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經典作品集(全十冊)

要麵子——讀威廉·科貝特《射手》

科貝特(一七六三—一八三五),英國散文作家。

律師威廉·伊文愛打獵,是個神槍手。有一次科貝特和伊文結伴去打鷓鴣。打了一天,到天黑之前伊文打的鷓鴣已經有九十九隻,他還要再打第一百隻,湊個整數。被驚散的鷓鴣在四周叫喚著,一隻鷓鴣從伊文腳下飛起,伊文立即開槍,沒有打中。伊文說:“好了”,邊說邊跑,像是要拾起那隻鷓鴣。科貝特說:“那隻鷓鴣不但沒有死,還在叫呢,就在樹林子裏。”伊文一口咬定說是打中了,而且是親眼看見它落地的。伊文一定要找到這隻鷓鴣,難道可以放棄百發百中,名垂不朽的大好機會嗎?這可是太嚴重了。科貝特隻好陪他找,在不到二十平米的地方,眼睛看著地,走了許多個來回,尋找他們彼此都心裏明白是根本不存在的東西。有一次科貝特走到伊文前麵,恰好回頭一看,隻見伊文伸手從背後的袋裏拿出一隻鷓鴣,扔在地上。科貝特不願戳穿他,裝做沒看見,裝做還在到處尋找。果然,伊文回到他剛扔鷓鴣的地方,異常得意的大叫:“這兒!這兒!快看!”伊文指著鷓鴣,說:“這是我對你的忠告,以後不要太任性!”他們到了一家農舍裏,伊文把事情的經過告訴大家,還拿科貝特取笑了半天。

我看過一篇保加利亞的短篇小說《兔子》。三位先生下鄉打兔子,一隻也沒有打著,不免有點沮喪,在一個鄉下小酒館裏喝酒解悶。這時候進來另一位先生,手裏提著三隻兔子,往桌上一摜:“拿酒!”那三位先生很羨慕,說:“你運氣好!”——“‘運氣’?不,是本事!”於是講開了獵兔經,正講得得意洋洋,進來一個農民,提著一隻兔子,對這位先生說:“先生,您把這隻也買去吧,我少算點錢。”

《釣魚》是高英培常說的相聲段子。這是相聲裏的精品。有一個人見人家釣魚,瞧著眼饞,他也想釣,——幹嘛老拿錢買魚吃!他跟老婆說:“二他媽,給我烙一個糖餅,我釣魚去。”釣了一天,一條沒釣著。第二天還去釣:“二他媽,給我烙兩個糖餅,我釣魚去。”還是沒釣著。老婆說:“沒釣著?”——“去晚了,今天這一撥過去了。明兒還來一撥。——這撥都是鹹帶魚。”街坊有個老太太,愛多嘴,說:“大哥,人家釣魚,人家會呀,你啦——”——“大媽,你這是怎麽說話?人家會,我不會?明兒我釣幾條,你啦瞧瞧!”第三天,“二他媽,給我烙三個糖餅!”——“二他爸,你這魚沒釣著,飯量可見長呀!”第三天,回來了,進門就嚷嚷:“二他媽,拿盆!裝魚!”二他媽把盆拿出來,把魚倒在盆裏:“啊呀,真不少哇!”街坊老太太又過來了,看看這魚:“大哥呀,人家釣的魚,大的大,小的小,你啦這魚怎麽都是一般大呀,別是買的吧?”——“這怎麽是買的呢?這怎麽是買的呢?你啦是怎麽說話呢!”他老婆瞧瞧魚,說:“真不老少,橫有三斤多!”——“嘛?三斤多,四斤還高高兒的!”

這三個故事很相似。三個人物的共同處是死要麵子,輸心不輸嘴。《射手》寫得較為尖銳。《兔子》和《釣魚》則較溫和,有喜劇色彩。科貝特文章的結尾說:“我一直不忍心讓他知道:我完全明白一個通情達理的高尚的人怎樣在可笑的虛榮心的勾引下,幹出了騙人的下流事情。”這說得也過於嚴重,這種小伎倆很難說是“下流”。這種事與人無害,而且這是很多人的共有的弱點,不妨以善意的幽默對待之。

一九九三年四月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