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經典作品集(全十冊)

菌小譜

南方的很多地方把冬菇叫香蕈。長江以北似不產冬菇。

我小時候常隨祖母到觀音庵去。祖母吃長齋,殺生日都在庵中過。素席上總有一道菜:香蕈餃子。香蕈湯一大碗先上桌,素餡餃子油炸至酥脆,傾入湯,嗤啦一聲,香蕈香氣四溢,味殊不惡。這種做法近似口蘑鍋巴,隻是口蘑鍋巴的湯是葷湯。香蕈餃子如用葷湯,當更味重,但餃子似宜仍用素餡,取其有蔬筍氣,不壓冬菇香味。

冬菇當以涼水發,方能保持香氣。如以熱水發,味減。

冬菇幹製,可以致遠。吃過鮮冬菇的人不多。我在井岡山吃過,大井山上有一個五保戶老媽媽,生產隊特批她砍倒一棵椴樹生冬菇。冬菇源源不絕地生長。房東老鄒隔兩三天就為我們去買半籃。以茶油炒,鮮嫩腴美,不可名狀。或以少許臘肉同炒,更香。鮮菇之外,青菜湯一碗,辣腐乳一小碟。紅米飯三碗,頃刻下肚,意猶未足。

我在昆明住過七年,離開已四十年,不忘昆明的菌子。

雨季一到,諸菌皆出,空氣裏一片菌子氣味。無論貧富,都能吃到菌子。

常見的是牛肝菌、青頭菌。牛肝菌菌蓋正麵色如牛肝。其特點是背麵無菌褶,是平的,隻有無數小孔,因此菌肉很厚,可切成片,宜於炒食。入口滑細,極鮮,炒牛肝菌要加大量蒜薄片,否則吃了會頭暈。菌香、蒜香撲鼻,直入髒腑。牛肝菌價極廉,青頭菌稍貴。青頭菌菌蓋正麵微帶蒼綠色,菌褶雪白,燴或炒,宜放鹽,用醬油顏色就不好看了。或以為青頭菌格韻較高,但也有人偏嗜牛肝菌,以其滋味較為強烈濃厚。

最名貴是雞,雞之名甚奇怪。“”字別處少見。為什麽叫“雞”,眾說不一。這東西生長地方也奇怪,生在田野間的白蟻窩上。為什麽專長在白蟻窩上,這道理連專家也沒弄明白。雞菌菌蓋小而菌把粗長,吃的主要便是形似雞大腿的菌把。雞是菌中之王。味道如何?真難比方。可以說這是植物雞。味正似當年的肥母雞,但雞肉粗而菌肉細膩,且雞肉無此特殊的菌子香氣。昆明甬道街有一家不大的雲南館子,製雞極有名。

菌子裏味道最深刻(請恕我用了這樣一個怪字眼)、樣子最難看的,是幹巴菌。這東西像一個被踩破的馬蜂窩,顏色如半幹牛糞,亂七八糟,當中還夾雜了許多鬆毛、草莖,擇起來很費事。擇出來也沒有大片,隻是螃蟹小腿肉粗細的絲絲。洗淨後,與肥瘦相間的豬肉、青辣椒同炒,入口細嚼,半天說不出話來。幹巴菌是菌子,但有陳年宣威火腿香味、寧波油浸糟白魚鯗香味、蘇州風雞香味、南京鴨胗肝香味,且雜有鬆毛清香氣味。幹巴菌晾幹,加辣椒同醃,可以久藏,味與鮮時無異。

樣子最好看的是雞油菌。個個正圓,銀元大,嫩黃色,但據說不好吃。幹巴菌和雞油菌,一個中吃不中看,一個中看不中吃!

未有人工培養的“洋蘑菇”之前,北京菜市偶爾有鮮蘑賣,是野生的,大概是柳蘑。肉片燴鮮蘑是一道時菜。五芳齋(舊在東安市場內)燴鮮蘑製作精細,無土腥氣。但柳蘑沒有多大吃頭,隻是吃個新鮮而已。

口蘑不像冬菇一樣可以人工種植。口蘑生長的秘密,好像到現在還沒有揭開。口蘑長在草原上。很怪,隻長在“蘑菇圈”上。草原上往往有一個相當大的圓圈,正圓,圈上的草長得特別綠,綠得發黑,這就是蘑菇圈。九月間,雨晴之後,天氣潮悶,這是出蘑菇的時候。遠遠一看,蘑菇圈是固定的。今年這裏出蘑菇,明年還出。蘑菇圈的成因,誰也說不明白。有人說這地方曾紮過蒙古包,蒙古人把吃剩的羊骨頭、羊肉湯倒在蒙古包的周圍,這一圈土特別肥沃,故草色濃綠,長蘑菇。這是想當然耳。有人曾挖取蘑菇圈的土,移之室內,布入口蘑菌絲,希望獲得人工馴化的口蘑,沒有成功。

口蘑品類頗多。我曾在張家口沙嶺子農業科學研究所畫過一套《口蘑圖譜》,皆以實物置之案前摹寫(口蘑顏色差別不大,皆為灰白色,隻是形體有異,隻須用鋼筆蘸炭黑墨水描摹即可,不著色,亦為考慮印製方便故),自信對口蘑略有認識。口蘑主要的品種有:

黑蘑。菌褶棕黑色,此為最常見者。菌行稱之為“黑片蘑”,價賤,但口蘑味仍甚濃。北京涮羊肉鍋子中、澆豆腐腦的羊肉鹵中及“炸丸子開鍋”的銅鍋裏,所放的都是黑片蘑。“炸丸子開鍋”所放的隻是口蘑渣,無整隻者。

白蘑。白蘑較小(黑蘑有大如碗口的),菌蓋、菌褶都是白色。白蘑味極鮮。我曾在沽源采到一枚白蘑做了一大碗湯,全家人喝了,都說比雞湯還鮮。——那是“三年困難”時期,若是現在,恐怕就不能那樣香美了。

雞腿子。菌把粗長,近根部鼓起,狀如雞腿。

青腿子。形狀似雞腿子,但微綠。——幹製後亦是灰白色,幾與雞腿子無異。

雞腿子、青腿子很少見,即張家口口蘑莊號中也不易買到。

此外還有“廟自生”、“蘑菇丁”……那都是商號巧立名目,其實不是特別的品種。

口蘑采得,即須穿線晾幹,否則極易生蛆。口蘑幹製後方有香味。我吃過自采的鮮口蘑,一點也不香,這也很奇怪。發口蘑當用開水。至少須發一夜。口蘑發漲後,將水潷出,這就是口蘑湯。口蘑菌褶中有沙,不可用手搓洗。以手搓,則沙永遠不能清除,吃起來會牙磣。隻能把發過的口蘑放入大碗中,滿注清水,用筷子像打雞蛋似的反複打。泥沙沉底後,換水再打。大約得換三四次水,打上千下,至碗內不複再有泥沙後,再用手指摳去泥根。

口蘑宜重葷大油(製素什錦一般隻用香菇,少有用口蘑者)。《老殘遊記》提到口蘑燉鴨,自是佳品。我曾在沽源吃過口蘑羊肉哨子(“哨”字我始終不知該怎麽寫)蘸蓧麵,三者相得益彰,為平生難忘的一次口福。在呼和浩特一家飯館吃過一盤炒口蘑,極滑潤,油皆透入口蘑片中,蓋以慢火炒成,雖名為炒,實是油燜。即口蘑煨南豆腐,亦須葷湯,方出味。

湖南極重菌油。秋涼時,長沙飯館多賣菌油豆腐、菌油麵,味道很好,但不知是何種菌耳。

中國種植“洋蘑菇”的曆史不久。最初引進的是平蘑,即圓蘑菇。這東西種起來也很簡單,但要花一筆“基本建設”的錢。馬糞、鍘細的稻草,拌勻,即為培養基土,裝入無蓋的木箱中,布入菌絲,一箱一箱逐層置在木架上,用不了幾天,就會出蘑。平蘑在室內栽培,露地不能生長。室內須保持一定的濕度和溫度。平蘑生長甚快。我在沙嶺子農科所畫口蘑譜,在蘑菇房外麵的一間小辦公室裏。我在外麵畫,它在裏麵長。我畫完一張,進去看看,每隻木箱中都已經長出白白的一層蘑菇。平蘑一茬接一茬,每天可采。

春節加菜:新采未開傘的平蘑切成薄片,加大量蒜黃、瘦豬肉同炒,一大盤,很解饞。平蘑片炒蒜黃,各種菜譜皆未載。這種搭配是很好的。平蘑要現采的,罐頭平蘑不中吃。

北京近年菜市上平蘑少,但有大量的鳳尾菇。乍出時,北京人覺得很新鮮,現在有點賣不動了。看來北京郊區洋蘑菇生產有點過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