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朗格朗的終身教育思想
保爾·朗格朗(Paul Lengrand,1910—2003),是法國當代著名的成人教育家、終身教育理論的積極倡導者和奠基者。
朗格朗於1910年出生於法國。巴黎大學畢業後,他曾在中小學任教多年。後來,他到法國的格勒諾布爾(Grenoble)工人教育中心擔任領導工作,並曾在加拿大蒙特利爾(Montreal)的麥克吉爾(McGill)大學講授法國文學。1948年,朗格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下屬的成人教育局工作,並於1962年成為該局的負責人。與此同時,朗格朗還負責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中與成人教育有關的項目,並任法國文化和發展協會的秘書長以及教育發展委員會秘書處的成員。
1965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開的“第三屆促進成人教育國際委員會”的會議上,朗格朗以“Education Permanente”為題進行了學術報告。該報告引起與會者的極大反響。後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Education Permanente”改為英譯“Lifelong Education”,即終身教育。正是在這個學術報告的基礎上,朗格朗於1970年寫成並出版了其代表作《終身教育引論》(An Introduction of Lifelong Education)。該書出版後,被譯成20多種文字,在國際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被公認為是終身教育理論的代表作。
朗格朗在《終身教育引論》一書中,明確提出了終身教育思想。在為中譯本寫的序言中,朗格朗指出:“教育和訓練的過程並不隨學校學習的結束而結束,而是應該貫穿於生命的全過程。這是使每個人在個性的各方麵——身體的、智力的、情感的、社會交往的方麵,總之在創造性方麵——最充分地利用其稟賦和能力的必不可少的條件。”並認為:“必須把教育看作是貫穿於人的整個一生與人的發展各個階段的持續不斷的過程。”[11]
朗格朗的終身教育思想極其豐富,概括起來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一、終身教育是現代社會的需要
朗格朗指出,傳統上一般地將人的一生劃分為兩個階段:準備階段(幼年期和青春期)與實際活動階段,並認為在前一個階段所獲得的知識和能力可以在後一個階段一勞永逸地享用。但是,在現代社會,這種一個人有了一定的知識和技能以後便可以終生應付裕如的觀念正在迅速過時並正在消失。他認為,對於所有的人來說,現代社會除了來自年老、疾病、交往、職業、政治、宗教等的一係列挑戰而外,自20世紀初以來,又增加了一係列新的挑戰,而這些挑戰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決定個人和社會命運的條件,並最終促使終身教育思想的確立。這些新的挑戰主要有以下9個方麵。
第一,變化速度加快。朗格朗認為,由於變化的加快,“使教育和教育工作者麵對各種各樣的問題和需求,這些問題和需求的廣泛程度和複雜程度將動搖整個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的傳統基石”。[12]所以,傳統的教育體製和方法已不能適應新的需求,教育不得不尋求新的道路。
第二,人口增長。人口的增長及人的壽命的延長,不僅對教育的需求不斷增長,而且對教育的職能、性質也提出改變的需求。特別是對於發展中國家的教育發展來說,來自人口增長的壓力和挑戰更是極其巨大和嚴峻。朗格朗認為,隻有大規模地求助於各種各樣的現代技術手段來傳播知識和提供訓練,才能使滿足人口需求的教育設想成為現實。並且,他指出,為了使不斷增長的人口與人類可利用的資源之間保持平衡,必須依靠教育來提供有效而持久的解決方法。
第三,科學知識和技術的進步。科技的發展要求各行各類人員不斷提高知識和技能水平,因而,朗格朗認為,如果要培養工程師使之能夠適應未來的技術,那麽“主要的力量應放在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因為學生將不得不活到老學到老”。[13]
第四,政治挑戰。朗格朗認為,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的進步和技術的變革,國家的政治結構同樣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對公民的責任和義務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別是對於第三世界的大部分國家來說,更要建立起實質性的經濟文化和物質設施,把主要力量用於改變人們的思想、道德風尚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培養公民感,以鞏固基礎必然脆弱的新獨立國家的地位。
第五,信息。由於大眾傳播媒介的迅速發展,人們可以通過各種媒體獲得多種多樣的信息。因而這種信息化的社會要求人們對信息具有理解、吸收和闡釋的能力,特別是應具有批判力和選擇力,而不經過一定的教育和訓練,人們就不可能充分地認識和發揮信息所具有的建設作用。
第六,閑暇。由於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人們擁有越來越多的閑暇時間,如何充分地利用閑暇時間就成為人們所關注的問題。特別是對於教育工作者來說,使人們通過各種場合和機會來獲得文化教養便成為他們所麵臨的最為迫切的任務。
第七,生活模式和相互關係的危機。隨著社會的急劇進步和發展,傳統的禮儀、道德觀念、習俗都受到極大的衝擊,人們對於許多問題有了新的認識和看法,這一切都極大地衝擊了人們固有的生活方式和相互之間的關係。因此,社會的發展要求人們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新的教育內容。
第八,身體。朗格朗認為,在許多國家,特別是在西方,人類文化有數百年的時間對自己的身體存在不客觀的認識,尤其是到了現代社會,人們的身體更經受著嚴峻的挑戰。因此,人們需要科學地認識自身,從多方麵發現身體的美和價值,從而建立起一種更和諧、更充實的生活。
第九,思想意識形態的危機。由於社會的發展,傳統的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和信念都受到極大的衝擊,每個人都麵臨各種抉擇,人們不再盲從,而是批判地接受各種思潮和意識形態模式。
因此,朗格朗認為,為了迎接以上的諸多挑戰,“幫助人們去創造發明;引導人類去想象、冒險和從事各種各樣的研究;使人類接受對自己的信念、態度和知識必須不斷地提出懷疑的地位……教育必須在它的具體目標、內容和方法上不斷進行更新”[14]。
二、終身教育的含義
朗格朗除了對終身教育確立的曆史背景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外,還對終身教育思想的含義進行了全麵的闡述。
朗格朗認為:“終身教育是一係列很具體的思想、實驗和成就,換言之,是完全意義上的教育,它包括了教育的所有各個方麵,各項內容,從一個人出生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終結時為止的不間斷的發展,包括了教育各發展階段各個關頭之間的有機聯係。”[15]“當我們說到終身教育的時候,我們腦子中始終考慮的就是教育過程的統一性和整體性。”[16]並指出,“終身教育的概念是圓周式的:隻有當人們在兒童時期受到良好而合理的教育……他們才可能有名副其實的終身教育;但是,除非成人教育在人們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中牢固地確立了自己的地位,除非它有了堅實的組織基礎,否則就不能完成這樣一種教育。”[17]從以上這些朗格朗對終身教育概念的闡述中,可以總結出以下幾點:首先,終身教育是指人從出生到死亡為止整個一生的教育,教育並不限於青少年階段,而應貫穿人的一生,並且人一生的教育是相互聯係、相互作用的,即在某年齡階段的教育是由先前的教育所決定或影響的,又將對未來的教育起決定或影響作用;其次,教育並不限於在學校中進行,應該使學校以外的社會機構也承擔教育的功能,把教育擴展到社會整體中,並尋求各種教育形式的綜合統一。
具體地說,朗格朗的終身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這樣兩個方麵的內容。
首先,它打破了那種將教育限定在某個年齡階段的傳統認識。朗格朗認為:“如果人們一致同意,教育過程必須持續地貫穿在人的一生之中,那麽,就不可能有理由認為某個年齡階段是專門用於教育的。”[18]盡管人的一生中的某個時期比其他時期對學習更為有利,但是它隻是表現在某些能力或技巧性較強的學科和體育運動中。他堅信,人們在一生中的每個階段,都可以接觸和學習許多形式的智力、體力方麵的知識技能,它們的大門是敞開著的。朗格朗認為,每個階段都有自己的長處和弱點,自己的優點和缺陷,而且無論如何都有自己的具體內容,所以,需要每一個時期在教育上都做出特別的努力。教育工作者應盡一切努力摒棄任何一種把思想和道德、習俗看成一成不變的觀念;他們不僅需要努力使人接受變革,而且需要努力以各種方法促進教育的對象機智而有效地參與各個階段的變革。
其次,明確提出教育過程的統一性和連貫性。朗格朗指出,雖然無論是在學校教育和製度化教育的範圍內,還是在校外教育的各個領域內,都已經有許多終身教育的因素,但至今仍對這方麵缺乏全麵認識。於是,他認為,如果不求助於一種新的教育概念,求助於對教育的重新認識,將教育看成統一的係統,則要解決當代的許多教育問題,幾乎是不可能的。
三、終身教育的目標
在朗格朗看來,終身教育的主要目標在於“實現更美好的生活”[19],或者是“從中汲取一切有益的東西,使人過一種更和諧、更充實、符合生命真諦的生活”。[20]具體來講,朗格朗認為,終身教育的目標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麵。
(一)培養新人
朗格朗指出,在當今世界,那種擁有一種知識或技能後便可以終身享用的觀念已經過時,教育不再是單純地獲得知識,而在於促進個人的發展。教育的真正對象是全麵的人,是處在各種環境中的人,是擔負著各種責任的人,簡而言之,是具體的人。他認為,作為個體的人應從兩個方麵來考察:一方麵是把他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來考察;另一方麵是從他與其他人,與社會的一般關係上來考察。他既是孤立的,同時又是與別人聯係在一起的。因此,他指出:“教育的目標就是要適應個人作為一種物質的、理智的、有感情的、有性別的、社會的、精神的、存在的各個方麵和各種範圍。”[21]並認為,“在終身教育中,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發展道路,因為,它提供了一係列不同種類的適合各人個性、獨創性和職業的教育和訓練。”[22]總之,朗格朗認為終身教育一方麵使人能夠適應各種變化,特別是經濟和職業方麵的變化;另一方麵,能夠“培養每個人通過多種形式的自我教育在真正的意義上和充分的程度上成為自己發展的對象和手段”。[23]即培養具有豐富個性的人,促進人的全麵發展,使人能夠充實、幸福地生活。
(二)實現教育民主化
朗格朗將實現教育民主化作為終身教育的另一重要目標。在朗格朗看來教育民主化的核心內容是教育機會均等。他主張學校教育的“重點一定要放在為民主而教育人這一點上”。[24]並認為,終身教育是“實現真正平等的手段”。[25]朗格朗提出,終身教育是貫穿人的一生的教育,它不僅可以在學校教育階段,而且在人的終身過程考慮實現教育機會均等問題。
四、實施終身教育的戰略建議
朗格朗指出,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體製、自己的結構、自己的傳統、自己的禁忌、自己的便利條件,而且,一個國家在一定曆史時期總有一個問題在重要性上超過所有其他問題而必須予以優先考慮。因此,朗格朗認為,僅僅提出一種模式的終身教育是不可能的。鑒於這種考慮,朗格朗提出了發展終身教育戰略的一般性原則,這些原則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要保證教育的連續性以防止知識過時。
第二,使教育計劃和方法適應每個社會的具體要求和創新目標。
第三,在各個階段都要努力培養新人,使之能適應充滿進步、變化和改革的生活。
第四,大規模地調動和利用各種訓練手段和信息,這種訓練和信息超出了對教育的傳統定義和組織形式上的限製。
第五,在各種形式的行動(技術的、政治的、工業的、商業的行動等)和教育的目標之間建立密切的聯係。[26]
朗格朗認為,在以上這些原則的基礎上,各個國家可以根據自己的條件建立適合自己國情的終身教育的模式。但是,建立終身教育的模式必須遵循這樣一個總原則:使教育成為生活的工具,成為使人成功地履行生活職責的工具。
從上述原則出發,朗格朗提出了改進學校教育、成人教育及掃盲教育的建議。
朗格朗從終身教育的角度出發,對傳統的學校教育進行了尖銳的批判。他認為,傳統的學校教育內容嚴重地脫離社會生活,學校以書本作為傳播學問的主要手段,教師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這一切都極大地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朗格朗認為,傳統的學校教育極其強調考試和文憑,學校教育用考試作為手段,使兒童接受現成的知識,並在極狹窄的領域裏去競爭,這樣勢必損害兒童在情感、精神等方麵的發展,缺乏對社會的適應能力。朗格朗還指出,傳統的學校教育不承認真才實學及其獨創性,將考試作為篩選和淘汰人才的工具,這樣造成了許多考試失敗者無法再獲得教育機會,導致社會資源和人力投資的不合理消耗,而且,這種考試製度使得學校課程改革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及首創精神受到極大限製。
由於傳統學校教育存在諸多的弊端,所以這種傳統學校教育無法適應社會急劇發展的需要。因此,朗格朗主張,必須依據終身教育的思想對學校教育的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改革。他認為,在終身教育思想的指導下,學校教育必須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校教學的重點不能再放在刻板的內容上,而“必須著眼於理解的能力、吸收和分析的能力、把學得的知識加以條理化的能力、應付裕如地處理抽象與具體之間的關係和一般與特殊之間關係的能力、把知和行聯係起來的能力以及協調專業訓練和學識廣博的能力”。[27]
朗格朗從教育是統一的、整體的這種終身教育的觀點出發,強調學校教育的重要性。他指出,雖然,“學校教育,與整個教育過程相比,將隻占一個較短的時期”,但是,“學校教育將成為充分的完整的教育過程中相當重要的具有決定意義的序曲”。[28]他認為,成人教育取得成功的關鍵在於,社會必須采取同樣堅決的措施改進為兒童和青少年在普通教育階段設計的課程內容及教學方法,否則成人教育難以取得成功。他指出,“隻有當人們在兒童時期受到了良好而合理的教育,這種教育以實際生活的需要為基礎,又為社會學、心理學、身心衛生的研究成果和數據所闡明,他們才可能有名副其實的終身教育”[29],即兒童隻有從幼年起就接受良好的教育,他才有可能不會停止學習和停止進行自我教育。可見,朗格朗非但沒有輕視學校教育的作用,反而從終身教育的思想出發,更加強調學校教育的重要性及對傳統學校教育的弊端進行改革的必要性。
在論述學校教育時,朗格朗還對學校教育與成人教育之間的關係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一方麵,朗格朗認為,“如果沒有精心安排的成人教育結構網,那麽,就不可能對學校教育進行認真的改革,因為需要向學生提供百科全書性的知識”[30];另一方麵,他又認為,成人教育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青少年時期的教育。因此,必須改變學校教育的落後狀況,學校教育“必須使每個人按照他自己的本性得到發展,而且這種發展應是他自己誌趣、傾向和能力的一種作用,而不是讓他按一種隻適用於某種特定的對象即學得快而且對學校製度順從的‘天才學生’的既定模式來發展”。[31]他還主張,加強學校教育與社會生活的聯係,教育的任務在於培養未來的成人承擔生活的責任和義務,接受變革,適應社會習俗、道德觀念的迅速變化。總之,朗格朗極其重視學校教育與成人教育之間的銜接與統一,並認為,“成人教育為最終決定一種不拘泥於傳統形式的教育結構與方法提供了獨特的實驗室”。[32]
由於朗格朗早年一直從事成人教育工作,所以,他對成人教育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認識。他認為:“對兒童和青少年的教育工作不管怎樣重要和必要,它都隻是一種準備,隻是真正的教育過程的一種不完美的開端。這種教育隻有在成人中進行時,才能體現它的全部意義和發揮它的全部潛能。”[33]可見,在他看來,成人教育對整個教育的貢獻是具有決定意義的,是別的教育所無法代替的。可以說,朗格朗的終身教育思想的提出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他的成人教育實踐。在朗格朗看來,終身教育思想的產生固然是現代科技、人口發展及社會政治變革等諸多因素作用的必然結果,然而,從教育自身發展的特點來說,終身教育思想的產生也是在很大程度上與成人教育理論的發展密切相關的。正是由於人們在成人教育方麵對教育“這一領域所進行的工作的性質、環境、進展以及遇到的障礙作了一係列的分析,才提出和製訂了終身教育的理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發展了終身教育的實踐”。[34]朗格朗還明確提出:“成人教育在整個終身教育體製中是‘火車頭’。”[35]同時,朗格朗又指出,終身教育思想的提出又賦予成人教育以新的意義,並為它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前景。他說:“如果人們一致同意教育過程必須持續地貫穿在人的一生之中,那麽,就不可能有理由認為某個年齡階段是專門用於教育的。”[36]他指出,學習有一定年齡限製的觀點是錯誤的,並堅信:人們在一生的任何階段都可以接觸和學習許多形式的智力、體力方麵的知識技能。可見,他從終身教育的觀念出發,積極肯定了成人學習、成人教育的可能性。
總之,在朗格朗看來,成人教育是終身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終身教育的提出、發展和深化與成人教育的理論和實踐的探索是分不開的。反過來,終身教育理論的提出與不斷的深入人心,又使人們對成人教育的認識有了質的飛躍。因為在終身教育思想確立以前,人們往往簡單地將成人教育看成學校教育的補充和附屬品,是人們可有可無的業餘活動,是社會的自發活動。終身教育理論的出現糾正了這種片麵認識,它將成人教育視為繼學校教育之後獲得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必要手段,並認為成人教育是整個教育體係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它既是終身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實現終身教育的基本條件。
因此,朗格朗主張,對於成人教育,政府應給予財政上的大力支持,同時,要製定必要的法令和管理措施,而且政府必須為成人提供各種教育服務機構,使他們得到必要的幫助。另外,朗格朗還強調:“成人教育不能走以兒童為對象的傳統教學法的道路。隻有當負責成人教育的人經過了心理學、社會學、技術和教育的專門訓練,認識了如何去適應成人的動機、吸收能力、發展需要,為成人設計的教育計劃才能有效地得以實施並達到預定目標。”[37]
朗格朗不僅對學校教育和成人教育進行了分析和評價,而且他還從終身教育的角度出發,對掃盲教育進行了論述。他認為,在傳統的掃盲運動中,隻教成年文盲讀、寫、算的一些知識,而全然不顧他們生活的社會與經濟環境,也不考慮他們已獲得知識的效果和未來的用途,這種認為學習掌握讀、寫、算的技巧就能夠把貧窮的、未受教育的人從無知、饑餓和疾病中解救出來的掃盲主義的信條是建立在荒謬的空想基礎之上的,這就注定了掃盲教育很難取得實質性的成功。其實,“掃盲的目的並不是單純使一個不識字的人能夠識得幾個字,而是要使他更好地同他的環境協調一致,更好地理解生活的真正意義,提高他個人的尊嚴,接近他認為有益的知識源泉,掌握他走向美好生活所需要的實際知識和技術”。[38]朗格朗對傳統掃盲教育脫離社會和經濟實際的批判是十分正確的。正是因為以往的掃盲教育中存在的這些致命的弱點才使多年以來世界各國,特別是一些發展中國家的掃盲運動舉步維艱,收效甚微。
另外,朗格朗還從終身教育的角度出發,對教師的作用給予了重新的認識。他認為,在任何終身教育的體製中,教師作為知識傳遞者所發揮的作用在重要性和影響兩方麵都將消失,這是因為由於大眾傳播媒介的發展,教師的單純傳遞知識的作用將減弱;但是,由於教師在培養學生的能力、個性和性格等方麵發揮著積極的作用,所以,他作為教育者的作用將要加強。正是因為如此,朗格朗主張,為了使教師完成其任務,要立即開展對他們必不可少的最低程度的培訓,以便消滅浪費並為終身教育打下基礎。朗格朗還認為,鑒於教育涉及人格的許多方麵,影響社會組織的眾多成分,教育隻靠從事教育工作的專職人員去做是不可想象的。所以,他主張教育是集體的事業,在某一時刻和某些條件下對教學和訓練負有職責的任何人都是教育工作者。而且,他認為,實施終身教育從根本上講是一種政治任務,要完成這項任務將涉及國家組織的所有部分。
總之,朗格朗的終身教育思想是極其豐富的,這一思想的提出對當代社會的發展,特別是教育改革和發展有著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可以說,正是受終身教育思想的巨大影響,各國於20世紀六七十年代揭開了教育改革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