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精品意識——與友人書
“精品意識”是一個很好的提法。
寫字作畫,首先得有**。要有情緒,為一人、一事、一朵花、一片色彩感動。有一種意向、一團興致,勃勃然鬱積於胸中,勢欲噴吐而出。先有感情,後有物象。宋儒謂未有此事物,先有此事物之理,是有道理的。張大千以為氣韻生動第一,其次才是章法結構,是有道理的。氣韻是本體,章法結構是派生的。
作畫寫字當然要有理智、要練筆,要慘淡經營,有時要打草稿。曾見過齊白石畫棉花草稿,用淡墨勾出棉花的枝葉,還注明草的朵瓣,葉的顏色。他有一張搔背圖稿子,自己批注曰:“手臂太長”。此可證明老人並不欺世,“作業”做得很認真。但是練筆起稿不是創作,隻是創作的準備。創作時還是首先得“運氣”。得有“臨場發揮”。鄭板橋論畫竹:謂“胸中之竹已非園中之竹,紙上之竹又非胸中之竹矣”,良是。文與可、朱升之竹覺猶過於理智,過於嚴謹,少隨意性,反不如明清以後畫竹之蕭散。曾看齊白石畫展,見一冊頁,畫荔枝,不禁駐足留連。時李可染適在旁邊,說老人畫此開時,李可染是看著他畫的。畫已接近完成,老人拈筆塗了兩個黑荔枝,真是神來之筆。老人畫荔枝多是在淺紅底子上以西洋紅點成。荔枝也沒有黑的。老人隻是覺得要一點黑,便濡墨飛了兩個墨黑的小球,而全畫遂跳出,紅荔枝更加鮮活水靈。老人畫黑荔枝是原先完全沒有想到的,是一時興起,是謂“天成”。黃永玉在藍印染布上畫了各式各樣的鳥,有一隻鳥,永玉說:“這隻鳥我自己也不知道是怎麽畫出來的。”
寫字畫畫是一種高度興奮的精神勞動,需要機遇。形象隨時都有,一把抓住,卻是瞬息間事。心手俱到,紙墨相生,並非常有。“殆乎篇成,半折心始”,有時也會產生超過預期的藝術效果。“愜意”的作品,古人謂之“合作”,——不是大家一起共同畫一張畫,而是達到甚至超過預期效果的作品。“合作”,也就是今天所說的“精品”。搞出一個精品,是最大的快樂。“提刀卻立,四顧躊躇”,雖南麵王不與易也。
必須有“精品意識”,才能有“精品”。現在是商品經濟時代,藝術是有償勞動,是要賣錢的。但是在進入藝術創作時,必須把這些忘掉。藝術要賣錢,但不能隻是想賣錢,而是想要精品。
搞出一件精品,便是給此世界一點新東西,開拓了一個新的藝術品種,要創造。世界上本沒有“抒情記錄片”,有之,自伊文斯開始。他拍了《鹿特丹之雨》,才開始有“抒情記錄片”這玩意。吾師乎!吾師乎!
老是想錢,製造出來的不會是精品,而是“凡品”。蘿卜快了不洗泥,是糟踏自己。老是搞凡品,是白活了一場。
生年不滿百,能著幾雙屐。不要浪費生命。
言不盡意,諸惟保重不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