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4章 風雪天
可視化水下探測技術項目組都是二十多歲的年輕小夥子,第一次出國,第一次坐飛機,坐的還是傳說中的專機,把他們給激動得胡言亂語一路。
進入春風科學院工作不久,他們就聽其他員工提到過,出差目的地距離超過一千公裏的話,一般是坐飛機往返,
年輕的科研人員向往著,尤其是入職不久的新人。
沒想到這就有了機會乘坐專機飛四千公裏來到遙遠的中亞。
到了阿拉木圖之後,更讓他們意想不到的事情又來了,人員和設備居然在機場直接換乘安-12中型運輸機再一次起飛,又向西飛了一千多公裏,在一個比阿拉木圖國際機場小得多的機場降落。
他們還沒反應過來,地勤人員把設備轉移上了米-17運輸直升機,有個負責同誌通知他們登上直升機。
一切準備妥當之後,搭載著他們和設備的兩架米-17運輸直升機起飛向西北方向飛去,半個多小時後降落在作業區的野外直升機起降場上。
這才算是到了目的地。
從南港國際機場到阿拉木圖,從阿拉木圖到阿特勞機場,再從阿特勞機場到一號作業區野外直升機起降場,這是東方石油搭建起來的一條從總部企業所在地到一號作業區的空中運輸線。
其中,南港-阿拉木圖由新聯航承運,阿拉木圖-阿特勞則由新北通用航空承運,阿特勞機場-一號作業區的直升機由新北通航和哈國軍方共同提供和承運。
哈薩克斯坦自身的航空運輸能力非常有限,在這種情況下,主要為輸油管道服務的、由南方實業和新建集團合資的新北通用航空獲得了哈國政府頒發的航空經營權。
在這種情況下,新北通航購入了以安-12為主的十幾架中型運輸機和支線客機,支持在哈的業務開展。
石油勘探是大炮一響黃金萬兩,光是後勤物資的保障就是一筆讓許多企業望而生畏的開支。
全世界的油區裏,中東的石油開采成本最低,低到被形容為隻需要一把鋤頭就能把地下的石油挖出來,而且都是優質的輕質原油。
沙特的石油開采成本甚至一度低至0.5美元一桶。
在中東地區,色丹油田的開采成本屬於最高的一類,雖說是近岸區域,但是油井所在海域水深一千多米,開采成本很高。
即便如此,色丹油田每桶原油的開采成本也沒有超過5美元每桶,東方油服自己開采的,能夠把開采成本壓縮到3美元這個級別。
反觀哈薩克斯坦,馬克謝油田的開采成本高達8美元,這裏麵還沒有包括運輸成本!
可視化水下探測技術項目組的三個小夥子和配給他們的三名助理研究員抵達一號作業區後,居然看到了大老板!
這三個小夥子所負責的項目屬於春風科學院上千個普通項目裏的一個,哪怕在西方著名的研究機構,都不會有配備助手,但是在春風科學院裏有,隻要你能成為研究員。
三個小夥子都是在校期間有很好的發明創造的,入職春風科學院就是正式的研究員。
姚遠笑著和他們打了個招呼,開門見山地提出要起。
其中一個小夥子想了想,為難地說,“院長,我們做的水下機器人是在水下工作的,在地下的話,沒辦法放下去啊。”
姚遠走過去繞著設備看,終端是一個稍顯粗糙的水下機器人,在90年代能做出可以運用的機器人已經非常厲害了,粗糙算什麽。
打量了一陣子,姚遠的目光落在控製線束上,扭頭和秦振軍說,“其實咱們隻需要一個攝像頭和照明就夠了。”
“嗯,最起碼搞清楚水深、流速、河寬,沒相關的技術做三維探測。”秦振軍說。
姚遠指著機器人說,“把機器人拆出來,你們現場做一個能夠通過鑽井管道進入地下的小終端,能做到嗎?”
三個小夥子你看我我看你,方才說話那位一咬牙,說,“需要特別的材料,這裏……這裏沒有條件啊。”
“需要什麽材料列單子,我讓後方空運過來。”姚遠說。
小夥子猶豫了一下,再一次咬牙,說,“能做出來!”
姚遠卻沒那麽好說話,笑著問,“要多久?”
“一周……五天!”小夥子回答。
“好,給你們五天時間。”
三言兩語定下來,姚遠往鑽井那邊去了。
三個小夥子重重地鬆了一口氣,低聲說,“姚院長好強的氣場,我剛才小腿肚子都在顫抖。”
“你沒聽老人們說嗎,姚院長一樣是技術專家,正兒八經的西工大機械專業碩士研究生。”
“咱們春風科學院第一項應用技術開發出來的產品是雙驢頭采油機,就是姚院長搞出來的。”
“他好像還比咱們年輕一兩歲……”
不說年輕研究員這邊的感慨,姚遠在現場盯著鑽井的進度。每隔五十米取一次材料上來分析,一直沒有發現有油氣的存在。
姚遠穩得很,抱著胳膊耐心地等待著。
每次取料,他都親自進行檢測,和秦振軍討論各種可能性。
當地晝間的最高氣溫去到了十二度,氣溫驟降到零下七八度,溫差極大,與我國同緯度地區相比,溫差更大一些。
工人們白天幹活汗津津,到了晚上噴出的熱氣會在麵罩上結成霜。
天氣預報說,晚上會有大雪,下午四點多的時候,姚遠就讓鑽井隊停止所有的活動,所有人回板房裏休息休整。
華夏工人吃苦耐勞是全世界出了名的,但不代表必須吃苦。
東方石油的生活保障措施非常到位,春風科學院研製的野外作業活動板房能夠抵禦10級大風和暴雪,有綜合恒溫係統,在板房比在家裏還要舒服一些,畢竟不是每一戶人家都有空調。
吃過晚飯後,姚遠和秦振軍在辦公室裏喝茶,一邊慢慢翻看最新的地質報告。東方石油地質研究所有兩名科學家在一號作業區,他們有一間配備有計算機的地質分析室。
一名四十左右歲的年輕地質科學家把今天得到的數據輸入計算機的模型裏,摁下啟動鍵後,感到背後一陣冷風竄進脖子,他起身去把還沒有關的那扇窗戶關起來,停了一下,看了看外麵,已經是雪漫天了。
關好窗戶回到工位上,模型彈出一個提示框。
年輕的地質科學家愣了一下,盯著提示框仔細看起來,懷疑看錯了,再一次認真看。
沒有看錯。
他的瞳孔頓時放大!