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教育思想通史(全十卷)(全新修訂版)

第一節 法西斯主義與德、意、日教育的法西斯化

一、法西斯主義的曆史由來

“法西斯”是一個令人憎惡的字眼。人們一提到它,往往會聯想到德、意、日法西斯侵略者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人們帶來的浩劫。在20世紀大部分時間裏,在人們日常用語中,法西斯成了暴政和恐怖的同義詞。

其實,“法西斯”這個詞從它出現到1922年法西斯政權在意大利建立,其含義幾經演變。法西斯最初來自拉丁文“fasces”,原指古羅馬官吏出巡所執的中間插著一把突出斧頭的束棒,它是象征有權者對違背其意誌者處以鞭笞或死刑的特殊標誌。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意大利法西斯頭目墨索裏尼(Benito Mussolini,1883—1945)最初組建法西斯黨,並非取自拉丁文“fasces”,而是取意大利文“fascio”,其意思是“協會”或“聯盟”。

19世紀末,受社會主義思想影響,新興的意大利工人階級開始組織起來。有的地方建立的工人階級組織就以法西斯“fascio”命名,其實質是一般意義上的工人協會。1890年,意大利西西裏島建立勞動者法西斯,曾提出一個反映工農要求的提高工資、取消苛捐雜稅和改善勞動條件的革命性綱領,深受工人、農民和其他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歡迎,雖然它不久遭政府鎮壓而被迫解散,但在意大利產生了全國性的深遠影響。從那以後,法西斯成了革命的代名詞。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意大利米蘭工會建立了一個自稱是“社會主義”性質的法西斯組織——國際行動革命法西斯。1915年1月1日,剛剛脫離社會黨的墨索裏尼加入這個組織,將其更名為革命幹涉行動法西斯。但到同年8月因墨索裏尼應征入伍,這個革命幹涉行動法西斯就自行消失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墨索裏尼於1919年3月23日在米蘭建立新的組織,仍以法西斯命名,稱為戰鬥的意大利法西斯。他仍想以法西斯的革命的含義爭取工農群眾,重新獲得社會黨廣大黨員的支持。但在1919年11月意大利議會大選中,戰鬥的意大利法西斯遭到慘敗。於是,墨索裏尼“放棄了社會主義的調子”,開始與地主和資產階級結合,在城鄉廣泛進行暴力恐怖活動。這時,法西斯一詞的含義發生了質的變化,成為暴力恐怖的同義語。

1921年6月,墨索裏尼在意大利議會的演說中正式宣布法西斯主義與共產主義為敵。[1]他做起重新恢複古羅馬帝國霸業的迷夢,把法西斯一詞的由來追溯到古羅馬時代。墨索裏尼認為,“束棒”標誌既可用來向法西斯分子灌輸古羅馬帝國的好戰精神,又可以此說明法西斯是一個生死與共的整體,強調一致與紀律,凡是有不一致或違犯紀律者,立即繩以斧鉞。墨索裏尼利用戰後在意大利廣泛出現的強烈懷念古羅馬的情緒,強化他在法西斯運動內部的權力,為日後對外侵略擴張和實行極權獨裁統治尋求曆史的和理論的根據。

1921年11月7日,戰鬥的意大利法西斯在羅馬召開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正式更名為國家法西斯黨,將“束棒”定為黨徽。[2]作為一種國際範圍的現象,法西斯與暴力恐怖、極權統治和侵略戰爭聯結在一起。德、意、日法西斯的首領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罪魁禍首。法西斯主義也就成了遺臭萬年的罪惡的同義語。

二、法西斯主義的曆史特征

綜上所述,法西斯主義是20世紀前半期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首先發源於意大利的一種國際範圍的反動的曆史現象。作為政治概念的法西斯主義,實際上是反映、表述這種曆史現象的一個總概念,它包括法西斯主義思潮、法西斯運動、法西斯政權等相互聯係的幾個不同的概念。

一般而言,法西斯主義是在帝國主義陷入全麵危機期間,主要在一些封建國家和軍國主義傳統影響濃厚的帝國主義國家出現的,以克服危機、對抗革命、實行擴張為目標的反動社會思想、政治運動和政權形式。執政的法西斯的基本特征包括:第一,它是崛起於社會中下層的右翼狂熱運動,同原有統治階級權勢集團結成政治聯盟後所建立的反動政權,代表以壟斷資產階級為主體的新老統治集團的利益;第二,它是以極端民族主義為政綱核心,以侵略擴張、發動戰爭、爭霸世界為其一切重大政策根本出發點的最野蠻凶殘的帝國主義國家政權;第三,它是以極權製代替民主製的反共、反社會主義、反民主主義的恐怖獨裁統治,是資產階級專政的極端形式。[3]

執政的法西斯存在兩種基本類型:一種是德意類型,由意大利率先發端而經納粹德國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其主要特點是有一個由強有力的黨魁領導的群眾性的法西斯政黨,由這個政黨發動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法西斯運動,采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結合的方式,但以自下而上為主要方式,與統治階級權勢集團結成政治聯盟,取得全國政權,進而廢除議會民主製,全麵確立法西斯極權製。另一種類型是日本類型,其主要特點是通過近代天皇製自上而下地逐步實現國家的法西斯化,保留了較多傳統形式和特征。

三、法西斯主義的理論觀點

(一)極端的民族主義

極端民族主義是一種資產階級思潮,本來是帝國主義國家不同程度上普遍存在的現象。作為法西斯主義政治綱領核心的極端民族主義,有它自身的特點。

法西斯主義主要發生在德、意、日這三個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突出地反映了這些國家壟斷資產階級向老牌帝國主義國家奪取銷售市場、原料產地和資本輸出場所的渴望和意圖。尤其在陷於嚴重經濟政治危機困境期間,它們的擴張要求更是特別強烈,特別急切。這種要求的集中表現,就是公然宣揚所謂“生存空間”“生命線”一類謬論,將其作為全力追逐的根本目標。希特勒抓住德國地理學家、人種史學者弗·拉采爾在《生存空間論》(1901年)一文中提出的這個概念,殫精竭慮地予以發揮,宣稱“保證德國的生存空間是我們的最高原則”。納粹黨副領袖赫斯(Rudolf Hess,1894—1987)解釋說,“生存空間”政策是納粹運動“最深刻的任務,而其他一切隻能看成達到這一目的的準備和手段”[4]。墨索裏尼也宣揚“對法西斯主義來說,帝國的傾向,即各民族擴張的傾向,是一種生命力的表現”[5]。

法西斯主義發生於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局極度不滿的德、意、日三國,表明他們絕不甘心忍受英、美、法構築的凡爾賽—華盛頓體係的束縛,力圖衝破或撕毀這些條約和協定,進而摧毀主要維護英、美、法既得利益的國際關係格局,建立由它們稱霸世界的新格局。它們的極端民族主義必然導致動用武力挑起戰爭,危及整個世界和平。事實上,德、意、日三國先後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爭策源地。

法西斯國家政權的根本目標是要通過戰爭以奪取“生存空間”和世界霸權,需要一個與此相適應的政治體製,即以極權製取代民主製,來保障把國內所有人力、物力、財力嚴密控製起來,使用於戰爭。極權製在政治上實行以領袖原則為依據的元首獨裁製。希特勒說,“決不能實行多數決定的製度……必須要由一個人單獨地做出決定”,“這一原則是絕對責任和絕對權威的無條件結合”。[6]極權製剝奪議會的一切政治權力,使其名存實亡,從而廢除議會民主製。極權製在經濟上推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對私人企業實行統製經濟。在組織上則推行職團製、民眾共同體和家族國家等形式。

(二)狹隘的種族主義、社會達爾文主義

希特勒是一個十足的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忠實信徒。在他看來,人類社會處在一種永恒的生存鬥爭之中。“世界不過是個適者生存、強者統治的叢林,一個弱肉強食、優勝劣敗的世界”;弱者服從強者,劣者服從優者,是“支配宇宙一切事物的永恒意誌”和法則。[7]這一觀點不僅是納粹德國,也是意大利和日本法西斯共同的思想理論基礎,而在納粹德國,特別突出的表現是它的極端民族主義深深植根於種族主義。後者是前者重要的思想根源和精神支柱;前者則是後者在政治上的具體體現。在納粹黨人那裏,二者往往混同而很難區分,都被用以作為進行侵略擴張,實行種族滅絕的借口。納粹黨人的種族主義認為,世界的曆史是種族鬥爭的曆史,雅利安人是世界文明的創造者,“一切高級人類的創始者”;作為雅利安人的後代的日耳曼人是“地球上最高的人”,是“主宰種族”,應由它行使“主宰的權力”,統治世界;[8]猶太人、斯拉夫人等都是劣等種族,猶太人種下的最壞的禍根是民主主義、馬克思主義和蘇維埃國家,所以對猶太人、馬克思主義的工人運動等,不僅要反對,而且要加以消滅。這顯然是一種蠱惑人心的無稽之談。

(三)極權主義

極權主義是墨索裏尼在20世紀20年代首先提出的。威廉·夏伊勒曾經在書中寫道:“在法西斯主義者看來,一切都存在於國家之中,在國家之外不存在任何有人性或精神的東西”,“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法西斯主義是極權主義的”。[9]由此可見,極權主義是一種國家觀。它宣揚國家至高無上,所謂“國家是一種權勢和絕對權力的意誌”;國家包容一切,所謂“整個民族參加相應組織的一切政治、經濟、精神力量,都能在國家內進行活動”;“在國家之外既沒有個人,也沒有集團(政黨、團體、工會、階級)”,“對法西斯主義來說,國家是絕對的,在它麵前,個人和集團都是相對的”。這裏所說的國家“絕對權力的意誌”,當然也就是法西斯統治集團或者首腦個人的意誌。西方不少學者認為社會主義國家實行極權主義,這至少是一種誤解。在馬克思主義看來,國家是階級統治的機關,是統治階級意誌的體現;社會主義國家是人民當家做主,體現以工人階級為領導階級的人民大眾的意誌,而在涉及利益分配上實行國家、集體、個人利益統籌兼顧的原則。這與法西斯主義的國家至高無上,根本否定個人和集團在國家之外的存在,完全是兩種截然相反的國家觀。把二者等同起來顯然是不符合實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