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人不在高聲
《打漁殺家》蕭恩過江時的[哭頭]“桂英兒呀”,是很特別的。不同於一般[哭頭]的翻高,走了一個低腔。低腔的[哭頭]在京劇裏大概隻此一個,它非常生動地表現了人物的悲愴心情。據徐蘭沅先生說,這是譚鑫培從梆子的[哭頭]變過來的。譚鑫培不愧是譚鑫培!
這才叫“創腔”。
《四郎探母》的唱腔堪稱一時獨步。那麽大一出戲,“西皮”到底。然而,就好像是**,粉白黛綠,各不相重。即以“見娘”來說,“老娘親請上受兒拜”,這句唱腔是任何一出戲裏所沒有的:[哭頭]之後,接一個回腸**氣的[回龍];在“老娘親”的高腔之後,“請上”走了一個很低的腔,猶如一傾瀑布從九天上跌落而下,真是哀婉情深。
這才叫“創腔”。
學唱梅派戲的人都知道,梅先生的每一出新戲,都有低腔。梅先生的低腔最難學,也最好聽。
近來安腔,大都往高裏走,自有“樣板戲”以來,此風尤甚。高,且怪。好像下定決心,非要把演員的嗓子唱壞了不可。
其實,動人不在高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