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虎嘯龍吟
確定了此時此刻的虎青嵐需要外力介入,我放下忐忑心情,一動念,再一次,自己的陰神似乎在一瞬間抽離了身體,投入了那個不可知處之中。這一刻,無數不屬於我的記憶和心情瞬間充斥了腦海,然後伴隨著我的陰神一同返回投入那個深邃的通道之中。此時,我的精神就像那魚線,而這些雜亂無章的記憶碎片就是魚餌,在這個通道之中,釣上來的將會是什麽呢?
我的腦海中“嗡”的一聲巨響,無數來自於虎青嵐的破碎的記憶碎片勉強組合成一場場駭人聽聞的戰鬥畫麵的片段,再次充塞著我的腦海……
頓時,黑暗的情緒從心裏沸騰起來。
幻境之中破碎的畫麵,飛散於記憶無法彌補的傷痕處,殘缺的片段,想要看清,卻模糊得隻殘留失落……
我明明記得你的……
我明明,記得很清楚的,明明……最不該忘記的……
有誰在喚著我的名字……那麽溫柔……悲傷……
是誰……是誰……你……是,誰?
一個依稀看得出是幼年的‘虎青嵐’模樣的小女孩,沐浴在著詭異的光線裏,臉色變得難看起來,噪音口幹舌燥,耳鳴聲響起。
小女孩那天真無邪充滿不解的目光,從母親那溢滿詭異笑容的臉龐之上,轉向了自己對麵躲在桌子下麵,不時望向窗外愁眉不展的父親。小女孩的眼中沒有恐懼之類的負麵情緒,或者在她心中此刻的一切的一切,都不過是自己與父母的一個遊戲罷了。
又一陣刺目的紅色光輝照亮的昏暗的天空,那快而連綿不斷升起的橘色蘑菇雲,讓城中無數的建構在巨樹上房屋中都上演起了,如同剛剛上述之中一家人的動作。
恐懼、不安、彷徨、無力正催促著整座巨樹城市居民的心靈,我知道,此刻時光反複,再度回到了虎青嵐記憶深處的那天……我才發現,自己對她一無所知。
“不,她是我們的女兒,不是什麽白虎神轉生……”
“白虎轉生,是我們巴人莫大的光榮……而且隻有這樣做,蘭兒才能夠活下來!”
“爸爸媽媽,你們不要吵了……”
轟隆!巨大的爆炸聲穿過雲霄震耳欲聾,瞬間截斷了小女孩無比虔誠的祈禱。即使經過了十多公裏距離的消減,恐怖的聲波依舊震碎了無數的巨木,並仿佛無形的大錘般砸中了男子的頭顱,讓他那正處於壯年的身軀一陣搖晃,頭暈目眩中。
男子背後陡然展開一對羽翼,幫助他艱難的支撐起身軀,將模糊的雙眼投向不遠處的妻女,本能的想要確認家人的安穩。然而那連綿而來的爆炸聲浪與衝擊餘波,眸息間就將他最後的意識徹底摧毀了,男子勉強支撐起的身軀無力的倒下,他那盡力伸向妻女的手臂垂落到了樹麵上。
“居然是……十日並出……軒轅氏族……你們好狠……”
連綿十次爆炸所引的聲波與爆炸衝擊,正海嘯般的從樹城中橫掃而過,瞬息間就摧毀了無數巨木,而緊隨其後被摧毀的是少數的遮天蓋日的神木,再然後則是一間間樹屋。當聲浪與衝擊波離開樹城的時候,這座曾經充滿生機的城市似乎徹底死去了。
小女孩推開了展開雙翼,壓住她的母親,遊目四顧……所有人都倒下了,小女孩知道這不是遊戲,因為大量的血從他們倒下的地方滲透進來樹屋……
小女孩摸了摸嘴唇,那裏有血,母親的血……風吹過,血滴落。
濃鬱的血腥流入風中,令人作嘔,然後她張口……從那小女孩口中發出的,竟是一聲虎嘯!然而相比起一般的虎嘯,這一聲虎嘯顯得尤其異常,虎嘯一向都給人雄壯霸烈之感,這風中的虎嘯聲,卻飄飄搖搖,悠悠蕩蕩,令人毛骨悚然。虎嘯之間,不僅聲音越發的高,而且更比一般的虎嘯多出了幾分回響的感覺。
鮮活的音容笑貌已經不複存在,唯有虎嘯聲,依舊在風中回蕩著,然而那威猛的虎嘯,為何卻越來越弱。究竟是寒風的阻隔,還是幼虎失群?我知道自己無法忘記那一刻,那個冰冷的冬夜,眼前看不見我的少女,一頭亮色的長發頃刻間變得慘白。
大量的字眼淹沒我的腦海……我,是白虎。
是巴人。
是有巢氏族的後裔。
是被他們趕盡殺絕的死剩種。
是被侮辱和被損害的遺民……所以。
都給我---死吧死吧死吧去死吧!
煩亂、暴躁、不悅---充塞了虎青嵐和我同調的腦海,更強烈的情緒卻是……給我給我把它給我!我捂著頭,拚命想些什麽來分散注意力……關於白虎,關於巴人。
要知道我對於白虎的認知,除了四靈……四方神青龍孟章神君、白虎監兵神君、朱雀陵光神君、玄武執明神君。
之外,隻有那些荒誕不經的故事——譬如據說建國初期因為西風東漸的影響,支持革命大部分都是類似活扁鵲傅連璋一樣接受外來文明的醫生,不過當中部分的醫生一直粗暴地把中國古老相傳的醫術誣蔑為巫術與謊言,繼承中國古代傳承的醫生接近滅亡。在這個中國醫家的生死之秋,醫家的命運因一首方劑而發生了一次巨大的轉變。當時恰逢領袖染病發高熱,在西風東漸下成長的他也是不信任古代傳承的醫藥,所以在治療過程中領袖采用的外來文明的抗生素及解熱等方法不但無效,反而呈加重趨勢讓他接近昏迷狀態。
當時所有的人都已束手無策的情況下,領導層隻是找中國醫家希望賭一賭,就如同過去求神拜佛一樣。在那個中國醫最困難的時期,有一位老醫生蒲輔周不顧各種壓力挺身而出治好了領袖,讓領導層改變對中國醫術的政策,這就是津津樂道的一付白虎湯救醫家的故事。
我也聽石苓人說過白虎女,那是厭勝的一種,是將一張畫上一隻白虎的畫像,頭部向內藏在梁楣內,居住者會招惹是非,而女主人則會多疾病。不過是巫蠱的一種。
還有什麽……
還有什麽!
我拚命地想著,對了,所謂虎姓誤認為源於姬姓,出自遠古“八元”之一伯虎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風俗演義》、《左傳》等記載,“八元”,即遠古傳說中八個具有才德之士,其中之一為伯虎,其後裔以先祖名字為姓氏,稱虎氏,卻是源古老的虎圖騰信仰的推陳出新,最早是被道家用來舊瓶裝新酒,據說,張天師張道陵在修煉時,天降一隻白虎,銜神符送到他的坐榻旁。
後來這個超級IP被反複開發,有多位的猛將被說成為白虎星充扥世的,如:唐代大將羅成、薛仁貴父子等人。甚至有人考證"薛仁貴寒窯"在古代龍門也就是山西河津縣城東10公裏修村。為薛禮薛仁貴故裏。該村東有一土崗,形似伏虎,名白虎崗。崗側土窯傳為薛妻柳氏寒窯遺跡。窯南有洞一孔,因薛仁貴征東時為白袍將軍,故名白袍洞,內塑薛氏夫婦坐像兩尊,乃鄉人懷念而奉祀。村南汾河奔流,白虎崗東向2裏百底村東側,據說即當年薛仁貴汾河灣射雁處
我歎息著,這個出身農民,貞觀時從軍,因戰功和救太宗,官至右威衛大將軍兼安東都護,封平陽郡公的大人物大概想不到。死後千年還能拉動地方經濟。那神秘的巴人,想必就是三峽地區的先人,但巴人又發源於什麽地方呢?考古學家沒說他們有翅膀啊!
“對,巴蘭。接受這份力量吧,複仇吧,奪取吧,撕碎一切……”
一個充滿怨毒的聲音響起,我低下頭,是幼年虎青嵐的影子陰狠地笑著,讓人毛骨悚然。
“閉嘴,樹雷神!”‘虎青嵐’像是瘋了一樣按住自己的腦袋喊道,雙手使勁抓著頭發,突然發出一陣淒厲的叫聲,瘋狂的扭動著,身體變成半透明,肌膚中青筋綻露,裏麵流淌的金血在這怪異光線下躍動著---死吧死吧死吧快點死吧!伏羲、女媧、背叛者們……
從心底冒出的尖銳聲音著實刺耳無比,此時此刻我能做的隻是和‘虎青嵐’一切承擔痛苦,那是感到像是被人用一把尖刀狠狠地刺入腦髓,同時四下攪動一般的痛苦---既然抗拒“複”,就把這具身體讓給我好了!我的子孫!
被‘虎青嵐’放棄多年的回憶,即使在夢中也不曾回想起來的記憶,此刻出現在我的腦海……我們是……巴人五姓,也是五氏遺民,一群托庇西南,無家可歸的人!
我想起來了,中國曆史上有六夷的說法,是指東夷、西南夷、西羌、西域雜胡、南匈奴、烏桓鮮卑等各族。其中西南夷者,根據《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記載:“巴郡南郡蠻,本有五姓:巴氏、樊氏、譚氏、相氏、鄭氏。皆出於武落鍾離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於赤穴,四姓之子皆生於黑穴。未有君長,俱事鬼神,乃共擲劍於石穴,約能中者,奉以為君。巴氏子務相乃獨中之,眾皆歎。又令各乘土船,約能浮者,當以為君。餘姓悉沉,惟務相獨浮。因共立之,是為廩君。……
廩君於是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廩君死,魂魄化為白虎。巴氏以虎飲人血,遂以人祠焉。”這段關於巴人的珍貴記載,清楚說明了武落鍾離山是巴人的重要發源地。於是,後世宜昌的長陽縣境內的武落鍾離山就被認定為“巴人故裏”。雖然有“西南有巴國”的記載,但巴國到底建立於何時,國土麵積多大,有多少人,什麽人種,為什麽滅亡等等,我們都一概不知。目前的考古學家也隻能大概知道,巴人的活動範圍大概和戰國時楚國範圍差不多,即包括今天的湖北、北到陝西漢中、南到巴蜀東部、貴州東北和湖南西北等地。巴是一個很強悍的民族,他們以白虎為圖騰,崇尚武力,戰爭貫穿了巴人的曆史。
什麽巴人這麽好戰呢?首先,大概是巴人的身體素質比較好,他們個個體型比較大。1993年,考古發掘的雲陽李家壩巴人墓群中,就發現了最大的一具骨骼有一米九以上。其次,巴人生活的三峽地區的自然條件和生活環境是非常惡劣的,他們不僅要抵禦野獸的侵犯,還要在崇山峻嶺中尋找食物和定居點,他們必須在和大自然的對抗中才能生存。第三,當時的巴國處在幾個大國包圍之間,他們隻能在夾縫中求生存,必須勇敢地和大國周旋甚至作戰。有文獻記載巴國的首都不斷遷移,原因是楚國不斷進逼,楚國的西南邊境最大延伸到巫峽東段的香溪河流域。正是這種獨特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培養了巴人的驍勇好戰。據史書記載,武王伐紂時就是用的巴人作前鋒,他們一邊唱歌一邊跳舞,結果把殷人士兵嚇得抱頭鼠竄。漢高祖統一天下時,也用了巴人的隊伍。
問題是,如果,巴人隻是一個生活在三峽地區的小小的部落,我們是可以相信他憑借他們的人種優勢、憑借勇敢好鬥可以生存。但是,根據三峽地區流傳的一些傳說,它不僅在那麽惡劣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中生存下來,而且還成立了國家,後來更成為幾個大國需要仰仗的重要力量,這並不僅僅靠身體和性格能夠決定的,一定必需要有雄厚的國力支撐。那麽巴人又是靠什麽夯實自己的立國基礎呢?有些考古學家認為是因為巴人獨占鹽礦的緣故,巴人的強盛和鹽澤有著密切而直接的關係。
在古代,鹽是重要的戰略資源。在過去巴人控製的地區都產鹽,而鹽也肯定是巴人重要的用來交換的戰略物資。有趣的是,現今中國許多深受巴楚文化影響的地方,還稱鹽為“鹽巴”,是不是“鹽”和“巴”確實存在著一種不可名狀的關係呢?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的一點是,鹽不僅是巴人生存的基本生活資料,同時還是重要的部落或國家的戰略資源。考古學家認為正是鹽巴,支撐著巴人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生存;正是鹽巴,支撐著巴人長期和周邊大國周旋和征戰。
公元前316年,巴國滅亡了。巴國是怎樣滅亡的呢?那些巴人又都失散到哪裏去了呢?難於上青天的棧道三峽,給考古學家留下了太多的不解之謎。雖然不管當地土著到底是不是巴人的後代,但是三峽地區的各族人民肯定都或多或少地在接受著巴人文化的潛移默化的影響,隻是自己不知道罷了。但是,現在最大的難題有兩個:一是現在的巴族人基本已經漢化了,很多年輕的土著人並不會說自己民族的語言,也並不熟悉自己民族的特殊習俗,甚至都不願意穿自己民族的服裝。由於巴族沒有文字,所以它們的文化傳承就非常困難。現在,甚至本身就並不豐富的土著語言都有可能消逝了。二是三峽地區經過數千年的人口遷移和民族融合,很難找到純粹血脈的巴族後裔,這就為高科技技術的介入帶來困難。
不過現在我找到了一個秘密,巴人……不是凡人,而是古神和先民的混血種,但具體的記憶卻零碎不清,現在我除了要幫助虎青嵐回複神智,也非常好奇的想知道“巴人之謎”外,還有“五氏之謎”、“白虎之謎”等。正是這些撲簌迷離的詭異神話,仿佛遠古的召喚,一直深深地牽動著我的心,支撐著我熬過那深入骨髓的痛苦。
或者因為我分擔了一般壓力,虎青嵐沒有在那個聲音麵前屈服……
“你是神……那麽為什麽?為什麽救不了我的家人、我的族人?”
‘虎青嵐’依舊是記憶中那樣,用顫抖的嘴唇發出銀鈴般的嗓音,我想要手指拭去少女的眼角的淚珠卻無法觸及---“什麽神,不過是無能者!“虎青嵐別過臉去。
”我盡力了。”影子低低的說,怨毒中帶著無可奈何。
廢物---你什麽都做不了!
“不,不是那樣的。”大概是千百年做泥塑木雕的日子不好受吧?似乎是申辯,一幕幕畫麵在我和虎青嵐麵前展開……那是遮天蔽日的羽翼人族和大地上人族先民、矮小人類、丈二巨人、帶著野獸特征的形形色色人類種族大混戰的場景。
“吾乃有巢氏一縷精魂,化為白虎煞神……”
在字典裏,顧名思義,“有巢”就是人們要有地方住。考古學家認為曆史上的五氏,是指三皇之後出現的五個古神,他們分別是指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媧氏、神農氏。據西晉皇甫謐《帝王世紀》:“女媧氏……承庖犧製度。……及女媧氏沒,次有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連氏、赫胥氏、尊盧氏、渾混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陰康氏、無懷氏,凡十五世,皆襲庖犧之號。”《帝王世紀》所述從女媧氏到無懷氏共15世,都是沿襲庖犧製度。庖犧,學者們說就是伏羲。
根據《帝王世紀》的說法,無懷氏之前世係為:庖犧,伏羲——女媧——庖犧氏15世。另外根據《春秋緯》的說法:“彧溫……號曰遂皇,冬則穴居,夏則巢處,燔物為食,使民無腹疾,治五百三十歲。忽彰次之,號曰庖羲。有人蒼色大眉,名石年,戴玉理,始立地形,甄度四海。治五百三十年而流紇紀作。禪於謀泯,號曰榆罔,治五十四年。軒提次之,號曰帝壽鴻,即軒轅,有熊之子也。”《春秋緯》所述庖羲叫忽彰,庖羲之後是炎帝石年,炎帝治530年,禪位謀泯,即榆岡。榆岡,靈恝治54年,然後是軒提,即帝壽鴻,也就是軒轅。根據《春秋緯》的描述,其世係為:遂皇,或溫——庖羲,忽彰——炎帝530年——流紇紀謀泯,榆岡54年——軒轅,帝壽鴻。從上麵世係世人可以看出,《春秋緯》把《帝王世紀》中的庖犧——女媧——庖犧氏15世並稱為庖羲了。結合《帝王世紀》和《春秋緯》,其世係應該如下:遂皇——庖犧,伏羲——女媧--庖犧氏15世——炎帝530年——榆岡54年,流訖紀——軒轅,帝壽鴻。而我現在知道的卻更為詳細……
傳說天地初分之時,盤古生於其中,能知天地之高低及造化之理。故曰:盤古氏開辟天地,蓋首出禦世之人也。又曰:渾敦氏。盤古氏後有三皇。其中天皇君兄弟一十三人,姓望,名獲,字子潤,號曰天靈,以木德王,被跡在柱州昆侖山下。其時地殼未盡堅固,屢屢遭逢劫火,天皇始製幹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十幹曰閼逢、旃蒙、柔兆、強圉、著雍、屠維、上章、重光、玄,黑戈、昭陽。十二支曰:困頓、赤奮若、攝提格、單閼、執徐、大荒落、敦胖、協洽、涒灘、作噩、閹茂、大淵獻。其年歲兄弟各一萬八千歲。
天皇君後有地皇君繼之,姓嶽名鏗,字子元。兄弟共十一人,興於熊耳龍門山,以火紀官,爰定日、月、星三辰,是為晝夜。以三十日為一月,十一月為冬至。兄弟各一萬八千餘年。地皇君後共有十紀。其一曰九頭紀。是曰三皇之泰皇氏,亦曰人皇氏,姓愷,名胡洮,字文生。人麵身,生於刑馬提地之國。兄弟九人,駕六羽,乘雲車,出穀口,依山川土地之勢,裁度為九州,而各居其一方,亦曰居方氏。兄弟合四萬五千六百年。
其二曰五龍紀。人皇氏厭倦塵事,乃授篆於五姓。五姓者,皇伯、皇仲、皇叔、皇季、皇少。五姓同期,俱駕龍,故號曰五龍氏,乘雲車而治天下,治五方司五嶺,布五嶽。其三曰攝提紀。有五十九姓,亦曰五十九姓紀。其四曰合雒紀。共有三姓,教民穴居,乘蜚鹿以理。其五曰連通紀。共有六姓,乘蜚麟以理。其六曰敘命紀。共有四姓,駕六龍而治。其七曰循蜚紀。共有二十二氏。首曰钜靈氏、次曰句強氏、譙明氏、涿光氏、鉤陳氏、黃神氏、拒神氏、犁靈氏、大騩氏、鬼騩氏、弁茲氏、泰逢氏、冉相氏、蓋盈氏、大敦氏、雲陽氏、巫常氏、泰壹氏、空桑氏、神民氏、倚帝氏、次民氏。以上皆穴居之世也。
其八曰因提紀。共有十三氏。首曰辰放氏,是為皇次屈。古初之人卉服蔽體,至辰放氏時多陰風,乃教民搴木茹皮以禦風霜,綯發乇首以去靈水,而民從之。命之曰衣皮之人,傳四世。次曰蜀山氏,傳六世;次曰豗傀氏,傳六世;渾沌氏,傅七世;東戶氏,傅十七世;皇覃氏,傳七世;啟統氏,傳三世;吉夷氏,傳四世。兒蘧氏,傳一世;豬韋氏,傳四世。其第十一曰有巢氏,教民棲木而巢,以避禽獸之害,又刻木結繩以為政,又教民取羽革紩衣攣領著兜冒以賁體,又令民之死者厚衣之以薪而瘞之,傳二世,是為有房屋之始,亦曰古皇,傳七世,權臣為變而亡。十二為燧人氏,作鑽燧,教民取火以為熟食,又教民範金合土以為釜,又立傳教之台而師道以起,興交易之道而人情以遂,故亦曰遂皇氏,有四佐焉,曰明由、必育、成博、隕邱、傅四世。十三為庸成氏,傳八世,共為六十八世。
其九曰禪通紀。共有十六氏,首曰倉帝史皇氏,名頡,姓侯岡,倉頡龍顏四目,生而能書,實創文字,天為之水粟,鬼為之夜哭,萬古文化由此起。柏皇氏繼之,以木紀德,居於皇人山,傳二十世。中皇氏繼之,居於嶅山。一曰中央氏,傳四世。大庭氏繼之,都於曲阜,以火為紀,號曰炎帝,傳五世。栗陸氏繼之,愎諫無道,有賢臣曰東裏子,不能用而殺之,天下叛之,傳五世而亡。昆連氏繼之,一曰厘連氏,又曰厘畜氏,亦無道,傳十一世。軒轅氏繼之,始作車,伐山取銅以作刀貨,傳三世。
赫胥氏繼之,亦曰赫蘇氏,傳一世。葛天氏繼之,始作樂,八人捉,牛介投足摻尾叩角而歌八終:一曰載民,二日玄鳥,三曰遂物,四曰奮縠,五曰敬天常,六曰達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臨萬物之極,塊柎瓦缶武喿從之,是謂廣樂,傳四世。宗盧氏繼之,亦曰尊盧氏,傳五世。祝誦氏繼之,一曰祝和,是為祝融氏,作樂名屬續,以火施化,號赤帝,都於鄶,傳二世。昊英氏繼之,傳九世。朱襄氏繼之,其時多風,群陰閟曷,乃命其臣士達作五弦之瑟以來陰氣,令曰來陰,傳三世。陰康氏繼之,其時陰多滯伏,民氣壅閉,乃製為舞以利導之,是謂大舞,傳三世。無懷氏繼之,傳六世。
太昊伏羲氏繼之,姓風,以木德王,都於陳,教民佃漁畜牧,畫八卦,造書契,作甲曆,定四時,製嫁娶,造琴瑟,以龍紀官。女媧氏繼之,雲姓,一曰女希,是曰神媒。神農氏繼之,姓薑,以火德王,都曲阜,初藝五穀,嚐百革,製醫藥,始為日中之市,以火紀官,傳八世。其十曰疏仡紀。首曰黃帝有熊氏,姓公孫,名荼,一曰軒轅後裔,後改姓姬,字曰玄律。自開辟以來,至黃帝有熊氏元年,共二百七十五萬七千七百八十年。
大概是真相被淹沒在曆史中,但無論如何,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媧氏、神農氏這五氏,他們的功績和貢獻是為人類創造了諸如:建屋取火、部落婚嫁、百草五穀、豢養家禽、種地稼穡,等一係列最基本的生存、生活條件,使人類能夠得以生存繁衍,結束了隻靠住山洞、摘樹果、吃生食的惡劣原始社會生存狀態。偉大的導師特別要強調的是人類知道了“火”的用處,就跟其它所有的動物,永遠分道揚鑣。而有巢氏教人們不再住在地麵上,在樹上用樹枝樹葉建造出簡陋的蓬蓋,作為示範,這就是原始的房屋,至少可以躲避野獸和洪水,也是善莫大焉。
也難怪,遠古時期,有巢氏率領古人築巢為室,古人得以安居一處,好像現在的蟻族一樣,家園的夢想終成現實,自然也就成為偉大領袖了。不過最早的巢居在考古學家認為又稱為“樹上居”,顧名思義,是建在樹上的,後來才延伸到了平地上。曆史課本繪聲繪色的說,上古昊英之世,古人居無定所,飽受禽獸蛇虺荼毒。後來,有位聖人發現,在樹上建築房屋,既可擋風遮水,又能躲避禽獸,古人欣喜無比,紛紛效仿,爾後擁立這位聖人為王,號“有巢氏”。從這個樸素的名號看來,有巢氏早已不是高高在上的神祇,而是一位創造了曆史的平民英雄。
所有的口徑中,有巢氏實際上代表著當時人類發展的一個階段,從原始的山洞居住發展到建造房屋的階段,是進步的一個標誌。但古史的年代越久,給後人留下的謎團也就越多,有巢氏便是如此:他率領子民在哪裏築巢為室?這是一個怎樣的國度?在流傳至今的史籍的縫隙中,後人隻能捕捉一點關於他的流光碎影。西漢《遁甲開山圖》記載有巢氏王天下百餘代。《通誌·三皇紀》雲:“厥初,先民穴居野處,聖人教之結巢,以避蟲豸之害,而食草木之實,故號有巢氏,亦曰大巢氏。”巢氏,有巢氏之後,堯時有巢父,夏商有巢國,其地在廬江,子孫以國為氏。”燔書坑儒的康熙朝,《巢縣誌》沿革誌進而確載:“羅泌《路史》稱有巢氏。”羅泌的《路史》記述上古迄兩漢事,考證精賅,保存大量的古代史料和佚聞,堪可采信。
宋人羅泌的《路史》有過這樣一條記載:所謂昔載上世,人固多難,有聖人者,教之巢居,冬則營窟,夏則居巢。未有火化,搏獸而食,鑿井而飲。檜秸以為蓐,以辟其難。而人說之,使王天下,號曰有巢氏。木處巔,風生燥,顛傷、燥夭。於是有聖人焉,教之編槿,而盧緝藋,而扉塓塗翳,以違其高卑之患;而違風水以其革有巢之化。故,亦號有巢氏。駕六龍,從日月,是曰古皇。龜龍效,圖書畀,於是文成而天下治。其為政也,授而弗惡,予而弗取,故天下之民皈仁焉。
其及末也,有禮臣而貴,仕之專而不享。欲削之權,懼而生變,有巢氏遂亡。居於瓕及盤領。後有巢氏。巢父友許繇、樊豎。繇居沛澤,其道日光,堯朝焉,而逭之。父適聞之,洗耳於頻。豎方飲其牛,乃歐而還。根據《路史》記載:有巢氏是最終成為了珠江流域的一個古老部落。而清人張澍在《蜀典》一書中認為,這個“巢”,是西南夷昆明族,曆史學家透過甲骨文,似乎能找到另一條線索。曆史上,周人對一個叫“巢”的小國並不友好,不遠千裏派兵征討,似乎有什麽深仇大恨,蜀山氏後人與周人也有過節,怪不得在周王朝的青銅器上,巢、蜀連在了一起。學者們認為,巢、蜀兩國可能相距不遠,巢國與蜀國相連,它的得名,或許源於部落巢居的傳統,卻也彰顯著有巢氏與巴蜀之地的神秘聯係。
不過更多人相信有巢氏族分化了,一部分遷移到巴蜀東部的南平僚,住幹欄,女多男少,婦人任役,男子左衽露發赤腳是舊俗。此外,還有飛頭僚、烏武僚等。而粵東部份的他們變成了古代的俚人、僚人發展演變成黎人,部份僚人漸與瑤人相混結合稱為瑤僚、蠻僚、瑤僮。證據是當地土著先民傳說開始時是在樹上搭巢而居。秦漢時期,“百越”歸屬中央王朝管治。至西晉永嘉年間,中原戰亂,引發持續三個多世紀的中原漢人移民潮。與此同時,珠江流域各土著民族的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漢後始稱俚僚。《博物誌》所述:“南越巢居,北溯穴居,避寒署也。”後來發展成為離地構築的房子,即幹欄。《北史·段傳》雲:“依樹積木,以居其上,名曰幹欄。”今桂南偏僻地區的壯族居民仍為人居其上而畜處其下的幹欄建築形式。同時保持著許多原始部落習俗……譬如吃人,《南州異物誌》載:“交廣之界,民曰烏滸,東界在廣州之南,交州之北,恒出道間伺候二州行旅,有單回輩者,輒出擊之,利得人食人,不貪其財貨也……出得人歸家,合聚鄉裏,懸死人中當,四麵向坐,擊銅鼓,歌舞飲酒,稍就割食之。”
譬如紋麵、紋身《漢書·地理誌》稱:越人“文身斷發,以避蛟龍之害”,《桂海虞衡誌》所述:“黎,海南四郡島上蠻也。蠻皆椎髻跣足,插銀銅錫儕,婦人加銅環,耳墜垂肩,女及殯,即黠頰為細花紋,謂之繡麵。”和拔牙之俗又稱“鑿齒”、“缺齒”。《太平寰宇記》載:“即貴州即有俚人,皆為烏髻……女既嫁,便缺去前齒”,即宜州即悉是雕題鑿齒,畫麵人身,“即欽州即又有僚子,巢居海曲,每歲一移,椎髻鑿齒。”
還有崇拜雷……海南黎族婦女文身的文飾,其主調是雷電紋。壯族巫師跳神時唱的《九天讚》雲:“我是上天雷王子,顯聖生化在雲頭....家住雷州雷王廟,年年行魚教田疇”。粵西和海南的漢人也繼承了俚人崇雷的習俗。方誌記載,嶺南的雷公廟以西江以南,高、雷、欽、廉等地為多,遠達海南島,其中最著名的是雷州雷王廟。雷州人十分崇敬雷神,家家戶戶都掛有雷神像,“六月二十四日,雷州人必供雷鼓以酬雷”,崇拜雷神,其鑄造的銅鼓乃雷的象征,銅鼓上的文飾、蹲蛙、羽人都有祀雷有關。甚至俚僚冶銅術中組有意義的是鑄造銅鼓,史學上有“銅鼓文化”之譽,東晉《廣州記》所述:“俚僚鑄銅為鼓,鼓唯高大為貴,麵闊丈餘。”北流出土的一麵春秋晚期銅鼓,直徑165CM,通高67.5CM,重近達300公斤,被稱為“銅鼓之王”,銅鼓製作工藝精良,鼓麵和鼓身飾有太陽紋、雲雷紋、菱形紋、水波紋等集合圖案,還有騎獸紋、鳥型紋、蟲型紋等。在土著人中,銅鼓是權力的象征,於慶祝、娛樂、作戰等場合使用。
我對這些人的認知,可是隻有紅色娘子軍、黃道婆……對了,還有冼夫人、即又稱嶺南聖母。魏晉南北朝時代,嶺南冼氏原是擁有十幾萬戶的俚人部族首領,跨據粵東粵西一帶山區,主要是高州一帶。冼夫人幼年時叫冼百合,自幼追隨父兄逞勇鬥狠,經曆過幾次部族之間的械鬥,頗有男兒氣概,稍長更得異人傳授武藝及韜略,不但能夠挽弓執刀與敵人拚鬥,而且深諸行軍布陣之法,因此。深得同族的器重和信賴,甚至海南儋耳諸部落民族也望風歸附。冼太夫人維護國家統一,加強民族團結的思想很早就表現出來,在她二十多歲時,就力請梁朝於海南置崖州,使自漢元帝時起脫離大陸656年的海南島重新回歸中央政權的統治,並教化民眾,傳播先進文化與技術,極大地改變了以往海南的部族割據、互相殘殺、茹毛飲血的原始落後局麵,使海南社會得到了安定和經濟得到了發展。
南北朝梁大寶元年即公元550年即侯景之亂那一年,高州刺史李遷仕暗通侯景謀反,冼太夫人洞察其奸變,並突出奇兵大敗李遷仕。於平叛中,她結識梁都督陳霸先,她認為陳霸先是個能平息世亂的人,大為讚賞。公元551年,冼太夫人協助陳霸先擒殺李遷仕。南梁朝論平叛功,冊封冼太夫人為“保護侯夫人”。公元557年,陳霸先稱帝,南陳朝立。陳永定二年即公元558年即,馮寶卒,嶺南大亂。冼太夫人憑著自己的威望,勸服、團結百越,使社會安定了下來。太建二年即公元570年即廣州刺史歐陽紇反,將冼太夫人兒子馮仆騙去,欲誘迫他同反。冼太夫人不以兒子之安危為念而肯負國家,立即布兵拒境,並與陳朝遣討軍隊全力擊潰叛軍。陳朝嘉其功,冊封她為“石龍郡太夫人”。公元589年,隋滅陳,嶺南數郡共舉冼太夫人為主,尊為“聖母”,並力勸獨立,以保境安民。
沒錯,這就是《大唐雙龍傳》裏麵宋閥的原型,想當初隋大軍到了嶺南邊境,因畏懼冼太夫人,逡巡遙望,不敢進犯,於是遣使者示以陳後主遺書和她所贈陳後主信物“扶南犀杖”。冼太夫人在確知陳亡後,召集首領數千人“盡日慟哭”,然後才歸順了隋朝。朝廷感其顧全局、識大義,冊封她為“宋康郡夫人”。隋開皇十年即公元590年即,番禺王仲宣反,“諸州跟叛”,形勢緊逼,冼太夫人又出兵平叛,而“所到之處,聞風歸順”,平息叛亂後,將近七十歲的冼太夫人又騎著駿馬,張著錦傘,帶著騎兵,護衛隋朝派員巡撫諸州,所到之處,各地首領都來拜謁和受爵,從此使嶺南地區完全得到了安定。隋文帝對冼太夫人大為驚異,表其功,冊封為“譙國夫人”,授予她六州兵馬權和很多賜物,並敕免因平叛中違反軍紀而被她下令逮捕下獄的孫子。每逢年節,冼太夫人都將分別藏放的梁、陳、隋三朝賜物陳列出來訓示子孫,要他們象她一樣忠國愛民。在冼太夫人將近80歲高齡時,還請示朝廷查辦了番州即今廣州即總管趙訥,並親持詔旨巡曆了十幾個州,撫慰因趙訥貪財暴謔而亡叛的俚、僚各族人民。力保了嶺南的安定和國家的和平統一。仁壽初年,冼太夫人辭世,隋朝諡她為“誠敬夫人”。
和《大唐雙龍傳》裏麵宋閥異曲同工的是,唐初,桂西的僚人產生了分化和聚合,出現了西原蠻、黃峒蠻等稱謂。貴州境內出現了葛僚、仡僚等名稱。因土地的爭奪,僚人與漢人進行了長期的戰爭,2007年文物部門沿在建的洛湛鐵路茂名段搶救性挖掘7處俚人遺址點,發掘範圍在高州中北部至信宜南部路段的7處南朝至唐代遺址和遺物點,分別分布在信宜境內丁堡鎮荔枝崗,水口鎮馬嶺崗,高州境內的潭頭鎮塘尾嶺,大井鎮屋背嶺,同進新村牛角山、亞公山和光山,發掘麵積約1.15萬平方米。這是粵東第一次對俚人遺存進行係統的考古調查,此次發現的實物,令這個千年來不再見於記載的古代嶺南少數民族的生活圖景揭開了“冰山一角”,但這些痕跡僅僅在2年後被洛湛鐵路覆蓋,吞滅,消失無蹤。現在,一幕幕往昔片斷,一幅幅熟悉麵孔,一瞬間,在我腦中湧現。
即使知道是虎青嵐……不,白虎神的記憶,但我仍然被眼前的一幕幕震撼到了。我正處於一處荒山之上,四野昏暗,四麵黑巍巍的山高聳,到處都是猙獰的怪石。沒有半點草木生機,仿佛一群群巨大的魔鬼,把天都遮住令人恐怖。
然後……天塌了!還未等我發出壓抑不住的驚呼,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景象,已在空中的景象之前呈現出來。
那是……世界大戰!
西南夷族是一個曆史悠久的地理上比較閉塞的族裔。但說道夜郎自大,恐怕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以鳳求凰聞名的司馬相如說,在蜀郡徼外有夜郎國,東接交阯,西有古滇國,北有邛都國,各立君長。其人皆椎結左衽,邑聚而居,能耕田。其外又有嵩、昆明諸落。僰人在西南夷中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水平最高,接近於漢族。分布在川、滇的有邛僰、西僰和滇僰。漢初滇國居民以僰為主,多定居壩區,農業發達。境內還有勞浸、摩莫和叟雜處其間。叟人即商周時的蜀山氏後人,是越雟郡即今西昌一帶即主要居民。斯榆即雟、叟,分布於楪榆即今大理即、桐師即今保山即間。夜郎、靡莫、滇、邛都等部族定居,主要從事農耕;雟、昆明從事遊牧;其餘各族或農或牧。與巴蜀有商業來往。與越雟同時設置的沈黎郡即今巴蜀省,漢源即則是筰族住地。西極同師,東北至葉榆,有莋都國,東北有冉娏國,冉娏東北有白馬國,氐種是也。但《夷族源流》當然保留著夜郎曆史的記載,卻是匪夷所思。
《夷族源流》所述夜郎的遠祖叫武米,夜郎延續了二千多年。聽起來是自吹自擂……不過,如果白虎神沒說謊,他們這些五氏……不,三皇五帝之下所有的古氏族都是天外來客,或者天外來客和上古先民的混血種,他們為征服而來,卻也帶來了不同的文明結晶,譬如神文……就是這些不同天外種族交流用的通用語,那麽問題來了……傳說中的人類祖先,軒轅黃帝是誰?《史記》所述的青陽降居江水,昌意降居若水。如果白虎神所記沒錯,青陽也就是古神和上古先民的混血種之一,羌人之祖。那麽黃帝的神之血裔一族就是羌人祖先。而巧合的是,大禹治水的大禹也叫文命,而文命的天外種族音讀恰恰與的武米的天外種族音讀相同。從大禹到西漢夜郎消失,也延續了二千多年。假設《夷族源流》中的夜郎之武米就是大禹呢!據《山海經》,夜郎在中國的出現,至少比西漢早2200多年!我決定日後有機會,要去夜郎國舊址看一看。
《史記》所說的涿鹿之野在哪,史家論戰了二千多年。其實涿鹿之野哪也不是,而是蜀山氏後人之野!《史記》所述黃帝邑於的涿鹿之阿也是蜀山氏後人之阿讀,涿鹿,它實際上是通用語裏麵蜀山氏後人的音譯!《史記》所述的黃帝的都城涿鹿之,就是世人現在的三星堆!即蜀山氏後人之阿岸或崖。三星堆是炎黃時的文明嗎?太難以令人相信了。確實難以置信。雖然,三星堆遺址被確定為距今5000年至3000年前。據傳統觀點,黃帝就是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人,二者在時間上有交集。從邏輯上看,出土了青銅神樹等大批青銅器的三星堆一號祭祀坑和二號祭祀坑的年代是推測出來的,推測不見得就準確,就有誤讀的可能。一、二號祭祀坑原發掘簡報將其時間定在商代晚期,有的先賢認為應晚至西周後期,甚至有的認為應晚至春秋中葉。可見學界也在懷疑一、二號祭祀坑的定年。
白虎神還在勸誘虎青嵐,“我們是白虎血脈,是一切被壓迫,被侮辱,被損害者的引路人。祖先赤腳帶領我們走向那荊棘的道,將血腥的仁慈和愚蠢的睿智踩在腳下;我們手牽手走向那荊棘的道,去毀滅炎黃之龍,去毀滅天庭,去毀滅世界,去毀滅自身……”
我苦笑一聲,說實話,西蜀一下子冒出這麽個高度文明的遺址,而且超過了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所有文明遺址包括殷墟在內,先賢們想不通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在漢以來的曆史記載中,西蜀似乎比較落後。由於意識定勢,先賢們自然而然將它框定為商周文明。然後一切考證工作圍繞商周後期文明展開。這就容易犯先入為主而有罪推定的錯誤,被誤讀也不是不可能。從三星堆一、二號坑發掘出來的青銅神樹的造型來看,它就是《山海經》中的建木,而建木是黃帝打造的。《山海經》明確指明了建木是黃帝打造的。學界肯定也注意到了這一信息,但還是置之不顧。這恐怕是有原因的。
我猜一是沒想到會在夏代還沒發現前竟然發現了黃帝文明;二是沒想到黃帝文明竟然是高度的青銅文明;三是沒想到西蜀會出現這一高度的青銅文明。如果出現了,那必然是商周以後的事。這就是先賢們的意識定勢。所謂的類型分析學也是以發掘的商代器物為參照。他們沒有考慮到,文明並不是一條直線向前發展的。文明也會倒退,也會毀滅。後代的文明並不一定總是比前代高明。三星堆發掘出來的青銅神樹就是《山海經》中的建木,它代表的就是羽族的天空城,是軒轅為紀念戰勳並而打造的。《山海經》所述建木的造型上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實如麻,其葉如芒。大皞爰過,黃帝所為。建木與考古發掘的三星堆青銅神樹的形像完全吻合。誰能想到有夜郎國這種怪胎?甚至有巢氏這種羽人國度?
基本出發點錯了,結論自然也就錯了。同時,三星堆發掘出來的其它文物所透露出來的信息,有強烈的三曼神民、三苗、壽麻帝國以及祝融、共工、術器皇朝的信息。理解它的基礎就是我看到的這一切。譬如跪倒在地上,大聲呼喚:“神佑勇士!即使太陽升起又落下了10萬次,我們一直不曾放棄過希望。守護神啊,你終於回歸部落之中了!”的那些……族裔,如果我還是普通人,恐怕都被它怪誕的外形所震撼。哪有眼珠凸起那麽高的人,耳朵也是那麽長。這到底是個什麽怪物?模仿的是太古人?其實它就是《山海經》中的深目,就是三苗,就是神民,就是壽麻,就是三曼,就是蘇美爾,六者是一個音,也是一個意思。
根據考古發現,公元前3000年前,兩河流域蘇美爾就出現了10多個城邦國家!其時正是中國的炎黃皇朝。在蘇美爾這個詞隻是後世先賢根據楔形文字泥板書音譯的結果,在《山海經》中它叫壽麻。公元前3000年以前,正是炎帝皇朝,炎帝兼並統一大陸,整個亞洲都在其統治之下,是為上古三苗帝國。三苗帝國在各地稱呼不一,上古天竺稱之為三曼,兩河流域稱之為壽麻後西方先賢譯為蘇美爾,黃土高原稱之為深目,中國大西南稱之為神民。名稱雖異,然實為三苗帝國之一部分。5000年前的兩河流域當時已出現了10多個城邦,世人現在也發掘出了與蘇美爾配匹的炎黃文明,卻被世人輕易地否定和誤讀為商周文明!這些家夥崇拜的巨嘴大耳之神,本發源於滇南昆明附近,上古稱的雍和,此族後向北向東發展,後來此族的炎帝兼並建立三苗帝國,故在族徽上加深目,以此圖音表示三苗帝國,是為三苗帝國之神徽。
另外一群信徒,都是由一些打扮的花花綠綠的青年組成,他們認為白虎神是要來毀滅世界,而唯有信仰兵主才能得到救贖……他們實際就是蚩尤開明帝國的後裔。此族裔圖騰如蟹,蟹、開,通用語同音。開明國是伯陵蚩尤所建。蚩尤就是開明帝國祝融的兒子,也是蜀山氏後人。後世的蚩字就是模仿此族徽而成。而蚩尤正是炎黃大戰中的蚩尤。
那一戰,每一道能量波的對撞都造成了山崩地裂,無盡的熔岩從各處噴發了出來,所到之處除了幾個奔逃的好運人外,已經再無生物了。
曾經毀滅世界的絕世強者,在區區的人族攻擊之後,竟然被五馬分割打包了!隻因為他的對手是軒轅黃帝!
深坑中心忽然一陣翻滾,一隻有著殘缺骨架和些許粘連皮肉的怪物從地下哇哇怪叫著蹦了出來。古神族不死,蚩尤確實強悍到極致,居然保存下了一絲生命信息,不過它也終於到達極限了,無論怎麽努力都無法重生出完整的軀殼。更加頑強的是,那張扭曲的麵容依然不屈不撓的出現在某片搖搖欲墜的爛肉之上。
後世蚩尤敗給關羽,本來就是一次不公平的乘人之危。
《史記黃帝本紀》所述的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於是軒轅乃習用幹戈,以征不享,諸侯鹹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軀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誌。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擒殺蚩尤。而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
從此之後,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嚐寧居。東至於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於空桐,登雞頭;南至於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司馬遷說黃帝叫軒轅。其實從《山海經》看,炎黃大戰不是黃帝本人與炎帝本人大戰,而是黃帝聯盟與炎帝孫族祝融、共工及其後代蚩尤之戰。當天空中某一顆原本隱藏在月亮光輝裏的星辰突然大放光芒,並不斷擴大,隨後一道粗大的銀芒便貫穿而下,直通天地,隨後一個巨大的光影隨圍繞著光柱緩緩降下,這種壯觀的景象迅速的將月亮和其他星辰變成了背景。我就知道,又有軒轅黃帝的同盟軍到了。
時光荏苒,歲月匆匆。再一次戰爭……再一次噩夢的到來。
渾濁的、濃綠的,身體充斥著惡臭的形形色色怪物,咆哮著不知從何處而來,人類的長劍刺入它們壯碩的身體,如刺向堅韌風幹的牛皮,不得寸進;沒有盔甲和兵刃,它們就揮舞著砂鍋大小的拳頭將人心肺捶地稀爛,不知疲倦,不畏生死,跟隨者一種血紅色的同類,向著世界廝殺與侵略。
但他們還是敗給了人和龍族的聯合。
當這些信徒被屠殺一空,人類在原地供奉起一尊神像,這尊青銅神像就是青陽。刀槍之槍,最早出現於什麽時候?史籍無考。從三星堆發掘的青銅器來看,這尊青銅的脖子分明是後世槍之形。三星堆類似的槍脖人為數不少。槍人、羌人、青陽,古音實為一。此圖即降居江水中的青陽。
另外一些……我難以理解這一狀況,這在我短暫的生命中從沒出現過,即使是第二次世界大戰造成的破壞也不及此時的萬一,這些憑空出現的古神根本不是在戰鬥,他們是在毀滅世界!裂變!一個古神附近的一切空氣,塵埃分子被暴風軌跡分解成原子,然後在另一股神秘的力場下分解成更加基本的中子,質子,電子等粒子,蘊含在原子核中的巨大能量爆發開來!
在蛋狀束縛電磁力場之內,整個空間仿佛回到了宇宙大爆炸之後那段混沌不明的狀態中,任何的物質都無法維持自己的形態,有的隻是一鍋高溫高能的粒子湯。
反擊也隨之而來,一朵細細的蘑菇雲湧起,以某個區域為中心,出現了一個深百米多,半徑四百米多的超級大坑,邊緣的沙石全部閃亮閃亮的,在高溫下呈現出玻璃化跡象。
而這一切都隻是一支石蟾蜍的噴吐所致,如果是一隻普通的石蟾蜍,那就無足於異。關鍵是它是一隻斷了一條腿的蟾蛙,而且出現在神話傳說裏。這就不普通了。這隻斷足蟾蜍,其實就是《山海經》中的窫窳,也就是祝融又叫伯陵。祝融和韓流小四發生婚外情後,韓流就殺了窫窳。《海內經》所述有六巫的夾窫窳之屍,皆操不死之藥以距之。可見窫窳並沒有立即被殺死,而是身負重傷。這隻斷足蟾蜍印證了上麵所說的。它明顯為黃帝族占領巴蜀後奚落祝融族的產物。
如《海內經》所述的祝融降處於江水,生共工。共工生術器,術器首方顛,是複土穰壤,以處江水。《海內經》所述術器是方腦袋,是共工的兒子,居於岷江。或者就是三星堆遺址發掘出來的方腦袋的表銅銅像。同樣是三星堆發掘出來的文物,透露出淵源對立信息。三星堆的人像有二種,一種高大威嚴,一種卑躬屈膝。高大威嚴的都帶有外族人特點,卑躬屈膝的都具有蜀山氏後人特點。這卑躬屈膝的圖明顯不是蜀山氏後人所為,它們應該出於黃帝族之手。所謂曆史是勝利者的曆史。三星堆也一樣,它是勝利者的曆史。黃帝族征服了蜀山氏後人,就奚落之。祝融被雕成斷足蟾蜍,術器雖然貌似凶惡,然終究得卑躬屈膝,跪下。中國的跪淵源,就來源於此。這一跪,就是五千年,我閉上眼睛,仿佛聽到了白虎神的呢喃:“虎青嵐,想要力量嗎少女,從今天開始,拯救還是毀滅世界,完全由你喜好!”
“不過……”我補充,“你也隻是古神力量借助的一個媒介而已,當了古神毀滅世界的幫手,雖然你至始至終都不知道真相。這就是……”
“這就是凡人的可悲之處!”白虎神咆哮,世人從淵源上解讀,三星堆是祝融和黃帝族青陽皇朝的淵源。而祝融和青陽實際上代表了蜀山氏後人和羌人,也就是說三星堆有羌人淵源。而黃帝族的羌人卻是夷族之源。三星堆一、二號祭祀坑絕對不是商周文明,它遠在商周以前。而且就是炎黃文明。炎黃大戰從祝融一直持續到誇父,黃帝族步步進逼,炎帝族節節敗退。到祝融第四代誇父時,祝融族的北支誇父係已被驅逐到貝加爾湖以北了。《北次二經》載的梁渠之山有鳥焉,其狀如誇父,四翼、一目、犬尾,名曰囂,其音如鵲,食之已腹痛,可以止衕。這一族,在上古叫囂,古同的囂鳥族而其音如鵲,也就是說囂鳥族即鵲鳥族。其狀如誇父,表明該族與誇父族有關係。據《山海圖》複原圖,梁渠山遠在後世的中西伯利亞高原。可見誇父族有一支遷到了那裏了。
另《東山經》首經說的犲山,其上無草木,其下多水,其中多堪予予之魚。有獸焉,其狀如誇父而彘毛,其音如呼,見則天下大水。據《山海圖》複原圖,此處的犲山在後世的白令海附近,犲山所在族裔,如誇父,表明該族也屬誇父一族。這是祝融族的北方支係。祝融族南方支係則被驅逐到南嶺以南。《海外南經》載的其有範林方三百裏。南方祝融,獸身人麵,乘兩龍。據《海外南經》表述順序,此時的祝融在南嶺以南。這就意味著炎帝係祝融族遭到慘敗,大片山河易主。不僅如此,祝融族的南方支係後來有一支竟然逃到了兩河流域和埃及,其時間也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
我有些心虛,畢竟是同類相殘,說這是殘忍,這確確實實是殘忍,對於那些無辜犧牲了的人;但是如果從人類和軒轅黃帝的角度考慮的話,事實上他們首要考慮到的是必須收回大部分古神的力量……因為他們隻有一個地球,其次才是盡可能保全這些人的利益,總不能因噎廢食了不是?實際上從炎黃子孫的角度,軒轅黃帝的處理手段可以說是無比仁慈。要知道像是神祇這種存在,多得是為了自己一念而毀滅世界之類的人,譬如五氏和他們的神之血裔,他們可沒有考慮那麽多。
僅憑少數古神的單一手段,無法改變世界。但軒轅黃帝,是一個既能毀滅世界,又能掌控世界的巨人。這樣的存在,即使是毀滅一切之後,依然有能力重建一切,而這樣的存在,才是最為可怕的變革者、最為強大的統治者。甚至黃帝的疆域到底有多大。古往今來沒有一個確切的說法。據《史記黃帝本紀》的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東至於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於空桐,登雞頭;南至於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司馬遷的記載應該有來曆。他所說的黃帝的疆域應該出自古籍記載。丸山在哪裏?世人隻能從《山海經》記載的名山來找。在《山海經》中,和丸山同音的隻有槐山、役山,而且都在山東半島至朝鮮半島一線。從《史記》後麵提到岱宗來看,此丸山應離岱宗不是太遠。而引申得出岱宗就是泰山。所以丸山應在山東半島至朝鮮半島之間。西至於空桐。空桐在哪?很多考古學家都說在後世的甘肅的崆峒山。其實這是考古學家們不懂《山海經》的地理之故。據《海內經》,黃帝發跡於司彘之國,按《山海圖》複原圖,司彘之國在後世的西疆。黃帝族發達了,不可能將祖宗之地都丟了。所以說黃帝西至甘肅崆峒山的說法肯定是錯誤的。那麽此處的空峒在哪呢?
按照天外種族通用語,空峒、昆侖、霍臘、賀蘭、黃囊,五者上古實為一音。所以,空峒必與此昆侖、霍臘、賀蘭有關。賀蘭山在黃土高原,可以否定。剩下的就隻有霍臘山和昆侖山了。而霍臘山在後世的裏海東南。從司馬遷提到西部有雞頭山來看,西部山脈應和雞頭山有關。而在《山海經》提及的皇朝,從今土耳其到興都庫什山脈之地理確實形如雞的頭。並且古人也認識到了這一點。這可以從《山海經南山經》首經稱第一山為鵲山,中間稱猨翼山。末稱箕尾山可以看出來。而雞、即、箕三字也是可以同音互譯的,所以雞頭山要麽在土耳其,要麽在興都庫什山脈。南至於江,登熊湘。這好理解。江就是今長江,熊湘就是熊山和湘山。熊山,南方語就是衡山。湘山,就是現在的君山。也就是說黃帝南疆到達了湘南。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葷粥、輝諸同音。
而《山海經》中的輝諸山在後世的首都以北。合符之符,就是兵符。合符也就是有會師的意思。綜合上述信息,黃帝的疆域至少西到興都庫什山脈,甚至可能到達了土耳其安納托利亞高原;東至少到達了山東半島,也可能到達了朝鮮半島;北至少到達了首都以北之燕山;南到湘南衡山以南。從《史記》記載的情況來看,黃帝時盛況空前,相當強大,怎麽後來會衰敗了呢。要明白這一點。這就要涉及到當時的氣候了。《山海經中次六經》所述的誇父之山其獸多牛乍牛、羬羊,其鳥多鷩,其陽多玉,其陰多鐵。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是廣員三百裏。這裏的牛乍牛,也是蜀山氏後人的音譯詞。鷩鳥,也是伯陵或巴人的音譯。此經說誇父山的北麵是桃林,廣圓三百裏。這裏的誇父山應該就是誇父族的發源地。據《海內經》,誇父族出於共工之後第三代,可在誇父追日的故事,看到他們的悲劇。
在《山海經》中誇父追日有三個版本。一個是《海外北經》所說的誇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之林。一個是《大荒東經》所說的大荒東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應龍處南極,殺蚩尤與誇父,不得複上,故下數旱。旱而為應龍之狀,乃得大水。一個是《大荒北經》所說的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載天。有人珥兩黃蛇,把兩黃蛇,名曰誇父。後土生信,信生誇父。誇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於禺穀。將飲河而不足也,將走大澤,未至,死於此。應龍已殺蚩尤,又殺誇父,乃去南方處之,故南方多水。在上麵第一個版本中,誇父是渴死的,死時手中之杖化為鄧之林,可見誇父是死在鄧之林這個地方。在第二個版本中,誇父是應龍殺死的,被殺時間在蚩尤之後。被殺地點在凶黎土丘。當時氣候大旱。在第三個版本中,誇父也是應龍殺死的。地點在成都載天山。誇父被殺前也和氣候有關。在這三個版本中,誇父的死都和大旱有關。所以誇父時期必然是一個氣候突變時期。
黃帝大戰蚩尤初期,今巴丹吉林沙漠還是大海澤,以致於應龍想發動水戰,水淹蚩尤大軍。自天女妭出現後,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竟然開始大旱了。到了誇父時,他不得不遷徙。在將飲河而不足也,將走大澤。誇父最初是想遷到黃河邊上的。可那裏是黃帝族的地盤,臥榻之下,豈容他人瞌睡。可想而知,誇父和黃帝族發生了衝突。於是誇父隻好北遷大澤。大澤在哪,據《山海圖》複原圖,此大澤即今貝加爾湖。可是,誇父還沒到貝加爾湖,僅僅到了鄧之林這個地方,就被黃帝大軍剿殺了。由此世人可以看出,炎黃之戰,表麵上是由一個偶然引起的同樣的古神同室操戈,然而實質上卻是未來水世界的水資源之爭!
天外種族來到了地球,本來隻是一次征服,卻因為某些原因而回不去了,一些天外種族開始自暴自棄了,僅僅是不周山的神戰,就引發了綿延百十年的黑暗與嚴寒,再加上來自放射性塵埃的高劑量輻射,必然會嚴重地毀滅地球上的動植物生態環境——大量的動物、植物在暗無天日之中被凍死,整個生物鏈幾乎被斬斷,再加上高劑量的輻射和淡水資源的汙染,就算是從核戰中僥幸生存下來的人類,也會由於缺吃少穿、瘟疫流行,以及為爭奪有限生存資源而展開的內訌,很快就再一次爆發大規模的死亡……這就是最黑暗的水火之戰,之後才有一次次的絕地天通,和綿綿不絕的治水戰役。
認識到嚴重後果,另外一些開始做長久之計。譬如利用碩果僅存的科技,通過神力的無限蔓延固化水,迫使各國為搶奪水資源發動戰爭……如同誇父追日,馬不停蹄環繞地球,饕餮般貪婪吞噬地球資源。譬如淡水資源庫……那場麵,那畫麵,恐怕就是神話傳說裏的移山倒海!根據白虎神的記憶,燧人氏的燧人不是火,而是烽燧一族,他們掌握的是一種利用地下淺層地熱資源既能供熱又能製冷的高效節能環保科技,通過輸入少量的神力,即可實現能量從低溫熱源向高溫熱源的轉移。
在冬季,把土壤中的熱量取出來,提高溫度後供給室內用於采暖;在夏季,把室內的熱量取出來釋放到土壤中去,並且常年能保證地下溫度的均衡。讓他們能夠在不見天日的地下繁衍生息,成為地底人一族,考古學家認為的“尼人”就是其中一支,由於其使用電力,沒有燃燒過程,對周圍環境無汙染排放,不需使用冷卻塔,沒有外掛機,不向周圍環境排熱,沒有熱島效應,沒有噪音;不抽取地下水,不破壞地下水資源。所以時至今日還不為人知。
但其他種族更雷厲風行,他們需要資源就去掠奪,黃帝的神之血裔昌意遷弱水,弱水一帶是個好地方。有黑水、弱水,還有鍾山附近的460裏大澤。到蚩尤時期,蚩尤進攻的目標是有九水的空桑賀蘭山。到誇父時期,誇父遷徙的方向也和水資源有關。由此可見,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或者是因為神戰,或者說同樣是某些原因……讓天外種族被囚禁在地球的某些原因而導致西疆、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環境開始惡化,氣候開始變得幹旱了。環境的惡化,導致族裔的遷徙;族裔的遷徙,又導致族裔間的戰爭!這才是炎黃大戰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