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1991

第391章 老王出山

字體:16+-

西海糖廠的生產如火如荼,可工人們早已經沒有了以前的幹勁。

大家想不明白的是,為什麽每年的生產都忙不過來,可偏偏就是賺不到錢呢,不但如此,每年都要向銀行借錢來給開工資。

錢哪去了?

王建國也搞不明白,或者說,這個年代的國營企業人都搞不明白。

此時年中了,甘蔗收購季早已經過去,糖廠正在做的是加工,按照遠海貿易公司的要求製成多種多樣的食用糖用於出口日本市場。

王建國看了過去半年利潤的時候,心情是頗好的,可是轉眼看到負債報表,心情就又跌到了穀底。光是到期償還的銀行借款就要吃掉全部的利潤。去哪裏找錢發工資,又一次成了擺在王建國案頭的第一件事情。

一聲長歎,王建國點起煙,抬頭看向坐在麵前的總經濟師陳技術,吐出一口煙,道,“老陳,明明年年有利潤,可我們的錢呢?按照賬目上這個情況,下個月的工資我上哪找?”

原是技術科負責人的陳技術,在後來的大整頓之後,破格提拔為總經濟師,整個廠子兩千多號職工裏(不包括家屬)就他這麽一個大學生,

陳技術苦笑不已,道,“王廠,我是半路出家的經濟師,廠裏的情況你應該比我清楚的。”

他大倒苦水,“效益好的時候,縣裏要求上繳多少利潤我們都如數上交了,後來效益不好,但是縣裏給的上繳指標反而越來越高,我們把錢交給縣裏了,工廠的運轉當然出問題了。”

王建國沉默不語,良久,他說,“這幾年都是縣裏給咱們撥款,不然咱們根本沒錢發工資,更別說設備的維護了。”

“那隻不過是把以前上交的錢還回來一小部分。前段時間我把建廠以來的財務報表都翻出來看了一遍,咱們廠每年的淨利潤都上繳到了縣裏,可是在經營遇到問題的時候,縣裏卻沒有給我們撥款,我們的第一筆貸款就是這麽來的。往後就是越借越多,拆東牆補西牆,偏偏縣裏每年下達的利潤指標從來沒有降低過。明麵上西海糖廠賺了很多錢,實際上也賺了很多錢,但是這些人僅有極少一部分留在了廠子裏,咱們廠實際上早就資不抵債了。”陳技術一口氣說完,也點了根煙抽起來。

按計劃生產,按計劃上繳利潤,按計劃運營,按指令管理……

一開始認為國企的病因是政企不分,管理層關心的是政績前途,服從上級指令是首要任務,普遍認為這樣的體製是違反了市場規律的。

然而,當臨近21世紀初,政企分離之後,國企的競爭力依然沒有達到預想的水平,充分說明這裏麵的問題不僅僅是政企不分這個原因。甚至後來一係列的教訓表明,政企不分並不意味著落後!

當一個行業需要國家強力投入支撐起來的時候,政企不分的大央企的重要性就凸顯了出來,這樣的企業是市場穩定的重要基石,換言之,隻要有這麽一家大央企在,老百姓的生活就不會受到市場巨變所帶來的負麵影響。

最為人詬病的其實是石油行業,絕大多數人在經曆了陣痛之後發現,最不應該與國際接軌、接入國際市場的,恰恰是他們之前呼籲盡快與國際接軌的石油行業……

姚遠之所以遲遲不敢介入國營工廠的改製,正是因為他對華夏國企整個三十年的風雨曆程有著深刻的了解和感悟。

參與改製以西海糖廠為首的西海十三家製糖廠,與他收購濟柴動力廠不同,後者的情況已經是天怒人怨了,省裏不管就這麽拖著,市裏則沒有那個能力,幾千名職工為了生計擺地攤打零工,此時任何一家企業表達出願意收購該廠,都會被幾千名職工視為再生父母。

西海的製糖廠不一樣,首先,它們是農業終端工廠,是和商業連接的關節工廠,涉及的是農民的切身利益。

在華夏,農民的事情再小也是大事,任何違背這一條準則的人,他們的結果無一例外都是被掃進曆史的垃圾堆裏。

姚遠現在敢接這麽一個燙手山芋,原因隻有一個——他有龐大的外匯,以及由此帶來的巨大影響。

因為大家相信,他接手十三家製糖廠的目的是讓家鄉父老、廣大職工的生活越過越好。

王建國和陳技術在大眼瞪小眼,香煙一根接一根地抽,想不出什麽好辦法來。無奈之下,王建國說,“隻能試著和縣裏談一談,今年的利潤不上繳或者先上繳一部分行不行。”

“恐怕夠嗆,縣裏拿得出手的工廠就我們一家,我們不上繳利潤,縣裏得喝西北風。”陳技術一點信心都沒有。

“總得試一試,實在不行……實在不行我去借。”王建國好像下定了決心。

陳技術一愣,“銀行不會再借錢給我們了……王廠,你是說,你是說姚遠?他願意?”

王建國正想說話,電話機猛地響了起來,嚇了他一跳。

他接起電話,“我是王建國。”

隻說了這句話就一直傾聽著了,不到一分鍾,他臉色古怪地放下話筒,說,“縣裏讓我馬上去一趟。”

“什麽事?”陳技術忙問。

“沒說,隻是讓馬上到縣委開會。”王建國說。

陳技術一怔,“之前縣裏都躲著,難道說改製有消息了?”

王建國想了想,起身道,“我先去看看,你抓緊把賬目理清楚,實事求是地搞清楚。我們不能讓職工吃虧,也不能坑人。”

“好。”

陳技術把王建國送下樓,看著他上車離去才回到辦公室繼續忙活。

縣長陪著楊勝在縣委大樓下等著,縣長歉意道,“三山鎮那兩位的問題,縣裏是有所察覺的,隻是不知道他們竟然膽大包天,挪用扶貧款購置豪華轎車,簡直是喪心病狂。縣委縣政府已經決定對他們進行徹底的調查。”

“你也是去省城去上海交流學習過的幹部,你應該知道經商環境有多重要。關正吳瓊之流已經不是能力有限的問題了,他們滿心思想著的就是坑客商的錢,中飽私囊。”楊勝嚴肅地說。

縣長抹了把汗水,連連點頭,“是的是的,我們一定嚴肅處理,絕不會讓這樣的蛀蟲敗壞了我們政府的名聲。”

說著話,王建國到了。

看到楊勝,王建國愣了一下,連忙快走幾步打招呼,“楊主任你怎麽來了?”

楊勝和王建國握手,看了眼王建國的專車,卻是一台半舊不新的212吉普,便笑著問,“老王,你的桑塔納呢?”

王建國笑著搖了搖頭,“賣了,就是個墊腳的,都一樣。”

剛剛討論完挪用扶貧款購買豪華轎車的楊勝和縣長,現在再看王建國,對其的大有好感。王建國是正兒八經的副處級幹部,鎮書記和鎮長隻是個正科。

沒選錯人,楊勝心想。

他挽著王建國的手往裏走,說,“老王,市裏對你的工作有別的安排,你要做好挑更重擔子的心理準備。”

“楊主任,這……唐縣長?”王建國頓時懵了,“我這邊一堆事,廠子的情況老唐你是知道的,這個時候把我調走……”

唐縣長連忙說,“老王你別急,我跟你說啊,之前對你的新任命都要下來了,結果呢,最後出了點意外,主要是考慮到你最熟悉糖廠的情況,所以啊,還是讓你留在糖廠,讓丘建明去環保局。”

這件事情王建國門清,縣裏決定對西海糖廠進行改製的時候,就決定調漁業公司的副總丘建明擔任西海糖廠廠長,王建國則以副處級的身份調去擔任環保局局長,實際上對王建國的任用是降格了。

王建國都做好了心理準備去新崗位了,結果又出情況,丘建明去了環保局,他留在糖廠。

大家都為他打抱不平,因為大家都知道糖廠活不了多久了,調入政府單位才是前途,三十多歲的丘建明八成是發現糖廠壽命將近,所以才把王建國環保局局長這個位置給頂了去。

但是王建國卻高興得不行,軍人出身的他不願意丟下一個爛攤子灰溜溜地走,就這麽繼續留下來主持糖廠的工作了。

唐縣長此時解釋是希望能夠去掉王建國心裏的不平,殊不知王建國不但沒感到不平,反而感謝縣裏這樣的安排。

就好比老百姓喝粥喝不飽,某主持人鱸魚會問:為什麽不吃白米飯呢?

“楊主任,老唐,我哪也不去。”王建國站住腳步,非常堅決地說,“西海糖廠改製完成之前,我哪也不去。”

楊勝拍著王建國的肩膀,笑道,“我知道你希望姚先生能幫忙,姚先生是西海糖廠的子弟,他的父母是西海糖廠的職工,他肯定不會虧待西海糖廠三千多職工的。”

“姚遠?”王建國一愣。

楊勝微微點頭,“這些情況我知道,周市長知道,鄭書記也知道,老王,走吧,都在會議室等著呢,就等你。”

說著就拖著王建國上樓去了。

唐縣長在後麵跟著,不無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