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縣
歙縣譙樓的門洞是方的,兩邊各豎十二根巨大的木柱,柱皆向外傾側,塗紅漆,上建樓,甚寬廣。這樣的建築別處未見過,——一般的鍾樓鼓樓都是發券的拱形門洞。本地即稱這座建築為“二十四根柱子”。
“許國石坊”在正街中心,本地人叫做“八角牌坊”。牌基為長方形,實為兩座同樣的牌坊而左右連接,形製很特別,據說這樣的石坊中國隻有兩座,為全國重點文物。石坊有橫額兩道。上麵一道大書“大學士”,下麵一道寫的是“少保兼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許國”,皆陰刻塗黑漆。字極端正,或雲為董其昌書。許國事跡待考。石坊柱子是方形的,四麵都刻了獅子,頗生動,兩側的獅子是倒立的。倒立的石獅我還是頭一回見到。石坊為“黟縣青”所斫治。黟縣青石多大材,硬度宜於雕鑿,而又堅致不易風化,是造牌坊的好材料。皖南多石牌坊,牌坊大都是“黟縣青”。
歙縣是我的老家所在。在合肥,我曾戲稱我是“尋根”來了。小時候聽祖父說:我們本是徽州人,從他起往上數,第七代才遷居至高郵。祖父為修家譜,曾到過歙縣。這家譜我曾見過,一開頭是汪華的像。汪華大概是割據一方的豪俠,後來降了唐,受李淵封為越國公。“越國公”在隋唐之際是很高的爵位,隋煬帝時的司空楊素就被封為越國公。他在當地被稱為“汪王”,甚至稱之為“汪王大帝”。據說汪家的老祠堂很大,叫做“汪王廟”。一說汪華降的是南唐,非李唐。我問徽州人,汪家老祠堂還在麽?答雲:早沒有了,早年還能拾到一些殘磚斷瓦。汪家是歙縣第一大姓,我在徽州碰到好幾位姓汪的。我站在歙縣的大街上,想:這是我的老家,竟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感情。慎終追遠,是中國人抹不掉的一種心態。而且,也似無可厚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