養青年堅強的意誌和堅定的性格”,培養他們具有不屈不撓的頑強性、堅忍性、不怕艱難險阻及任勞任怨、心地坦**、樂觀向上的道德品質及風範。
在道德教育的實施原則問題上,《教育學》一書的作者們旗幟鮮明地主張要以列寧在《共青團的任務》中所提出的“應該使培養、教育和訓練現代青年的全部事業,成為培養青年的共產主義道德的事業”作為道德教育的指導方針。也就是說,道德教育全過程應滲透共產主義目的性與思想性,這是共產主義道德教育所須遵循的首要原則。此外,結合道德教育開展的具體實踐,《教育學》還相繼提出了一係列的道德教育原則,如適應兒童的發展水平、連續性、對學生的嚴格要求和尊重學生人格相結合、長善救失、在集體中和通過集體進行教育、了解學生特性和進行個別教育相結合等。
《教育學》一書的作者們高度重視教學在道德教育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認為青少年一代的德育任務基本上是在教學過程中完成的;強調學生道德品質的形成和培養,不僅要以教學的內容為轉移,而且還要以教學方法為轉移。如此,教師便在道德教育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不僅要保證教學上的教學效果,而且還要保證教學上的德育效果。
在道德教育方法的選擇上,《教育學》列舉了這樣一些可選的方法:說服法、練習法、兒童集體組織法、獎懲法,並主張完整的道德教育活動是多種道德教育方法綜合運用的結果。而且,“為了巧妙地應用這些方法,最重要的是必須知道每種方法的主要特征和方麵,以及該項方法能夠發生效果的那些條件”。[59]
總體說來,凱洛夫、葉希波夫、裏韋斯等人所編著的《教育學》中的教育思想,較為全麵而係統地總結了20世紀三四十年代蘇聯在普通教育改革實踐中所積累的經驗,集中體現並論證了蘇聯在這一時期所頒布實施的一係列教育改革決定中所依據的教育改革與發展方針。《教育學》在對教育的曆史性與階級性進行論證的基礎上,建構起較為完整的教學論體係,並集中而詳盡地闡述了共產主義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以及道德教育的途徑與具體方法。而所有這些見解均代表了蘇聯這一時期教育理論探討與研究的最高水平。凱洛夫等人的《教育學》中的教育思想不僅對當時蘇聯教育實踐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這種影響還跨越國界,對一些社會主義國家的教育理論建設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凱洛夫《教育學》的教育思想體係以其注重係統知識傳授、注重教學過程中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而著稱,這一特征也確保了20世紀三四十年代蘇聯教育質量的提高。對於這一點,我們應給予客觀的評價。不過,尚需指出的是,這部《教育學》在對有些教育問題的論述上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絕對化、機械化,很少辯證化。在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有關論述的引用上也表現出牽強附會的做法,如把智育、綜合技術教育、德育、體育和美育五育的實現理解為馬克思和恩格斯關於人的全麵發展的思想的實現。同時,該書也沒有能夠根據蘇聯當時已發生很大變化的文化教育狀況、教育自身特點及其發展規律,提出和解決新的教育理論與實際問題,而是堅持20世紀30年代形成的全部結論,表現出濃厚的教條主義色彩。所有這些都成為此後蘇聯教育理論建設進一步思考並加以解決的問題。
[1] [蘇聯]根·奧比契金等:《克魯普斯卡婭傳》,王占標等譯,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45頁。
[2] 《克魯普斯卡雅教育文選》上卷,第157頁。
[3] 《克魯普斯卡雅教育文選》上卷,第169~170頁。
[4] 《克魯普斯卡雅教育文選》上卷,第189頁。
[5] 《克魯普斯卡雅教育文選》上卷,第197頁。
[6] 《克魯普斯卡雅教育文選》上卷,第198頁。
[7] 《克魯普斯卡雅教育文選》上卷,第100頁。
[8] 《克魯普斯卡雅教育文選》上卷,第256頁。
[9] 《克魯普斯卡雅教育文選》上卷,第256頁。
[10] 《克魯普斯卡雅教育文選》上卷,第20頁。
[11] 楊漢麟、周采:《外國幼兒教育史》,第485頁。
[12] 《克魯普斯卡雅教育文選》上卷,第334~335頁。
[13] 《克魯普斯卡雅教育文選》下卷,第121頁。
[14] 《克魯普斯卡雅教育文選》,第359頁。
[15] [蘇聯]康斯坦丁諾夫等:《蘇聯教育史》,吳式穎等譯,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第470頁。
[16] [蘇聯]康斯坦丁諾夫等:《蘇聯教育史》,第470頁。
[17] [蘇聯]根·奧比契金等:《克魯普斯卡婭傳》,第217~218頁。
[18] [蘇聯]盧那察爾斯基:《論文學》,蔣路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版,第613頁,“譯後記”。
[19] 蘇聯教育科學院:《列寧論教育》,第283頁。
[20] 瞿葆奎:《教育學文集·蘇聯教育改革》上冊,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7頁。
[21] 瞿葆奎:《教育學文集·蘇聯教育改革》上冊,第4頁。
[22] 瞿葆奎:《教育學文集·蘇聯教育改革》上冊,第8頁。
[23] 《真理報》,1918年6月5日至8日有關會議的報道。
[24] А. В. Луначарский о нароном образовании,стр.463.
[25] А. В. Луначарский о нароном образовании,стр.30-31.
[26] А. В. Луначарский о нароном образовании,стр.31.
[27] А. В. Луначарский о нароном образовании,стр.233.
[28] А. В. Луначарский о нароном образовании,стр.298.
[29] А. В. Луначарсий о нароном образовании,стр.299.
[30] А. В. Луначарсий о нароном образовании,стр.405.
[31] А. В. Луначарский о нароном образовании,стр.261.
[32] А. В. Луначарский о нароном образовании,стр.262.
[33] А. В. Луначарский о нароном образовании,стр.264.
[34] А. В. Луначарский о нароном образовании,стр.262.
[35] А. В. Луначарский о нароном образовании,стр.275.
[36] А. В. Луначарский о нароном образовании,стр.121.
[37] А. В. Луначарский о нароном образовании,стр.33.
[38] А. В. Луначарский о нароном образовании,стр.400.
[39] А. В. Луначарский о нароном образовании,стр.442.
[40] А. В. Луначарский о нароном образовании,стр.196.
[41] А. В. Луначарский о нароном образовании,стр.159.
[42] А. В. Луначарский о нароном образовании,стр.159.
[43] А. В. Луначарский о нароном образовании,стр.269.
[44] А. В. Луначарский о нароном образовании,стр.391.
[45] А. В. Луначарский о нароном образовании,стр.391.
[46] А. В. Луначарский о нароном образовании,стр.444.
[47] А. В. Луначарский о нароном образовании,стр.445.
[48] А. В. Луначарский о нароном образовании,стр.62.
[49] А. В. Луначарский о нароном образовании,стр.62.
[50] А. В. Луначарский о нароном образовании,стр.62-63.
[51] А. В. Луначарский о нароном образовании,стр.66.
[52] А. В. Луначарский о нароном образовании,стр.446.
[53] А. В. Луначарский о нароном образовании,стр.63.
[54] А. В. Луначарский о нароном образовании,стр.128.
[55] А. В. Луначарский о нароном образовании,стр.386.
[56] [蘇聯]凱洛夫:《教育學》,沈穎、南致善等譯,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年版,第33頁。
[57] [蘇聯]凱洛夫:《教育學》,第22~23頁。
[58] [蘇聯]凱洛夫,《教育學》,第131頁。
[59] [蘇聯]凱洛夫:《教育學》,第24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