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經典作品集(全十冊)

金陵王氣

我對南京幾乎一無所知,也一無可記。

解放前我隻去過南京一次,一九三六年夏天,去接受蔣介石檢閱,聽他“訓話”。

國民黨在學校裏實行軍事化,所有中學都派了軍事教官,設軍事課,當時強鄰虎視,我們從初中時就每天聽到“國難當頭”的宣傳教育,學生的救國意識都很濃厚,對軍事化並無反感。

國民黨政府規定高中一年級學生暑假要分地區集中軍訓。蘇州、揚州、無錫、常州、江陰等地的高一學生在鎮江集訓。地點在鎮江郊區的三十六標。“標”即營房,這名稱大概是從清朝的綠營兵時代沿襲下來的。

集訓無非是學科、術科、“築城教範”、“打野外”、打靶……這一套。再就是聽國民黨中要人的演講。如“中國國民黨是中國青年的黨,中國青年是中國國民黨的青年”(葉楚傖語);“信仰領袖要信仰到迷信的地步,服從領袖要服從到盲從的地步”(周佛海語)……等等。

集訓隊有一個特殊人物,蔣緯國。他那時在蘇州東吳大學讀一年級(大學一年級學生也和高中一年級一同參加集訓)。一到星期六下午,就聽到政治處的秘書大聲呼叫:“二少爺!二少爺!”不是南京來了長途電話,就是來接二少爺的汽車到了。“二少爺”長得什麽模樣,我當時就沒有記住。

集中軍訓快要結束時,江浙兩省的高一學生調集南京,去聽委員長訓話。

從鎮江坐鐵悶子車,到南京出站後整隊齊步走,開往宿營處中央軍校。一個個全都挺胸收腹,氣宇軒昂。受了兩個月的訓,步伐很整齊,鞋底踏地,誇、誇、誇、誇……人行道上有兩個外國年輕女人,看樣子是使館外交官的家屬,隨著我們的大隊走,也是齊步走。我們喊:“一、二、三——四!”她們也跟著一塊喊。她們覺得很有趣,我們也覺得很有趣。這裏有使館,有使館的年輕女人,讓人感覺到這是“國府”所在地。

看了一些在當時看來是很高大華美的建築,如勵誌社,覺得“國都”果然氣勢不凡。

樹木很多,南京的綠化搞得很好,那時就打下了基礎。聽說現在有些高大的法國梧桐還是蔣介石時期種的。

聽蔣介石訓話的地方在中山陵。

中山陵設計得很好,甚至可以說是完美。藍琉璃瓦頂,白牆、白柱。陵在半山,自平地至半山享堂有很多層極寬的石級,也是白色的。石級兩側皆植鬆柏。這種藍白兩色的設計思想,想來是和國民黨的黨旗青天白日有關,但來謁陵的人似乎不大有人聯想到三民主義,隻覺得很美,既很肅靜,又很有氣魄。我在美國曾和參加愛荷華寫作計劃的外國作家一同參觀林肯墓,一位哥倫比亞詩人說他在南京看過中山陵,認為林肯墓不能和中山陵比,不如中山陵有氣魄。他不知道林肯墓是“墓”,中山陵是“陵”呀!

蔣介石來了。穿的是草綠色毛料軍服,裁剪得很合身。露出褲口外的馬刺則是金色的。蔣介石這時的身體還挺不錯,從平地到上麵的平台,是緩步走上去的。

檢閱的總指揮是桂永清,他那時是師長,是蔣介石的嫡係親信。他上去向蔣介石報告。這家夥真有兩下子,從平地到蔣介石站著的平台,是一直用正步走上去的!蔣介石的“訓話”實在不精彩,隻是把國民黨的黨歌像講國文似的從頭至尾講了一遍。他講一段,就用一個很大的玻璃杯喝一大杯水。有人猜想,這水是參湯。幸虧國民黨的黨歌很短,蔣介石的“訓話”時間也不長,否則在大太陽下麵立正太久,真受不了。

這一天給我們每人發了一個紙袋,內裝一塊榨菜、一塊牛肉、兩個小圓麵包。這一袋東西我是什麽時候吃掉的,記不得了。很好吃,以致我一想起南京,就想起榨菜牛肉圓麵包。

第二天一早,我們就回鎮江了。在南京,除了中山陵,哪兒也沒去。

一九九三年十月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